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原始佛教周日共修时间,为呼应下午高雄中道禅院的公益讲座《内在小孩你好吗?——谈早期经验与情感模式》,随佛禅师特别进行专题讲座《爱欲烦恼v.s情绪创伤》。
当日法友出席踊跃,现场人员爆满,座位与座位之间紧紧挨着,各地中道禅院则联线听法。
随佛禅师首先指出社会大众长久以来的误解——以为佛教的观点是“凡是想要什么、追求什么就是贪爱”,所以,信佛的人什么都不能要,面对事情成也好、不成也行,一副不积极进取的样子,因此给佛教贴上了“佛系”的标签。
对佛教这样的认知,真的误会很大!因为这并不符合佛陀的原始教导!
佛禅师解释:欲贪,指的是“因为脱节于‘因缘、缘生’的错误认识,而有的期待与追逐”。
因缘、缘生的实况,只有影响的过程,不可能具备“不变、可以掌控、能够拥有”的经验。
因此,凡是期待、追逐可以不变、可以掌控及拥有的生活,必定无法实现,只会招致失落与痛苦。
这才是佛家对贪爱、烦恼的正确定义。
第一、现在的过去。
第三、此刻外在人事物。
这三者会影响现在,但不会决定现在。任何端正、有效的作为,都能够影响历史对现在的影响,从而影响现在及未来。
至于“情绪创伤”,随佛禅师指出:
现代心理学的重点之一,是经由“自我肯定”来建立“自信心”,由此避开“挫败、焦虑、沮丧、绝望”的心理痛苦。
因此,疗愈“情绪创伤”的核心,是围绕在追逐可以不变、可以掌控及拥有的生活,从而达到“自我肯定”。
随佛禅师表示,佛门远离情绪创伤的方法与现代心理学有所不同,佛教的方法是,不脱离对“因缘、缘生”实况的真知灼见,努力于现在,而不是去确定什么。
既然有三大影响,影响着人生的现况,我们就可以努力于妥善的行为及关怀,但不必去确定要有什么结果。
因为人生只有过程,而没有任何的结果,能够认真于过程、努力于现在,就能远离情绪创伤。
讲座结束前,禅师再次强调,释迦佛陀讲述的因缘法、缘生法是对人生实况的如实智见,而非形而上的宗教理论。
努力端正自身的身口意,尽力做好现在能做的事,就能对未来产生良好的影响。
至于结果如何是不能掌控的,能有这样的生活智慧,自然能远离爱欲烦恼与情绪创伤。
整场讲座禅师的善巧引导与譬喻,让学众对宣讲的主题有了深刻的体会。
. END .
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