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近代简史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3-19 12:38: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近代简史读后感锦集

  《中国近代简史》是一本由蒋廷黻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3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近代简史》读后感(一):近代史研究经典之作

  对于一个学历史专业的人来说,中国近代史总是让我不忍卒读的,每每读起,心中的一股愤懑之情就油然而生,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屈辱的生存斗争史。过去的历史已经发生了,我们无法穿越回去,改变那段黑暗的历史轨迹,我们现在对历史的研究,更多的是不让悲剧重演,在当代社会的建设中,能够吸取历史给我们的教训,使得我们这个国家,能够更健康富强地发展。而这本由著名的史学大师蒋廷黻写的《中国近代简史》则是了解中国近代史不可错过的经典读物。

  司马迁说:“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蒋廷黻先生在这本薄薄的《中国近代简史》里,高屋建瓴地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些重要的事件,而且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学术思想,语言非常精炼而又非常理性,让我通过一些历史细节,对整个中国近代史上的事件,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如作者在书中讲到“中西关系”:“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待遇。”可见这番评论是非常一针见血的了。

  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学术领域类的书很多,这本书较之于其他史书,虽然薄,但更显简练和生动,其中的很多史论都非常有价值,是大学历史系必看书之一。本书除了正文的4个章节,还有附录部分和蒋廷黻小传,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蒋廷黻的思想。

  《中国近代简史》读后感(二):中国近代史

  蒋廷黻老先生的这本《中国近代简史》是很值得一看的。特别是对于那些不仅是想要泛泛了解一下中国近代史反而是想去更加具体地知晓近代史的,却又不是专攻史学方面的那些人看。 蒋廷黻老先生是中国知名的历史学家,曾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过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历史系主任。他语言平和而具有深度,让人很容易听进去并且意蕴也很深厚。蒋廷黻先生的历史研究采用“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的新史学方法,并将其引入近代史领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这本书也就是在重构近代中国历史画卷,怿国际的视野解读近代中国百年间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的。 书的封面比较简洁。以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黎元洪五位的照片作为封面,以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和重大事件一览作为封底,这无疑是这本书中很吸引人的一大亮点。简洁中不失大气。书的纸质偏黄,行距适中,字的大小也很合适。让人看起来很舒服,也不会感到累眼。 再说说书的内容结构。我一直是不太喜欢看史学讲述这一类书的。这次看这本《中国近代简史》,始于对书包装的心动,而终于对结构内容的易懂却厚重。这本书的精妙在与,他在讲述中国近代史的时候,是以一些重大时期的重要事件作为代表而讲述的,而不是把历史上发生过的那些冗杂的小事也不分青红皂白地夹杂进来。做到了条理清楚,结构清晰,让人看起来不会觉得乱。并且每一小节的页数也较少,但其中所蕴含的内容很厚,引人深思。这大概也是印证了“浓缩是精华”这句话吧。 作为中国历史研究的拓荒者,蒋廷黻老先生是真真做到了心平气和地给你讲解历史。很多历史学家做文章的时候,大多喜欢生硬地夹杂些自己对某些事情的看法,进而让读者顺着作者的思路思考、评价,让读者读起来感到力不从心或者是有些累。而蒋廷黻老先生并没有过多地生硬加入自己的主观想法,而是站在一个又一个不同的角度,带读者去解读这段历史。蒋廷黻老先生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写下了这本书,这其中大概也饱含着他对祖国,对历史的尊重与热爱吧。所以读者读起来也没有过多的生拉硬拽,而是使人思绪流畅,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还有值得一说的事就是这本书在最后还附有三个附录,分别是“琦善与鸦片战争”、“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蒋廷黻小传”。这三个附录往往是很容易被读者所忽略掉的,但是在我看来,在这本书里它却最不能被读者们所忽略的。这三个附录是非常有助于读者对蒋廷黻老先生的了解和对这段历史的进一步涉猎的。 最后,虽然说中国近代史已经被列入了中学历史课本中,也已经作为了重点考察部分,但是仍有很多人是为了考试而去学习,而去了解,这无疑是很让人失望的。虽然有关讲述历史的书籍中,有一部分书籍的确是有些枯燥无趣,但是这本由蒋廷黻先生所著的书,的确是值得一看的。它虽然不至于让你完完全全地了解那段历史,但是蒋老先生用他那平缓的语言让你更深一层或者是从另外的一个角度,带领你看一看中国的那段历史。带你重拾中国近代史,或许也会让你重拾对历史的兴趣吧。

  《中国近代简史》读后感(三):史不可避 人不自欺

  对于中国近代史大家肯定都是不陌生的,上学时期历史课本中学过好多遍。包括那些不平等条约和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曾经也背的滚瓜烂熟。然而从小学时期看《中华上下五千年》时我就不太喜欢看中国近代史,翻看最多的都是唐代以前的历史。直到后来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近代史纲要,我都不喜欢中国的近代史。

  直到看了蒋廷黻大师的《中国近代简史》,清晰的脉络和更为平易近人的行文,少了历史课本中的刻板生硬和过分强调的意义影响,让人看下来更容易接受。看完这本书后,我开始深思为何自己对中国近代史这么不喜欢。我现在大抵是找到答案了,与其说我不喜欢中国近代史不如说是内心深处的一种逃避。为何这般说呢?

  细看从中国历史,战争动荡不在少数,而近代史以前的战争在我们如今中华民族是一家的前提下来看不过都是内部矛盾,自家人争江山,不论那方赢都是自家人做当家的。然而近代史面临的则是外来侵略,而这段历史恰恰又是屈辱和痛苦的。近代以前的朝代更迭如同一个家里不断的换当家的,当家的能力强家族自然鼎盛,当家的弱家里的强者必然取而代之。然而近代史时,当家的能力不行,家族日益衰败,同时更受到外来的侵害,而当家的没有采取反抗反而一再退让,然而让步却没能让外来者的野心得到满足,反而激发了他们更多的欲望,于是他们越发得寸进尺。屈辱与苦痛在这段时期内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统治者的剥削与不作为让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整个中华大地哀声遍地,想曾今万国来朝的泱泱大国,如今竟让人欺辱至斯。

  若历史是本书,那这段是写得最糟糕的,不忍回顾;若历史是具身体,那这部分是受伤流血的,不想触碰;若历史是段人生,那这一阵是最痛苦的,不愿回忆。

  意识到自己不是不喜欢中国近代史,而是潜意识的在逃避这段于中华上下五千年而言欺辱与痛苦最甚的的一段时期。就像我们不愿意去正视自己的伤痛与缺点,不愿去提及自己最懦弱最失败的时刻。近代以前的历史传奇,恢宏,繁华,看故事般的传达给我一个央央大国的形象,让自己身为华夏子孙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之情。而到近代史时,好比站在最高枝头的鸟儿不慎跌落在地,并被人狠狠的踩了一脚,那狼狈的样子不想让人再提起。现在细想,自己真是浅陋,责恨近代当政者的无能的愤怒,此时当用在自己身上了,只看其兴不虑其衰与当时的当政者何异?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喜其兴而恶其衰,这样习史无疑是最失败的。人有优缺点,我们常道“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着而改着”,而对待历史也应该如此,知其为何兴,更应该知其为何衰。视而不见不等于不存在,唯有正视才能通达。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也许不是我更清晰的回顾了一遍中国近代史,而是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正视一切的重要性。正视历史为一,而更重要是如何正视自己与身边的人和事,不管快乐与伤痛,缺了那部分都不会是我们完整的人生,就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如果缺了近代史,我们是否还会存在?

  史不可避,人不自欺。坦荡接受,一切是最好的安排!

  《中国近代简史》读后感(四):不同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史

  最近在读的书是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简史》,这是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部历史著作,是作者对近百年的历史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的一种解读。每次看自鸦片战争以来近代史,内心总是忍不住感叹:一步错,步步错。那么,到底是一步错的问题还是众多错综复杂的众因才导致了那个激荡的年代的产生呢?蒋廷黻先生就以冷静客观的态度给我们梳理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的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简史》的封面很独特,以重要人物为面,以重大事件为底。每一个重要人物出现,每一个重大事件的发生都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蒋廷黻先生就用自己独特的史学家和政治家的双重视角就这些重要人物重要事件进行梳理、研究。 本书正文共有四章,在这薄薄的一部作品里,作者蒋廷黻以洞察力分析每一个时期的每一个方案,正如总论中所说:“我们如果能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贡献了。”所以这部历史著作并不是单纯的复述一遍那个时代,而是从中找出教训,为社会的以后做准备。作者在文中并没有慷慨激昂,充满个人色彩,而是收住自己的情绪,对当时的环境娓娓道来,以学术的形式对名族命运表达了关切,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每当和朋友聊起中国近代史,都用“动荡”一词表达内心的那种愤懑,到最后也只能感受到深深的无力感。那么历史学家研究这段历史时,又是怎么样一种心情呢?深陷其中的人又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作者在《中国近代简史》的开篇里没有以当时统治者对立的位置来抨击他们的故步自封,而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分析中西没有邦交的原因。其中交通不便是一个原因,而另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不承认别国的平等,是的,在当时的中国,中国为尊,其他国是藩属。正是这样的认知,让中国没有用开阔的眼光看世界,独自躺在东方世界霸主的荣光里,只看到自己的一隅,没有看到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而此时,一直紧闭的外交大门却让鸦片给打开了。禁烟,又成了国之大事。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林则徐则是不可绕过的人物。在本文中,作者对林则徐的分析恰当精准,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而世人或者说林则徐自己只让世人看到主剿的那个他。 与林则徐主张剿夷一方不同的是以琦善为主抚夷方。在世人眼中,林则徐是民族英雄,琦善则是奸臣。我们对于林则徐常常津津乐道,而对于琦善则嗤之以鼻。也许,我们也希望那时的中国是强硬的一方,能够拿起武器反击别国的欺辱,而林则徐就是强硬的代表。历史,总是给人重击之后才会让你有所体悟。 历史课本里,我们总是记着一个个条约,重要事件的意义,却很少抛开历史去仔细研读分析。当有些人慷慨激昂的大谈屈辱条约时,也很少真实地走近那个时代。“历史不容遗忘”,不容遗忘的只是历史本身,还是由历史推及现在,益于民族命运的发展?我想,应该是后者。 《中国近代简史》这本书里,作者对近代中国百年间的重要人物,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介绍,他的切入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而且,人物和事件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时人物甚至决定的一件事的走向。以不同的视角看待历史,才能使历史更加丰满,才能从历史中体会到经验。 在本书的最后,还有三个附录,其中附录一,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琦善。在作者笔下,每一个人物每一件事都不是绝对的好和坏,这需要读者慢慢体会。以历史看现在,在不可倒退的时光里,看中国国家的前途,才是历史的关键所在。

  《中国近代简史》读后感(五):忘记历史,就等于重蹈覆辙

  《中国近代简史》一书曾是大学历史系的教材,作者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将鸦片战争以来到辛亥革命期间的历史一一向我们阐述。中国的近代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就是一部丧权辱国史,是我们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过程。

  我曾今不只一次的想,为什么我们初中的历史课本要着重的讲这一段丧权辱国史,而不是去讲我们古代那些辉煌的历史,我想只有铭记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才能时刻的警醒着我们不断的去努力,去奋斗,一刻不停的向前奔跑,因为一但你停了下来,就有可能被超过你的群狼所围攻,而这种景象的发生,我们是绝不会允许的。

  这本书从康熙末年开始讲起,一直到辛亥革命,正好就是我国没落、变革的一个过程。

  很多人都说康乾盛世,可是他们真正了解乾隆吗?在我看来乾隆一生六下江南劳民伤财,到他死的时候,留给了嘉庆帝的是一个空空如也的国库,他在位时闭关锁国,进一步加剧了清政府的落后。可以说清朝的衰亡和乾隆是有脱不了的干系的。 从那时起,我们这个东方的大国固步自封,不肯去学国外的先进技术,也不屑去学,因为我们是四海来贺的***上国,又怎么会去学西方蛮夷的东西呢?而此时的欧洲却开始酝酿着第二次工业革命,我们自此再也追不上西方的脚步了,东方的大国已经垂垂老矣,等待他的是任人宰割的下场。

  从《中英条约》开始,中国一次又一次的和列强们签订了一个又一个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清政府甚至连一个像样的外交部,或者说是懂外交的人都没有,他们该争取的利益不去争取,不该争取的又偏要去争,这也致使了道光和咸丰年间中国的外交政策混乱,把该得罪和不该得罪的国家全都得罪光了。

  我们平时学到的历史绝不仅仅是历史的真相,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在国家危难之际也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因此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一定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客观的看待,这样才不会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被蒙蔽双眼。

  当然近代也有许多人发现了中国落后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可你看看,本身这句话还带有着封建阶级看不起西方国家的色彩,即便我们中国学习你的技术,那你们也仅仅是夷而已。抱着这样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这些人显然也是不能成功的,事实也证实了实业也救不了衰败的清政府,而后的辛亥革命爆发,可取得的果实却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风雨飘摇,直到五四运动的爆发,之后的事自不必说。

  南京大屠杀的作者张纯如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她说“忘记历史就等于重蹈覆辙。”我想这句话用在近代的中国也非常的合适,这段历史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该铭记的历史,知耻而后勇,也因此我们的课本中才会把这段历史作为重中之重。希望拿到这本书的你也能好好的看看这段耻辱之史。

  《中国近代简史》读后感(六):近代史,是屈辱史也是抗争史

  《中国近代简史》读后感(七):历史下的思索

  这本《中国近代简史》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记忆的大门。虽说已经三年没有接触过系统的历史了,但是由于我是学文学的,所以和历史总会不期而遇。

  刚开始读这本书是有一些排斥的,因为我不是很喜欢教参类的书籍,但是翻开这本书,便被书中的那浓厚的情感深深吸引住了。从清朝没落到民族复兴,每一处文字都牵动着我的心。虽然这里面很多东西在历史课本中都有涉猎,但是仍旧有很多之前未曾了解的人或事。

  《中国近代简史》一书的作者是中国知名历史学家蒋廷黻,是他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也曾作为大学历史系的教材。作者在这本书中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的中国历史,对中国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以学术的形式表达了关切,并且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读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不仅仅是对国家、时代兴替的了解和认识,还有对人生、对社会的体悟。这本书的文字并不晦涩难懂,反而是明白如话,作者用最通俗的语言,向读者们讲述了历史,传达了深刻的思想。与此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激起了读者内心的家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我想作者的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也是想要我们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透过了解历史、反思历史,从而得到一些对国家,对民族发展的切身想法吧。

  所有的历史研究都离不开历史人物。作者通过这本书重构近代中国历史画卷,以国际的视野解读近代中国百年间重要的人物和重大事件。也是透过这本书,我开始重新认识了像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等这样的伟人,也了解了更多关于清政府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

  有人说历史就像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作者的能够视角颇有高度,他对历史的每一处解读都直击这个小姑娘的心脏。就像他在解读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对待西方那些来华者的态度,和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对待清政府的态度,真的是一个大的反转。就像作者在书中说的:中国的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这是很真实的总结。

  我想,中西方关系的转变也正是各自发展的一个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着转变。唐朝也好,宋代也罢,当一个朝代处于鼎盛时期时,大都是思想、文化、经济多元化发展,对外交流频繁的时代。历朝历代的盛衰转变都与他们接受自身以外事物的程度有关。清朝末年,我们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使得我们受到了外来的祸患。这些也都是历史发展的一种结果。道光、咸丰年间,清政府对外来的使者的态度也是不好的。所以作者也就有了上面的解读。

  不过还是有很多志士仁人站出来,他们能够看到我们自身的问题,能够勇敢的站出来,为国家的复兴做出努力和贡献。像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曾国藩刷新旧社会······着众多人中我还是很比较喜欢曾国藩的,他是一个很有眼光、很有谋略的人。他的贡献我们不可抹去。

  透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清楚了解清政府衰败的原因,西方崛起的路程。作者的分析甚是清晰。这也让后人对国家的发展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吸取教训。所以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我们通过历史,不仅仅了解了时代的兴替,也让我们从中获取对自身的反思,增长我们的智慧。

  这本书用了四个章节来向我们讲述这段历史,不仅如此,编者还很贴心地增加了三个附录,向我们补充了一些历史,也让我们对作者蒋延黻有了更多的了解。我想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中国近代简史》这本书非常值得我们一读,因为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来读这本书,跟随蒋廷黻先生的文字,一起去探寻这段历史、解读这段历史,也希望我们更多的人能够成为对这个社会有责任心的人。在这里我强烈向大家安利这本书,相信你读了一定不会后悔。

  《中国近代简史》读后感(八):勿忘历史 砥砺前行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这段来源于百度的注释,道出了我们心中对那段历史的解读。在学生时代我们从历史课本上就知道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件,虎门销烟、甲午海战、八国联军入侵、推翻满清政府……现在,当我们重新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又会得到怎样的感悟呢?

  这部《中国近代简史》以国际的视野解读近代中国百年间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展现了一个我们自认为了解,但从未如此真切感受过的中国近代历史。

  在这部作品中这位历史大家对于当时历史状况的客观分析,执政者行为的详细评价,中国社会形态的精准解读等内容,都让人大开眼界,他对中国国家前途,民族命运通过学术的形式表达出来了关切,并且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尤其是附录中关于琦善这个历史争议人物的剖析,和东北三百年边界区域纷争的介绍,以大量数字资料的引用而娓娓道来绝对让人大开眼界,颇受启发。对作者的人生经历的介绍,更是发人深省。从开始的学习新闻到改学政治,最终转学历史,从教书育人到从政之路,无论何时何地,他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可谓是呕心沥血,让人钦佩直至。

  当防空警报再次响彻天空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能记得87年前日本帝国主义的隆隆炮声;当我们拥抱今天幸福美好生活的时候,是否还记得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历史不能被忘却,更不应该被忘却。勿忘历史,砥砺前行。

  《中国近代简史》读后感(九):跳出围城观历史

  近代史总是历史教育的重头戏,不仅篇幅多,而且内容详实。从一方面来说这或许是因为那段历史离我们不远,追忆起来自然容易些,另一方面或许是因为中国近代史上所受的欺辱、损害都让今人没齿难忘。

  近代史中最令人关注的又是近代化,其中的曲折挫败总能让人在当下也有所体悟。初高中的时候有一整册一整册的书来说近代史,大学的时候有一门门专业课,甚至到了研究生的时候也会继续学习近代史纲,所以我曾一度相当自信地觉得近代史是早已滚瓜烂熟地记在脑子里了,所谓的经验教训也是整段背诵过。但是看见蒋老师的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好奇心又被勾了起来,作为一个上世纪的学者,他的学术真的能如封面宣传的那样重构近代史画卷,体现出国际化的视野吗?

  是的,这本书没有辜负我的好奇心。

  先从语言特色来说。这本书总有一种老先生就坐在你的对面,笑眯眯地和你谈历史的感觉,不像那个时代有的书那样过于文言化,也不像现在的历史教材过于注重逻辑和条理而使行文枯燥干瘪。这本书讲的是历史,该说到的事情和知识点都不会遗漏,但又不是应试教育一样让人看得犯困,反而如同读故事一样让人津津有味地看下去。

  继而是内容方面。近代史被如此多的教材、书本讲述过,所发生的历史事实也只是被提及多少问题,就这本书而言很恰当地做到了点面结合。在关键史实的讲述过程中,作者总会在不经意间提及很多小事,将整个历史的面貌都丰富起来。况且这本书确实是做到了封面上所说的国际化视野,作者会在行文中适时介绍别国的近代化过程,如俄国、英国、土耳其、日本等。这对于读者而言可以对中国近代化道路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从前总是觉得中西方似乎从文明发源之始便走的是截然不同地两条路,西方的近代化似乎便是自觉自愿由内而外水到渠成之结果,而东方却总是保守自守,尤其是中国的近代化似乎是一场找不到最佳答案的困局,但是通过这本书我可以更好地了解到许许多多国家在近代化中做出的抉择,其中不乏和中国万分类似的国情,引起我对中国的近代化多一些的参考和思索。这些知识不仅有利于理解中国近代化走过的那些道路,也让人对于中国未来的近代化有所期待和了解。

  当然,作为一本历史书,最难得可贵的是它的客观性。虽然近代中国总沦为落后挨打的那一方,但是书中行文并不是对西方侵略的一味指责和对中国命运的哀叹,而是以平等的眼光审时度势,揭露出这一段历史中那些必然的结果,给人以反思历史的新思路。

  常说以史为鉴,谈论古今成败用之以今,这大概就是历史的迷人之处。但有些时候因为历史记载的片面性导致人们观史却得不到完整的经验教训,反而走向固执与极端。而这本书努力克服这一点,也让我这个读者得以有机会跳出围城,从外观看近代史的历程。

  总而言之,蒋先生一生贡献之一的史学方法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中展露无遗,让人钦佩。多亏其严谨治学的态度才使得这本书放在今日仍不会与快速前进的时代脱节,本书让我受益的也不仅仅是得以重新审视、温故一段过往历史,而是授人以渔让我在今后回顾历史与展望未来之时有一双看得更远的眼睛。

  掩卷沉思之际,不得不钦佩一下蒋老师在史学上的造诣,喟叹此书当读。

  《中国近代简史》读后感(十):读中国近代史,了解教科书外的不一样的历史人物!

  

2017年11月,印度尼西亚阿贡火山喷发影响,一万多名中国游客受困巴厘岛。中国立即启动应急机制,派出客机飞赴巴厘岛将中国游客接回国。。。 2018年9月,受台风“飞燕”影响,日本大阪关西国际机场连接外界的唯一桥梁被撞坏,机场成为海上孤岛,机场近3000名旅客被困,其中也包括不少中国大陆旅客。就在大家发愁如何回家时,中国驻日大使馆安排了15辆大巴帮助国人撤离机场。。。 在国人一次次遇到困境时,祖国以“中国速度”第一时间站出来救助同胞,就像一位慈爱的母亲保护自己的孩子那样。祖国的强大就是我们的后盾,我们为祖国点赞,同时,为生为中国人而自豪!

虽然我们富强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前车之鉴的那些教训。所以,我们还是要多读历史书籍,多了解历史事实。《中国近代简史》这本书重构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的中国历史,对中国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以学术的形式表达了关切,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作者是蒋廷黻,出生于清朝未期,参与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占地服务,经历了“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是一名爱国知识分子。他认为欲想获得真玤的政治知识只有从历史方面下手,所以由开始淡定新闻转学政治,又从政治转学历史。从事近代史教学和研究长达11年,取得很大的学术成就,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 如果清朝能意识到外交的重要性,或许我们国家可以早进步20年 外交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为先导和平解决事务,又可以让国家在积极的外交活动中融洽的融入国际世界。目前,我家共与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及大洋洲共178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可见,外交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有多重要。但,早在十九世纪以前,中国与西方没有建立外交关系,除了中西相隔太远,主要的原因还是当时的中国不承认别国的平等,也不知道有外交,认为更觉得没有外交的必要性。但是到了十九世纪,我们正是需要高度的改革,必须在国际生活中找出路时,但当时的清朝仍然要维持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否认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一边是继续闭关自守,一边是渴望交邦促进贸易,最终爆发了鸦片战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近代简史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