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o电影海报艺术典藏》是一本由[美]Mondo公司著作,后浪丨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0元,页数:3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Mondo电影海报艺术典藏》精选点评:
●影迷们读可能更有趣味,我是当作海报设计资料收藏的,审美非常美式,也尝试了各种风格,在某种程度上把电脑插画技巧融合的设计推到了极致,不乏杰作。印刷非常精美,开本很大,看着很爽。
●有中文版啦!
●视觉和想象力得享受,这也太棒了吧。后浪的书真的是每一年都有惊喜。
●钱是花得值
●10
●希望自己rich一些,可以一本囤,一本装裱
●太!美!了!吧!
●手绘海报太好看了!
●以类型片为主,很多恐怖片和cult片的海报,可以用来补片,也是对于小众冷门电影的一种记录和保存。里面很多海报都挺厉害,是那种看了海报就想看电影的厉害。
●后悔撕开塑封膜了,太棒了
《Mondo电影海报艺术典藏》读后感(一):外行看热闹
我是属于外行看热闹的冲动消费…但实物到手后觉得蛮爽,我翻看了好一会儿都觉得根本看不够……继续瞎唠叨:本身我是蛮喜欢电影海报的,家里的装饰画也无它都是电影海报…某天偶然看到一篇有关电影海报的文章,看了几张海报图后感觉有点上头,太wow了吧,并不是官方那种无聊海报…继续了解了一下才知道原来这个mondo挺有来头啊,很想能拥有几张…然后就被价格劝退了,一张丝网印制的海报要么几百要么几千上万,那个大都会的绝版海报价格惊到我了(69万美元)…俺在TB搜索mondo海报时大部分搜索结果都是这本画册,就想着要不先买本这个画册看看解渴吧…原价398,各家电商比价看了下,几乎都是卖280左右(在豆瓣里看到有人说曾有一家卖过半价199,但我过去看时已经没了)…最后还是去的后浪TB旗舰店下的单,最终到手价不到260…说实话其实付款时还是有点肉痛的…拿到手后就不觉得了,印制蛮精美,很厚重,所以感觉翻多了容易翻裂开,不过翻裂开了的话,我觉得倒是可以拆页下来上墙或者放相框之类的…再重复一下我只是外行看热闹,但翻看的过程确实真的爽翻了…先就这样,俺继续欣赏画册,可能以后闲了再唠叨吧~
《Mondo电影海报艺术典藏》读后感(二):如果你也喜欢这些电影,我送你一本《Mondo电影海报艺术典藏》
在过去的2020年里,我看了一些电影,其中有一些很喜欢,在看这些电影的时候,我就有点好奇:会不会有人和我一样都喜欢这些电影呢? 于是我在我2020年看的电影里面,初步选了50部,我会在这50部电影里选出我的年度十佳。如果屏幕前的你可以从这50部电影中选出10部你喜欢的或者你认为我喜欢的,只要我们选择的电影一致率达60%(即有6部相同),我就送你一本超级好看的《Mondo电影海报艺术典藏》! 参与方式:如果你也喜欢这些电影,我送你一本《Mondo电影海报艺术典藏》 qq.com
《Mondo电影海报艺术典藏》读后感(三):原图无ps
看过原版书,中译版从装帧到印刷绝不输给原版,文字部分还没仔细看,只是一张张慢慢细细品读海报,都觉得很费劲了,既要一边补课,去查阅电影相关的资料,甚至还要再去看一遍电影。真的很想把书拆了,裱起来哈哈哈。千万别瞎想买来送朋友,真的不存在,肯定会自留,不然只能默默再买一本!这么说来,要囤三本,一本自留,一本送朋友,一本拆了裱起来。妈耶!
《Mondo电影海报艺术典藏》读后感(四):Mondo一个充满魔力的词
今年个大影院都关门防疫,不能踏足影院,何以消暑?今天就给大家讲讲2019年出版的《Mondo电影海报艺术典藏》的魅力。
电影海报,就好像一张名片,在方寸之间引发你对影片的无限想象。一张海报,更像是一位久违的老朋友,它不但会重新唤起你曾经的美好回忆,还会展现影片未曾被你发现的别样之美。
20世纪末的欧洲诞生了电影。电影是反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现代艺术,电影海报是电影艺术发展的一个生动见证。随着电影的发展它也被看作是电影的包装、名片,其中凝结了设计师的创意和智慧。有时候去看一场电影或许就是因为喜欢它的海报。
电影海报的历史与电影的诞生一样漫长。世界上第一张电影海报几乎和最早的电影一起诞生。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兄弟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向35位观众放映了《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等12部影片,史学家们把这一天,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据说当天有张题为《卢米埃电影》的海报问世,故称为世界上第一张电影海报。而现存世界上最早的电影海报则是1896年于法国出品的《水浇园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兴技术的出现,电影及电影海报商业化模式日趋成熟。面对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新媒体技术的冲击,商业电影海报逐渐占主导地位,而美国Mondod电影海设计则另寻出路,返璞归真。
Mondo是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一家文创产品及活动策划公司,为经典或当代电影、电视剧、游戏和动漫作品制作限量版丝网印刷海报,也设计电影原声带黑胶唱片护封、再版家庭录像带护封、T恤、徽章和高端玩偶。
Mondo海报设计师都是海报设计界有名的艺术家,他们运用手绘,丝网印刷将经典电影重新设计限量版海报进行销售。Mondod的销售模式是比较特别的,这些作品一般在线上商店https://mondotees.com/销售。它会通过推特、脸书以及邮件新闻等方式预告你海报销售时间,但具体时间只能通过Mondo在推特上即时消息才能知晓。这种大师手绘、经典电影限量版的电影海报,不仅具有海报宣传的特点,作为一种艺术海报,更有收藏、投资的价值。1927年的经典默片《大都会》国际版电影海报,出自德国艺术家海恩斯·舒尔茨-纽达姆(Heinz Schulz-Neudamm)之手,采用当时风行的装饰艺术风格,在美国拍出69万美元的价格。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曾说:“照片代表真实,绘画代表想象,想象的信任度要低一些,所以照片对大众的吸引力是绘画的三倍。”手绘海报不仅是一种文化怀旧的经典性回归,也是它之余电影外独特魅力所在。近几年来,Mondo也运用中国元素,设计国内电影海报,吸引大批中国粉丝。
就算你不是资深影迷,可能对Mondo这个品牌也有些陌生。但你也一定听说过迪士尼、吉卜力、漫威、DC、乐高,而今Mondo依然成为了他们争相“倒贴”的合作对象。尽管如此,Mondo仍坚持走限量路线:一旦售完,绝不重印!Mondo公司的总裁贾斯汀·伊什梅尔曾说过一段话:“所有电影的海报都在比堆人头。这样千篇一律的海报无法取悦谁,只是不会冒犯任何人而已。” 独具风格的设计,加上限量的发售模式,令 Mondo 出品的电影海报在影迷圈子里备受追捧。
这本《Mondo电影海报艺术典藏》可以说是Mondo的“代表作大赏”。从早期到2014年间精选了300多款绝版海报,辅以8位核心成员结缘团队的经历,揭开品牌影响力的秘密,也给读者深入捕捉影片背后的核心灵魂,感受其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此为内含特8大尺寸「全画幅」开本,6张「宽银幕」长幅拉页,展现动人细节;128g太空梭哑粉,高精度印刷,真实还原艺术珍品的色彩,每张图均覆高品质透明树脂油,护色、耐磨、防污渍,经得起光照考验,持久保存。 无论是阅读还是收藏,这本书的价值都是远超定价的,除非你根本不喜欢Mondo。
作为一本收藏级的作品集,包括为“星球大战”、“复仇者联盟”、“指环王”、“蝙蝠侠”、“007”、“黑客帝国”等大 IP 设计的艺术海报,此外还有为众多大导的经典作品所创作的海报,比如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库布里克的《2001 太空漫游》、昆汀的《杀死比尔》和《被解救的姜戈》、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宫崎骏的《哈尔的移动城堡》……涉及电影的年份跨度很大,类型也非常丰富。如果你想更直观地感受电影海报带给你的视觉冲击,就不要错过此书。
一部好影片,无论是从电影海报、音乐配乐,还是到剧本情节、导演演员,都相辅相成。期待2020年,中国电影再出佳片,带我们再进一步!
《Mondo电影海报艺术典藏》读后感(五):電影海報
先拿我最喜歡的電影鎮樓在聊流行文化之前,按照往常慣例,我都會先講講技術方面的事情。
絲印,全名是絲網印刷,英文名(Screen Printing),可算是最古老的印刷技法之一了。首先你得弄個架子,木的鋁的都可以,然後開始拉網。根據網目的數量(也就是網的密度),印刷者可以調節印刷的精度。然後塗上一層塗料,並拿出事先做好的菲林,附在網版上用陽光曬(這是最簡單粗暴地曬法),然後菲林有顏色的地方光就會曬穿,反之亦然。等菲林拿走後,再把版上抹上顏料,直接在承印物上這麼用力一刷,顏料就會穿過網版附著在印刷物上了。
其實絲印是門很古老的技藝,人們在漢墓終究發現相同原理的印刷物,並以夾頡花印法稱之。那為什麼這種印刷模式會在流行文化裡掀起軒然大波呢?我們得提到另一個人。
Andy Warhol,俗稱美國波普之父,他就是絲印印刷的狂人。在他的自傳裡,曾經談到說他每天不停的喝可樂作畫,然後用不同的絲印版在不同的層印物上印刷。在他的名作“瑪麗蓮夢露肖像畫”裡,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情況:
Marilyn Monroe,號稱跟小肯尼迪有一腿非常簡約的顏色,幾乎把人臉上所有光影帶來的漸色層給取代。這就是絲網印刷的特色,你一次只能印一個色,而且還不能分層印刷。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幅肖像畫裡有四種顏色:頭髮的黃色、眼影和背景的青色、嘴唇的紅色還有皮膚的粉紅色。那或許有人要問了:既然這顏色這麼單調,為什麼Andy Warhol 這麼癡迷於它,甚至還要大量採用這個技術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便宜加好印。雖然顏色表現的粗暴一點,但只要你網曬好,不但海報可以刷刷刷的印,甚至衣服也可以一起印(當然墨跟網的條件不一樣)。這就回到了Mondo這個公司上。這家位於德克薩斯首府奧斯丁的小公司,他早期的海報幾乎都是絲印,比如下面這張第六屆昆丁塔倫提諾電影節的海報:
昆丁的惡趣味我們可以看到,雖然這個海報明顯比之前Andy的海報要細緻很多,但仔細研究就能發現,這款海報其實就是兩色印刷:底色黑加上紅色。海報裡還有部分漸變的效果,則是用顏色的密度來進行區分的。
要知道,Mondo本來就是一個小工作室,他們位於奧斯丁的一家電影院,專門幫電影院畫一些宣傳海報。可能很多國內的朋友不明白,國外有很多電影重放的活動,尤其是電影之國美國,大家再一起放經典老片然後互相討論是很常有的事(可以參考狄尼諾於二零一三年的騙子Malavita (別惹我),其中就有一段笑料是他被法國當地人抓去講身在法國的美國人怎麼看黑幫電影的)。正因為有這樣的需求,所以Mondo從一個小小的宣傳海報畫室,被昆丁看上後大肆宣傳,逐漸轉變成影迷之間擁有一定份量的電影海報創作團體。
找不到當時的海報,只能用這個來代替。你能想像它變成粉彩的樣子嗎?要知道不是每個電影海報繪畫室都可以很成功的。我還記得十幾年前,那時身在印尼時,他們的電影海報就是靠當地人畫的。只是不知道錢沒給到位還是怎麼的,電影海報無一不畫得非常失真,尤其是這部一九九九年的Mummy(木乃伊),不但封面上的人臉有總濃厚的廣告顏料感,連布蘭登·費舍(Brendan Fraser)和蕾切爾·薇兹(Rachel Weisz)都嚴重失真,直到後來我看到影碟時才知道原來他們長這個樣。而那時候臺灣已經採用印刷的宣傳海報了,所以我一直對這種海報創作有點排斥。
後來我在翻閱中國的老照片時,赫然發現在三四十年前,大陸的戲院也是採取這種手繪海報的形式。人物一樣的模糊,細節一樣的失真,再配上代理商翻譯的大大字體,也是違和感十足的。不過早期的電影(上世紀二三零年代),電影都是透過手繪海報來進行宣傳。比如最有名的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這一看就是手繪上去的。不過根據好萊塢財大氣粗的模式,我相信當時這批海報還是找專業的印刷廠去印的,不像Mondo這樣還得透過絲印這種方式來節省成本。
號稱第一部彩色大片但正因為絲印的簡單粗暴且便宜,這幾點完全擊中了B級片愛好者昆丁的點,也包括墨西哥胖子吉爾莫(Guillermo del Toro)的點。所以他們開始與這個工作室合作,並在放映老片的過程中逐漸增加這個團體的創作量,於是乎他們有更多的資源,並開始了更完整的四色套印印刷。最後,變成今天涉及唱片、海報、書籍(雖然目前只有兩本)三位一體的藝術工作室。
有錢的Mondo後開始採用完整的四套印刷如果說Mondo誕生於電影放印會,那CC(Criterion Collection,標準收藏)則是另一種故事了。有鑒於家庭影院的興起,再加上膠片會因時間而受潮損毀,一個半官方半私人的團體出現了,那就是CC了。CC致力於收藏許多逐漸被人遺忘的經典老電影,在透過一幀一幀的數位化後,再透過影碟的方式重新發行。我還記得柯波拉在“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出DVD時,特別加進了以前被院線剪掉的畫面,以Redux名義重新發售,並認為DVD這一形式拯救了他的電影。
這些電影,大部分是採用原來的宣傳海報。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CC也開始請藝術家們重新創作影碟封面,並採用一種極簡的、當代的風格去創作。這也難怪,因為CC主打的是歐洲大師的藝術片,不像Mondo那麼關注B級片或Cult片,所以海報創作上更帶有歐式風格的典雅與簡約。
請注意左邊的CC標誌這應該是原來日本的宣傳海報不論是充滿怪誕風格的Mondo,還是簡約典雅的CC,他們都是一群熱愛電影,希望幫助更多人理解那些塵封已久的老片的狂熱粉絲,想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希望喚醒大家對這些經典事務的重視與迷戀。科波拉曾說過:“當他看《教父》三的樣片時,發現自己女兒被膠片記錄下來,覺得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我相信,只要有這些藝術家在,有這些為對心愛事物付出大量心血的人在,經典將永不被遺忘,並時時以當下人的方式吸引著年輕人去觀看。正如偉大的影評家羅傑·伊伯特(Roger Ebert)曾說:“電影看多了,不知不覺就會把導演們當成老朋友,對他們的好惡暸若指掌。”正因為有這些熱心之人,我們才能認識更多更好的朋友,那些跨越時空,卻能彼此了解並打氣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