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是一本由周濂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7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打开》读后感(一):打开哲学
哲学不是学结论,而是学方法。这部书打开的不是哲学知识,而是学习哲学和应对哲学的方法。不能用现代的科技眼光去看待过去的哲学知识,但是他们结论背后的思考值得学习,不变和变,对与错,都是值得去学习的,这本书对我来说很值得去读,一种从未有过的清流感觉,周老师厉害。休闲休闲休闲休闲休闲谢谢谢谢现在学
《打开》读后感(二):哲学始于好奇
这本书用一种介绍的眼光介绍西方哲学,非常有趣,哲学是爱智慧,掌握本书帮我把密闭的屋子打开了一扇小窗,让我好奇屋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顺着作者的目光看去,是苏格拉底,是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是值得过的人生,是理想国,是民主的城邦,历史在我看来,都像是后浪对前浪发起的冲锋,然后迸发出灿烂的光辉。
《打开》读后感(三):打开下
终于看完了打开,好长好长,然而并不难读,印象深刻的是一个人去做他如其所是,一个社会如其所是,首先最最最重要的还是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
很有趣,各种哲学思想都有异样的光芒,正值美国黑人种族冲突爆发,对比我国,我国简直太和谐。社会正义公平比老美强多了。
但是有时候觉得有的社会太自私了,就是为了集体,个人很容易会物化,成为建设社会的工具人。难受吗,有时也很难受。
打开里面说的好,走中道,凡事勿过度,不喜欢现在这个情况不等于要走反方向的极端,我们还是要把自己的责任承担起来,不怪别人,协调好社会和个人的关系,皆大欢喜。
《打开》读后感(四):哲学小白的启蒙读物——哲学是个动词
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来读这套上下册,对于我这样的哲学小白是比较好懂的书了。
也终于搞清楚了哲学发展的时间线,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这些从前只闻其名不知所以然的人物,都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不由得崇敬先贤们的智慧,即使在久远的,科学不够发达的时代,他们的见解也如长夜中的明灯,带领着人类社会探索和理解这个世界。
周老师在用最幼儿园化的语言讲哲学,故事性很强,引人入胜,会像看小说一样忍不住看到每一章的结尾,但不能走神,不能听音乐,不能看手机,全神贯注的才能在看完一句话之后搞懂它的意思,否则就是在浪费时间了。也无法像读推理小说那样一口气读到结尾,每读完几个章节就要停下来,因为信息量很大,需要时间来消化和思考。
从前“哲学”这个词对我来说是十分遥远的,读过之后会发觉日常生活中充满哲学,哲学并非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深入土壤贴近生活的,只是我们从来没有注意过它。
我也第一次知道,“哲学是一个动词,真正的哲学不是让人免于思考,而是激发人们思考。”
共勉。
《打开》读后感(五):谈谈海德格尔吧
因为写一篇文章,想到了大学时代老师带着我们一起读的海德格尔的《诗 语言 思》一书。我找出这本书,想对海的观点有一个提炼的精粹的了解和复习。因为我手上这本书是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第3次印刷,版本有点老旧,纸张也委实有些薄脆。所以我在家里找关于海的书,翻到了周濂的这本《打开》。我曾经在一段时间,像读学术书一样每天读两到三个章节地阅读这本书。而这一次,我翻开下卷对海的解读,说实在有一些失望。是的,作者在结合现实生活,甚至从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角度来对海进行解读和评价,接地气,让我们好理解,而且也好联系到具体的生活中的世俗化考量。可是,我没有找到我想要找到的,对于海的哲学观点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式的阐述。我期望的是既有学术的专业高度和深度,又有读者接受度的生活化的平和阐述。但是,我看到了生活,却没有看到专业。所以,我失望了。作者的阐释的角度令我有些失望。作者对海的表述让我失望。诗意地栖居,作者竟然没有一词提及到此。当然作者主要是谈《存在与时间》存在,此在,无,等等,也许,因为我对《存在与时间》的阅读缺席导致我的这种印象。那么,我还是读一下《存在与时间》再来重新评论吧。
《打开》读后感(六):一本不错的哲学入门书
今天将周濂老师的100节哲学课读完了,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确实是一本好书,特别是让我很快的鸟瞰一下整个西方哲学的大脉络,不同于西方的大部分哲学导论和哲学史,比较生硬,他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这或许是知识付费后的一些优势吧),让我快速理解了哲学家的大致思想,例如维特根斯坦传,海德格尔和罗尔斯,让我知道什么是欧美分析哲学,什么是反哲学,什么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此在,也让我知道了西方哲学大致的转向,特别是当我领略到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的时候,无不令我拍案叫绝,领略到其思想的魅力,当然周濂老师的引导只是像你呈现了一个巨大的世界,那里也无数的东西需要你去探索,需要你去读原典,例如康德,例如黑格尔,例如海德格尔……。这每一位都是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山亦或是难以走出的迷宫。 回想今年自己最为开心的时候或许在于疫情中吧,支撑我每天不上班,活下去的乐趣就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每天都会看下邓晓芒老师的视频,在做志愿者被隔离的时候,唯一拿的书就是《理性批判》 顺着邓老师的思路,虽读起来还是囫囵吞枣,半知不解,或许再不会有这样大片大片的时间给我做这些无用的事了吧
《打开》读后感(七):一部颇有趣味、有些许烧脑却又清晰明白的西方哲学入门书
读完了《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此前读过若干种西方哲学史,感觉这本最具吸引力。全书围绕哲学问题来互动思考,让哲学家自身发言,所以读的过程,完全被拉进了讨论对话的现场,一个个问题,牵引着好奇心,随着一个个聪明的大脑,走完了一场充满思想探险之乐的哲学之旅。本书的一大特点是,聚焦于问题,直达本质,所以全程精力集中、思想紧张。虽然也不时有关于哲学家的生平趣闻,但那只是必要的调剂。对许多抽象而颇具解释难度的问题,作者去尽力而成功地做了通俗化解释(作者总说他这是在“冒险”),尤其是周先生的女儿布谷的串场,让我们通过这个可爱聪颖的小助教,对那些艰深的内容,迅速获得了生活化的理解,禁不住要会心一笑。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对哲学家父女之间的有趣和深情。作者的现实关怀让我们感到哲学离我们如此之近,哲学能够借我们一双慧眼,看清看透现实的谜团和本质,但也让我们感觉到哲学和哲学家们在最近的现实面前又如此无奈。当然,我们不必悲观,因为就像书中说的“哲学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名词,哲学的本质不在于掌握真理而在于寻找真理。”哲学没有完成时,永远是进行时。总之,这是一部颇有趣味、有些许烧脑却又清晰明白的西方哲学入门书,值得阅读。另外,受此书启发,已经有十多本书在书架上等着我了,新的哲学之旅才刚刚开始。
《打开》读后感(八):一本优秀的哲学启蒙书
作为一本零基础西方哲学普及读物,本书是优秀的,正如书名所说,打开,打开西方哲学这扇门,打开你的视野,作者作为一名思想的导游,引领我们在西方哲学史中游览,理解这趟历程中的那些最伟大最聪明的头脑是如何思考,如何认识、研究这个世界与自我。
我们总会经历这样的时刻,会忍不住地反思生活的意义,追问死后的世界,会仰望头顶的星空,内察心中的道德律令。
但哲学并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引导你自己去寻找答案,改善你关于日常生活中这些重要问题的思考。
但是西方哲学对于中国人来说难以理解(例如康德及黑格尔,本来就晦涩难懂),最大的问题是语言差异导致文化和思维差异,正如让佛教说“中国话”花了几百年的时间一样,如何让西方哲学真正说“中国话”是个极大的难题。
任何书都是作者的主观主义思想,也只不过是他的主观被很多人认同了,才被勉强理解为客观,特别是西方哲学,在理解的过程中要带着对标点符号都存疑的态度来读,这样才是学习西方哲学的态度。
最后,我很喜欢维特根斯坦。
《打开》读后感(九):和两位哲人喝下午茶
本周看了上卷,51章中的45章在讲希腊哲学,所以若要给上卷命名,叫做《人类群星闪耀时:希腊哲人篇》也是完全妥帖的。
光荣属于希腊,这话说得没错。自由的气息、理性的光辉、不断涌现的极富人格魅力的天才哲学家…不知道两千多年的人类历史中还有哪些国度拥有这么质朴又璀璨的文明。
乔布斯说,他愿意用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要是我的话,我愿意用我所有的金钱(虽然也没多少- -)去换取和两位哲人喝下午茶。
一位是赫拉克利特。一位是亚里士多德。
想和赫拉克利特喝下午茶是因为他的一句话:“我研究自己”。到目前为止,在经验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天平上,我是偏向于经验主义的,但同时我又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我认为所有经验从“自己”出发、从内出发是最容易发现真知的。所以赫拉克利特的这句话让我相信,他会是一位和我有共同话题、相似价值观的友人。
想和亚里士多德喝下午茶是因为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谈到如何达至最高善(eudaimonia)的各种理念、方法实在太适合沉浸于工作中,时常觉得压力山大,想寻求出口的我了。
我摘两句,你们品品:
“我们不是通过反复说的话成就了自己,而是通过反复做的事成就了自己”
“在所有事情上,最要警惕那些令人愉悦的事物或快乐。因为对于快乐,我们不是公正的判断者。”
总结: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适用于“当代社畜”的高级版心灵鸡汤!
下周计划看完下卷,看完下卷,我再来补充其他几位想与其喝下午茶的哲人:)
《打开》读后感(十):《打开》与《通向哲学的后楼梯》
大约是一本作者周濂的人大通识课程“西方哲学智慧”PPT与喜马拉雅FM音频课程文稿的整合之作。 从古希腊罗马哲学到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再到近代西方哲学,整本书采用线性结构,聚焦不同时代哲学界的代表人物,结合其生平经历与著作内容阐述其主要的哲学思想。威廉·魏施德所著的《通向哲学的后楼梯》也用了相似的构架,二者可以对比阅读。首先,《打开》一书可能由于脱胎于音频课程讲稿,遣词造句比较通俗,段落之间比较松散;《后楼梯》则稍微书面一点;其次,《打开》的作者毕竟是国人,思维发散方式与读者更贴近,用于论证的事例也更为读者所熟知;《后楼梯》则仿佛有一层隔膜,相对不那么直观;最后,二者选取的哲学家略有差异,比如《打开》包括了《后楼梯》所没有涉及的毕达哥拉斯、皮浪和第欧根尼,《后楼梯》则涵盖了普罗提诺、费希特和谢林等。 可能由于作者是讲师的缘故,书中有很多发问式的引入。比如在作者用两个问题来引介《理想国》中苏格拉底和色拉叙马霍斯的辩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不正义的人比正义的人更幸福?在讲解康德道德哲学之前,作者也提问:经过裁剪的真话还是真话吗?另外,作者的女儿布谷也在书中频频出现,或是提出一两个天真可爱的问题,或是作为例子的主角被悄悄编排,让浩瀚深邃的哲学世界多了一丝温情。在书末的跋里,作者写道,当被问及会向女儿推荐哪本书作为第一本哲学书时,他回答:“我希望能为她专写一本哲学书。”联想到一周前我翻到父亲00年-10年写的空间日志,每看到一次“女儿”二字,心中就一阵悸动。似乎好像有一点明白什么是存在,什么是联系,感性经验是如何一步步爬升成为理性认识。好像有一扇沉重的大门被一点点打开。所以,也很好奇布谷小朋友读这本书会有什么感觉。 不过说到底,《打开》确实只是一本哲学入门书。作者写作的重点、读者阅读的核心也不是将各哲学家的思想观点分条缕析地列出并记下,最重要的是思考,像思考下一顿吃什么一样把那些涉及本原和规律的问题拿出来反复咀嚼,像喝咖啡一样去品尝不同流派观点的特色风味。就像尼采所说的:“从不中止对异乎寻常之事去经验,去看,去听,去怀疑,去希望和梦想,这个人就是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