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简史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3-27 03:05: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简史读后感精选

  《中国简史》是一本由吕思勉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201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简史》精选点评:

  ●抱着学生的心态,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读完这本民国时期的高中历史教材。第一感触是,无怪乎民国时期能出那么多大师!全书除了现代史略微详细之外,上古、中古、近代史都堪称短小精练,每一篇章都需要自行查阅更多资料补齐知识。这既考验老师的学问,也考验学生自学能力。如今我们可以百度,那时候的学生得下多少苦功啊!全书简洁流畅,条理清晰,许多观念今天看来仍新颖独到,很多也已被历史所证明。“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无怪乎顾颉刚称此书开辟了通史新纪元,吕思勉也真无愧为国学大师!

  ●如书名一个“简”字,帮我梳理了历史脉络,选定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配合其他书一起看,理解会更透彻!

  ●感觉也是泛泛而谈罢了

  ●断断续续看了快一年,书中的文言文看的有点累,故事基本一笔带过,果然是不负简史之名。不过吕先生仍然是史学家中的翘楚,对中国历史的政治、文化、战争、制度知之甚深,对中国的殷切关怀也使我等不由为之感动。

  ●满满的民族主义,看了后真是为作为中国人自豪

  ●毕竟是简史,了解个大概就差不多了,要求不必太高,毕竟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书

  ●史书中的一句话就是一个人一生

  ●用来了解历史实在是不合适。适合那些已经有相当历史知识的读者,来看史学大家如何评论历史。

  ●多久没有读历史书了,选择一本简史重新开始,看中民国中学课本的名号,可是一点也不简单,吕思勉的文笔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一句话有需要反复去理解。仍旧需要修炼啊

  ●上篇其实与他家之言大同小异,而下篇比较精彩,能看出先生的视角独到之处,关于宗教那章看得带劲

  《中国简史》读后感(一):人必自悔,而后人悔之

  对于历史本身的意义与看待他的态度,吕先生在《中国简史》的开篇已经说的很清楚,历史既是可以明鉴,又是社会进化的过程者。当然,历史是多角度、深层次的,对于历史的理解既不应该进行简单的定义,也不应该过度的解读。历史总是一面镜子,始终可以将阳光照过的地方毫无保留的反映出来,有了这层意义,历史的价值也就显然易见。

  本人既算不上历史学家,也算不上历史爱好者,对于书的理解必然会出现不深刻乃至偏颇的地方,写出来算不上对于本书的评价,权当一些读书笔记,或是心得体会。

  其一,在书中例言已经解释过,前版本在语言上还不够“白话”,读者理解起来可能过于困难,几经修改才有现版本。但是,对于我而言,现行版本读起来仍显得晦涩,根本原因还在于我对于中国文化以及语言上的生疏,这一点上实在惭愧。

  其三,从元、清史上来看,虽我国文明及文化未曾断过,但仍是异族统治的时期。在此期间,汉人地位极具低下,对于科举及出身,蒙古人最高,色目人和汉人、南人要递降一级,这体现了统治与被统治民族之间的矛盾,亦是外族对我汉族的欺压。现阶段,仍存在高考制度上,少数民族在政策上优于汉族的表现。但今非昔比,此乃汉族对于他族的尊重,而非矛盾的体现。

  其四,清朝中后期,康雍乾后,中国在世界上存续数千年的辉煌便开始慢慢向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转变,转折点便是在乾隆身上。可以说,乾隆是我国历史上被戏剧化最强烈的一个人物,从言情到武侠,从野史到宫斗,乾隆似乎出现在每一部辫子戏里。从大明湖的夏雨荷,到总舵主陈家洛的哥哥,从纪晓岚到延禧攻略和如懿传,仿佛我们伟大的“十全老人”乾隆皇帝总有用不完的精力去处理家长里短。在中央集权的情况下,领导人的堕落必然会导致整个国家的衰败。

  “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历史就像轮子,转过了一个又一个循环,路上的印辙告诉我们,失败必然是从内部开始,并且结束于外部的压力。

  《中国简史》读后感(二):中国简史——中华上下,五千年

  听说吕思勉先生的名号已经有些日子了,一直想买他的两晋南北朝史来读,但恰逢单位发了这本《中国简史》,就想着先读这本书来了解吕先生的写作风格。说来惭愧,可能因为资质不足,这本书读起来对我来讲就有些许吃力,很多地方都不甚明白。看来吕先生的两晋南北朝史要拖些时日再读了。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要想细细道来,一本书的篇幅怕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很多地方都只做了笼统概括,很多事件也只是简单提及并未深究,这实属在所难免。更何况这本书一开始的用途便是作为教材,每部分内容都应当有老师讲解,详细情况也应当由老师做补充扩展,未能有机会上此般的历史课,实在是我之遗憾。此书称得上面面俱到,从三皇五帝到抗日战争前夕,除却朝代更替,更讲了各个朝代不同的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并从根本上分析历史的发展趋势,深刻探讨了中华儿女的民族性。整体上书中并未加入过多作者的个人观点,只是到了近现代史,尽管吕先生在刻意控制著书的语气态度,但其痛心疾首之情溢于言表,这实在是这段历史太过屈辱所致。在读到二十一条时,我亦十分悲愤,完全能够体会当时民众心中的压抑和愤恨。但正如吕先生书中所说:“天道好还,公理终有伸张之日,我们且静看着罢了。”

  能把历史简短地概括成一本书并同时做到全面、流畅,实在太考验著书之人的功力了,非通读史书之人不能做到。我着实敬佩钻研历史并终成一代大家之人,这绝非单凭坚韧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就能得以实现,更要对历史有无尽的热忱。本书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著书的年代,吕先生还未看到共产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及其重要性,他仍寄希望于国民党改组之后的成效。特意看了一下吕先生仙逝的年份,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不知先生最后会对自己所身处的那近二十年间的历史进程有何看法。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阅读以及与他人的探讨,结合最近让整个国家陷入焦灼的疫情,我发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带领中国发展,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

  想要深入了解历史,切记不能着急。只有理解和消化接触到的每一份资料,学会判断和甄别其中的价值,方能真正领悟历史的奥义。我最大的问题仍在于学识的浅薄,我应该在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历史观,这样我就能对历史有更独到的见解、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了。

  《中国简史》读后感(三):倘若中国灭亡了,你还会想起中国什么?

  如果你是一名中国人,我认为你就应该好好看一看,这本书写于民国时期,作者写这本书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希望在假设中国亡国之后,华夏子孙依旧能够铭记自己是名中国人,并为中国的再次建设提供依据。可以想象,作者创作这本书时候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一个纯粹的文科生会不假思索的给你背出中国历史的更迭:上古时期,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三国,魏晋南北朝,隋,五代十国,唐,宋,金,辽,元,明,清,民国。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会看各个朝代的历史人物故事,对人物的评价和推崇也从逐渐的高高在上,到慢慢的接地气;从喜欢,到不喜欢;从坚定支持,到怀疑犹豫。

  我认为这些是不够的,你要问我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我就觉得历史能给我们带来的不止这些有趣生动的故事,也不是所谓的三页五个大道理。有时候我觉得历史很简单,有时候我又觉得历史很让人搞不懂。

  前一个王朝推翻了它之前的王朝,这一个王朝又被下面的王朝所推翻。每个时代的开创者都是一名屠龙战士,而往往到了最后,他却变成了一条恶龙,等待着下一个勇敢的屠龙战士亮出宝刀,屠龙战士有没有可能不变成恶龙?

  【推理了一会儿】不可能!这倒不是哲学上讲的任何事物最终都会走向死亡。不是这样的。屠龙战士一定会变成恶龙,这是身不由己的,但是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提前杀死将要屠龙的那位勇敢的战士。

  王朝的更迭依靠的都是暴力方式,而再次更迭需要的同样是暴力方式,差别只是谁的暴力更能完爆对方。但我们不论是从中国历史出发,还是世界历史出发,我们会发现,每一个成功打败恶龙的屠龙战士最后都会沦落为连屠龙宝刀都提不起来的废人。最好的例子就是我们常说的八旗子弟。倘若八旗子弟能够时常擦拭下他们当初的屠龙宝刀,恐怕不会有民国这一时代。俗话讲:看家本领不能丢,怕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思维一直有这么一个短路,所有的贪污,腐败,官僚等都是跟灭国划等号的。这是不对的,准确的来说,是上述现象导致了屠龙本领下降,而屠龙本领的下降给予了后来者机会,贪污,腐败,官僚等一系列问题只是屠龙能力变弱的一种表现。人说的他这个人这么坏,为什么他还不倒台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新的屠龙者还没有出现。

  还有两个问题我想引述,想了很久也没有想明白,索性先放一放,不管他了。

  《中国简史》读后感(四):通史新纪元

  历史是一门令人着迷的学科,比起数理化,在学生时期我们更热爱历史,各种有趣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故事催动着我们的求知与探索,和数字公式相比,封尘在石板上的字符更令人着迷。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历史的演变过程,向来不是偶尔的,齿轮下主线构造的巧合,在命运勾勒下是必然的结局。

  历史的真相,是很难知道的。但是吕思勉版本的中国简史至少为我们提供了另一面的参考,某些地方与历史课本上的出入较大,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但虽说这是一本简史,没有一定历史基础的人看起来还是会稍显费力。因为作者在本书中所记录的历史不是针对于新手的入门教学,而是一本供人们参考的严肃内容。书中知识可能看来会非常枯燥,如果是热爱历史的人那就另当别论了,这本书将是极其专业的一本工具书。

  从华夏文明的发源讲起,客观清晰的表述很得当,只不过书中所写的大都是赞颂而少有批判,这也是书中唯一的缺点。夏商两代都比较安稳,历时很长,可是人民生活究竟怎样,可考无多。周朝便出现了大略的叙述,某某王时治,某某王时乱,如此而已。夹杂其间的仍是攻伐政事。到了春秋,气象似乎有了大变化,就是远古迷信的色彩大大减退,而关注政治、世界、人生的各种思潮杂然纷呈。说明那时的人并不只困于渔猎耕种和闲暇时的瞎想,也开始思考个体、社会的种种重要问题了。而征伐不止。终于就这样进入了战国,及往后绵绵不绝的杀人历史。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只是都写着杀人。秦、汉、三国还算杀得有条理、有情节;到了南北朝,纷纷杀成一片,皇亲国戚、内族外族,连名字都辨不清几个,就这样我杀他,你杀我地过了几百年。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只能读到书而不能读到人就是读死书,只有当我们触摸到书背后的这个人、这个人的精神时我们的阅读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无论是司马迁还是罗素的著作,在书中他们都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好恶。比如在“中国史学名著”中,钱穆就推崇司马迁,将班固排在第二位,因为司马迁的“史记”体现了一种宏大的气魄,一种卓越的见识,他上接孔子的“春秋”,创作了纪传体写作方法,为以后正史采用纪传体开创了先河,更为宝贵的是司马迁通过对人物的评价体现了一种高尚的道德,而班固的“汉书”虽然写的详细、文章优美,但是其见识比不上司马迁,其在书中所体现出来俄道德水准更是和“史记”相差甚远。本书可以说是汇集了其他简史的优点,开启了通史的一个新纪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简史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