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敦煌》观后感精选
日期:2021-02-28 23:12: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敦煌》观后感精选

  《敦煌》是一部由周兵 / 李果 / 汪哲 / 潘懿 / 杨涛洲 / 陈利华 / 执导,孙悦斌主演的一部历史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敦煌》观后感(一):佛给人安宁

  敦煌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现在也已经被旅游开发过度,失去了元初的宁静。对于敦煌的抒情已经太多。只是有的时候在想,为什么没有人像曾经的古人一样,把它视作一个日常的生活状态。这是修行之所,如今却没有人真正修行,追随佛的足迹了。最安静的地方却成了最喧哗的地方。对导演感到失望,他的热爱之情,虔诚之心不容置疑。但正是这种执着之心,远远背离了佛教的“不我执”。因此对于敦煌的记述,有了亵渎的意味。感到可惜。

  《敦煌》观后感(二):敦煌在中国,敦煌文化在世界!

  敦煌在中国,敦煌文化在世界! 一共十集的纪录片,从历史,人文,舞蹈,绘画多方面解读了敦煌。 仿佛看到了一个人的出生,发展,辉煌,寞落,被人欺负,晚年又被万人敬仰,爱戴的过程。 这其中有悲痛,更有无数人的热爱和坚持! 它是世界历史文化的宝库! 更是中国历史少有的现存史料! 我不是文人墨客,也是艺术工作者,但真的震撼了,为古人的智慧和无数的付出震撼了!

  推荐大家每集认真看,如果实在没时间看第一集和最后一集也能了解个大概,强烈推荐。

  《敦煌》观后感(三):看十集《敦煌》不如去一次敦煌

  老师上课时给放的。算是不错,但还是差了些。纪录片里讲述的内容多是点到即止,并没有很好的展现出敦煌曾经的绚烂和辉煌,也没有很好的展现出敦煌经过岁月的洗礼而具有的深沉和给人带来的震撼。真的是即便旅游旺季时去敦煌,给你带来的感受也要比这十集纪录片强烈的多。

  王道士发现藏经洞时,因为当时政府没有意识到它的历史价值,而没有很好的保护它,导致文物被窃取和破坏,但百年后的我们如果对敦煌的艺术和历史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不免太悲哀了。

  除此之外,我还想说,中国的很多佛教遗迹或文物都是由道教人士发现并保护的,但道教——中国的本土宗教却很少受到重视,即便是当今,道教也没有得到和佛教相同的地位、尊重及认识,而历史上的很多道教人士又多被当作反面人物来流传,这实在是讽刺和悲哀。

  《敦煌》观后感(四):心怀敬畏

  我对张大千先生不了解,亦不了解当年发生的事情,也就不去追究真相是何如了。我只说说我所看到的感动。

  为开窟穷尽一生的乐樽和尚,四处搜集经卷的道真和尚,他们的虔诚执着,令人敬畏;前赴后继的无名巨匠们,他们的心血与痴迷,令人敬畏;或尊贵或卑微的出资者,他们最淳朴单纯的祈愿,令人敬畏;为守卫莫高窟,费尽一生心血的常书鸿先生,令人敬畏;痴迷于莫高窟的段文杰先生、何锷先生、樊锦诗先生等等,他们都令人敬畏。

  放过王道士吧,他不过一个农村来的无知道士,能有几分见识?那些有见识的衙门老爷们、上位弄权者们才是真正造成敦煌悲剧的人。

  《敦煌》观后感(五):纪录片《敦煌》观后

  纪录片《敦煌》的解说词出版了,我买了一本,DVD出版了,我也买了,心满意足……

  这是一部顶好看的纪录片,不过播放的时候我常常上晚班,看不全,觉得很可惜,幸好有书和碟片可以来弥补我的遗憾……和当年我最喜欢看的《望长城》不同,现在的纪录片更加偏重于场景再现,也是因为技术手段更加先进了吧……史小玉、程佛儿、阿龙等人的故事,让人有时空交错之感,甚美……

  至于现在的敦煌人,他们值得尊敬!曾经在莫高窟看到工作人员蹲在窄小的洞窟里工作,不得不感叹,他们真正是在奉献的……出现在纪录片中的敦煌人毕竟是少数,但他们足以代表一代代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敦煌的人!

  喜欢这部纪录片的结尾曲,悠扬而富有古韵……

  敦煌是我的一个梦想,一直都是……

  《敦煌》观后感(六):《敦煌–千年的营造》情景再现中使用的手法

  1. 现代化的历史戏剧化阐述:本集最大的特点是片子多处回归历史,导演通过一种虚构的,类似影视剧中的扮演的方式,对时过境迁的重要情景节由演员表演,运用光影声效造型,再现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跨越1600年,这1600年里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宋元,中国历史中的每一个时代都留给莫高窟不同的印记和风格。这穿插了大跨度的历史纵深,还原历史场景的阐述。这是从虚构类片种中借鉴过来的叙事技巧,增强了影片的可视观赏性。 2. 三维动画,数字特效的运用:如19分时,为剧情需要“北周武帝下诏灭佛“,画面出现逼真的火的特效,营造氛围。在22分时介绍古人凿洞窟,为向观众展现更清醒的凿洞过程,采用了三维动画的方式呈现。 3. 主要以旁白讲述为主,作品都是以再现的方式呈现。 4. 片头宏大的镜头设计:宏大的片头,大量的细节镜头,为片子提供了一种气势磅礴之感,影像元素非常丰富,画面构图富有美感,但是意义的表达不做叙事。 5. 灯光风格:人工灯光贯穿纪录片始终,注重光影效果,用舞台效果营造意境,也有对自然光的使用,更多是为了追求视觉效果。

  《敦煌》观后感(七):轮回

  本来是为了找作业的素材,被敦煌的故事吸引了。

  从西晋到明朝莫高窟都是在不断扩建的,繁华了几千年,每个经过的小人都渴望留下自己的足迹。真实莫高窟就是史书,告诉我们曾经有一群人怎么的生活。现在它们,价值连城,珍贵无比,是整个人类的瑰宝。可用作研究历史,所以价值深远,关系到全人类的根,关系到我从哪里来的命题。

  真的这么重要吗?藏经阁的经书被各国瓜分,所剩无几的断章被当时清政府官员一分为二,占为己有。我脑子里浮现了轮回中的一个片段,当一群僧人小心翼翼的把一个巨大的精致无比的色彩绚丽沙画画好后,同样的这群僧人,又把所有的画破坏掉,就这样精美的艺术品成了一摊烂泥。制作的时候,那可是手一抖画就毁了,可是制作的时候就是小心翼翼,最终完成了。可做出来又能怎么样了,做完了,也就结束了,他的命运就是被毁灭啊。那这不是荒唐吗?精心做出来,又毁掉这图什么?这似乎是个哲学命题。

  还有一个感悟就是对学者的崇敬。一个人就是整个大梁。这种小众的研究,开始就是如此艰难。学者,用毕生的精力研究一个敦煌的小点,又丰富了这个世界一点,世界又开出了一朵花。

  《敦煌》观后感(八):关于敦煌的一些思绪

  不知不觉看完了,当看完第一集的时候就泪流满面了,有人怪王圆箓贪财愚昧,有人怪英法日俄贪婪骗取,有人怪清朝官员腐败无能,其实这段沉痛的历史是时代的悲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当我在敦煌看到展示壁画的穹幕影院的时候心都被染上了色彩,感谢数字化的实现,人流量的加大对于敦煌壁画的损耗其实相当严重,真的希望大家不是因为希望去打卡这个地方而去,后悔没有在去之前看纪录片,如果再去,希望可以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参观,感谢常书鸿先生和许多艺术工作者的付出,他们从许多大城市以及国外而来,却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如果没有他们,今天的我们绝看不到这样的莫高窟。喜欢纪录片里面的一句话:一画入眼里,万事离心中。当进入石窟的那一刻尘世的喧嚣离去,心中获得无限的平静。去年在《国家地理》上看到的樊锦诗院长说的一句话让我记了好久:“没有可以永久保存的东西,莫高窟的最终结局是不断损毁,我们这些人用毕生的生命所做的一件事就是与毁灭抗争,让莫高窟保存得长久一些再长久一些。”所以我也终对失去的东西抱着,历史让我们失去的东西,是为了警示当年不断衰落的我们给的一段沉痛教训,教我们在心中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过去的痛却也要带着复兴的梦想不断前行下去。

  《敦煌》观后感(九):敦煌的召唤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作为一个中国西部、河西走廊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城市,一直在我的旅游清单里躺着,但是自己又说不上来,为什么三年了,还没有去。可能我不是一个探险者。

  几千年来,来到敦煌探险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多的就像就像一颗颗沙,组成了西部那片广袤的沙漠。

  作为官方纪录片,这部片子更多的是从文化研究的方向去探讨敦煌在中国历史在学界上的地位。比如每一集里提到的守护敦煌的那些学者、研究专家,以及发扬敦煌文化、敦煌学的那些人物。你甚至可以找到总顾问季羡林这样级别的人物担当。看完了整部十集的片子,我才知道原来我对敦煌以及莫高窟的认识,竟然是如此的浅薄。

  纪录片从一开始人们所知道的那些。无法考究的传闻,从王道士发现藏经洞,到敦煌莫高窟闻名世界开始,从备受争议的两个人物斯坦因和伯希和,再到敦煌莫高窟里那些无名的大师,从壁画到彩塑,从画匠,到舞姬,从僧人,到商旅过客。两千年来,这里汇聚了太多故事,世俗被净化,走进这一个个洞窟,仿佛就能看见极乐世界的那一缕佛光在召唤你。

  很想看更多关于洞窟的壁画和泥塑的讲解,只是这一部纪录片并没有花大篇幅描述。最近也找到了b站上敦煌研究院的官方视频号,视频还比较粗糙,但是已经很满足我们这些远方的粉丝了。

  《敦煌》观后感(十):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

  敦煌文化紀錄片不能用分數來評價,不論拍的好看不好看都是向國人介紹這個文化寶藏的最好方式,我們要向那些拯救保護研究敦煌的人們致敬,文化需要延綿民族才能延續

  人家國外來看我們

  就說看敦煌啊

  他就說你了不起

  比如我到美國

  他說你是敦煌來的

  他說:我們才兩百年歷史

  這話里全有了

  他們兩百年歷史

  美國人還要發揚美國精神

  那我們呢

  我們幾千年的

  五千年的文明

  敦煌莫高窟只是裡面的一小點

  不能去發揚嗎 不能去繼承嗎

  ---------敦煌研究院院長 樊錦詩(敦煌女兒)

  最後一集非常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敦煌》观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