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共同聊,共同探讨。在我聊的时候,最好不插话,讲完了,可以问一些问题
我做特稿好多年了,也做培训六年了。总体行情是知道的
特稿是什么,大家在网上可以搜索到,这里就不多说了
特稿不是作家之路,是专家之路
你在哪一个领域做久了,就是哪一方面的专家。比如吴晓波
特稿的底子是新闻,新闻元素基本要具备
所以,特稿发表的不是文学杂志,是主流杂志。
所以主流杂志,就是常说的流行杂志。稿费相对比较高,但目前的文学杂志稿费标准也非常高了
很多人以为只有文学才能满足自己的文字梦想。其实也未必。如果单一写某类的文体,会很可惜
毕竟特稿是类型写作,因此比较散文小说好写好发表
不管写什么,怎么写,都要有目标,稿费是其中之一。总之有目标就有方向
以稿费为目标,没什么错,也恰恰能激励勤奋写作
有人会说,我不缺钱,不为稿费而活,我相信是写不好的,写不出来的
既然杂志能出高价钱,自然有他们的道理。高稿费,自然需要好作者,好作品
我们再来说说,特稿写作
特稿,又叫纪实稿。有软纪实,硬纪实
硬纪实,需要采访,稿费更高
软纪实不需要采访,又叫整合稿
特稿,一般分为新闻特稿,人物特稿。主流杂志需要的是人物特稿
就是说,我们只写人物特稿,不做新闻
特稿的精髓是,新闻故事化,故事小说化。是一种大综合的文体,是类型写作,需要新闻、故事、小说、诗歌等文体技法
特稿,首先有新闻属性。新闻元素基本具备,但他是人物纪实故事,因此,故事性是最大要求
但仅仅写成故事仍不够,还需要进行小说化处理,以达到文艺文学的层面
特稿不等同于报告文学。特稿字数一般在3000字到5500字,甚至到7000字
既然是类型写作,特稿的结构是固定的
因此,特稿,是撰稿人,有一定的专业性
如果我们写短平快的文章,那是像做产品一样。而特稿,就像是做项目
所以,专注是第一位的
从题材来说,可以写的东西很多,名人明星、创意创业、生活方式、情感故事、成长故事、亲子家教,等等
什么是特稿,大致介绍这么多
我的经验是,短文章就像做产品,卖一个是一个;纪实大稿就不能这么做,是当成一个项目来做,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步骤、经验、精力及运作。因为纪实特稿值钱嘛,就得沉下心来好好做,把题材吃透,然后再讲究撰稿。
一,题材的重要性,要专注
很多杂志改版,但唯一不变的是对题材的重视。可以这么说,抢着想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最终胜出者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题材上占优。你好不容易写了一篇某个题材的文章,有编辑说:“你的这个题材轻了些。”有的编辑说:“你的这个选题不新了。”这里到底是什么意思?
既然杂志对题材选拔如此重视,作为撰稿人的我们,所谓抢杂志就是抢题材。如果我们发现了一个好题材,如同发现了金矿一样,狠不得立马撰稿写出来;问题是什么样的题材才是好题材?
因此,我们更加注重题材的选择上。好在,我们有电脑有网线有互联网,每天都有新发生的各种好故事好题材。互联网就是我们寻找好题材的庞大资源库,可我们如何寻找到好题材、优质题材或者重大题材,又如何考察题材的价值,如何判断题材的前途在哪,才更值钱?
这就好比新闻记者为何抢新闻题材一样,不只是职业精神,更是一种职业眼光和判断。题材决定一份刊物的价值和命运。
初学者应该多关注和选择题材。互联网上的题材那么多,作为撰稿人,其实70%的精力是在找题材、选题材上,真正写稿的时间只占30%;所以你不必那么忙碌。通过找题材和做选题的过程中,你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思维能力和拓展了思维方式,学到了各种文本写作,锻炼了眼力,更积累了经验。你的判断力会逐步增强。
但初学撰稿,还要集中精力,先从某一题材领域开始,比如你对创业类题材比较有兴趣,那么集中精力,专攻一段时间,这样有利于你在这类题材上的发挥,作为你撰稿的突破口,再逐步拓展到其他领域。再比如,你对新发生的文娱题材有新奇感,那么你就紧抓这个领域,写出一批稿子,磨砺自己,打出你的撰稿品牌,然后再寻求拓展。这样更容易出成绩。
从另一方面,你想赢得编辑们的信任,成为一个成熟作者,最初你应该多学习杂志样文,多写,慢写,逐字逐句地写,拿出一两篇成熟的作品,等你的撰稿基本功扎实了,能力提高了,是最重要的;稿费高低先放一边,就是为了让自己继续撰稿更容易上手。拓展更多题材领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二、如何考察题材的价值,要关注
题材的价值,不仅决定你的上稿成功率,也决定你的稿费收益。这肯定是成正比的。编辑说你的题材不新了,至少在这个杂志或编辑眼里就没什么价值了。有可能杂志曾经发表过同类题材了,有可能这类题材本身就不够新鲜了或者过时了(时效性不强了),更或者,角度不新了,语言老套了,写法不新了,不能给读者大众带去新奇感和新体验了,没有启示意义了等等。
可是你已经写出来了,“题材不新”原因的出现,可能是限于你自己的视野不够宽广,基本功不扎实,题材没吃透等,但这不要紧,经验出真知,再撰稿再提高。
还有题材的分量有多重。你要写什么题材,首先把这个题材放在全国刊物纸媒去比较一下,与当下生活、未来趋势、智慧模式等,感觉是不是特别够分量,别人写过没写过,别人写了都发表在哪一类杂志里了。比如,如果只在财经类刊物上发表过,在主流刊物上没有发表过,当然可以写啦!对你这个题材的文章分量没什么影响。编辑说你的文章题材轻了,另一个原因就是,你本来就没把文章写“出”来,没写透,或者写的不够厚重,功力没达到,不符合杂志要求或风格。
如何考察题材新不新、分量重不重?举例说:放风筝,这个题材新吗?简直是大众都玩过;冲浪,这个题材新吗?电视上经常能看到;好,有一种户外运动叫“风筝带你去冲浪”,这题材就新了。所以,这里的新就有创意,有创新价值,有新体验,有新故事!
杂志大多是提前编辑和出刊的,考察题材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搜索;看看有没有人写过同类题材的,发在什么刊物。如果这类题材被写烂了,网上到处都是,就没必要再写。那就找最新的来写。除了百度等搜索外,搜索也有好多办法:比如用龙源网等期刊网站搜索,把关键词都搜索一下,会一目了然。
考察题材价值,还存在于撰稿中,首先你文章的角度问题,你文章的语言风格问题、细节问题,你的写作路子与杂志不匹配,至少在此杂志肯定是没价值的。
既然你选择一两个领域撰稿,就要不停地写,不停地深耕。题材很多,是写不完的,每天24小时不停地写,也写不完
故事比小说好写的方面,就是故事能确定人物,然后从人物身上挖掘故事。而小说不然,小说要从故事细节中塑造人物
人物纪实稿,其实就是非虚构的人物故事
会写特稿,再转型写小说,当编剧,会有新的不同的认识,或更理解什么是故事,如何写故事
因此,特稿作者转型当编剧的,也有很多
至于撰稿技法。我们知道,先定人物,再讲故事,需要的技法,大致有四大手法:陈述、白描、引语、说明
这四大手法,加上新闻元素,就能够把碎片化的内容,进行再创作再整合
这其中的专业,更多在新闻的真实真相、时效、准确,不能瞎编
因此,撰稿人是最接近人物特稿及故事真相的人
撰稿,做不了中国第一,但足可以做到唯一。全国就你一个人写某个题材,这可以做到的
今天说了这么多,算是抛砖引玉。因为在学习撰稿和撰稿过程中,接触到的都是新东西,要学的东西也很多,短时间内不能完全了解
最后要说的是,投稿。编辑不喜欢新手,成熟作者的三大条件就是,完全利用互联网,了解全国杂志风格和稿费行情
有了特稿系统的专业素养,再看其他类型的写作,仿佛一览众山小,会感觉轻松很多
至于结构样式。肩题、大标题、三个小标题
这样的结构,就是三幕剧
最后,给大家看一篇稿费3000元的特稿,感觉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