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探寻魔弹(医学大神12)》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2-15 00:12: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探寻魔弹(医学大神12)》经典读后感有感

  《探寻魔弹(医学大神12)》是一本由朱石生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探寻魔弹(医学大神12)》精选点评:

  ●生物和化学科学的发展,共同催生了现代药物,埃尔利希的侧链理论使药物研制有了方向,虽然过程单调枯燥,但只要方向正确,再加上些运气,总有成功的时候,看完这本书,大概理解了西药名字都那么长的原因,几乎每一个字都代表了科学工作者长期的探索与实验。

  ●世人因为他攻克梅毒而记住他,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开创了人工制药的新纪元。

  ●开脑洞的理论(侧链理论)、定量测量工具(免疫单位)、影响深远的方法论(现代化学药物筛选)、立竿见影价值巨大的实践成果(梅毒特效药洒尔佛散),简直是完美的一生。 还有,这本书里生活细节和八卦超多,直接改编成纪录片剧本可以了。

  ●埃尔利希之后,现代意义的药物研发有了条清晰的路子。再有既定目标下的大规模试错中找到靶向药物成本依然很高,不知道下一步可不可以借助大数据开模拟生化反应来研发药物。

  《探寻魔弹(医学大神12)》读后感(一):埃尔利希的魔弹

  如果说巴斯德的疫苗培养技术敲开了预防医学的大门,埃尔利希的筛选法则打开了现代药物研发的大门。他发明的洒尔佛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味真正意义的人造药物,成功治愈的梅毒病人又何止百万。埃尔利希一生没觉得自己是个重要人物,平民敬仰他,学术界盛赞他,病人当他是救世主,拿过诺贝尔奖,还是几十个学术团体的会员。他身上从没带过什么印满头衔的名片,钱包里一直带着的是一张一位梅毒病人服用洒尔佛散病愈后寄来的明信片。埃尔利希去世时,正值一战时期,英德交战,英国《泰晤士报》这样报道他的死讯:他挑战课题之多,见证了他无穷的想象力。他开启了通向未知的大门,此时此刻,整个世界都亏欠于他。是的,世界亏欠于他,这位为世界为德国做过巨大贡献的赤诚爱国者,因为是一个德裔老犹太人,被盖世太保将一切痕迹抹去,遗孀连其家宅都无法保住,不得不移居美国,晚景凄凉。

  《探寻魔弹(医学大神12)》读后感(二):忍不住动手做了思维导图

  非医学专业,算是跨界阅读。平均1-2天读一本的节奏,有趣,简明,作者是讲故事高手。和身边很多人安利这套书。

  读到中途想开始做笔记,心动不如行动,从第12册开始尝试。

  昨晚8点开始读,今天12点半结束,思维导图也出炉。第一次用幕布,很容易上手,就是有点影响阅读速度。还要继续摸索。

  《探寻魔弹(医学大神12)》读后感(三):天才+迷糊=很专业

  讲到了现代,涉及的远超过常识,这册需要理解的东西挺不少的,作为历史读物来看,科普强度上来了(尽管不理解也不影响阅读,但能理解一下确很有趣。

  #原子弹

“魔弹”这个词看起来不像科学术语,但其中蕴含的概念,却是二十一世纪药物研发的方向:精准定向,只攻击病原,不伤害身体。

  把原子弹和魔弹放在一起对比,都是科学产生的东西,仿佛是镜面两极。

  #侧链理论

  反正我是看了三遍,钥匙的比喻很贴切了,仅因为我的想象力限于此。

  #迷糊天才

  偏科严重,生活迷糊,不善交际,表达乱糟,大概所有精力都专供在了研究上面,染色、化学、实验,大脑像是一台不停思考的电脑,还具有三维建模功能,自构分子反应。

  他的成就可不光是研究出了可以治疗梅毒的药品,而是研究出了一套打开现代药物开发的方法,按着这套方法可以研究出的药品,价值无法估量。

  《探寻魔弹(医学大神12)》读后感(四):人造药物

  

相比后两本(我是从后往前看的),埃尔利希的传记在故事性或叫戏剧性上要差不少,有可能是作者的原因,也可能是主人公本身的故事就比较单调,个性和经历上都不如班廷那么冲突大,尤其是其最主要的贡献——洒尔佛散的发现过程,实在是相当地枯燥:他所发明的“系统筛选法”,在没有太多理论指导的时代,更像是种遍历,围绕侧链,根据某些模糊的推测,设计流程化的实验,改变底物的性状,然后一个一个检验是否针对某种病原体有效果。这就像是程序员查bug时的穷举法,通过设定所有可能的参数来反复执行程序,看看哪个参数下问题能消失。很多时候,在没有数学证明,或者数学证明看起来更加费事的时候,尤其是如果程序还是别人的,与其花时间看懂,不如直接穷举参数集的时候,用这种方法可能效率还更高一些。

三年纯手工方式检验了六百多种化合物,就在干这种事。埃尔利希从小展现出来的一个品格就是“严谨”,而且非常有耐心,可以重复一个流程无数遍、好几年,但似乎对理论推演也不太感兴趣。但他没有电脑来帮助他“运行”那个检验流程,只能依托助手。在没有多少理论指导,也没有什么自动化辅助手段的年代,这种重复性的脑力劳动可能很少有人做,知识分子们更倾向于宏大叙事。19世纪末的德国,也许比英法美更缺乏理论指导,也更缺乏自动化辅助手段,而又更渴望成功,渴望“证明”,然后也更加鼓励这种遍历。不过,就像深度学习仰仗的主要是算力提升和海量数据一样,21世纪给了它成功的舞台,而19世纪末可能也是这种药物研制方法的启动期,借助人海战术(德国的受教育人口比例是最高的)和工业化能力,系统筛选法越来越得到重视,也越来越有价值,一直到今天也还是药物研制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至今研制一种“虫毒大而体毒小”的药仍然需要10年。相信这种方法也同时在推动着帮助它成功的工具的发展。

除了这个故事,书中还提到两个关于“药”的研究思路,一是对传统药物的检验,一是“免疫”。

现代医学诞生以前,所有民族都将生病视之为一种“上天的惩罚”,靠巫术+草药来治疗,而来自天然物质的草药,里面或许有可治病成分,或许仅仅是巧合,因为多数疾病都因人体有免疫力而可自愈。在缺乏定量分析,也缺乏统计、安慰剂等概念的古代,古方中记载的绝大部分药物或治疗方法都实际没有疗效,也很正常。即使有疗效,浓度、纯度以及毒副作用都是问题。所以,到19世纪末,欧洲人已经基本上把他们能找到的古方检验得差不多了,洋地黄(来自于紫花洋地黄的强心甙)、奎宁(来自于金鸡纳树皮的金鸡纳霜)、阿司匹林(来自于柳树皮里的水杨酸)均来源于此。但多数疾病仍然处于无药可用的状态,治病仍然主要靠放血……而洒尔佛散则可称为第一种“人造”药物,这有着划时代意义。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等人发现的青蒿素也就是这种精确化的思路,晚了将近一百年。可惜的是,至今中药中贡献出来的现代药物还有什么呢?钟院士还在推荐着板蓝根,而且是白云山牌的,云南白药则还在配方保密中,倒是越来越多的中成药以“中西医结合疗法”堂而皇之地或偷偷地在加入现代医药甚至激素成分……

另一种思路来源于种牛痘预防天花,即某些物质可以在不致病的前提下让人产生对某种病的抵抗力。在埃尔利希之前已经有了神一样的巴斯德,但埃尔利希的价值在于通过反复的、定量的实验,整理出了和免疫相关的一系列的规律,包括免疫能力可自胎盘和母乳中传给小儿(被动免疫的一种,也就是目前推广母乳喂养时说“母乳喂养的婴儿抵抗力强”的原因,但因为抗体的一对一特性,这种抵抗力仅对于母体已有抗体的疾病[且病原体不变异]而言,并不是说母乳喂养的婴儿就百毒不侵),免疫通常7天后才起效等。带有抗体的血清也可以治病,比如治好特朗普的新冠的就是血清,而埃尔利希极大改进了血清提纯技术。埃尔利希的侧链(受体)理论对免疫现象的解释极具前瞻性,很多观点超前了半个世纪。

埃尔利希的贡献覆盖了现代药物的两个最主要的分支,但他首先仍然是一个化学家,因为他的贡献都源自他对于有机物成分、结构和性状改变方法的洞察力,这一洞察力是他年轻时沉迷于“染色”时就已经在积累的了,或许还有天赋。

本书中还有一些名句,抄录如下:

“真实疗效有限,仪式感就很重要,……”

“战争向来是性病催化剂,……”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探寻魔弹(医学大神12)》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