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思维》是一本由[美]托马斯·W·马隆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3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级思维》这本书让我更进一步理解了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一个人走得再快也有限,一群人却可以做成一个人做不了的很多事。《超级思维》用一个网上众筹解决的数学难题来证明了群众思维的力量,在我看来,更是互联网缩短了沟通成本、扩大了沟通范围的力量,而互联网终究是一个工具,互联网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人,这些人的大脑的智慧全部运用到解决一个问题上,将所向披靡,将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本书中,托马斯·W. 马隆介绍了人类和计算机组织在一起,能够产生超级思维,进而能够产生集体智能(或集体智慧) 。当然,托马斯·W. 马隆对我的最大启发是,他在2006年创立了麻省理工学院集体智能中心,这让我认识到集体智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概念。此外,全球脑(整个人类社会像一个大脑那样运作)也是集体智慧的一个最大范例(我在2010年曾出版《全球脑》一书)。这进一步增强了我对集体智慧的兴趣。正因为如此,从2010年开始,我就开始筹备写作《集体智慧》一书。之后,经过漫长的9年时间,才终于将初稿写完。(知乎上的连载:https://zhuanlan.zhihu.com/p/56799136,目前已签约,正在出版中)。 所以说,马隆的著作能让我产生共鸣,与此同时,它也有很多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超级思维》读后感(三):关于本书的读后感
正如某位哲学家说过的那样,“人类是一种终其一生证明自己存在的生物”,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也越来越关注“他者”这一身份,从自然的j角度来看,人类是属于世界的一份子,世界并不因某个原因而存在,至少以我们目前的眼光来看,得出的是这个结论。当我们讨论三观的时候,不自觉的代入了另一种看法,科学证明,物质实体的宇宙的边界在两百亿光年之外,三观是人类创造的边界,这个边界存乎人心之中。
l“离群索居者,不是神灵,便为野兽”,我们创造了宗教、文字、绘画来表达我们的情感,而正是这种无处不在,沁入灵魂的人类的情绪将人类与这个宇宙联系在一起,人类的历史在宇宙中显得十分短暂,但每当我们阅读到历史时,常常有跨越洪荒,无穷无尽之感,“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只有人的情感凝固时间,给人以永恒之感。
自三皇五帝伊始,自然朴素的情感维系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文字、艺术与想象力对于世界的拓展不断充填着这片空白的区域,鸿雁传书,缩短了天各一方的信息交流,然而还不够,这只是小小的一步,算不得量变到质变的跨展,直到信息社会的到来,互联网的到来,剧烈的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
人类社会犹如一个巨大的大脑,每个人在其中既扮演了独立的个体,又相互连接成整体,信息社会之前,这个松散的整体松松垮垮,每个人在其中如蜉蝣游于天地,终其一生,除非天命不凡,生具惊天纬地之才,否则雁过无痕,困顿于一方小天地之中。
托马斯的《超级思维》一书中展现了万物互联的时代,人类社会将如何变迁,撇开书中对于民主制度的幻想,正如这个词语所代表着的,长久以来所背负着的恶名,暂且不提他的幻想,关于在当今欧美社会存在着的那种假象。
也许有人认为,信息时代解决了信息不充足的问题,然而不会有人真的以为他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古老的哲学命题探讨了世界是否无限可分,在这个问题得到答案之前,技术还不能够代替人性,即使在微观层面,人类已经j进入到原子时代,甚至更小,人性的善恶与人有关,技术仅仅是一个平台而已。
万物互联,只是戳破了人类社会自古以来掩饰着真实结构的那层窗户纸,一切并未明朗。
《超级思维》读后感(四):群体生命
起初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有些懵,读到一半时发现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概念,理论性知识很多,值得反复咀嚼东西很多。这篇文章致力于把书中几个关键性问题介绍给大家。
一、什么是“超级思维”?它与哪些概念相似? 在英语中,“supermind”(超级思维)这个词的意思是“多种个体思维形成的强大组合”。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用到超级思维,它连接着我们以群体为单位的人,其中包括政治、市场和阶级制。除了超级思维这本书还提到:超级思维与电脑连接上之后产生的巨大影响,并不是研究计算机有多么智能,而是研究人类和计算机将如何共同完成以前绝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看着超级思维的概念让我想起了《人类简史》中提到的一个概念——认知革命。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决定性因素不在于技术,而是这场认知革命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在认知革命中我们学会了合作,为了一个目标去努力,有了团队精神,慢慢地我们从个体发展为群体,考虑利益时也会考虑群体(即可以因为团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有调查表明也是这场认知革命,使我们大脑进一步进化。而随着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的发展,人类不断地刻苦思考和做出选择,让我们进入了第二次认知的革命,是我们和机器人AI的一场“拉锯战”,我们总是高估人工智能,以人类的思想去考虑人工智能,现在的科幻也不乏出现机器人统治世界的场景出现,不过,要创造出这样的机器可比想象它们难多了。
而“超级思维”是发生在第一场认知革命之后的,因为超级思维的必要的四个元素。 第一,一群个体; 第二,这些个体正在采取某些行为; 第三,这些行为之间存在的某种相互联系; 第四,我们评估这些行为时的参照目标。 这一引入了个体和群体的概念,如果对于“超级思维”都怪你还有些迷惑,我们可以用个体和群体都给你来帮你解读一下。 事实证明,人类群体和人类个体一样,都有可进行科学测量的方面。研究表明,心理学家就是用来统计群体的特征,而这些特征也是从个体数据收集来。 举个例子,一个蜂巢一个公司,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物”。这些具有集体智能的“生物”确实拥有超越个体的“生命”。我们把这种生物称为超级思维。 二、“超级思维”在哪发生? 其实我们每一天身边都在发生着“超级思维”,只要我们细心就可以发现。比如,办公桌的4条腿构成了一个群体,共同防止桌面掉落到地上。从“4条腿的群体有一个共同目标。”这个角度看,我 的桌子就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超级思维。当然复杂一点的“超级思维”就是我们的人类团体。 文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入了计算机,计算机和超级思维相连发挥出的团队性作用,不过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如果能把前两个问题看明白,也是看明白了这本书的大半部分。
《超级思维》读后感(五):【品·鉴】思维的子弹—超级思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你学会超级思维
超级思维,乍一听很高大上的名字。再看副标题——人类和计算机一起思考的惊人力量,可能是讲的人工智能的一些问题,这就是我还没仔细阅读这本书前的感受。
封面上圆球各种点的连线,代表了联系,超级思维其实也是超级链接(连接)。
超级思维——以看似智能的方式共同行事的一群个体
集体智能——以看似智能的方式共同行事的群体取得的结果
这就告诉了我们超级思维是什么?其实只是把一些已有的东西升华了而创造出来的新词。蚁群、蜂群甚至人群都是超级思维,共同协作创造价值的群体都可以是超级思维,甚至是后面慢慢说明的生态圈、国家都是其具体表现。
如果一大群数学家的头脑能有效地连接起来,或许他们能高效地解决问题出现一个问题,不同的人负责处理这个问题的不同部分;总体来说,比起个人的单打独斗,群体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像极了现在的公司组织一类的结构,组织、公司、生态系统都可以看成是超级思维。
很像计算机系统,是由很多个部分组成的,使我不由得想起《三体》人列计算机,那不也是一个超级思维吗?
三体中的人列计算机木桶效应: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 因此,整个社会与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板”,并尽早补足它 。
三体中人列计算机的“配件”出现过问题,被处理掉了,就没有再出现过问题。但是在一个组织一个群体里面,能通过简单的“处理”方式解决掉“短板”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甚至在后面讲的民主制也是超级思维,民主就是主张个体的想法得到展现,“短板”和不同的声音也没法简单的解决。
计算机对于人类就像算法对于计算机
人工智能的未来可能是人和计算机智能,这也揭示了副标题人类和计算机一起思考的惊人力量。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其实是理论基础部分,我认为干货相当大一部分集中在书的后半部分。开始介绍不同的类型的超级思维:1.层级制 2.民主制 3.市场 4.社群 5.生态系统,同时贯穿了很多案例,这些案例相当有意思,例如维尔福软件公司创造了未来公司的结构,打破了多层级,简化了结构,无限挖掘了各个团队的潜力。还有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也被写进了书中,进行了分析。
我需要的超级思维是,所做群体决策能创造很多收益,所做群体决策的成本较低,所做群体决策的净收益能得到有效分配以及在各个类型中超级思维的作用,就好像数学模型、逻辑模型一样,选择的模型要适用于各个场景,灵活运用自己的思维,打开思维,发散思维,书的后半部分更多的是引起大家的反思和深思,借助案例进行启发,尤其是苹果公司的各种分析。
书的最后揭示了人工智能能否取代现有的人类职业等等;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危机等,学的是思考问题的的思维方式,在问题的关键点突破问题—这就是超级思维 思维的子弹。学的是方法,发散自己的思维,更全面的看待事物,更高效的解决问题。
这本书带来的其实是思维的拓展,诚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你学会超级思维,万变不离其宗,学好方法,建立并用好模型,这就是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