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集》》是一本由[印]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著著作,初岸文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2020-11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飞鸟集》》读后感(一):泰戈尔的诗,每一句都饱含治愈的能量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飞鸟集》
多么伤感却又浪漫的诗,泰戈尔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总给人一种美好治愈的感觉,每次读泰戈尔的诗,心里能慢慢平静下来,每一行文字都饱含治愈的能量,感染力十足,也给焦虑浮躁的人们带来一些心灵的慰藉.....
被现代许多诗人称之为“孩子天使”的诗人泰戈尔,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名望贵族,他的父亲也比较优秀,所以与他家往来的也是当时印度比较有名的诗人、哲学家类的学者,在文学世界里长大的泰戈尔,也受到了很多影响与启发,创作的诗歌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飞鸟集》在国内出版过很多版本,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郑振铎翻译的这版,最近读的这个版本是选用了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郑振铎先生的经典译本,同时邀请诗人、音乐人洛兵为这本影响他至深的诗集特别手绘插图34幅,在诗与画的交相辉映中,为读者呈现更多美的享受与智慧的启迪。
全书节选是根据泰戈尔的《园丁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采果集》、《飞鸟集》六部英语诗集翻译来的,集结为《飞鸟集》,全书有325句温和治愈的诗句,并配上34幅与诗相应的手绘插画,让读者又有了一种新的阅读体验。
排版上也做了一些新的改变,中英双语同步,每一页固定三句诗,上面是中文译文,下面是英文原版,相隔一页就是相关的插画,给人特别强的视觉冲击感,文字结合插画去阅读,会有一种心领神会的感觉。
插画也非常有灵魂,听说洛兵当时只学了一年多的画,竟然能把泰戈尔诗中带有的一些印度宗教元素呈现出来,写实、写需、抽象、流水、山石、人物.....大概是艺术的想通,才让跨世纪的两种作品相融在一起。
无论何时读到泰戈尔的《飞鸟集》,总能被字里行间的美好而感染,那些精美又治愈的句子,仿佛是他把干净的灵魂融入在文字里,去安抚这世间的一切,就像大地山间的风,林中的细雨,抚慰每一个焦躁的灵魂......
最后附上我比较喜欢的这一幅插画:
《《飞鸟集》》读后感(二):遥远的飞鸟带来治愈的能量
说起泰戈尔,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大概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温柔浪漫而又治愈的诗歌,总是让人沉迷其中。不管生活是一地鸡毛还是风光无限,在泰戈尔细腻的诗中,仿佛都是那个自由烂漫的拳拳赤子。小鸟、云朵、瀑布、河流、山川,在诗歌的王国中都是灵动的,清新而饱含哲理,像一股清泉沁人心脾,治愈一切的忧伤
鸟儿愿为一朵云
云儿愿为一只鸟
瀑布歌道:“我得到自由时便有歌声了。”
一只想要做云的鸟和一朵想要做鸟的云,这不就是我们深夜无眠时的灵魂拷问么?即使跨越了半个世纪,困扰人们的求而不得,不如瀑布的自由的歌。一面是逝水东去,另一面是自由的高歌,忧郁或欢乐只在人们的心间。
而事实上,不论是鸟儿、云朵还是瀑布不过都是人们的一厢情愿,然而在亘古不变的哲学讨论中,在泰戈尔的诗中,我们释怀了。自由从来都不是绝对的,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更喜欢泰戈尔自由的歌声,放下飞鸟和流水,自由时便高歌。
这本初岸再版的《飞鸟集》从装帧到排版以及洛兵的手绘,简直美极了,中英双译,黑白黄的色调,古朴而又浪漫,简直让人陷到泰戈尔的梦里了。特别是书中的手绘,大胆而清奇,加上英文简直妙不可言。
最喜欢这幅《故园》,庄园、城堡、小树,不是现实中的家乡,是梦中的故园。“它们是我忙碌日子得到日光与空气的几片空旷之地”,仿佛是灵魂的家乡,在这片祥和之地享受着自由的日光。泰戈尔的诗歌配上骆兵的灵魂插画,随意一章就足以让人沉迷。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这是《飞鸟集》的第一章,大概也是为什么以此命名的原有吧。夏天的飞鸟,秋天的黄叶,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无病呻吟,清新明丽的诗歌,一下子把我们带回了童年的夏天。“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泰戈尔也有他自己的解说。诗歌要细细的品味,轻声的吟读,也许在某个午后再次翻开《飞鸟集》,即使是我自己也应该有不同的感悟吧,,感谢泰戈尔用他遥远的飞鸟来治愈心灵。
《《飞鸟集》》读后感(三):बस इसे जीना
这两天花儿刚好凋谢,想让它最后有《飞鸟集》作伴
要提泰戈尔,不会有人感到陌生,要说《飞鸟集》,这么多年来出过的不同版本,不同译本,都足以说明它在诗歌神坛上的地位。郑振铎的译本应该是重版最多的,初岸文学这次除了挑选了郑振铎的译本外,还邀请了洛兵为《飞鸟集》绘制插图。从泰戈尔到郑振铎到洛兵,这三人组合可以说是进行了一次跨过语言,穿越时空的合作。因此,重读这一版本的《飞鸟集》,不能只看泰戈尔,也不能只看郑振铎或者洛兵,他们都是缺一不可的。
泰戈尔生于1861年,是一位印度诗人、文学家,也是印度民族主义者。他曾以《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第一位拿诺贝尔的亚洲人。1913年以后,东方迅速掀起一股“泰戈尔热”,郑振铎、冰心、徐志摩、许地山等人都十分崇拜他。1916年,泰戈尔访美期间在旅途中翻译完《飞鸟集》并在纽约出版,1922年,郑振铎翻译了这本《飞鸟集》。
《飞鸟集》经典之处在于它拥有慰藉人们心灵的能力。说它是治愈之书确实一点也不为过。但是如果只把它当做心灵鸡汤看又未免太肤浅。正如徐志摩说的,泰戈尔信仰生命,尊崇青年,歌颂青春与清晨,他永远指点着前途的光明。在《飞鸟集》中,泰戈尔用美妙的诗词,把握住英文的韵律,道出与爱情,与贡献,与希望有关的人生真谛。他认为,生命应该不计回报地为爱奉献,强人所难者,得不到爱,而假使你眼中只有对欲望的追逐,你将发现不了自己身上的以及身边的一切美好。
中国第一部《飞鸟集》的译本,正是郑振铎1922年的这个版本。这也是国内第一部泰戈尔自己译成英文,郑振铎将英文译成中文的版本。关于译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郑振铎有自己的见解。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部分翻译出来,“对于不太了解或觉得宗教意味太浓厚的,都删去不译”。翻译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译者需要将原著要表达的意思尽可能原汁原味转换过来,但原汁原味并不是谷歌翻译那样字对字转换就了事的。他/她必须对两种语言及其社会文化都要十分熟悉并且掌握,找到对等的,合适的同类语言(语境),再传达给读者,有点二次创作的意味。对原文的删选,更多还是看译者的能力。
过去外语确实是国人的弱项,但今日已大不同。不少人已指出郑振铎的译本有不少误译。借傅浩的指瑕:
第34首原文:“The dry river-bed finds no thanks for its past.” 郑译:“干的河床,并不感谢它的过去。” finds no thanks意思是得不到他人感谢,是被动行为,郑译理解为自己感谢自己的主动行为了。参考拙译:“干涸的河床发现,无人对它的过去表示感谢。”第64首原文:“Thank the flame for its light, but do not forget the lampholder standing in the shade with constancy of patience.” 郑译:“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他是坚忍的站在黑暗当中呢。” lampholder是灯座、灯台、灯头的意思,郑译望文生义,疏于查字典了。参考拙译:“感谢灯火照明,但不要忘记坚忍地站在暗处的灯台。”其他误译不一一指出,作为文字游戏,留给读者自行探寻。
首先要说,插图,不仅仅是对文字的简单解释,更是加强作品感染力的部分。在泰戈尔和郑振铎的那个二三十年代,插图十分重要,以致于不少美术家当时都热衷于用书画的插图来宣扬他们追求的新观念与理想世界。洛兵说在这本书中的插图都是他对《飞鸟集》的理解。要说洛兵,《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当年多么脍炙人口,他的经历也算得上是个传奇。大概也是因为这样,他才会在不同阶段对《飞鸟集》有着不同的理解,也对生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综观全部插图,他主要运用花草鸟、人(神)、梵文与宗教元素,以蘸水钢笔、针管笔等作画,带有超现实主义的抽象,但不难在画中感受到宁静、光明与生命的张力,以及洛兵对生命的热爱。比如封面图应该是他参考了释迦牟尼五印中的“与愿印”,只是“与愿印”朝下,洛兵所画的朝上,加之万向生长的花草,俨然一幅生意盎然的景象,朝上的手,更像爱护生命之手。这不就与泰戈尔和郑振铎所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总的来说,这本书内含三种语言向我们表述生命的真谛。《飞鸟集》又以艺术的方式被诠释了一遍。不管怎么说,《飞鸟集》是一部抚慰心灵之诗歌书,即使过了百年,它仍是明灯,指引着我们在扰攘的世界里找到爱与希望。
बस इसे जीना,that is life,这就是生命。
《《飞鸟集》》读后感(四):Love is life in its fulness like the cup with its wine
不是第一次读飞鸟集了
但是这次是第一次细读
主要还是这本用了英汉对照的形式,用的是郑振铎的经典译本
而且插画很有特色,让人边看画边读诗(查单词),不由得速度就慢了下来,也对诗句有了更深的体会
读完之后看序言惊讶于绘者竟然学画只有一年半……也可能艺术都是相通的吧。
因为泰戈尔是虔诚的印度教徒,所以绘者会用一些梵文和宗教的元素
但是我觉得最好的还是画植物的几张
比如说这个《生如夏花》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这一幅在细细阅读叶脉的时候仿佛有种禅意……
初岸文学的另外两本诗集也是类似的形式
老负鼠的现世猫的绘画也相当好看
老负鼠的现世猫书评价人数不足[英] T.S.艾略特 著 / 2020 / 初岸文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自我之歌用的是译者的摄影作品,跟诗句的配合更紧密
自我之歌评价人数不足[美]沃尔特·惠特曼 著 / 2020 / 初岸文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