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午后四点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12 00:21: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午后四点的读后感大全

  《午后四点》是一本由[比利时] 阿梅丽·诺冬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午后四点》读后感(一):经历非凡,皆可化入小说

  比利时作家,阿梅丽·诺冬。每年一部十万字不到的中篇小说,故事短小精悍,能在一个下午读完,有哲学意味,但又不愿意陷入思想的沉重窠臼。笔调在幽默中带着一股坏坏的感觉,经常冷不丁地跳出一些调侃。例如她曾在《午后四点》中把医生那臃肿的妻子描述为“一个囊肿”,以及“这个医生娶了人们摘除的一团肉”。

  《午后四点》开头是一次次古怪邻居的拜访,每次来,他都陷进客厅里软厚的沙发,从四点到六点,一言不发。面对“我”的提问,也就回答“是”或“不是”,言简意赅,却让讲究文明礼仪的“我”好不懊恼,想尽办法,想把这个不请自来的古怪邻居赶出客厅。按这样的情节发展,这本小说应该是个喜剧,而在结尾,故事竟然成了古怪邻居的自杀和“我”的谋杀,颇有些暗合英国“好篱笆才有好邻居”的古谚教条。但这其中的故事演变,区区八万字,叙述转向得合情合理,颇为好看。小说将近一半的笔墨详尽了午后四点,一个饶舌者,一个沉默者之间的对话,斗智斗勇,妙语连珠,让读者乐在其中。

  法国的《读书》杂志这样说:“书中充满让人厌恶的描写和罕见的黑色幽默,你需要有钢铁般的意志才能抵抗阅读它的乐趣”。

  《午后四点》读后感(二):【推迷会鉴书团】每个人都有掌控自己生命的权利

  故事有些荒诞。

  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事,讲述一对离群索居的老夫妻面对生活闯入者的故事。

  主角讨厌与人群聚集,他喜欢远离人群,妻子就是他生活的全部,甚至他把妻子描述成“我的妻子与女儿”。而他妻子的心态则与他一样,生活里只有丈夫一个。

  这是一种异常的生活状态,也许不能被大多数人理解,但只要他们觉得高兴,并没有妨碍到他人,那么外人便没有指责的资格。

  故事到这里还算得上正常,直到一个每天下午四点来拜访的客人。

  这个客人每天准时准点拜访,又准时准点离开。他每次到来都要主角一家为他煮咖啡,但是他不说话,最喜欢说的便是“是”“不是”,每次回答都要反应15秒,好像大脑正在退化,又或者说思维能力变得异常迟缓,可他又偏偏是个上了年纪的肥胖医生。医生怎么会拥有如此迟缓的思维呢?

  主角不喜爱总是被打扰,并且这位来客每次来都默不作声,又极其容易生气,甚至在被要求大段回答问题的时候显得尤其生气。

  本就不爱社交的主角决定装作没有听见敲门声,但是这位访客执着得像要把门板拍烂。

  是什么让他坚持每天下午四点非要来拜访?

  来客说他家里有个妻子,为何又不带着他的妻子来呢?

  访客是故意惹主角生气的吗?

  在主角的热情邀请下,访客终于带来了他那魔幻主义的妻子,居然是一个比他还胖的——这里作者没有用“人”,而是说“一个肉块”。一个长着触手、喙,咀嚼食物时会发出下水道声音的生物。但这确实是一个人,应当是一个极度肥胖的女人。

  为什么访客会娶这样的女人为妻呢?

  短短八万字,其实讲述的是一则简单的故事,整个故事里出现的只有五个人物,其中一个还是个客串了没几页的小女孩。

  小女孩与世外桃源的凄冷形成鲜明对比,她的出现正意味着主角在做出改变。

  但是到故事的最后都没有明确指出访客每天拜访的原因,所有的一切都是故事主角的猜测。主角抛出了许多猜想,却没有向访客求证。最后对访客的大段质问也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答案,那访客只是用讥讽的眼神看着他,我们无从知道主角说的究竟是对是错,这或许就是作者给我们的留白的。

  生命的意义要自己去探寻,但是绝对不能因为自己的探寻去打扰别人。

  《午后四点》读后感(三):【推迷会鉴书团】奇幻的四点

  你喜欢你的邻居么?是见面点个头打个招呼的那种关系?还是会偶尔串个门聊聊天的那种?又或者是那种家里做了好吃的会送过去一同品尝分享的那种?毕竟远亲不如近邻嘛!

  家里的老人总是在感慨着虽然房子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但是现在很少能找到儿时大院里的那种邻里关系了。这一点我虽然不想承认,但是的确如此。即使我小时候没事就跑邻居的叔叔阿姨家里玩,现在也不敢让我的孩子在我看不见的时候去邻居家多待一会。

  虽然期待着有个友善而又熟悉的邻居该有多好啊,有点什么事都可以互相照应着,但是一想到知人知面不知心,现如今关于邻里间悲剧的报道还少么?

  虽然并不是一定会有奇怪的邻居,可是,一旦遇到就会是一件很烦心的事情,比如比利时作家阿梅丽·诺冬笔下《午后四点》中的埃米尔夫妇那奇怪的邻居。

  当埃米尔夫妇带着隐居的心情搬到这座房子之中的时候,那是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那里静谧而温馨,那里的夜晚漫长而温柔,早晨短暂而充满希望。他们听着火焰燃烧的噼啪声相互依偎,在雪花慢慢落下的时候牵手走在树林之中,那时,他们相视微笑仿佛时间都已不再存在,宇宙之中只有彼此……

  哦,不,还有一个每天下午四点不请自来的邻居,每天……

  他并不想聊天,说话尽可能的精简,又十分易怒,而且仿佛不同人情世故,看不懂眼色也听不懂婉转的拒绝……

  埃米尔夫妇尝试逃避,尝试拒绝,尝试逗弄,尝试激怒……

  可是这位邻居却坚持每天在下午四点的时候准时前来……

  埃米尔夫妇温馨的生活如遇魔障,在每天下午四点钟的时候,时间就像陷入了泥潭,不动了。

  他们才发现,原来当秀才遇到了兵,当对手没有了文明的束缚、没有了礼貌人情的制约,才会了解自己是多么的弱小,而能做的优势多么的有限。真的是有理也说不清啊……

  从烦躁、不安,到嘲笑、反击,再到惊讶、懊悔……

  在不知不觉之间,埃米尔夫妇的平静生活真的已经回不到过去,即使当邻居不再来的时候,他们也无法像以前一样了…… 这是一个荒诞的故事,由一个荒诞的到访开始,然后逐步推进,向更加荒诞的方向发展,或者说,这是一个逐渐失控的过程……

  这本小说看上去并不难懂,它节奏紧凑悬念迭起,语句辛辣而又幽默智慧,篇幅不长却耐人寻味。书皮上说,法国每年都有两件事值得庆祝:一是葡萄成熟,二是诺冬新作问世。葡萄成熟的喜悦我无法感同身受,但是我现在对于每年出版一本的诺冬新作却是极其期待的。

  《午后四点》读后感(四):臆测,只是在为自己的某种行为寻找借口

  读完这本书后给人的感觉是荒诞、憋屈,却又值得深思。稍微查阅了一下,荒诞艺术流派源起于西方,用离奇的故事来讽刺现实的小说,也就是从某种主观感受出发来改变客观事物的形态和属性,直入现象的至深之处,揭示事物的本质。其方式大致分为三种: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用轻松的喜剧形式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与连贯性。《午后四点》便是一部相当经典的荒诞派小说。

  作者阿梅丽·诺冬是比利时法语小说家,也是目前法国最畅销的文学作家之一,至今已出版的十九本小说每本都高居各大文学畅销榜之首,创下法国出版界的奇迹。她曾经获奖无数,不少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或者戏剧,甚至有人称法国每年都有两件事值得庆祝:一是葡萄成熟,二是诺冬新作问世。仔细回味这本诺冬创作于1995年的小说,也仿佛明白了为何她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故事篇幅不长,语句轻快,主角是一对已经退休计划安享晚年的夫妻,他们在偏僻的地方找到一座满意的房子,且邻居也只有河对面唯一一家住户,喜欢安静的他们准备在此过上自己憧憬已久的生活。然而故事并不会让他们如此顺利,这位名叫贝尔纳丹的邻居每天四点准时敲响他们的门,在固定的位置上不做过多交涉坐上两小时再离开,他的每一次到来都冲击着埃米尔夫妇的心理与认知,因为在他们多年的礼仪修养面前他们如论如何都解释不了贝尔纳丹这种行为。看着埃米尔夫妇每一次面对贝尔纳丹时的心理活动与采取的措施,加上作者精通的黑色幽默表达方式,尽管不时引人发笑,但同时也会感觉到不安与苦涩。

  起初我对埃米尔夫妇的遭遇深表同情,让我想到生活中一个很常见的问题,经常见到无理取闹自私自利的人在大吼大叫,而善良淳朴体贴温柔的人却因为担心打扰到其他人的正常生活而忍气吞声,这是一个非常奇特却又普遍的现象。礼仪没有一个标准,也没有硬性规定,所以当粗暴与文明产生碰撞时,文明肯定会吃亏,但是又拿粗暴的一方没有办法。正常的情况下双方远离就好了,然而故事中的贝尔纳丹却不会轻易妥协,由此故事往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起来。

  在克莱尔离埃米尔而去后,我想在这个退休教师心里某些地方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与妻子形成了对比,尽管故事中促使埃米尔痛下杀手的是贝尔纳丹妻子的境遇,但是在我看来,这只是埃米尔为他自己想采取的行动所找的借口而已。故事结局让人难以置信也让我转换视角重新看待整个故事,这个时候贝尔纳丹的行为却也不是那么不可饶恕,因为在埃米尔大怒斥骂过他之后他也的确没有再去打扰埃米尔的生活,对于贝尔纳丹所有的行为解释只是埃米尔自己内心的疯狂臆测,而到最后贝尔纳丹夫妇的背景依然没有揭开,就像是一对工具人。埃米尔从有教养的知识分子到疯狂嗜血的行凶者异变,或许才是作者想引人深思的问题,也因此在故事的最后,埃米尔看着白雪发现,他已经不再了解自己了。。

  《午后四点》读后感(五):【推迷会鉴书团】《午后四点》简评

  阿梅丽·诺冬,在这个名字的背后贴着无数的标签,简单看看她的履历,毫无疑问是当代法语文学圈最重要的几位作家之一了。同一个圈子里的另外几个赫赫有名的作家,例如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米歇尔·维勒贝克等,我早已读过他们的作品,但诺冬却一直被错过了,在这本《午后四点》之前,我还从未打开过她的书。

  我查了一下,这本薄薄的小书《午后四点》,已经是该书在我国推出的第三个版本,而前两个版本都已经是十年以前的事了,比较幸运的是这一次我没有再错过这位作家。

《午后四点》书影。

  这本书只有150几页,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老年夫妇埃米尔和朱丽叶,为了追寻一种更理想的生活,从城里搬到乡间,隔天,午后四点,医生邻居贝尔纳丹先生到访,直到六点离开,夫妻两人都认为这只是一次礼节性的拜访,但奇怪的是,之后的每一天这位邻居都会在同一时间到访,同一时间离开,从此以后,夫妻两人的生活开始发生巨大变化,走向了越来越荒诞的局面……

  读《午后四点》这本小说,我不禁联想起两位阿梅丽·诺冬的前辈作家,一位是阿尔贝·加缪,在鼠疫这本小说中,作者借由一场灾难以荒诞主题来探索生活的本质问题,而在本书中,生存与死亡的命题也在荒诞的故事中表现了出来。另一位作家则是塞缪尔·贝克特,阅读本书一度让我联想到鼎鼎大名的荒诞派戏剧代表作《等待戈多》,在这部戏剧中,两位主角每天都在同一棵树下等待戈多,只是戈多永远不会出现,什么都没有发生,而在本书中,两位主角换成了夫妻两人,场景换成了家中,戈多则变成了医生,相反的是,这位“戈多”却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出现,之后仍然是什么都没有发生……完全相反的情节也不免让人觉得文学作品之间那种奇妙的联系。

  在故事的最后,一场凶杀案将故事引入了黑暗的局面,却以一场白雪做结尾,两种完全相反的意象,也不免让人惊叹于作者高超的文学技巧。总体而言这是一个致郁系的故事,我得承认这不是我喜欢的风格,但仍然愿意为本书打下五星。

  阿梅丽·诺冬有一个特点,据说她每年会写几部小说,但每年却都只出版一本,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从1992年开始到现在年年如此,个中原因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我觉得她真是个有趣的作家,以后还会看她的作品。

  《午后四点》读后感(六):奇幻的四点

  你喜欢你的邻居么?是见面点个头打个招呼的那种关系?还是会偶尔串个门聊聊天的那种?又或者是那种家里做了好吃的会送过去一同品尝分享的那种?毕竟远亲不如近邻嘛!

  家里的老人总是在感慨着虽然房子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但是现在很少能找到儿时大院里的那种邻里关系了。这一点我虽然不想承认,但是的确如此。即使我小时候没事就跑邻居的叔叔阿姨家里玩,现在也不敢让我的孩子在我看不见的时候去邻居家多待一会。

  虽然期待着有个友善而又熟悉的邻居该有多好啊,有点什么事都可以互相照应着,但是一想到知人知面不知心,现如今关于邻里间悲剧的报道还少么?

  虽然并不是一定会有奇怪的邻居,可是,一旦遇到就会是一件很烦心的事情,比如比利时作家阿梅丽·诺冬笔下《午后四点》中的埃米尔夫妇那奇怪的邻居。

  当埃米尔夫妇带着隐居的心情搬到这座房子之中的时候,那是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那里静谧而温馨,那里的夜晚漫长而温柔,早晨短暂而充满希望。他们听着火焰燃烧的噼啪声相互依偎,在雪花慢慢落下的时候牵手走在树林之中,那时,他们相视微笑仿佛时间都已不再存在,宇宙之中只有彼此……

  哦,不,还有一个每天下午四点不请自来的邻居,每天……

  他并不想聊天,说话尽可能的精简,又十分易怒,而且仿佛不同人情世故,看不懂眼色也听不懂婉转的拒绝……

  埃米尔夫妇尝试逃避,尝试拒绝,尝试逗弄,尝试激怒……

  可是这位邻居却坚持每天在下午四点的时候准时前来……

  埃米尔夫妇温馨的生活如遇魔障,在每天下午四点钟的时候,时间就像陷入了泥潭,不动了。

  他们才发现,原来当秀才遇到了兵,当对手没有了文明的束缚、没有了礼貌人情的制约,才会了解自己是多么的弱小,而能做的优势多么的有限。真的是有理也说不清啊……

  从烦躁、不安,到嘲笑、反击,再到惊讶、懊悔……

  在不知不觉之间,埃米尔夫妇的平静生活真的已经回不到过去,即使当邻居不再来的时候,他们也无法像以前一样了……

  这是一个荒诞的故事,由一个荒诞的到访开始,然后逐步推进,向更加荒诞的方向发展,或者说,这是一个逐渐失控的过程……

  这本小说看上去并不难懂,它节奏紧凑悬念迭起,语句辛辣而又幽默智慧,篇幅不长却耐人寻味。书皮上说,法国每年都有两件事值得庆祝:一是葡萄成熟,二是诺冬新作问世。葡萄成熟的喜悦我无法感同身受,但是我现在对于每年出版一本的诺冬新作却是极其期待的。

  《午后四点》读后感(七):我们对自己其实一无所知:我们以为熟悉自己,事实却恰恰相反

  法国每年都有两件事值得庆祝。一是葡萄成熟,二是诺冬新作问世。这本小说出版后,被翻译成了20余种语言,持续热销。

  《午后四点》 “我们对自己其实一无所知。我们以为熟悉自己,事实却恰恰相反。这不是什么问题,体验一个陌生人的生活有何不妥?也许更好,因为知道了自己是谁,就会讨厌自己。”

  假使有人每天准时来敲你家房门,找一位刘姓画家,即使千百遍告知她找错了、没有这个人,她依然执着地天天到访,且只要逮到机会就要挤进你家门坐在客厅的凳子上不说话,你会如何对待?这不是想象,是真实发生在我姥爷家门口的故事。这个似乎精神状况有问题的婶婶,每天都会定点敲几户人家的门。老社区相互熟悉的邻里最初还会耐心跟她解释她找的人不在这里,也会在她闯进家门后客气接待她。可渐渐时间久了,人们的心态经历了同情怜惜、烦躁不安、抗拒厌恶……有时置之不理,有时皱着眉头赶出去,有时破口大骂,可咚咚咚的敲门声还在响着。

  这让我想到《午后四点》的故事,一切是多么的相像又难以置信。埃米尔和妻子朱丽叶摆脱了城里人的生活搬到那座乡下的房子去,一切是如此恰如其分,正是他们所渴望的。

  可这宁静被可怕地打破了,被唯一的邻居贝尔纳丹打破了,在每天下午四点的时候。这位又老又胖的先生每日午后四点准时到来,沉默着坐在客厅里他的专座上两个小时,再一言不发地离开。埃米尔尝试逃离、装病、请人做客、邀请他的妻子,但邻居都不为所动,风雨无阻。

  忍无可忍的埃米尔终于鼓起勇气把贝尔纳丹轰了出去,但他的头脑依然被无处不在的邻居所纠缠,就在两天后的深夜,他撞破邻居开着汽车发动机自杀的场面并救下邻居。

  自此,埃米尔和他头脑中的贝尔纳丹先生又陷入了新的困境。这似乎是个厌世的人,他活着没有任何乐趣,他厌烦一切,死亡才是真正的解脱,自己却阻止了他的自杀,埃米尔心想,这是个多么自私的错误!自己把他又抓回了他的监狱。

  最终,埃米尔在夏至的夜晚‘救’了贝尔纳丹的命。

  可这个卑微的教拉丁语和希腊语的小教埃米尔真的救了邻居医生贝尔纳丹先生吗?“我”不知道,因为所有对贝尔纳丹先生表情和内心的解读,都只是“我”个人的理解。“我已经不认识自己了。”这里或许不仅仅是埃米尔,是我,是你,是那些姥爷家的社区邻里们,也许还有诺冬。 小说不仅结尾让人回味,题目也如此。

  《午后四点》的法语原名Les Catilinaires源自古罗马的一段历史,西塞林多次发表演说斥责喀提林,就好像埃米尔对贝尔纳丹先生滔滔不绝、高弹阔落,最终似乎也战胜了贝尔纳丹先生。

  可是他真的胜了吗?你怎么看?

  《午后四点》读后感(八):读薄又读厚的诺冬小说《午后四点》

  小说讲述两位退休夫妻为享受清净生活遁世隐居搬到了林间,隔壁三十多米处有一户且仅只有一户我称他为怪医生邻居。怪医生每天下午4点准时拜访夫妻家,干坐两小时后准时离开,起初夫妻二人试图与他建立良好沟通打破尴尬僵局,但怪医生惜字如金。夫妻二人曾尝试装病等方式躲避怪医生的拜访,但都无效。终有一次男主发飙将怪医生轰出家门。消停几天后的一天晚上噪音吵醒了夫妻二人,男主出去寻找音源竟发现怪医生企图在汽车里自杀,男主毫不犹豫将其救了下来。但事后男主愈发后悔当初就不应该拯救已经厌世的怪医生,后几次暗示怪医生如果其再次选择自杀自己绝对不会阻拦。最后男主用一个枕头结束了怪医生的生命,留下了怪医生的遗孀“囊肿”太太。全然不知的女主承担起照顾“囊肿”太太的责任且乐此不疲。 作者想借故事传达几个想法: 1.对于从小接受礼貌并将其植根于习惯当中的我们在遇到你很反感的人或者事时你可能会怎么处理? 男主是教语言的中学教师,学生尊敬他,从未被起哄过,感觉天生有种权威,不认为自己胆小怕事。遇到怪医生这样无尽的被骚扰每次也敢怒而不敢言才意识到其实自己一直都不是强者,无非就是一个文明人而已。尤其是有一天男主最好的女学生来探望他们夫妻二人,不巧撞到了怪医生也在,尴尬的场面让女学生非常气愤,男主挽留不住就连忙跑出去解释,最后还问了句你会回来的,不是吗?女学生回答当然当然。这两个字决绝地表示她此后再也不会回来看老师了。 2.关于“囊肿”太太的幸福感 怪医生自杀未遂在医院抢救时夫妻二人担心“囊肿”太太便折返再次前往怪医生家,发现医生家臭味熏天,客厅里到处是乱摆放且走的极准的钟表,“囊肿”太太在二楼此时正在酣睡,男主被她巨大且频率一致的鼾声竟然催眠倒地就睡了(男主可是常年失眠患者)。从整体的环境描述都让男主发现怪医生其实非常厌世,他什么都不喜欢,而她的“囊肿”太太却能吃能睡。对何为幸福这里有个开放的思维发散,每位读者有其不同的理解。 3.到底谁怪? 我们以为自己熟悉自己,事实却相反。怪医生再也不来了后夫妻二人焦躁的根本睡不着觉,议论起怪医生了。想都没想救了怪医生却事后懊悔的男主,还特意写了两行留言深夜从门缝递进怪医生家,等白天到了又后悔劝怪医生自杀,再次入夜又一次推翻白天的想法,觉得怪医生就应该自杀,自己结束了其生命,前前后后男主反复无常的心理描写写的特别精彩。结尾我也超喜欢!

  《午后四点》读后感(九):【推迷会鉴书团】午后四点,诺冬如约而至

  老年的悲哀不在于身体的衰老,而在于心依然年轻。

  ——奥斯卡·王尔德

  被誉为“法国文学界神话”的阿梅丽·诺冬,其作品被翻译成45种语言、全球累计销量1600万册,最为广为流传的一则趣事:法国每年都有两件事值得庆祝——葡萄成熟与诺冬新作问世。这位才华横溢的天生作家,每年同一季节准时出版一部作品,但她一年的实际创作量则是三四部作品。虽然她有着每天必须写作四小时的习惯,但她绝不仅仅是一位勤奋型创作者,当你翻看其作品时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她的妙语巧思俯仰皆是。真正杰出的作品从来都是文章天成,而阅读中的顺畅也让每个读者沉醉其中,诺冬的作品就是具有这样的魅力,这也是属于作者的独特魅力。

  《午后四点》中的故事简单又略显荒诞:一对退休的恩爱夫妻搬来一处河畔小屋避世隐居,而仅仅希望获得平静简单老年生活的愿望却因为一个奇怪邻居的存在而变得难以实现,这位邻居每天午后四点准时到访,态度冷淡却又理所当然地接受着夫妻的招待。最终丈夫忍无可忍做出了自己从不会作出的一系列举动来制止他。而这些意料以外的行为究竟是丈夫埋藏已久的本性,还是人性面对外界环境的进化应对?

  诺冬在开篇似乎已经清楚地点题——“我们对自己其实一无所知。我们以为熟悉自己,事实却恰恰相反。年纪越大,便越不了解这个冠以我们的名字的人。”故事中的丈夫一直以自己的角度叙述着,他与妻子相爱一辈子的婚姻,他们俩都是不被物欲掌控的人,他们满足于简单的生活,他们虽然退休了却可以迎来属于他们的最好的“黄金时代”。但随着一个意料之外的小事发生,丈夫逐渐觉得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面对令自己为难的局面,坚持了一辈子的待人处事方式,却突然变得合情却不合理。“懂得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在这里变成了更为奇异的状态——即使过好了这一生,你懂得的道理又是否是对的呢?或许你顺利的一生只因偶然的成功事件而已。

  相对于“追寻真正自我”这个极为明显的主题,在故事的意象上或许还可以进一步延伸: 正如伟人将年轻人比作为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午后四点的时段则对应着不可阻止的暮年,在迎接注定到来的黑夜般的死亡之前,衰老如同准时拜访而又不得不接待的邻居,上演这出荒诞的黑色幽默。故事中出现的邻居行为实在太过诡异,使我不得不怀疑他的真实存在性,而这种解读可以一定程度地解决一些疑问:不受欢迎的邻居“衰老”如期而至,他的造访会带给你各种身体上的不适,也让你在等待其到来之前承受着心理压力,他贪婪地享用着你的“健康”,你任何的学识储备、哲学思考甚至逻辑诡辩在他面前都毫无作用,也无法减轻任何他对你施加的压力,总有一天你会被他改变,或在逃避反抗他时失去了原来的自我……

  《午后四点》读后感(十):看似简单的故事里,却有着太多发人深省的地方

  据说法国每年都有两件事值得庆祝,一件是葡萄成熟,还有一件就是诺冬新作问世。

  当看到这段话时,我心中充满疑问,为什么每年值得庆祝的事都有诺冬的新作问世,她如此高产并且书又如此畅销吗?

  读完诺冬的《午后四点》,我为她深深折服。看似简单的故事里,有着太多发人深省的地方。隐藏在生活中的荒诞和黑色幽默,尽显人性的悲哀与软弱。

  合上书,内心却久久无法平静,甚至不停自问——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

  阿梅丽·诺冬,比利时籍法语作家。她从1992年开始出版第一本书,此后每年出一本,并且每一本都在法国引起了巨大轰动。她的作品被翻译成了45种语言,有些片段甚至被收进法国、加拿大和比利时的教科书,她的名字也被收入法国著名的《小罗贝尔词典》,她的头像还曾被印在比利时的邮票上。

  本书翻译胡小跃这样评价诺冬和她的文字,诺冬的文字中潜伏着太多的言外之意,正如她在情节中设置了太多的陷阱一样。

  《午后四点》讲述了中学教师埃米尔退休后,为了摆脱普通人的生活,和妻子朱丽叶搬到了一处河畔小屋避世隐居。原以为会一直延续下去的宁静生活,却在不久后被唯一的邻居贝尔纳丹的敲门声打破。面对每天午后四点准时到来,干坐两小时后又准时离去的寡言邻居,埃米尔尝试了很多种逃离方法,甚至让妻子装病,都无法阻止午后四点邻居的敲门声。

  埃米尔终于忍无可忍,把贝尔纳丹轰出了家门。但两天后的一个深夜,当埃米尔无意中走进邻居家后,心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试图站在贝尔纳丹的角度去体会那种生活,体会该如何逃离那个环境,也是从那时起,他才真正了解了邻居为何每天准时敲响他家的门。至此,埃米尔变成了矛盾体,白天是一种思维,晚上又是一种思维......

  读完这本小说,让我体会最深的是——拒绝也要及时而坚决。

  邻居的第一次拜访可以是礼节性的。但第二次,第三次呢?而且每次都是按时敲门,特别是在给予暗示后还是坚持如此,就有点让人无法接受了。

  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如何处理呢?

  是和埃米尔一样含蓄地提示无果后,依然硬着头皮每日接待?还是在提示无果后直接拒绝开门?

  在书中,埃米尔的妻子曾自问过埃米尔:非接待他不可吗?一定要有礼貌吗?

  但这些提问或者说反问,并没有得到埃米尔的正面回答,更不要说是有效行动。读到这里时,我甚至为埃米尔伪君子般的做法感到非常无语和压抑,为他在邻居面前的唯唯诺诺和胆小颤抖而怒其不争。

  埃米尔给自己的解释是——自己老了。果真如此吗?那究竟是内心的软弱,还是真的老了?其实,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在《午后四点》一书中,令人深思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理直气壮的索要,比如善与恶的讨论,比如善良和伪善......

  曾经听过一句话,小到作文书,大到故事书,好的儿童文学书,应该是阅读时引入入胜,读完后回味无穷并让读者明白一些道理,这才是寓教于乐,这样的书才是适合孩子的书。读完《午后四点》我想到了这句话,同样地,阅读时引入入胜,读完后回味无穷,这样的小说才是值得我们去一读再读的。

  而诺冬的小说便是如此。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午后四点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