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坏的“坏”动物》是一本由[英]索菲·科里根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太坏的“坏”动物》读后感(一):“我可没那么坏!”
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青少年文化品牌“神秘岛”推出的《不太坏的“坏”动物》将于2021年1月出版上市。
本书是英国专业儿童文学作家、插画家索菲·科里根的代表作,专为6~14岁儿童打造,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内权威自然科普专家、科学教育专家陈睿审定推荐。全书以38种常见却不讨喜的动物为主角,通过诙谐幽默、活泼多变的语气进行自我介绍,一方面道出人类口耳相传的说法以及认知偏见,一方面列举科学事实撕掉人类给它们贴上的标签,让读者看到它们做什么、吃什么、如何交流,以及对人类的贡献。夸张、搞笑、萌趣的插图与幽默对白,激发孩子了解动物的兴趣,轻松学习动物科普知识,拓宽认知视野。
本书以第一人称口吻“我是……”叙述,恶作剧般地出场,情景对白式表演,比如文中的狐狸出场“我是个臭名远扬的骗子,一个阴险狡猾的大坏蛋。我身上臭烘烘的,棕色的皮毛里都是跳骚。”,让读者在捧腹大笑之间了解人类对这些动物的认知,关于对人类认知的叙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人类口耳相传的民间说法、成语、典故、童话故事等等,主要从动物的外形、颜色、身体结构、习性、与环境的关系、历史、名字的由来等话题引入,同时动物们列举准确详尽的科学事实为自己洗白,让读者多角度全面学习动物科普知识并深刻理解记忆。比如文中提到的乌鸦,在很多国家人类都对其抱有偏见,在英文中,一群乌鸦竟然被称为“一群谋杀者”,但是实际上,乌鸦是极其聪明的鸦科鸟类,它们重视家庭,生性敏感。科学家发现,它们记得人类的善举。曾有鸦科鸟类给喂养过它的人赠送礼物。除此之外,诙谐幽默、活泼多变的叙述方式让读者感受动物世界的温情以及动物勤奋、团结协作等品格,还有突破对那些在极端环境中生存下来的生命奇迹的想象,激发读者探索动物世界的无穷奥妙,唤起人文关怀,学感恩自然。
本书可以作为儿童动物启蒙读物,使儿童获得对动物最基本的认知,包括动物身体特征、繁育、种类居住、饮食习惯等等,也可以作为深入探索动物更多知识的科普读物,包括动物的起源、演变、情绪、社交以及心理等等,满足孩子好奇求知欲。而锦上添花的是本书采用手绘图画,蠢萌的动物形象与人类眼中坏动物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夸张、搞笑的表情动作,让人忍俊不禁,同时突出细节特征,吸引读者的眼球。另外,本书版式根据动物叙述的语气错落有致铺排,封面采用UV、压凹工艺,精美上档次,值得反复阅读。
《不太坏的“坏”动物》读后感(二):一场动物们关于事实真相的“吐槽大会”
最近带儿子去了表妹家,回来后儿子一直问我:妈妈,为什么小姨要养一只坏猫咪?我不解的问:为什么小姨家的猫咪是坏猫咪呢?儿子肯定的说:“因为它是黑色的啊!全身黑色,只有眼睛是黄色!”我恍然大悟的笑起来,又问:是不是看电视这么说的?他点了点头。我又问:那鲨鱼是好的还是坏的?儿子又十分肯定的不停点头,说“坏动物”。
对于小朋友来说,对大自然和动物的好奇心似乎是天生的,于是我家有许许多多的科普绘本,但即便如此,我也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讲述动物们的习性、特点的时候,从未在意过孩子对这些动物们的真正看法,以及那些来自于电视、故事的深深误解。
在《不太坏的坏动物》这本绘本中,讲述了36种生活中常常被当作坏动物的动物,这其中就包括儿子害怕的黑猫咪、以及鲨鱼、蜘蛛、狐狸、乌鸦、吸血蝙蝠、蜈蚣等等。这些动物在孩子们甚至成年人的眼中,常常被看作是坏动物,但看过这本书后就会发现,我们真的误会它们了!
整本书仿佛一场动物们的吐槽大会,它们齐聚一堂告诉人类:“嘿,人类听好了,长久以来你们都误会我们了,你们知道飞蛾能帮花朵授粉吗?你们知道鸽子是战斗英雄吗?”
我模仿着动物们的口吻讲述着,小朋友听的津津有味,仿佛真的被震撼到了,对书中接下来的内容有了更多兴趣。
《不太坏的坏动物》非常适合孩子阅读,它是第一人称叙述,从动物本身出发,生动又可爱,整体内容设计非常科学,每一种动物都先用一种被误解的口吻讲述自己在人类心中的样子,比如蜘蛛:“我最喜欢钻进你的头发里做窝!”
“我腹部能吐丝,故意在你经过的地方结网!”
听起来是不是毛骨悚然,并且在你的潜意识里,蜘蛛就是这样的?接下来话锋一转,蜘蛛开启吐槽模式:
“全是胡说八道!我为什么要钻进你的头发里?我需要自由的伸展我的蜘蛛腿好吗?”讲这句的时候,我模仿着蜘蛛的样子伸了伸腿,儿子被我的样子逗得前仰后合。在各种吐槽结束后,还有一个真相板块,这里是非常科学严谨的知识,比如:
世界上有四万多种蜘蛛,蜘蛛有八只眼睛!
蜘蛛对环境太友好了,它们吃害虫,并且还会吃掉自己的网循环利用!
动物科普绘本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做成百度百科那种无聊的科普文字,但这本书真的是读到停不下来。
读完这本书后,我们才了解到:
原来猫咪的耳朵能够扭转180度,它们听力超过人的两倍以上,怪不得一开门,我家猫就蹲在门口了,原来是可以听出是谁回来了!
鲨鱼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四亿多年,比人类的历史还要长很多,并且大白鲨处于食物链的顶端,除了人类,它们几乎没有天敌。
蜈蚣真的有上百条腿,但并非刚好100条!
负鼠其实是很友善的动物,最不可思议的是,它们能够装死长达四小时。
每一种真相,都让人忍不住想要哇哦!原来是这样!
书中除了文字内容诙谐幽默,像极了动物们的吐槽大会以外,画风也是萌感十足,手绘插图既保留了动物们的特征,又增加了些许童趣,吸引孩子的眼球。这本书并不薄,但却能让来我家的小朋友都爱不释手,读了又读。
这本书我家的读法是这样的:打开目录,找出他最想要了解的动物,然后我们翻开这一页,让小朋友来描述这种动物给他的印象,包括外貌、习性以及好坏?接着阅读小动物们的自述,再阅读吐槽部分,最后一起阅读真相部分,有时候我们会一起表演这种动物,阅读的乐趣也是多种多样。
《不太坏的“坏”动物》读后感(三):哦!你误解了我
( 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豆邮联系本人)
小时候看《西游记》,盘丝洞里的蜘蛛精们用蛛丝把唐僧师徒缠住的情景历历在目,以致于后来在现实中看到蜘蛛都会毛骨悚然,再加上老人总说,“别躲门后面,别钻床底下,要不然蜘蛛丝要弄瞎你的眼睛的!”更是吓得我不行。
小时候听《小红帽》,那匹跟踪小红帽的大灰狼,吃掉了小红帽的外婆,然后又假扮成外婆,又吃掉了小红帽,对孩子来说太惊悚了。只有等到猎人来救出小红帽和外婆,才长舒一口气。
小时候,看得长得细细长长的像蛇的东西,都会不寒而栗,因为太多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里,蛇都不是好东西,担心如果被它咬一口,是不是会一命呜呼?
……记忆里这么多的坏动物,其实在现实中并不是都能遇见。即使碰到了,看见了,那也多半是在动物园里,或是博物馆的标本架上。即使在生活中见到了,但是我们和它们语言不通,无法沟通,除了日久生成的隔阂和年幼时就积累的误解,我们并不懂它们,不能确定它们究竟是不是真的坏。
一本《不太坏的“坏”动物》刷新了我们对它们的认知。假如没有这本书为它们正言,也许我们还会对它们误解下去,甚至把这些误解延续到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对它们的认知上。
因为没有亲身验证,所以会有误解。但是现在读了《不太坏的“坏”动物》,让我和孩子那些不讨喜的、被误解的“坏”动物们的真相。
这本书有几个特点:
1、 书中的动物们都第一人称口吻叙述
书中为39种动物正名,它们均以第一人称口吻自述,新颖的视角,仿佛它们在与读者促膝交谈。
听它们为自己辩白,理解它们的掏心掏肺。
2、 图文并茂,有故事有细节的画面
这本书图文俱佳。图画不仅有助于孩子理解文字内容,能直观地认识各种动物,还能从图画的细节里去了解它们的特征、习性、生活环境等,而且生动的细节带着幽默感,让人忍俊不禁。
比如一只蚂蚁怡然自得地躺在一片漂浮在果汁里的树叶上,多么享受!
比如,小红帽搂着大灰狼,说“关于那个外婆的故事,全是误会。你就像我家小狗的曾曾曾曾曾外婆。”而大灰狼一脸呆萌,说“我把你的鞋穿坏了,抱歉。”多么喜感!
3、黑白对比,辩证揭示真相
每位动物的自我介绍中,先是一大张深色底色的,相对杂乱的画面,那些场景的渲染,那些语言就像是我们对动物们的误解,讲得好像是头头是道。
但是在紧接着的下一页,以白色底色展示的是“坏”动物们其实并不坏的真实面貌。在白底大图里,再安插一块黑板标明“真相”。
如此显目,引起孩子阅读时的重视。这就是动物的科普知识,专业又详尽。
读完这一本,才知道原来自己对这些动物存在了这么多的误解。
寓言故事里臭名远扬的狐狸,原来是个爱惜食物的乖宝宝;总被说成爱放臭屁的黄鼠狼告诉我们,它只在害怕时朝我们放个臭屁;话说中国人会把乌鸦说成是不吉利的鸟,而以为喜鹊是带来好彩头的鸟,但是看了《不太坏的“坏”动物》,才知道原来乌鸦和喜鹊都是鸦科鸟类,可能这误解来源于它们的外貌和它们的名字吧。
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道,原来我们对它们的误会真是太深了,根深蒂固的误会今天终于要解除了。
《不太坏的“坏”动物》读后感(四):“我不但不坏,还挺可爱!”
常言道:“老鼠过街人人喊打”,“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些和动物有关的俗语听着就不是什么好话。
然而这些说法由来已久甚至早已代代相传,在我们还很小,可能还没有见过这些动物前,就已经在心里留下了很坏很深的印象。于是在小小的心中,会把这些动物统统当成是坏动物的代表,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轻易去除。何况黑它们的又岂止是常用俗语?还有成语、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媒介也做出了同样的贡献,让那些“坏”动物背负着臭名声,仿佛永世难以翻身……
它们可能就生活在我的身边,比如几度光临我家的蚂蚁大军,或是打扫卫生时在犄角旮旯撞见的蜘蛛和蜘蛛网,还有经常在雨后出现在公园地面上扭动着行走的蚯蚓,农场猪圈里臭烘烘的肥猪;它们也可能是我们一生都难以遇见的可怕动物,比如夜里出没的吸血蝙蝠,满嘴尖牙经常张着血盆大口的鲨鱼,凶残的猎食者鳄鱼和狼……不亲眼见到不代表不可怕,因为它们还活在电视电影里、书里、故事里,甚至活在我们的噩梦里……
然而这些坏动物真的有那么坏吗?还是因为我们人类的傲慢与偏见,仅仅出于自己审美上的好恶,或者只是因为惯性思维、懒于思考而以讹传讹下去造成了三人成虎的局面?看完这本书,我找到了答案。
《不太坏的“坏”动物》,是一本大人孩子看了都会有所收获的有意思的动物科普书,它专门找来38种臭名昭著的“坏”动物们来为自己平反,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旧观念,获得全新的认知。看!封面上,它们举着标语,可爱又无辜——
黑猫:“我不是厄运的象征!”
鬣狗:“我很聪明!”
秃鹫:“环保卫士!”
蝙蝠:“我不是吸血鬼!”
鲨鱼:“烤面包机可比我危险!”
……
它们将如何为自己洗白,理由充分吗?会不会越描越黑呢?真让人感到无限好奇忍不住想要一窥究竟。
●以第一人称自言自语的形式诉说,拉近了坏动物和人类的距离。
每种自白都以“我(们)是……”的方式介绍自己开始,就像是它们轮番来到我们的面前,近距离的讲述它们的辛酸往事,还有渴望被了解的真相。那些动物因为不讨喜而被我们远离,这种特别的设计拉近了它们与人类的距离,也让我们有机会接近事实。
●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用谣言与真相的鲜明对比让我们可以去伪存真。
首先是自述人类眼中它们很坏的事实,既然被误解已久那就破罐子破摔似的把自己说的可怕至极或是令人生厌,再配上与之相符的暗黑系画风,就像一场让人避之不及的梦境。
翻到下一页画风突变,背景变成白色的清清爽爽,主角被放大而且又萌又可爱。 针对每个“坏”点逐一击破,最后以醒目的“真相”收尾,在获取科普干货同时,谣言不攻自破。
●语言幽默诙谐,配图生动有趣。
蜘蛛:“我为什么要钻进你的头发里?我需要自由地伸展我的蜘蛛腿好吗!”
鬣狗:“我压根儿不懒,大约50%的猎物是我亲自抓的。不瞒你说,狮子还从我这儿抢东西吃呢!”
秃鹫:“秃头能帮我避免细菌滋生,秃头很酷好吗!”
以下动物的友情出演也很惊艳:
被蝙蝠吸血的猪:
也会捡鬣狗剩儿的狮子:
感谢胡蜂帮忙授粉的花儿:
●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给孩子看的科普书,最怕文字枯燥无趣,而这本《不太坏的“坏”动物》既能让孩子获取新知,还充满了童真童趣和幽默感,读起来没有压力,满满的快乐,实为难得。
●给孩子认识真实世界的机会,帮助他们用科学客观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
撕掉坏标签,还原动物本来的样子。在这本书里我们了解到“坏”动物不但不坏,还有点可爱,它们对于环境、生态系统是有意义而且不可或缺的。也让曾经因害怕它们避之不及、谈之色变的人,从恐惧厌恶的心魔中走出来,以平常和平等的眼光重新看待这些被妖魔化的动物们。也让孩子知道,约定俗成的说法和做法未必是正确的,要敢于怀疑旧有的认知,打破惯性思维,这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更需要一颗谦逊善良的心。
《不太坏的“坏”动物》不仅是一本视角独特、有趣有料的动物科普书,更像是一盏照明灯,通过它我们可以认清和摒弃偏见、寻找和发现真相,看到一个不同以往的更加美好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