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经济课》是一本由张宏杰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392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019-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曾国藩的经济课》读后感(一):从经济角度认识内清外浊的曾国藩
以前总是在影视作品的古装剧中了解官员的生活情况,那叫一个潇洒自如和挥霍无度,没想到真实的世界竟然是这个样子,堂堂的京官经过乡试、会试和殿试,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还得借钱进京做官,以为好日子就要到来了,没想到更坏的日子才刚刚到来,事与愿违,每天入不敷出,依然还得靠借贷过日子,当然这是大清官的日常生活,如果是贪官就另当别论了,更重要的还有一种就是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内清外浊之人,为了干大事不惜随波逐流,为了独内心必须坚守自身。
《曾国藩的经济课》读后感(二):《曾国藩的经济课》
曾国藩的一生,起点极低而抵达的高度极高。他从笨人到圣人,经历五次耻辱,在步步升级、脱胎换骨的持续奋斗过程中,有着怎样独特的经济生活? 他怎样筹集学费、赶考路费和进京做官的经费? 他做京官期间为什么会欠下巨债?开销都花在了哪里? 他一生总收入是多少?哪些来自工资收入,哪些来自灰色收入? 湘军创业的财政密码何在?他做了怎样的制度设计? 他为什么要给户部行贿八万两? 他如何处理官场上复杂的人情世故? 他立志学做圣人,为什么却又不愿意成为海瑞式的清官?
从《曾国藩传》到《曾国藩的经济课》,了解一代清官的生活与工作,感受他特色人生进阶之路,值得推荐
《曾国藩的经济课》读后感(三):论某些小人的鄙议
我认为,这本书没有某些网友说的那么糟糕。是有独特的见解的,我在这狠批那些所谓的靠自己对这本书负面评论而引起读者注意的那些小人。批评归批评,某些小人妄想自己能成为批评家,殊不知他们在批评中批评。First, you have to check you.你先检查一下你自己能不能写出,真的是妄自菲薄。这些小人在他们的厚厚的面纱中,焕发出吃人的性质来,过分其词的指这指那,硬是要生搬硬套出一些所谓的新型言词,在虚伪的面下,表现出自己是多么高的见地,这种小人,就在豆瓣上,最看不惯。 独善其身,干卿底事干 。罢也,这些小人,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用自己过分的批评言辞,白吃掉一个个活生生的性命。
《曾国藩的经济课》读后感(四):热衷于【重复出版】的张宏杰先生 :-D
近来阅读明清朝的历史书,发觉作家/历史学者张宏杰非常喜欢【重复出版】,还是原来的内容,换个新的书名/更新一下封面,又重新出版上市。
像《倒退的帝国:朱元璋的成与败》其实就是原来的《朱元璋传》;
像《曾国藩的经济课》其实就是原来的《给曾国藩算算账 : 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京官时期)》《给曾国藩算算账 : 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湘军暨总督时期)》的合集;
像《坐天下 : 张宏杰解读中国帝王》其实就是原来的《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
像《饥饿的盛世 : 乾隆时代的得与失》其实就是原来的《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张宏杰讲乾隆成败》。
这比换汤不换药还不如,汤与药都是原来的,只不过换了一个包装而已。
《曾国藩的经济课》读后感(五):笔记
曾国藩的一生,起点极低而抵达的高度极高。他从笨人到圣人,经历五次耻辱,在步步升级、脱胎换骨的持续奋斗过程中,有着怎样独特的经济生活?他怎样筹集学费、赶考路费和进京 做官的经费?他做京官期间为什么会欠下巨债?开销都花在了哪里?他一生总收入是多少?哪些来自工资收入,哪些来自灰色收入?湘军创业的财政密码何在?他做了怎样的制度设计?他为什么要给户部行贿八万两?他如何处理官场上复杂的人情世故?他立志学做圣人,为什么却又不愿意成为海瑞式的清官? 本书首次解读曾国藩的私人账簿和湘军创业的财政密码,详解“最后一个圣人”的收入与支出。从经济角度描摹出曾国藩持续奋斗的升级之道,最终他通过不懈的个人努力,从一个天资平庸的普通人成长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完成人生逆袭。 这既是一部曾国藩的个人生活史,也是一部晚清政治、社会史。不仅是全面了解曾国藩,也是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政治运转规律的必读之作。
《曾国藩的经济课》读后感(六):以微观看史,更显历史丰厚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基于博士论文而来,进行了通俗化的再“翻译”。既保证了学术性也兼顾了大众读者的阅读体验。和作者其他系列书一样,读起来轻松畅快并不如同一般史学书籍那般枯燥艰深。
作者的选题十分独到,首先在众多研究曾国藩的方向里选定了从经济角度来回顾和分析历史。其次,作者通过曾国藩的个人视角对历史进行了微观解读。通常的史书虽然也是帝王将相,但大都讲如何英明、如何胜利、如何权谋,虽多有气吞山河、指点乾坤的气势,但终归过于高高在上。曾国藩虽为将相,但作者通过对家书的梳理,将制度性因素(如低薪、陋规等)、不同人在这一制度下的态度和转变都串联起来,让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如同家长里短式的个人生活以及生活背后浮现出的人性与制度。
我最近偏爱这类写史的方式,不仅让读者能有更好的代入感,还让历史变的丰厚,不再是单薄的堆砌单调的史料。也更利于读者去思考制度对人的影响,更好的体会以史为镜。
《曾国藩的经济课》读后感(七):一幅清代官场经济生活图
关于士绅:
中国明清时代,州县官对地方绅士,特别是头面绅士,莫不特别敬重。在通常情况下,“地方官到任的第一件事,是拜访绅士,联欢绅士,要求地方绅士的支持”。这是因为绅士在基层社会发货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至于费孝通称传统中国为“士绅社会”。
官绅合治是清代地方行政的常态。百姓并不知道一个官员怎么样,对他们的评价,其实取决于地方绅士的口碑。因为百姓其实不怕官,怕的是绅士,信的也是绅士。
从曾麟书的例子可以看出,乡绅是否发挥其功能,主要并不在其性格和能力,而在于他的权力背景。当然,虽然曾麟书自认为所办之事有功于地方甚多,但并不是所有乡人都这样认为。曾麟书去世后,左宗棠曾这样评价他:“此老心地甚厚,惟不晓世故,多为人所欺蒙,以故多为乡人所诟责,然究是老辈典型也。”
绅士阶层在具体的社会活动中表现出双重性格和复杂的姿态。他既可以“借官势以欺民”,也可以使“民靠绅以行事”,主要看他从哪方面获得的好处更多。
《曾国藩的经济课》读后感(八):钱花哪了
曾国藩的经济课,即是大清国的历史课,也是我辈的人生课。
赚钱和花钱,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的两个事情。如何去赚钱,以什么方式去赚钱,又怎么去花钱,花在什么地方。一进一出中,真实写照了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时间都去哪了?决定了你选择人生该在什么地方。钱都花在哪里了?决定了你认为人生中重要的事情。
钱的来源有很多途径,有合法和不合法。合法里面又按获取的方式分为多种,无论分多种,坚持取之有道,坚信长期价值,看奋斗的意志力和清醒头脑下的选择方向。我们可以清高,但自己要去努力奋斗,锻炼本领,而不能看不惯这个和那个,然后回家躺着,这不是真的清高。只是做到了清,没有做到高。
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没有质的关系,只有量的关系。赚钱能力如何,跟花钱的方向应该没有关系,与花钱的能力有关。不是说我赚钱多就该去慈善,赚钱少就不做好事。
曾国藩的选择内圣外王,他说做官最重要的就是清廉和简朴。这两项相辅相成,你不简朴,如何清廉,你清廉了,只能简朴。他认为钱是不留给子孙后代,子孙后代要靠自己努力去创造他们该有的生活。在做慈善捐款时,绝不张扬,不留名留性,怕影响做事的初心。
《曾国藩的经济课》读后感(九):一部关于曾国藩和晚清“有血有肉”的综合性史学著作
《曾国藩的经济课》是一本从经济角度为切入点,以晚清名臣曾国藩波澜壮阔的一生为脉络,以晚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史料为基础,非常全面的、有血有肉的综合性史学著作。这是我阅读后对本书的一个基本评价。
有着晚晴中兴四大名臣之首、洋务运动发起人之一、湘军的创建者和统帅、晚晴散文“湘乡派”创立人等诸多成就和头衔的曾国藩,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一点都不陌生,相比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晚晴名臣,曾国藩更加懂分寸、知进退,懂得趋利避祸,自制力和自省力过人,虽说在晚清乱世很难独善其身,但曾国藩能够做到功大于过,真的让人赞叹,学界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评价一直很高。研究或关于曾国藩的各类著作更是汗牛充栋。《曾国藩的经济课》以其独特的视角、充足的史料、系统的分析、新颖的观点,让读者读到了不一样的曾国藩,读到了不一样的晚清史,这是很不容易的。
曾国藩是与晚清的历史是高度契合的历史人物,所以读懂曾国藩,就相当于读懂了半部晚清史。在本书中,张宏杰教授按照曾国藩京官时期、湘军时期、总督时期的时间线来叙述,为我们解答了曾国藩是如何适应时代环境,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收入和支出的关系,如何运用好经济手段来提升政治地位、如何从经济层面建立并管理好强大的湘军、如何从与太平天国的对抗中占得先机和优势等等问题。书中还分析了晚晴京官、湘乡曾氏乡绅、总督和巡抚等群体的经济、社会、生活情况,使我们既能够深刻认识曾国藩本人,同时也能够了解他所处的晚晴时期的各种社会图景,更为系统全面地对曾国藩作出评价,整本书的理论体系可以说是相当丰满。
作者还根据分析总结出清代京官收支的畸形结构、传统俸禄体系的“补丁机制”、廉政建设的几块基石、曾国藩为什么不做海瑞、湘乡曾氏家族的代表性等五套结论,这些论断对于我们现今的工资体系、廉政建设、社会治理等领域都有着较大的参考价值。
我认为,《曾国藩的经济课》不仅仅是为读者上了一堂经济课,而是一堂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的高质量讲座。
《曾国藩的经济课》读后感(十):【推迷会鉴书团】《曾国藩的经济课》:“生财有道”的官场
《曾国藩的经济课》,既是曾国藩的成长史,也是清朝中晚期的历史缩影。从一介平民到手握重权的两江总督,曾国藩的一生历经波折。几经周折考中功名当了官,却依然穷困潦倒,甚至于连仆人都弃他而去另攀高枝。这都是由于当时清政府的制度以及他对自己的“自我约束”所造成的,发誓要“一身正气”的曾国藩不得不另辟蹊径,用“合理合法”的手段获得那些“正当的外快”。这样的手段不单单曾国藩在用,在那个时代,官场之上要想立足,要想生存,就不得不这样做。 当京官时的曾国藩穷困潦倒,甚至需要借钱来补贴家用。那么当上了两江总督之后权势熏天的他是否变得富有了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一方面是由于他自身“以身作则”,另一方面与当时清政府的不合理制度也脱不开关系。于是,曾国藩成了一个“清”官,一个不愿意让别人以为自己是清官的“清”官,一个不收受贿赂却遵循官场“明暗规则”的“清”官,一个既清又浊,方圆有度的“清”官。 清朝中后期,整个清朝政府开始走下坡路,各种各样的弊病开始显现,国库空虚,老百姓赋税繁重、明目层出不穷,军队如同虚设,各级政府为了一己私利以及“供奉孝敬”上级到处捞钱拆墙。 清朝政府所谓的“低俸制”,致使京官的低收入需要用地方官的“供奉”来填补,而同样低收入的地方官用来供奉京官的钱从何来?各级政府用来自用以及“供奉”上级政府官员的钱又从何来?如此明目众多的赋税又从哪里来?朝廷没钱,那么这一切当然是从“其他途径”,而这“其他途径”归根结底,还是要从小老百姓身上搜刮。 如此这般的制度,导致清朝官场官员的自身要求以及生活水平也截然不同。与曾国藩相比,与他并称“晚清名臣”的李鸿章的生活水平与物质享受上就要优于他很多,在心态上也要心安理得的许多。 不过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成功后的曾国藩虽然在自身要求上很严格,但是在曾家家家族中,由于曾国藩的成功,致使整个家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考了十七次才得中秀才,而自己天资愚钝的儿子竟然能够改写曾家几百年来的命运,这或许是他想象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