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真相与错觉》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27 01:19: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真相与错觉》的读后感大全

  《《真相与错觉》》是一本由[美] 塔莎·欧里希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真相与错觉》》读后感(一):拎重点即可

  电影䃼得差不多了,开始看书

  认识自己,是最困难也是最简单的事情

  我记得初中、高中时,我经常会思考:

  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是什么样的

  别人怎么看我,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我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三观的构建在这段时间里就这样完成了吧

  到大学时想得越来越少了

  工作后日子更是像水一样

  不由自主地流淌着

  个人的反思只是一颗石子

  随着流水越磨越平

  这本书讲的是如何破除迷思,正确地重塑自我

  然后……更好地工作,取得成功

  是不是很无聊?

  人生的意义当然不止于此

  认识自己,爱自己,才最重要

  《《真相与错觉》》读后感(二):真相?错觉?

  写得挺啰嗦,注水比较多,好在核心观点有一点用。

  我们每个人都靠自我去认识自我,正如侯世达、丹尼特等哲学家对自我的定义,每个人对自我的认知都是主观的,可以说我认为的“我”都不是真实的我(也许根本就没有真实),“我”是我最熟悉的陌生人。

  大多数情况下,人际冲突就源自别人眼中的我和自我认知的我之间的巨大差异。

  这本书用很多案例来教大家如何正确认知自己、了解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应用到团队和组织当中。

  干货其实就是心理学一些基本理论的运用,强行归纳总结成技巧和方法论,再用大量案例和名人事迹加持,就扩充成了一本书。

  跳出自我多角度全方位认识自己是必要的,但“自以为是”也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只要这种“自以为是”不妨碍他人、没有给自己带来困扰,大可不必非得摒弃错觉的“我”去追求真相的“我”。

  真相最是伤人呐!更何况谁也不敢说他的认知就一定是真相。

  《《真相与错觉》》读后感(三):《真相与错觉》——塔莎·欧里希

  研究表明,95%的人都认为自己了解自己,但事实上只有15%拥有自我意识。什么是自我意识呢?自我意识,指了解自己和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意愿和技能,可分为两个类型——内在自我意识(自我观察)和外在自我意识(了解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一般人之所以会缺乏自我意识,主要在于两点:一是每个人的思维都会有情感盲点和认知盲点,二是每个人都难以摆脱自我崇拜。

  如何培养内在的自我意识呢?有四步骤可参考:(1)自我反省:学会问想要什么,而非不要什么,避免“反刍思维”;(2)回想过去:通过回想生活经历了解自己的过去;(3)专注当下:通过正念练习来专注当下,观察自我世界并找到自己的行为模式;(4)面对未来:通过奇迹问句法,思考奇迹发生时会注意到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如何培养外在的自我意识呢?有两个方法可借鉴:一是寻找真正关心自己的“爱心批判者”,避免沉默效应,了解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二是借用“接受——思考——回应”的3R模型,勇敢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反馈并做出改变。

  《《真相与错觉》》读后感(四):Ⅵ.践行G(定量之化)

  【春上春树随喜文化】 远离社区的书店 在增城郊区的庄园 第一次使用微信读书 鸟鸣山居涧 有花有酒锄作田 不用担心 书到读时方恨无 电子书的确是便捷法门 检索,标注,打卡,分享, 摘录,讨论,推荐,进度条 天然属性的缺陷便是 没有了纸质书的触电质感 与作者的连接少了尊重和理解 静静地捧着一本书读时 入世间最奢华的仪式感没有了 时间从书页和指间流过 的平静和富足 期待未来的电子书 可以是增强现实 也能3D打印 向你展现《开启的世界》 全息感官 敲开脑门 袒露心扉 探索遇见 真相与错觉 从术的层面提出命题 即便能自圆其说 但是局限性很明显 人无法理解 自己无法理解的东西 因此在道的层面上 盲人摸象是常态 人类从来就没有正确过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从猿进化成人 到人工智能毁灭人类 人类的历史是摸着石头 不断向上攀岩 手上却拿着错误的地图 但从未丧失正确的决心 以及科学流程的可证伪 因此首先要理解 什么是抓手? 有了抓手 你就能六经注我 而不是人云亦云 徒手攀岩 不是人类的风格 爬得越高 摔得越惨 先给自己系上安全带 每爬一段便稳扎稳打“安全钉” 即使你跌落下来 粉身碎骨的错觉 在空中仅存零点几秒 便迅速拉回到停止的真相 稍作调整 继续向上攀爬 安全钉就是你的抓手 抓手是什么? 你的价值观 对我而言 一生为之奉献的是“随喜文化” 如傅立叶变换与时俱进 没有白走的路 每一步都算数 其次要理解的是刷新 这是同理心与创新 融合的成长型思维 累积性选择的遗传算法 做中学的决策模型 教学相长 内化于心 将迁移学习的能力 变成你的底层逻辑 比如说如何阅读一本书? 像看电影一样阅读 你看到的其实是 白色的幕布 而你所能理解的是 内视的正念 认识你自己 拿起望远镜 反复放大,缩小你的视角 热情,追求,理想环境 模式,反应,影响 有爱的航行 无论往哪个方向都是顺风

  《《真相与错觉》》读后感(五):如何认识自己

  如何认识自己

  当下社会,“自我为中心”之风日盛,人们就更容易掉入自以为是的陷阱。

  近40年的独生子女,他们在一个独自尊大的世界里长大,总有人赞美他们,总有人鼓励他们美好而独特的品质。

  相比要审视“我是谁,别人如何看待我”,要透过客观的眼镜看到自己,这种声音则少之又少。

  如何认识自己,《真相与幻觉》为我们提供了3个思路:内在自我意识、外在自我意识和集体自我意识。

  我用通俗的语言总结归纳为:自我评价、外部评价和综合评价。

  1、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有时候也是自我反省。自我评价时,要特别注意每个人都可能“高估自己”,比如:优于平均数效应,90%的人自认为超过平均数。

  还有就是,自我评价时,我们会受到近期情绪的影响,情绪兴奋的时候,评价自己会好很多;情绪低落时,评价自己会差很多。

  2、 外部评价

  外部评价,也就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一般情况是比较客观。

  但是也要注意,当别人是自己的亲人,或者有求于我,对于我们的评价时,对于缺点会保持沉默,而对于优点会过分夸大。

  3、 综合评价

  认识自己,也要结合自己评价和外部评价,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人生如秤:对自己的评价秤轻了容易自卑;秤重了又容易自大;只有秤准了,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对自己了然于心,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有几许价值,才能做到自知之明。

  《《真相与错觉》》读后感(六):对自我意识再思考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重新思考什么是自我意识?

  我的理解,自我意识就是个人意识深处的自我评价。它潜藏在我们的意识深处,影响着我们的行动,而不自知。

  自我意识被认为是21世纪的元技能。从心理学角度看,情商、同理心、说服力、交流与协作能力,都源于自我意识,重要性不言而喻。从生物学角度看,自我意识也太重要了,因为它是人类区别与其他动物最关键的生物因素。

  自我意识的形成,跟我们与世界的互动关系有关,我们往往是通过与世界的互动来建立自我认知。比如,与他人协作互动、在文艺世界的个人创作、在科学世界的探索、在现实世界的耕耘等等。我们怎么评价自己在这些互动中的成就以及接收的反馈,就构成了自我意识。

  所以自我意识有两部分来源,一是内在的自我评价;二是外部世界给予的反馈。

  一、内在自我评价。

  正确的内在自我评价很难,因为人类思维都有情感盲点和认知盲点,还容易自我崇拜。情感盲点,是我们容易因为短期的情绪,影响对自己所处状态的判断,不利于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认知盲点,是对自己的认知太过于笃信,而扭曲了我们对个人感受的理解,无法全面客观的看待自我;自我崇拜,是自尊(心理学词汇,准确讲是自我认同selfesteem)的需要,是我们心理上有更高自我评价的冲动和需求。

  二、外部世界反馈的自我评价。

  外部世界的反馈,是我们认知自己的重要信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本能的那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且被外面看法左右自己。

  但外部世界很难真实反馈,比如因社会因素导致的过度夸奖、沉默、敷衍等等。

  书中提到的帮助提升自我意识的方法,觉得很难实施,不赘述。若在这方面真有很大困惑的人,可以拿来一试。

  《《真相与错觉》》读后感(七):认识自我,改变自己的过程美妙无比

  想要真正有自我意识,我们不仅要能只了解自己,也要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人活一世,总在不断的探索自我,这个过程美妙无比,没有实实在在的探索过程,你是无法找寻到自己真正所爱的,这个过程并不容易。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镜子的自我和别人眼中的自己是截然不同的,作为一个社会人,要能客观的认识自我,才能更好的活。直面真实的自己非常的艰难,但直面真实的自己毫无疑问是非常值得的。要做出指引生活的选择,真相就是力量,“我们能对自己做出的最根本伤害就是保持无知,没有勇气和尊严温柔真诚的看待自己”。

  洞察力的七大支柱:明白自身的价值观(我们行事的风格),热情(热爱的事),追求(想要体验和实现的事情),环境默契(能让自己开心和投入的环境),模式(始终如一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方式),反应(体现我们优点和缺点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影响(别人通常如何看待我们的行为)。

  自我意识的三大阻碍:自欺欺人,情感盲目,行为盲点。

  人们在具体情况下评价自己的能力时,并不以自己表现如何为基础,而更多的是以其对自身及其潜在能力的总体信念为基础的,于是众多的自以为就产生了。“如果我好好看书会考的更好”,“我像他那样看书肯定比他厉害”……这样的自以为是特别多,我现在越来越赞同付出与成果的关联了。永远不要高估自己,谦卑的评价自己。

  我们经常会在出于个人感情且对此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做决定,甚至包括一些重要决定。回想自己高中毕业时填报志愿时就犯了这样的错。

  我们明明表现的很好,可自我判断却很差,这同自以为恰恰相反。别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截然不同。

  自我反省的四大愚见:锁着的地下室没有钥匙可以进入;问自己“为什么”既危险又没有意义;写日记并不能总能提升自我认知;伪装成自我反省的反绉思维带来的伤害比我们想象中的要严重的多。

  提升内在自我意识的方法:生活经历法,冥想或正念,寻求解决方案用来塑造未来。

  了解到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是通往外在自我意识的第一步,和反馈一样富有启发性的是,如何想将其转化为让自己生活更美好的洞察力,我们就需要拓展一些同样重要和有益的技能:包容地接受反馈、致力于认真思考反馈、明智地做出回应。

  但凡我们所听,只是观点,而非事实,但凡我们所见,只是视角,而非真相。如果我们能精确地接受反馈,勇敢地思考反馈,带着目的回应反馈,就能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发掘出不可思议的洞察力。

  在遇到出乎意料的批判性反馈时,尽管做出改变通常是不错的选择,但它不意味着是唯一的选择。有时,拥有自我意识仅仅意味着向同事、下属、朋友及家人承认自身的缺陷,同时设定自己行为的期望值。正如他们所说,当人们对自己无力改变的事情放手时,就会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改变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有勇气才能忍受自我发现的剧痛,而不是选择会持续余生的无意识的钝痛。”最成功、最有成就感和最有自知之明的人绝对不会满足于这种钝痛。他们会掌控大局,勇敢地用自己的方式寻求真相,了解真相来完善自我,他们始终都知道,这种偶尔的自我发现的剧痛绝对值得。

  作为领导,他的角色并不是控制下属的一举一动,而是帮助下属,为他们创造机会,教会他们正确的方法,允许他们犯错,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领导者想要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团队,必须具备三大构建模块:一个以身作则的领导者;坦诚的说真话(说出真相的安全感和期望);持续的投入和保持自我的意识。

  《《真相与错觉》》读后感(八):《真相与错觉》:揭开关于“自知之明”的盲点与真相

  在生活中,你可能会遇到一些这样的人:他们有时会开一些自以为无伤大雅的玩笑,却无意中伤害了在场的人;他们在工作中太过于固执己见以至于影响了团队效率和业绩,或者他们平时下意识的言行给身边的人带来很大的压力……

  让我们换位思考,当自己也做出同样言行的时候,上司也许会因为顾虑而放弃给予我们更好的工作机会、亲朋好友会因为不想破坏现有关系而缄默不言……久而久之,在不禁意间,无人相助的我们可能会渐渐发现职业生涯或是人际交往遇到了瓶颈或困难,幸福感和成就感随之下降。

  《真相与错觉》为我们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缺乏自我意识。

  在作者塔莎·欧里希看来:“自我意识是了解自己和了解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意愿和技能。从意愿的角度来看,自我意识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古希腊箴言“认识你自己”,人类自古以来从未停止过解读自我的道路;而从技能的角度来看,自我意识包含了情商、同理心、交流协作能力等方面,它让我们学会观察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同时合理表达自己的意愿,并配合他人顺利完成工作。因此,自我意识将引领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无论是对于集体还是个体而言,它都是一项有利于在当下社会更好生存的“元技能”。

  作者塔莎·欧里希是美国著名组织心理学家,为了总结出上述结论,她和她的团队实地考察了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几千名调查对象,其中不乏《财富》500强企业领导者和高管。她参与到企业的日常决策过程中,与他们共同制定管理计划; 她深入到个体观察对象的生活,尝试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在大量令人意外、惊讶甚至苦恼的交谈和观察之中,塔莎·欧里希发觉并逐步确信了自我意识培养对于个人提升和企业发展的关键作用。

  她在书中讲述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弗洛伦丝·奥佐尔无意瞥见了公司领导对她的评价中有一句“有野心”。生性内向、行事低调的她在震惊之余发觉了自我洞察以及收集他人理性反馈的必要性。她追问上司关于此句评价的进一步说明,收集了身边不同人物对她的评价,并及时用行动给予反应。在工作中验证了她的反应是正确的之后,她坚定了自己乐于付诸影响力的能力和理想。之后,她成功呼吁国际社会解救2014年尼日利亚东北部276名被绑架的女学生,并通过抗议活动、教育和倡议引导了3000多万尼日利亚人参与了总统选举活动。最终,她成功从一名平凡的公司职员转型成为国际知名的政治家。

  作为几千个观察对象中的典型例子,弗洛伦丝·奥佐尔的故事完整表现了“内在自我意识”和“外在自我意识”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在自我意识的树立不单只是单纯的思考,还包括了认知盲点的规避,对于过去和当下的了解,以及以更广阔的视角考虑自我的渴望。同样,外在自我意识,即“他人是如何看我们”的探索不是简单的询问“你觉得我是怎样的一个人?”,而是建立在具体有效的假设的基础上,从有爱心的批判者那里获得明智的反馈。当两者皆有所收获的时候,我们将发现生活和事业早已大有不同。

  由此可见,自我意识的顺利培养需要循序渐进的步骤以及科学系统的方法,这是一个可以通过坚持和练习来培育的技能。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一个阶段,每一个人都可以参照书中提供的详细方法来洞察自己。塔莎·欧里希在书末通过13个附录内容为我们提供了方向,她列举了83个关键词以指引我们体察自己的价值观,以此为出发点,引出了关于自我洞察的七个维度:自我价值观、热情、追求、环境契合、模式、反应以及他人影响。随后,我们将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自己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看清我们日常收获了多少真实的反馈。我们可以跟随书中的指引,一步步剖析自己真实的内心,读懂我们周围的人和环境。

  古言有云:“愚人常螳臂当车,贤者能因势利导”。对于每一个不断成长的复杂个体而言,“愚人”和“贤者”常常是共存一体的,两者之间的变换或许只是一念之差。如何避免变成一个不自知的“愚者”,而成为一位生活和事业中的“贤者”,这本书将会打开我们的视野,给予我们更多的启发。

  《《真相与错觉》》读后感(九):带你从三个维度发现你自己

  探索自己,发现自己,是我们一生的课题。我们终其一生都在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是谁,我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我们阅读,我们写作,发出自己的声音,都是在向世人展示自己。你想更了解自己吗?通过《真相与错觉》这本书,从三个维度去发现自己。

  一、书写回忆录,看到过去的自己

  我在2019年春节时参加了弘丹老师的10天写回忆录的训练营,10天,用自由写作(随心所欲的写,不带任何评判)的方法自己过往的三十年做了一个回顾。

  训练营的很多小伙伴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收获,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发现了现在的行为在过去埋下的根,发现原来是因为小时候那样所以今天才这样。我也不例外。在这个过程中,我知道了为什么自己脾气暴躁,因为小时候跟脾气暴躁的爷爷一起生活,知晓的唯一对事情的反应方式就是发火。所以才会在长大后看到别人面对同样一件不愉快的事时,却可以那么心平气和而感觉很惊异,原来并不是只有发火才能解决问题呀。

  在《真相与错觉》这本书里,也推荐了用生活经历法去整体的看看自己的过往的人生。书里举了这样的例子,作者的先生喜欢用天文望远境观看星星。有一次度假的晚上,按照惯例,作者以为先生又要用望远境看星星,但是发现自己的先生并没有打开装望远境的箱子,而是抬头仰望整个星空,他发生感叹“有时后退一步,看看更广阔的星空,真的非常棒!”。

  这也正好我们的人生,不要过于去纠结某一个点。作为整体的,像个过来人一样去看看我们以往的人生,会对自己有个更完整的了解。

  二、你活在当下了吗

  美国著名作家路易斯 拉摩说,很少有人活在当下,人们永远在期待未来或怀念过去。这真是一句大实话。

  我们总觉得现在是不够好的,不够有钱,不够自由,所以很心急的往前走,希望能够快点到达期待的未来,我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而对于过去,那些过往的岁月在记忆里又是那么的美好,时常有人感叹,如果能重新回去该多好呀。

  可是,我们却忘了,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有现在呀。也只有抓住这每一个当下,才能塑造美好未来。未来,也不是自动就会变好的。

  要想活在当下,有一个绝佳的办法,就是练习正念。

  无数的研究已经表明,正念有极大的作用,可以让我们感觉更自信,更健康,人际关系更好等等。但是,很多人一想到要什么都不做的只是坐在那儿,就感觉头皮发麻。书里提到一个研究,有一半以上的人愿意接受轻微的电击,都不愿只是什么都不做的在坐在那儿,可以感受到,我们是有多么不情愿什么都不做。

  如果你觉得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的坐在那儿思考是一件痛苦的事,那么我建议你,每天选择一件小小的自己喜欢的事,只是专心的去做它,不要同时做几件事或者还想着其他事,只是把自己沉浸在那一件事里。唱一首歌,走一段路,做一次饭,只要是你喜欢的,一天做一样就可以了。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只专注于你在做的事情本身,我相信,你一定会在其中收获巨大的力量。

  三、未来,靠我们自己塑造

  梦想未来,是我很喜欢做的事。近几年,我都写了梦想清单,写的时候特别开心,感觉已经到达了梦想的未来。而更神奇的是,那些梦想真的都实现了,这是多么让人振奋的事呀。

  有一些事情确实是无法言说的。初写梦想清单时,并没有想过真的可以实现,有些事情并不是只靠自己就能实现的,更何况,自己也并不是那么可靠的,看看有多少人没有人没有完成自己的新年计划就知道了。

  但是如果是真的很想达成的心愿,基本上都实现了。我想,写下来这件事本身就是有魔力的,用句唯心的话说,就是全宇宙都在帮你实现愿望。而且,自己也并非没有为梦想而付出努力,给自己订立大目标,然后向着那个方向前进。虽然并没能完全按照日计划、周计划那样按部就班的做,但是大的方向却是向着那儿走的。所以,最后总能达成自己的梦想清单。

  这也是这本《真相与错觉》里提到的,对于未来,不要只关注问题,而在转化为成长目标。

  你想未来成为什么样,现在就提出目标,然后做出改变。

  自己,是一切的主宰。我们的人生,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所以对于自己,再怎么了解都不为过。

  愿你找到合适的方式,去了解自己,发现自己,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真相与错觉》》读后感(十):真相与错觉 | 我们为什么不够有自知之明,又该如何认清自己

  《真相与错觉》是我真心想和大家共读的一本书。

  我观察到,我、我身边的朋友在“自我意识”和洞察力上都有不同程度上的蒙蔽,苦苦的困顿,不得方终,建议细读。

  我精读、略读了三遍,仍觉得可以反复阅读,自我意识是长期形成,如常年封尘未打扫的厨房,除了需要清洗的意识,还需要运用各种工具,有序的清洗,且养成持续清理的习惯。

  1

  关于一些疑问:

  1.书太厚:

  虽然很厚,P350后都是辅助训练、测试工具以及索引,实际内容也就350P而已;

  2.内容太多

  其实读完,整本书就是围绕“自我意识”,也就是“洞察力”来展开,自我意识是什么,包含什么,内在和外在的阻碍因素什么,哪些是自我意识的谬论,以及如何解决这些谬论;

  3.描述太散

  这恰恰是我认为该书的精华所在,塔莎作为同样是畅销书作家、演讲家,抛弃了方程式化的演讲稿套路模式、也摒弃了畅销书速成、鸡血的快意上位文风,而是通过亲历的商业解决案例,多处采用情境式的描述,让阅读者身临其境。

  4.晦涩

  塔莎的表述方式很典型的美国漫谈式,中间又穿插了大量的著作引用、案例引用、心理学各类流派治疗方法在作者工作中的应用,信息量超大大大大!可能与我们时常看到的大字鸡汤畅销书、标题党疯转网文有很大差异,但我建议真的沉下心来读,你会觉得看似晦涩的文字背后是你隐藏的内在和深不见底的意识湖底。

  2

  关于收获和误解:

  1.偶像

  我拥有了第一个职业偶像——组织心理学家

  2.“你以为的并不是你以为的”

  了解你的内在自我意识及阻碍

  3.“他们以为的并不是他们以为的”

  了解外在自我意识及阻碍

  4.写日记不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方式

  思考不等于了解自我意识

  5.一面镜子能照见自己吗?棱镜是什么意思?

  外在自我意识洞见的难点

  6.360度访谈就一定客观有效吗?

  摒弃工具主义,正确使用工具。

  真实与错觉,谎言与偏差。

  “你以为的并不是你以为的”、“无论位尊权低,都有自我意识与洞察力的死角”。

  飞越迷雾,把生命看清楚。

  放下焦虑,让翅膀更轻盈。

  亲爱的刘宇读书公众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真相与错觉》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