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曾国藩的经济课读后感精选
日期:2019-12-31 23: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曾国藩的经济课读后感精选

  《曾国藩的经济课》是一本由张宏杰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392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019-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曾国藩的经济课》读后感(一):一部关于曾国藩和晚清“有血有肉”的综合性史学著作

  《曾国藩的经济课》是一本从经济角度切入点,以晚清名臣曾国藩波澜壮阔一生脉络,以晚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史料基础,非常全面的、有血有肉的综合性史学著作。这是我阅读后对本书的一个基本评价

  有着晚晴中兴四大名臣之首、洋务运动发起人之一、湘军创建者和统帅、晚晴散文“湘乡派”创立人等诸多成就头衔的曾国藩,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一点都不陌生,相比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晚晴名臣,曾国藩更加懂分寸、知进退,懂得趋利避祸,自制力自省力过人,虽说在晚清乱世很难独善其身,但曾国藩能够做到功大于过,真的让人赞叹学界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评价一直很高。研究或关于曾国藩的各类著作更是汗牛充栋。《曾国藩的经济课》以其独特视角充足的史料、系统分析新颖观点,让读者读到了不一样的曾国藩,读到了不一样的晚清史,这是很不容易的。

  曾国藩是与晚清的历史是高度契合的历史人物,所以读懂曾国藩,就相当于读懂了半部晚清史。在本书中,张宏杰教授按照曾国藩京官时期、湘军时期、总督时期的时间线来叙述,为我们解答了曾国藩是如何适应时代环境科学合理处理收入支出关系,如何运用好经济手段提升政治地位、如何从经济层面建立管理好强大的湘军、如何从与太平天国对抗中占得先机优势等等问题。书中还分析了晚晴京官、湘乡曾氏乡绅、总督和巡抚群体的经济、社会、生活情况,使我们既能够深刻认识曾国藩本人,同时也能够了解他所处的晚晴时期的各种社会图景,更为系统全面地对曾国藩作出评价,整本书的理论体系可以说是相当丰满

  作者根据分析总结出清代京官收支畸形结构传统俸禄体系的“补丁机制”、廉政建设的几块基石、曾国藩为什么不做海瑞、湘乡曾氏家族代表性等五套结论,这些论断对于我们现今的工资体系、廉政建设、社会治理领域都有着较大的参考价值

  我认为,《曾国藩的经济课》不仅仅是为读者上了一堂经济课,而是一堂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的高质量讲座

  《曾国藩的经济课》读后感(二):无可奈何花落去

  曾国藩,从一介平民到中兴名臣,吃了多少苦,挨了多少累,后人并不知晓,只是其传奇经历被后人津津乐道。阅读张宏杰的《曾国藩的经济课》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真实的“正人君子”是如何出将入相的。 历史就是历史,不容后人戏说,张宏杰严格的依托史料写出了曾国藩的沉浮,有些事情在现在看来是不合情理的,但是在当时却是义正辞严。一个家族最大的希望就是读书,但是读书并不是一件人人可为的事情,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连买书买墨的钱、进京赶考的钱都拿不出来,就不要指望美好的明天。正因为如此,在“富不过三代”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富必然三代”,一代人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从高祖到曾祖,从祖父父亲,都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曾国藩的发达绝不是一个人的发达,而是几代人共同的努力身份转换似乎太迅速,十年冷板凳,换来了一朝天子堂,有了功名,就有了名正言顺收到灰色收入的机会,从曾国藩身上,我们看到了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晚清当一名官员,是多么的不堪,之前读的圣贤书,要爱民惜民,到了自己有了一定权力之后,则抛到了脑后,大言不惭、大智若愚,取些民脂民膏表面上是迫不得已实则是你情我愿。 《曾国藩的经济课》的出色之处,在于不仅讲经济,更多地讲人生。曾国藩立志做圣人,所以能在污浊的政治环境中保持自立、自信,他从来不因为小的诱惑迷失本性,在小的目标面前止步不前,相反他总是能化危为机,在一次次考验面前磨炼意志、昂扬精神增长才干,最终成为了一位令后世读者褒贬不一的“官员”。 曾国藩学富五车,但最精明的还是理财之道,懂得取舍,懂得逢迎,在尔虞我诈的斗争中保持自己的本色,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什么时候该伸手,什么时候该袖手,都不是书本上的“子曰”“诗云”可以涵盖的,从创建湘军,取得战功这件事就可见一斑。生于未世,即使很清醒,也得为稻梁谋,也得为生存计。作为后世的读者,我们对曾国藩的行径并不生厌,反而兴趣盎然,不排除我们梦想有一天在机缘巧合之下飞黄腾达。 当官,并不意味着收入丰厚,如何能让自己如鱼得水呢,曾国藩选择了一条“光明”之道,就是富贵书中求,通过不停歇的读书,让自己阅历增长,修养丰富,进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提升自己的交往层次,打造高质量的圈子自然有了比同龄人更多的机会。

  《曾国藩的经济课》读后感(三):曾国藩的经济之道,细品晚清社会史

  提起曾国藩,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作为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提议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在我们多数人的眼中,曾国藩是成功政治家,他的家书我们但是他的私人账簿,他的经济生活究竟如何,了解的人应该不多。

  这不是我第一次读张宏杰老师的书了,前几天刚刚读完他的《简读中国史》,也刚刚准备开始看他在百家讲坛上。记得张宏杰老师说过:历史无需戏说,也可以让人读得津津有味。非科班出身的张老师,写起历史来却让人兴趣十足,而且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一切根据证据说话。最让我惊喜的是张老师没有执着于用现代人价值观强行解读古代人,时代不同,大家的想法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本《曾国藩的经济课》与常见的政治角度不同,张宏杰老师站在经济角度来解答曾国藩。而作为经济学科班出身的张老师,这本书一定会带给我更多的惊喜,读完果然不负我的期望

  十九世纪末最著名经济学家、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的马歇尔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事务学问大学经济课上老师曾提到经济学是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如何满足自己的欲望;人的行为如何影响资源配置财富生产遵循什么样的规律,以促使经济顺利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几乎可以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而在这本《曾国藩的经济课》中,我们也可以充分解答这些问题。比如曾国藩他要考取功名进京做官,那路费以及相关经费的筹集就是他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做官期间,如何权衡挣钱和花钱,在贪污成风的晚清,如何既不同流合污,又不致过去清廉而被排挤;曾国藩的公务支出,小金库,对于家人管教等等方面都值得我们细品。

  清代京官结构的畸形,传统俸禄体系的弊端病态财政制度都以加重人民负担作为代价;低薪制的制度设计,收入支出极度不平衡,然而曾国藩在这种情况下创立了湘军,他是如何做到的?与此同时,与李鸿章,左宗棠等大臣对比横向体现晚清的经济生活特点

  以小见大,从细节中看历史,品味不一样的晚清社会。

  《曾国藩的经济课》读后感(四):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

  曾国藩,晚清名臣。他的名字可谓是如雷贯耳家喻户晓,他这一生用“传奇”来形容不足为过。他的仕途,十年七迁,连跃十级,这与他的为人处世之道息息相关。组建湘军、镇压叛匪、攻占南京、追剿捻军、主办洋务、天津教案等等,无一不是轰轰烈烈毛泽东曾评价他:“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曾国藩的确是晚清的一名传奇人物,他一直是很多历史名人深入研究的对象。无论是曾国藩的政治、军事文学书法,还是他的处事之道,都是国人精神之典范

  《曾国藩的经济课》一书,通过研究曾国藩一生的经济收支状况,侧面剖析晚清社会生活的概貌和官场微妙复杂的“规矩”,从中窥探传统社会最后一名圣人少为人知的侧面。这本书从曾国藩的“京官时期”“湘军时期”“总督时期”,讲述了他及其家族的经济生活变化,又从晚清时期京官的经济来源、军事军饷制度、社会陋习等各个方面,揭露当时的社会形态。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位圣人如何从微薄收入的秀才步步高升。

  然而,曾国藩却是一名“清官”,他的“清”货真价实问心无愧

  不过人们在历数中国历史上著名清官的时候,却不曾有曾国藩。其中缘由是:他的丰功伟业道德文章早已盖过了他的清廉,也鲜少有人去关注他的经济生活。曾国藩一生也确实积累了大量财富,但是在现存的资料中,我们不曾见到他将任何一分公款装入自己的腰包,他终生生简朴,“夜饭不荤”。那么,他的财富都用到了哪里呢?一方面他自制极严,自奉极简,另一方面,在官场应酬,他并不标新立异,尽量从俗;在军中,以金钱诱饵鼓动诸将;每年给在京湖南官员派送炭敬等,遵随陋规陋习。但是他从不带走积存的陋规余款,而是“散财”于需要之处,却不留名。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的“清”极为圆通,表现出极富弹性、和光同尘。

  曾国藩从不想以海瑞这样的清官形象被载入史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特立独行,清名太盛必为人所排斥,成为众矢之的。他的清廉更加适应当时社会的潜规则,顺应千百年来的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与他们“同流合污”,心中却依旧一尘不染,避免一清如水之名。他的经济财政处理之道,在现今社会依旧值得借鉴学习,学习他的经世致用,稳健厚重,不忘本心。

  《曾国藩的经济课》读后感(五):私人经济史

  私人经济史 研究名人的历史,尤其是专注于情感生活的或者事业经历的方面,都很多。但是,专门研究一个人的经济收入,往来账目的不多。这有原因,而且非常可以理解。经济收入是一个人可以比感情状况更加隐蔽、更为隐私内容,很少为外人所知。而公开的资料自然少之又少,缺乏基础性的研究资料,却想要探究其中的详细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另一个原因,大家就更能理解了。经济收入摆在明面上的,可以坦白直说;暗地里的灰色收入呢?恐怕就是打死也不会说出去的。所以,想弄清一个人的经济账目有多难,由此可见。本来么,世间的事,多是糊涂开始,糊涂结束,哪来那么多一清二白呢,大家都如此过,也就不必算什么经济账了。只要有酒有肉,或者有些小富裕,不欠谁不少谁的,有些积蓄应付日常和未来打算的,也就行了。再去计较什么收入明细,便纯属多余。 然而,世间的事,从来都有异数。有大咧咧难得糊涂的,就有辎铢必较一清二楚的。曾国藩大约就是这样的人,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人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大人物。曾国藩不同寻常建功立业,这谁都看得到。他的具体的经济生活怎么样?一般人倒是不知晓。曾的家书,世人看过的极多,可是他的收入账目,看过的就万里难挑其一了。好在,张宏杰先生在众多的曾国藩研究中,独辟蹊径,专门予以研究探讨,得出的结果,也是极为喜人。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作者根据《鲁迅日记》的内容,大约算出了鲁迅的收入,那真是一笔巨款,放在现在,也是千万的富豪。有了经济基础,文坛巨匠当然就比较放纵自由指点江山,评论文学就不那么顾忌太多,因而有了那么多辛辣讽刺的好作品,成为整个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这可说是财富给人带来的一条最重要好处也是启示了。同样,曾国藩的时代也是,没有钱根本支撑不起读书的经济消耗,那么你想取得功名富贵,自然无从说起。 曾国藩家族几百年的积德积善,到了祖父一辈,才开始逐渐发迹,首先是经济生活宽裕了。然后是取得了比较低微的功名,还算不上仕途,但是路线是一步步往上走了。到了曾国藩这辈子,开始发扬光大。曾国藩取得进士功名之后顿时鲤鱼跃龙门气场排场都不一样了。水涨船高身价看涨,所以几次拜客远行,就收入可观。下至小民百姓,上到总督巡抚都得给些礼敬。这实质上是敛财,可是客观上又不得不如此,否则经济条件改变不了,进京做官都无法实现。 人活着,酒色财气。这是通俗的讲,可也是最真实的,任你什么英雄好汉,也离开不得。这是做人的基本需求。秦琼卖马,杨志卖刀,无论现实生活还是文学叙事,都离不开钱。曾国藩是肉体凡人,也离不开啊。怎么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曾国藩也琢磨。出京任考官,收孝敬发财,这才能有所改变,否则就是苦苦煎熬,等待时机俗语说,千里做官只为财,不好听,可是真实。 尤其,曾国藩是一家之主,除了自己日常消耗买书等等,还得顾及家人,亲戚朋友老乡,方方面面都要照顾。没有钱怎么行啊!后来太平军起来,为了办团练组建军队,就更需要钱了。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大半生都是为了钱或者说和钱脱不开关系的。张宏杰先生书里的考证引论是很详实和有说服力的。把人和社会的关系,社会民生、风情通过经济纽带都联系起来了,而看到的却是整个清代社会的面貌。这是小处着眼,大处入手了。 读了这本书,感觉涨了不少知识。古人说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个论断可能放在现在不太能得到大家认可。可是,放在封建社会里,尤其是看了这本书,印象就十分深刻,而且有感同身受的觉悟。或许说知识改变命运,这话还是不过时的。不管你放在什么时代,什么社会,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是一定的。好比说,人活着离不开钱一样。但是,钱只对活人有用,对死人就等于黄表纸了。

  《曾国藩的经济课》读后感(六):从曾国藩的经济课上学到的

  曾国藩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研究他的著作已然很多,已然成为显学,但从曾大人衣食住行入手的极少,张宏杰所作《曾国藩的经济课》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曾国藩,给人的启发超过我曾读过的任何一本“曾国藩”。从曾大人“锱铢必较”的账目中,我们可以一窥晚清官员的成长经历,在为人处事、治家从政等方面有所借鉴,从中受益。而且,这本书好就好在把很多问题数字化了,让你有个清晰的数量关系。

  年幼时候的曾国藩就受到良好教育,这与其祖父、父亲耳濡目染不无关系。《曾国藩的经济学》中也提及,有人研究从普通农民攀升到官宦之家大约需要四代约130年左右。为人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四代人、130年也未免让人绝望。其实,为人父母切莫对孩子要求太苛刻。要想孩子优秀,先将自己变优秀再说。换句话说,要向培养出曾国藩,先变成曾麟书。

  曾国藩从小就接受的良好教育,不仅仅体现在学业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家风上。父亲从小严格要求他,从书中记录的一个小事情可以看出。曾国藩年轻时赶考,在南京相中一部《二十三史》,不惜典当衣物购得。其父得知非但没有责备他,还有点高兴,“且喜且戒之”,书既然买了就要好好读一下。结果,曾国藩足不出户苦读一年。像这样的鲜活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让我们从大人物的小事情上领悟很多道理。

  他出人头地之后,既没有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没有放松自己对妻室、子女和身边仆役随从的严格要求。书中提及,他给夫人每月零花钱才四千铜钱,相当于二两白银,儿媳则减半。这二两白银也就相当于今天五六百块钱的样子。他自己的花费也主要是购买书籍和衣物,凡是奢侈品都会仔细做好登记,以满足礼尚往来之需。

  这本书里更多篇幅书写的是曾国藩作为一名晚晴重臣,如何算好的自己的经济账,如何做到“雷厉风行”和“洁身自好”的平衡,鲜活诠释既办成事又不出事的为官之道,也体现了清官的几分正气和傲骨。

  曾大人一般有礼必回,而且很会掌握分寸。有时候,属下送给曾国藩的礼品是他喜欢的书籍,他会收下以价格相当的礼物回赠。著名的近代实业家容闳,是受曾国藩提携参与“洋务运动”。赴美置办洋务所需设备回国后,上门送上礼物,他会写信叮嘱其资曾纪泽:“容闳所送等件若在二十金以内,即可收留,多则璧还为是。”可见他的“价格线”大概相当于今天四五千元。还有一个数据,曾国藩退休时所有积蓄一万八千两,可能相当于今天400多万。类似这样数据,书中屡有提及,真是一堂有意思的经济课。

  本书作者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用了五六个章节,把曾国藩置身于晚晴政治的大格局中,用了很大的篇幅书写他的很多求学、治家、从政、交友的具体做法,又将这些做法放在在经济坐标系中进行比较分析,搜集了大量的真实可靠的经济数据,基本可以找到曾国藩不同时期应处的坐标位,也能对他的“人生函数”有一个具象的认识。总体来看,曾国藩是清廉勤政。与张鹏翮、刘光第等极品清官相比,他对待钱财并不是小心至极,他有一定的灵活度,很会把握分寸;与曾国荃、李鸿章等人对待钱财“来者不拒”相比,他又很有自己的底线,无功绝不受禄;对待那些强取豪夺的贪官污吏,但凡他权力所及之处,定要严加处置,绝不姑息养奸。总之,在他的经济课堂上,这位老师是宽严相济、游刃有余的。

  读完整本书,感觉曾国藩就是一个务实主义的践行者,没钱时候想办法赚钱“取之有道”,绝不贪赃枉法;有钱时候注重精打细算,绝不恣意放纵。这种金钱观、理财观,正是我们应该倡导和学习的。

  其实这本书不仅仅写了曾国藩的经济状况,也通过曾国藩以小见大,反映了整个清朝末年的政治经济总体情况。不得不说,这本书是一部另类的史学著作,又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又是一部教人为人处世的“羊皮卷”,从政的和从商的各行各业人士都值得读一读,在字里行间发现所需之言,也许会让你受用一生。

  其实我感兴趣的是,曾国藩去世百年之后,他的子孙后代们都在做什么?有没有达到曾国藩的希望?期待读到更多这方面的研究。

  《曾国藩的经济课》读后感(七):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有着怎样的个人经济生活?

  文:隐梦尤

  晚清名臣曾国藩,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曾国藩出生于耕读家庭,祖辈以务农为生,以这样的起点达到了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高度,不得不说有着独特的手腕和为官处世之道。

  那么,在腐败之风盛行的晚清,像他这样的名臣,又有着怎样的钱财观?《曾国藩的经济课》展示了大量曾国藩私人账簿,他不贪财,不古板,从个人经济生活的解读中,我们不仅窥探到了一代名臣的坚守和妥协,也了解到了晚清政治社会运转的轨迹。

立誓不靠做官发财,但也懂得变通

  明清两代的官场有一个特殊现象,在“清廉”和“贪腐”之间,呈两极分化。因为明清官场俸禄微薄,且封建社会没有能建立起一套约束各级权力的有效机制,所以整体贪腐成了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这就使得少数为官者的“清官文化”像一盏明灯一样点缀了王朝。

  大部分清官有理学素养,《曾国藩的经济课》指出“理学家的快乐就在于与欲望为敌”。他们用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来彰显意志的强大。而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

  曾国藩在写给弟弟们的家信中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

  曾国藩在三十岁立的这个誓言并不是虚言,虽然进了翰林院当了京官,甚至后来一路升迁,他有大把机会可以发财,生活窘迫万万不会和他有关联,但是《曾国藩的经济课》里分析他的收入来源,最多的却是来自——借款和外官的礼仪馈赠。

  当他辞职京官时,仍然欠下巨债,到了湖南多年以后才把债务还清。彼时赶上母亲去世,顺路在江西“打秋风”得到了外官的千两奠金,立刻拿出三百两还了北京催的最急的债,剩下的钱依旧还账和办丧事。

  但家属回湖南的路费依然没有着落,于是曾国藩让儿子在北京开吊,以京城朋友的奠金做路费,在家书里一再要求只通知那些同乡、门生,以及往来账簿上有礼金往来的人,“开吊散讣不可太滥”,可见家庭经济拮据如此,仍不忘适度原则。

从平头百姓变成官宦之家,从京官到总督,在“花钱存钱”上治家严明

  从曾国藩的祖父开始,曾家才有了一点家业,但也仅限是乡绅阶层的“小康家庭”,曾国藩考取翰林进京入职,路费也还需要四处拜客“打秋风”筹措“进京资本”。

  小县城出了一个翰林,翰林的家人自然也会大不一样。阶层变了,交往层级高,面积广,收礼多,支出也自然巨大。比如曾祖父去世,即使曾家不想大办“全不发讣文”,但“每日来吊者,三二百人不等,每日十余席”。

  二品大员的家人,必要的体面也是要有的,曾国藩母亲去世时,丧事规模更大,丧事办完,还要有佛会。曾国藩长子在长沙结婚时,曾国藩在京没有出面,婚事由曾父曾麟书主持,巡抚以下高官无不亲自拜会。曾麟书是一个老秀才,如果不是儿子当京官,恐怕他此生没有啥机会能见到巡抚。

  诸如此类的排场、往来应酬,使得曾家钱财内耗严重,数年外债亏欠。但曾国藩有一个特别会生财的弟弟叫曾国潢,他利用士绅身份,行排解纠纷之事,从中赚取钱财。曾国藩多次在家书中批评弟弟“干预公事”,真正做到了本分为官。在钱财积累上,不满弟弟四处买地,他要求家人“望家中无买田,须略积钱,以备不时之需”。

  不仅对老家的亲人如此要求,曾国藩即便当了总督之后,对自己的吃穿住行也很不讲究,请客用“瓦器”,穿衣“冠靴敝旧”。对自己的妻儿要求同样严苛。比如,他的夫人手无余钱,要亲自下厨烧灶、纺纱织布,整个总督府只有两个女仆;孩子穿太华丽的衣服会被训斥,小孩子要穿大孩子穿旧的衣服……

  身为总督家眷,可以想见她们在与同一层次家庭社交时,有多尴尬。

创立湘军,拥有绝对的财政大权,却是一个“不要钱”的大帅

  清代军队实行“低饷制”和文官实行的“薄俸制”一样,都透露出封建皇权统治的自私短视性,而低饷制造成的贪腐问题几乎也是朝野尽知的秘密。军队训练水平和士气低下,军官道德败坏,吃空饷、克扣军饷等问题在清朝屡见不鲜。

  曾国藩一手创立湘军后,对士兵一点不抠唆,果断给兵将“厚饷”,以高薪养廉,作军士之气。当时的湘军,属于朝廷编外部队,国家无力供给军费,只能在财政上放手,因此,湘军的筹饷权完全归曾国藩所有。

  据《曾国藩的经济课》记载,曾国藩作为湘军最高统帅,初步估算一年合法净收入可达五千四百两,何况他又有绝对的财政权,十多年的军旅生涯里,能支配的金钱如沙如海,但凡他有一点贪念,上下其手,积累百万资财实在是小菜一碟。

  然而,湘军时期,曾国藩寄回家里的钱,却比京官时期还要少,平均每年寄回家里的钱只有一二百两。

  那么,大帅的合法收入都用在哪里了呢?曾国藩奉行“以身许国”“以军为家”,设立了一个银钱所,专门派人管理自己的工资收入,并且每一项收支都会公示,而不是由家人管理。

  也就是说,在军旅生涯里,这位最高统帅很可能没给自己设立固定收入,而是依据公务因地制宜的支取,钱财的去向大多是供军队开支和地方公益事务。他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就有指示要在救济乡绅百姓上放手花钱。

深谙官场之道,应酬吃喝、送礼行贿不能免俗,但厚道圆融

  曾国藩虽然在钱上不贪不念,但不代表他所有开支都光明正大。身在官场,拜客戏酒,应酬走人情,曾国藩和一般官僚并无不同,只是,他会在不能免俗的同时,尽量降低规模,不给下属造成困扰。

  灰色支出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地方大官,每天冬天他要给京官送礼,称为“炭敬”,这笔钱,每年至少数千两;迎来送往,或者有官员从他地盘路过,也要送礼,叫“程仪”,这是官场经常发生的支出;地方官进京时也要送“别敬”,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时,路过北京,他给亲朋故友总共送了一万四千两,给儿子写信时提及此事,还觉得不够丰厚。

  在《曾国藩的经济课》里还有他为什么要给户部行贿八万两的分析。综合来看,在经济上,曾国藩虽然保守、勤俭,但也有着通透的处事用财之道。他立志学做“圣人”,却不愿意成为海瑞式的清官,做到了个人信仰和时局时势的相融,不愧是一代名臣名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曾国藩的经济课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