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混凝土里的金发女郎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4-13 03:31: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混凝土里的金发女郎读后感摘抄

  《混凝土里的金发女郎》是一本由[美]迈克尔·康奈利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混凝土里的金发女郎》读后感(一):有点模糊重点的推理小说

  《混凝土里的金发女郎》读后感(二):一本节奏紧张的佳作

  本书是迈克尔·康奈利的代表作,节奏非常紧张,扣人心弦。大段的庭审对话以及博斯的内心独白,很容易让读者快速的进入到故事当中,加上不断曝光的藏尸细节,争分夺秒的事情发展让人感到窒息。康奈利跳过让读者感到头疼的大段推理,利用节奏抓住读者,庭审的激烈辩论、博斯的内心剖析、新闻媒体铺天盖地的报告,让读者欲罢不能,恨不得赶紧揭示真相。然而正是缺少必要的一些推理过程,在事件的反转上让读者显得突兀,有虎头蛇尾的感觉,缺少本格推理的严丝合缝导致最后的结局在出人意料的同时,也让读者觉得真相缺少证据的支撑,但即便如此本书也不失为一部佳作。

  《混凝土里的金发女郎》读后感(三):值得一读

  律师+变态杀手,是我最爱的类型,无疑了。

  看这本小说的时候,脑子里会浮现出当年看过的N多电视剧《金装律师》《lie to me》《犯罪心理》《犯罪现场调查》,所以觉得非常激动人心,热血沸腾。

  !!前方剧透预警!!

  看书的全程都在提心吊胆,担心是博斯错杀了丘奇,怀疑真正的凶手另有其人;担心西尔维娅会被杀,或者他们俩最终还是会分手;担心博斯其实内心也住着一个猛兽,只是他自己毫无察觉而已。

  而我发现,这些担心全是依赖律师钱德勒的游说,就像书里一再强调的那样,她是一个好律师。所以,事实的真相比较重要,还是人们表达他的方式比较重要。对于司法体系更为完善的美国来说,采用陪审团制,也未必能把案件审明白。

  Anyway,还是很喜欢很推荐这本书。

  最后,书上有句话说:“心理分析师说每个受害者都像一条受伤的鱼,释放出看不见的信号,必然会招来鲨鱼。”这很像在学校遭受霸凌的孩子,他们身上有一种“我是弱者”的信号。

  《混凝土里的金发女郎》读后感(四):还不如看两集柯南来的实在

  《混凝土里的金发女郎》读后感(五):复杂的人性

  不知道有没有人有这种感觉:现在高处看下面的事物会有一种类似于上帝视角的幻觉,感觉自己会比下面的人地位更高、也更加强大。其实这只是一种位置造成的错觉。而作为一个小说家可以找到近似于“上帝视角”的快感,他可以在剧情允许的前提下对书中人物任意排列组合;而作为一位侦探悬疑类小说的作家,他能在这么做的同时带给读者强烈的阅读感受。而在这部作品里,这些都做到了。

  这是我读过的第二部迈克尔·康奈利的作品,第一部哈里·博斯系列作品。与对四年前的案件重启调查相比,窃以为本书更精彩的应该是庭审部分,对美国司法的思考、当事人各方的态度、对当年案件各个细节的回顾等等,可以说,迈克尔把两部书的题材汇聚到一部作品中,写出了一个精彩的故事。

  忍不住把哈里·博斯和前几天读过的马修·斯卡德相比,这二人身上有很多共同点,都嫉恶如仇,都心思细密但不是天赋异禀,都是那种我们“身边人”中的大侦探。但不同的是,马修更加激进,他会在法律解决不了时采取他认为能符合其价值观的行动;作为一名警探,哈里更温和一些,尽管布莱默死有余辜,但听到他逃过一死时,他仍会释然。

  根据书中洛克博士的观点,每个人成年后的思考及行为方式与其在童年的经历密不可分。换句话说,大部分心理有障碍的人都在童年经历过一些记忆深刻的事情,从而影响到自己以后的人生。对于连环杀人犯而言,这一点尤为突出。其实本书也在谈论另一个话题,那就是人性。人性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而心理学也许是这个世界最难以被准确解释的学说。

  很多书评人给了本书很高的评价,有的甚至认为这是一本摸到了侦探悬疑类作品“天花板”的小说。读过这部作品,我不认为这是言过其实的溢美之词。能够在20多年的时间里在此类作品激烈竞争下不被淘汰,本身已经说明了这部作品的魅力。

  《混凝土里的金发女郎》读后感(六):推荐指数:五颗星——《混凝土里的金发女郎》

  我几乎不看英译过来的书,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学生时代看多了英译过来方法论的书,往往总是提一个论点,然后不厌其烦的用一整书的篇幅,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例子进行讲解,有些受不了。而小说呢,其长的人名,总让人无法找到同在一个空间的代入感。

  当然自己也跟过风,像畅销全球的《哈利波特》和《指环王》这两套书,都有买来看过,如果说前几本‘哈利’让人见识了作者奇思妙想,那么后几本,就叫人想骂一句“伏地魔,怎么还没有死。哈利,你的主角光环都快上天了。”比起书,我更喜欢直白和大场白的英译电影。就算不看情节,炫丽的画面和声效,也足以震撼人心。

  好吧,扯远了。来说说这本书《混凝土里的金发女郎》吧。选这本书只是因为在大多的新书里,只有这一本似乎,好像可以一读。豆瓣评分颇高。

  整本书读下来,就像在看一部电影,以法庭辩护为主,穿插案件,即充满着探案的刺激,又有推理的抽丝剥茧和法庭辩论的酣畅,真是相当精彩。

  推荐指数:五颗星。

  《混凝土里的金发女郎》读后感(七):每次点燃的烟,都是黑暗中的微弱的光

  看这本书的时候,不停笑自己也变成了“索隐派”。但是每次被描写抽烟的人,都像是在点燃一丝丝光明,渴求照亮那个似乎笼罩在黑暗中的城市。一如美女律师钱德勒、或是因为正义这破事沦为流浪汉的法拉第,每次他们在“混凝土浇筑的傻妞”雕塑前吞云吐雾时,嘴上是对正义渴望不可得的愤慨,但却在最终选择用自己的力量去维护,只因为心中的一丝光亮。

  两次反转,让我一直以为自己看透诡计的心情得到了缓解,真正的小说家总是知道怎么让你看到最后的。

  从开始孤胆英雄独自面对人偶师继而官司缠身、被人误解,博斯却没有吃一堑长一智的感悟,这个傻乎乎的汉子始终想得是破案破案破案,甚至最后又重演了一遍自己被人诟病的只身逞强的把戏。上帝视角的我们知道主角光环会保佑他,但是生活中的我们也是这样执迷不悔的生物,或许重复着自己心里的坚持,在南墙上撞了一次又一次。

  这种题材总是让我想起《心理测量者》里的场景,因为邪恶的存在,我们需要更为强大的存在来保护自己,但与邪恶的对抗本身又是另一种残酷剥夺,而谁又有资格去审判谁?谁有能够保证不滥用手中的权力?被条条框框限制的正义执行者又怎么能战胜毫无顾忌的邪恶力量?

  “我没想到,西尔维亚。”他说,“我只是盼着。”

  《混凝土里的金发女郎》读后感(八):正义那破事

  这是我的第三本迈克尔康奈利(黄桐判决 诗人 混凝土里的金发女郎)。

  关于康奈利的小说特点大概也能总结出一些:

  1.他的小说非常适合拍电影,布局非常严密,写的很周全

  2.他的小说可读性很高,书很厚,但是阅读起来却不费力

  3.他的小说结局(在我看的这几本)都不错

  说回本书,一开始看前半部分真的是让我觉得平平无奇,但是又很想看下去。

  这种感觉就像在不能变道的隧道里开车,你前面的车子开得慢悠悠,你无可奈何还是要跟着,因为你知道等能变道超车了,你可以冲到他前面看清开车的人/弄清前方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对,我就是想知道结局。

  而这个结局也蛮让人意外的(和主人公一样,我猜错了嫌疑人)。

  我上百度查了康奈利,【他熟谙犯罪心理学,又有丰富的犯罪新闻采访经验,因此写起侦探小说可谓驾轻就熟。】

  这就对了,虽然有时候他作品里的反转会有点“尬”,但是在犯罪动机和人物的性格形象塑造上没出过啥问题。

  这本书推荐吗?虽然给四星,但是我的评价是“还可以”,因为书这么厚,前半部分的内容着实一般,但是结局方面还是很OK。

  《混凝土里的金发女郎》读后感(九):中规中矩的美国悬疑

  《混凝土里的金发女郎》读后感(十):巫婆一样的陪审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混凝土里的金发女郎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