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思维》是一本由[美]托马斯·W·马隆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3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级思维》读后感(一):群体思维的力量无穷大
《超级思维》这本书让我更进一步理解了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一个人走得再快也有限,一群人却可以做成一个人做不了的很多事。《超级思维》用一个网上众筹解决的数学难题来证明了群众思维的力量,在我看来,更是互联网缩短了沟通成本、扩大了沟通范围的力量,而互联网终究是一个工具,互联网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人,这些人的大脑的智慧全部运用到解决一个问题上,将所向披靡,将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超级思维》读后感(二):集体智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概念
在本书中,托马斯·W. 马隆介绍了人类和计算机组织在一起,能够产生超级思维,进而能够产生集体智能(或集体智慧) 。当然,托马斯·W. 马隆对我的最大启发是,他在2006年创立了麻省理工学院集体智能中心,这让我认识到集体智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概念。此外,全球脑(整个人类社会像一个大脑那样运作)也是集体智慧的一个最大范例(我在2010年曾出版《全球脑》一书)。这进一步增强了我对集体智慧的兴趣。正因为如此,从2010年开始,我就开始筹备写作《集体智慧》一书。之后,经过漫长的9年时间,才终于将初稿写完。(知乎上的连载:https://zhuanlan.zhihu.com/p/56799136,目前已签约,正在出版中)。 所以说,马隆的著作能让我产生共鸣,与此同时,它也有很多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超级思维》读后感(三):关于本书的读后感
正如某位哲学家说过的那样,“人类是一种终其一生证明自己存在的生物”,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也越来越关注“他者”这一身份,从自然的j角度来看,人类是属于世界的一份子,世界并不因某个原因而存在,至少以我们目前的眼光来看,得出的是这个结论。当我们讨论三观的时候,不自觉的代入了另一种看法,科学证明,物质实体的宇宙的边界在两百亿光年之外,三观是人类创造的边界,这个边界存乎人心之中。
l“离群索居者,不是神灵,便为野兽”,我们创造了宗教、文字、绘画来表达我们的情感,而正是这种无处不在,沁入灵魂的人类的情绪将人类与这个宇宙联系在一起,人类的历史在宇宙中显得十分短暂,但每当我们阅读到历史时,常常有跨越洪荒,无穷无尽之感,“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只有人的情感凝固时间,给人以永恒之感。
自三皇五帝伊始,自然朴素的情感维系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文字、艺术与想象力对于世界的拓展不断充填着这片空白的区域,鸿雁传书,缩短了天各一方的信息交流,然而还不够,这只是小小的一步,算不得量变到质变的跨展,直到信息社会的到来,互联网的到来,剧烈的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
人类社会犹如一个巨大的大脑,每个人在其中既扮演了独立的个体,又相互连接成整体,信息社会之前,这个松散的整体松松垮垮,每个人在其中如蜉蝣游于天地,终其一生,除非天命不凡,生具惊天纬地之才,否则雁过无痕,困顿于一方小天地之中。
托马斯的《超级思维》一书中展现了万物互联的时代,人类社会将如何变迁,撇开书中对于民主制度的幻想,正如这个词语所代表着的,长久以来所背负着的恶名,暂且不提他的幻想,关于在当今欧美社会存在着的那种假象。
也许有人认为,信息时代解决了信息不充足的问题,然而不会有人真的以为他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古老的哲学命题探讨了世界是否无限可分,在这个问题得到答案之前,技术还不能够代替人性,即使在微观层面,人类已经j进入到原子时代,甚至更小,人性的善恶与人有关,技术仅仅是一个平台而已。
万物互联,只是戳破了人类社会自古以来掩饰着真实结构的那层窗户纸,一切并未明朗。
《超级思维》读后感(四):群体生命
起初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有些懵,读到一半时发现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概念,理论性知识很多,值得反复咀嚼东西很多。这篇文章致力于把书中几个关键性问题介绍给大家。
一、什么是“超级思维”?它与哪些概念相似? 在英语中,“supermind”(超级思维)这个词的意思是“多种个体思维形成的强大组合”。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用到超级思维,它连接着我们以群体为单位的人,其中包括政治、市场和阶级制。除了超级思维这本书还提到:超级思维与电脑连接上之后产生的巨大影响,并不是研究计算机有多么智能,而是研究人类和计算机将如何共同完成以前绝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看着超级思维的概念让我想起了《人类简史》中提到的一个概念——认知革命。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决定性因素不在于技术,而是这场认知革命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在认知革命中我们学会了合作,为了一个目标去努力,有了团队精神,慢慢地我们从个体发展为群体,考虑利益时也会考虑群体(即可以因为团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有调查表明也是这场认知革命,使我们大脑进一步进化。而随着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的发展,人类不断地刻苦思考和做出选择,让我们进入了第二次认知的革命,是我们和机器人AI的一场“拉锯战”,我们总是高估人工智能,以人类的思想去考虑人工智能,现在的科幻也不乏出现机器人统治世界的场景出现,不过,要创造出这样的机器可比想象它们难多了。
而“超级思维”是发生在第一场认知革命之后的,因为超级思维的必要的四个元素。 第一,一群个体; 第二,这些个体正在采取某些行为; 第三,这些行为之间存在的某种相互联系; 第四,我们评估这些行为时的参照目标。 这一引入了个体和群体的概念,如果对于“超级思维”都怪你还有些迷惑,我们可以用个体和群体都给你来帮你解读一下。 事实证明,人类群体和人类个体一样,都有可进行科学测量的方面。研究表明,心理学家就是用来统计群体的特征,而这些特征也是从个体数据收集来。 举个例子,一个蜂巢一个公司,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物”。这些具有集体智能的“生物”确实拥有超越个体的“生命”。我们把这种生物称为超级思维。 二、“超级思维”在哪发生? 其实我们每一天身边都在发生着“超级思维”,只要我们细心就可以发现。比如,办公桌的4条腿构成了一个群体,共同防止桌面掉落到地上。从“4条腿的群体有一个共同目标。”这个角度看,我 的桌子就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超级思维。当然复杂一点的“超级思维”就是我们的人类团体。 文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入了计算机,计算机和超级思维相连发挥出的团队性作用,不过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如果能把前两个问题看明白,也是看明白了这本书的大半部分。
《超级思维》读后感(五):【品·鉴】思维的子弹—超级思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你学会超级思维
超级思维,乍一听很高大上的名字。再看副标题——人类和计算机一起思考的惊人力量,可能是讲的人工智能的一些问题,这就是我还没仔细阅读这本书前的感受。
封面上圆球各种点的连线,代表了联系,超级思维其实也是超级链接(连接)。
在前几章作者定义几个概念
超级思维——以看似智能的方式共同行事的一群个体
集体智能——以看似智能的方式共同行事的群体取得的结果
这就告诉了我们超级思维是什么?其实只是把一些已有的东西升华了而创造出来的新词。蚁群、蜂群甚至人群都是超级思维,共同协作创造价值的群体都可以是超级思维,甚至是后面慢慢说明的生态圈、国家都是其具体表现。
如果一大群数学家的头脑能有效地连接起来,或许他们能高效地解决问题来源于书中所列举的高尔斯大规模协作的数学运算案例。
出现一个问题,不同的人负责处理这个问题的不同部分;总体来说,比起个人的单打独斗,群体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像极了现在的公司组织一类的结构,组织、公司、生态系统都可以看成是超级思维。
很像计算机系统,是由很多个部分组成的,使我不由得想起《三体》人列计算机,那不也是一个超级思维吗?
三体中的人列计算机但是又有一点,群体智力是否像木桶理论存在短板?
木桶效应: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 因此,整个社会与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板”,并尽早补足它 。
三体中人列计算机的“配件”出现过问题,被处理掉了,就没有再出现过问题。但是在一个组织一个群体里面,能通过简单的“处理”方式解决掉“短板”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甚至在后面讲的民主制也是超级思维,民主就是主张个体的想法得到展现,“短板”和不同的声音也没法简单的解决。
计算机对于人类就像算法对于计算机
人工智能的未来可能是人和计算机智能,这也揭示了副标题人类和计算机一起思考的惊人力量。
以及在各个类型中超级思维的作用,就好像数学模型、逻辑模型一样,选择的模型要适用于各个场景,灵活运用自己的思维,打开思维,发散思维,书的后半部分更多的是引起大家的反思和深思,借助案例进行启发,尤其是苹果公司的各种分析。
书的最后揭示了人工智能能否取代现有的人类职业等等;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危机等,学的是思考问题的的思维方式,在问题的关键点突破问题—这就是超级思维 思维的子弹。学的是方法,发散自己的思维,更全面的看待事物,更高效的解决问题。
这本书带来的其实是思维的拓展,诚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你学会超级思维,万变不离其宗,学好方法,建立并用好模型,这就是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
《超级思维》读后感(六):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工作吗?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工作吗?类似的问题其实200年前,工业革命开始后就有人在担心,但《超级思维》这本书告诉我们不用害怕,现代化的机器也好,AI也好,都是我们得力的助手。藉由这些工具,尤其是计算机网络,人类可以更高更远的思考,这就是超级思维的力量。
那什么是“超级思维“呢?”超级思维“的意思是多种个体思维形成的强大组合。
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我们还会看到计算机将对人类超级思维 的未来发展产生的关键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计算机最重要的贡献并不是我们熟悉人工智能,比如:2019年7月《科学》杂志发表了论文,卡内基梅隆大学与 Facebook AI 合作开发的人工智能程序“Pluribus”,已经击败了六人无限德州扑克的职业选手。而且AI不仅能打赢德州扑克,甚至还有了能在25局麻将中打赢24局的战绩。 人工智能的部分,大家可以参考中信鹦鹉螺的另一本书《10堂极简概率课》。
10堂极简概率课7.9[美]佩尔西·戴康尼斯 [美]布赖恩·斯科姆斯 / 2019 / 中信出版集团·鹦鹉螺工作室人工智能AI就是基于上边这本书所讲的贝叶斯猜想的“认为”,因为认为是智能的标识,所以科学家总是喜欢让 AI 在各种棋牌类游戏里进行突破。这是因为棋牌游戏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人类智力活动的象征,模仿人类的 AI 自然要以此为目标。不过根据棋牌规则,不同棋牌类型的游戏的博弈难度各不相同。根据信息的公开程度,我们可以将棋牌博弈分为“完全信息类”和“不完全信息类”。“完全信息类”博弈包括国际象棋、围棋等,它们的盘面信息都是公开的,对弈双方都能接收到的完全的信息。在国际象棋、围棋等博弈中,AI 每次只需要根据当前盘面,搜索计算各种情况下自己的胜率。在这方面,深蓝和Alpha go已经在国际象棋和围棋领域所向无敌了,不但比人类最强的棋手算得远,还算得更准。
但“非完全信息类”博弈包括德州扑克、桥牌、麻将等游戏,给 AI 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因为在游戏中每个人无法看到对手手里的牌,这就要求参与者具备更复杂的推理能力,不仅要看对手打了什么牌,还要猜测对手手里有什么牌,并且观察对手行动暗示带出的信息,来计算自己的最优出牌法。这种情况下,AI 不仅要学会根据不完全信息进行复杂决策,还要应付对手的虚张声势、故意示弱等招数。
打扑克的Pluribus非常智能,它能运用混合策略,这种机器思考和人类试图做的事情是一样的。这种就是概率的认为,这种认为是对每一步摸牌后的再思考,这就是贝叶斯学派的观点:人和机器在概率的认为上是相通的,人或者机器都是概率的发出主体。
但《超级思维》主要看重计算机与人类的”超级连接“,这种超级连接是以全新的方式和空前的规模把人类的思维彼此连接起来。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AI主要涉及的是单一行为,比如下棋、打扑克,目前还没有AI能独立处理把货物原材料装车、卸车再运到车间,进行压制、热处理等一系列活动。
所以超级思维应用于我们日常熟悉的搜索引擎,手机上的各类应用服务上,这些都是在为人类的决策提供支持系统。作者认为,在未来的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计算机最常见的用途仍然是帮助人类相互交流的精密工具。
超级思维7.3[美]托马斯·W·马隆 / 2019 / 中信出版集团这个观点也是本书一直着力在讨论的,重点并非计算机如何完成人类过去常做的事情,而是强调人类和计算机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以前不能胜任的事情。人机结合的超级思维,会成为智能水平更高的存在。这样更高水平的集体智能,将会解决更多的新型问题,比如未来的企业、政府和其他社会领域重要问题。
《超级思维》读后感(七):《超级思维》:武汉、微博热搜与计算机
《超级思维》这本书听起来像是研究计算机的一种理论,诚然,它的副标题也有一定的蛊惑性和夸张性:“人类和计算机一起思考的惊人力量。”然而翻开来细看,不过是像某某咨询公司或者管理公司的培训课程一样,鸡血、鸡汤,听起来好听,实践起来有些难度。不过,这本书比那些天花乱坠的骗钱玩意儿要好很多了,虽然场面宏大、涉猎甚广,但仍然有一些可取之处。
知识重在实践。一边读的时候我就在一边思考,假如将其应用,不如跟眼前的武汉事件结合在一起来思考。
这本书的起始先向人们阐释了超级思维的定义,我本以为有什么新奇妙义,结果在作者的理解中,他仍然将其归类于人类的群体意识。即:世界上没有什么拥有超级思维的个体英雄,如果有,那不过是很多人的群策群力罢了。不过退一步想想,这样的理论虽然有些太过以“人为本”,但似乎离开了人,也就没有当今现代社会的一切高科技物什吧。
如果放在武汉事件中,那么想要拥有超级思维去解决这样麻烦的超级问题,似乎国家号召的全民参与的确是个好办法:所有人关在家里阻断疫情的传播,调配周围各省的医务力量共同赴鄂支援,甚至全世界的华人和许多非华人都慷慨捐款输送物资,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仍然不如预期。原因何在?因为大家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群人。
我尤其喜欢书中的这一小节。面对一场疫情,如果两个群体分别来处理,所有人都相信其中聪明的那个群体必定能够更快速的解决。因此,群体的聪明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让群体变得聪明呢?
显然聪明不是那么容易衡量的。我们都埋怨某个城市的leaders蠢笨、迂腐,然而你想想看,他就算再蠢笨,也不至于像我们想象的那般不堪,否则,他是怎么坐到那个位子上来的呢?那群人仍然是有一些本事的。不过,聪明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来说的词,没有什么绝对的定义。于是书中给出了一个设定情境,暂且我们认为他们都很聪明好了,那么,为什么一群聪明的人却干不出让人满意的事情呢?
愚蠢的人给不出任何答案,平凡人给出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人怪罪于制度。然而世界上没有一个制度是完美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制度是一无是处的。我们第一会想到的原因是成员对所在团队的满意程度、在团队取得优异成绩的积极度、以及在团队中的舒适感等等。试想在他们的位子上,由于缺乏与市民的沟通,双方各自疑惑不解,久而久之缺失共同语言,那么自然而然形同陌路。再加上上头的好大喜功,他们任何所作所为都得不到积极满意的回应,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他们其实并不热爱所在的团队,自然也就做不出什么让人满意的事情来。
不过,书上做的推理是并非如此,它认为一个聪明的团队之所以失败的原因,还在于至少以下三点:其一,成员的平均社会洞察力。或许,他们的确分辨不出谁对他们说真话,谁对他们阿谀奉承。FOUR PEOPLE GROUP也许的确存在我们周围。其二,群体成员能够大致平等的参与对话。这点很有意思,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权威发布”的字眼,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什么才是权威?是科学?是民主?是GOV?然而不管如何,至少每个人是平等的。签“训诫书”的时候,对话双方是平等对话吗?其三,女性的参与比例。不论认可不认可,女性的社会担当和社会洞察往往都比男性要好一些,这是因为她们要思考、要照顾的人更多,她们不仅仅是女儿的身份,也是母亲的身份,也是朋友的身份,也是维系家庭的成分,虽然男性也有对应的社会角色,但是男性更容易放弃,自然也就更加没有担当。你想想看大学路举牌子的那位女生。
除了发布会上出现的几个在武汉的非武汉人,还有零星的几个让人绝望的疫区日记,悲惨的故事我们听得太多太多了,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却听不到那些“健康”的武汉人的声音?
无非三种情况。其一,话筒断电了。其二,口罩封起来了。其三,声音虽然悲伤但是却大音唏嘘。我们碰巧在茫茫网络中失之交臂。
其实他们本来是最了解一线情况的一群人,他们是最了解自身情况的一群人,他们也是最知道需要什么、怎么去做的一群人,他们才是这次事件中的“聪明人”。可是,他们却说不出话了。
然而有一些人却很支持。什么现在需要全力一致对付疫情,不要分散注意力。请问,武汉人没有你懂吗?武汉人没有在抵抗疫情吗?怎么抵抗疫情还需要你们来教吗?医生就那么一些,如果武汉人没有机会去参与,那么何谈“全力”抵抗?
武汉人也是人啊,他们也是武汉医生、武汉教师、武汉学生、武汉工人、武汉商贩、武汉吃着过早的普通人。
还好大部分的人是明白的。年轻的一代开始懂得思考、懂得发声、懂得表达诉求、懂得明辨是非。而这一切,是另一个超级思维帮助他们实现的。那便是计算机。
如果想战胜疫情,除了武汉的leaders与武汉人,以及各地医生的驰援以外,我们这些外省的普通人参与的方式大概就是只有通过计算机了。
《超级思维》这本书里提到:计算机的思维来源于人类的思维,而计算机的未来却能改变人类的未来。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封禁不了的。即便是堵住一些人的嘴,人们也能通过计算机将心中的愤懑发表出来。我们平时已经感受到了太多的敏感词,然而你看不管怎么封禁,敏感词永远封禁不完。这不仅在于,从语言学的角度,语言是不断进化的,比传染病还能多变;与此同时,从计算机和超级思维的角度,人的想法与表达更是不可封禁。论管控,这十四万万人口的试验基地尚且不能完全解决,更何况十四万万之外还有近五十万万的人口的世界呢?
大禹治水说:宜疏不宜堵。计算机也的确在时刻准备着帮助人们解决我们眼前遇到的问题。
其一,广泛民主的实践。人们大多认同这样一个事实,即大多数人都认同的规则通常会被定为社会通用的规则。那么,如何获得大多数人的想法呢?虽然东西方都采取代议制选取议会议员和人大代表,但是这些代议人员往往并不能完整准确的表达人们的意思。代议制产生的背景是全国所有人没有机会快速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而计算机的发展,已经拥有足够的基础去收集更多人的意见。因此可以想象,未来有一天,代议制或许会终结。当下武汉事件,其实微博热搜已经充当了类似的角色,但是话题热度并未转化为可以实践的选票或投票,也因此,微博热搜起的角色目前仅仅为施加社会舆论压力,在一些人看来它是表达多数人的看法,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却是为决策制造混乱。
其二,辩论讨论的平台。《奇葩说》看多了会让人疲乏,就像我在大学里刚接触辩论觉得稀奇而很快觉得无聊一样。且不说辩题通常无关痛痒,最终辩手也不过是投机取巧徒增笑料,最重要的是,不管是多有意义的辩题,最终也得不到任何实际性的操作实践。那么,辩论还有什么意义呢?唯一的一个意义或许是辩论本身,双方意见能有平台去交锋,让人们在思考一件事情的同时能够收到来自其他角度的观点,这样不至于让一个人的思维更狭隘而逐渐拥有更大的世界观,而更大的世界观往往才是一切问题的落脚点。
其三,群体性与世界性。中国人很擅长制造群体性对立。我们可以幻想外国假想敌,同样,我们也可以制造内部阶级对立与地域攻击。我们唯一不擅长的一点便是:世界性。我们以为一条路能通向天边,我们以为给别人送钱别人就会感恩戴德,殊不知,最高明的洗脑其实是精神洗脑啊。我们一向很擅长,为什么在国外运用不了呢?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手段太过单一。我们的单一手段是立一个都是中国人、将热爱土地热爱家园等同于热爱财政和雇佣人员;美国人或者欧洲人这一点为什么更加“狡猾”,那是因为他们散播的是自由平等的观念,而这个观念其实并不是他们自己发明的,那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东西,并不是所谓的西方价值观,而是全球价值观,全世界其他的国家没人认为自己是外星人吧,所以他们才吃这一套,因为他们能在自由身上找到自己。
其四,网络与社会主义。书上有一段专门讨论如何在网络上实现社会主义。由于写出来必然敏感词太多,因此还是建议大家亲自去看一看吧。我且说一下大致内容:比社会主义更伟大的另外一种主义其实渐渐不再听闻,因为大多数人已经不再相信了。经此一“疫”,我想更多的人开始体会到人的一生之追求其实仅仅是自由、快乐与健康吧。金钱、GDP终究只是财大气粗的一种手段,它并不能提高人的幸福感。这并不意味着钱是不好的。钱是好的,但是差不多就行。不要为了钱不择手段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与健康,生命没了,就一切都没了。
这些,其实不用教育,计算机的时代潜移默化中也会教育给人们。我们能做的,只有不去拒绝,勇敢的面对改变与拥抱改变。
大多数的中国都热爱脚下的土地和家园,说别人不热爱的,往往自己也不怎么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