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心寂犹似远山火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2-11 01:31: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心寂犹似远山火读后感锦集

  《心寂犹似远山火》是一本由[日]斋藤茂吉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寂犹似远山火》读后感(一):斋藤茂吉的调色盘

  斋藤茂吉诗作的字里行间铺满了缤纷色彩,写出了他对生活的敏感视觉体验。如海边的仲夏红日、珠贝鲜红、浪尖青光等;睦冈山中的落日红霞、银色雪山、泛白的石滩等;Ohiro里的朱红色的庙堂、素白的藤花、麦浪金黄、琉璃色的草实等。在这些众多的色彩当中,红色是最常被提及的,表现了茂吉血液里浓烈鲜活的生命力。也许是因为青年时的学画经历,茂吉熟稔的用笔触定格四时轮转及人在世间的发生。 本书个人比较喜欢《赤光》里缠绵缱绻的“Ohiro”连作和遣词古朴真挚的“离世的母亲”连作;以及《白山》里有对人生命运深度感悟的“东云”连作和气韵生动的“边土独吟”连作。 本书的译者序简明介绍了短歌诗体、连作和曲调的概念,另外在译后记中谈及了诗歌翻译的问题、短歌的风格。这些内容延伸了作品本身,可以运用到对其他短歌诗作的理解。

  《心寂犹似远山火》读后感(二):走,吃晚饭,回家!

  读完《古今和歌集》后第一次读斋藤茂吉的短歌,从《赤光》到《璞玉》、到《灯火》、再到《白山》,读完如同和斋藤一起走完了他的一生。相较古今调的纤巧,斋藤的短歌显得冲淡平实,选取的意象都很寻常,却能在“险峻之处(引用了译者的词)”给人以会心的一击。

  我对山川草木虫鱼总有一种偏爱,因此和斋藤的短歌很合得来,斋藤在连作《现世之身》的第一首就这样写道:“宽叶细叶/雨落在新绿的森林/变柔和的/还有我的声音”。在他晚年的诗集《白山》当中,常有大病初愈就去到山川之间的情形,“病愈初行最上川”、“大病初愈/来这寒土之上”。也许是山川能开阔人心,在飞花落叶的自然的推移中,斋藤对“过半的平生”的伤老之情却不多,是在深夜里牙齿松动疼痛都觉得“我心却宁静”的人。全书中最得我心的一首短歌即是在病愈后怀抱着“自然的赐予”——联系上下的两篇来看应当是栗子——写的,“如山里/落下的栗子/我是新时代/不甘落下的/一介老生”。

  斋藤是能在自然中将声音柔和下来的人,故而也有十分充沛的情感,为离世的母亲和分别的恋人写下许多怀念的短歌,还在《璞玉》中为自己的祖母写了《冬山》和《寒风》两篇连作,读完使我想起自己的外祖母,“祖母做的蘑菇汤/喝一口/想倚在她的胸膛/待睡意袭来”,每个人的祖母都有一道最拿手的汤,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味道。斋藤给恋人Ohiro的情诗中我最喜欢的是关于纤草庙堂的一首——“漫无目的的徜徉/摇摇晃晃/来到浅草/朱红色的庙堂”。斋藤会在浅草的庙堂中做什么呢,连作中没有提,只知道买了浅草“寂寞”的煮鸡蛋而已。我想到胡兰成在日本清水市的观音堂怀想小周小姐:

我投了一枚铜币,礼佛已,稍稍伫立了一回。今生里我与训德,是金玉姻缘也罢,是木石姻缘也罢,单这小小一枚铜币落到奉纳柜里的一声响,已够惊动了三世十方。

  胡兰成在世人眼里的名声不算实在好,引用他的这一段叙写惟是我作为读者一厢情愿的猜测罢了。可是对于生别的恋人,在神佛观音面前能做的除了遥祝福泽不尽似乎也别无他事了。

  斋藤茂吉的短歌不同于以往读过的小林一茶、松尾芭蕉等人的俳句,他并没有俳人使我感到的远意,反而真实得像身边人。除了标题引用的那句之外,年轻的斋藤在《忏悔之心》里还写了一首可爱的短歌,“今夜想学习/然而/我却在床上/打瞌睡”,既然如此,我老去以后,应当也会有斋藤的宁静的心吧。

  《心寂犹似远山火》读后感(三):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来

  第一次接触斋藤茂吉的诗歌,即新颖又好奇,刚开始看的时候还有些朦胧,生疏,后来慢慢的有一些感觉,一点一点的深入才发现其中的奥妙,这真的是一本值得一看到书本,如茫茫心海里,孤帆谁与同,就是如此的独特不一,甚是美好。

  都说在读任何诗集前,必不可少的为了解其诗人,斋藤茂吉旧姓守谷,是家中的老三。由于家境贫寒,茂吉15岁便只身前往东京,作为养子来到同乡的斋藤纪一氏家中,1905年,他以夫婿身份入籍,与斋藤家的女儿辉子立下婚约,从此改姓斋藤。同年,他受到身为精神科医师的养父的影响,入读东京大学医学科。在追求职业理想的同时,茂吉也没有放下从小对和歌的喜好。24岁那年,他加入著名歌人、正冈子规的弟子伊藤左千夫门下,正式从事和歌创作,其处女歌集《赤光》于1913年出版,立即在文坛引起轰动。这部作品继承了正冈子规的“写实主义”,将《万叶集》歌风中的日本传统与西欧现代精神相融合,为短歌注入了新的活力。就连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也不由赞叹:“我看诗歌的眼光,并不源于其他人,而是斋藤茂吉让我对诗歌开了眼......” 在此后的几十年,斋藤茂吉创作了上万首短歌,但他仍然视自己的主要身份为医生,作歌只是副业。值得注意的是,茂吉的短歌作品里有很多是“连作”(相当于组诗),例如为悼念生母而作的《离世的母亲》(共59首)、表达对恋人思念之情的《Ohiro》(共44首)等。这种创作方式使得一首首短歌形成内在的结构关联,极大地拓展了短歌的广度和深度。日前,斋藤茂吉的短歌集《心寂犹似远山火》由雅众文化译介出版,精选茂吉不同创作时期的代表作300余首。

  前次为认识诗种,短歌,日本和歌的一种诗体,且和歌中多为短歌诗体,因此后世每当提起和歌时则多指的是短歌。短歌之于日本,我认为,正如古诗词之于中国,已成为日本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且生命力经久不衰。当我读起《心寂犹似远山火》里的短歌,有一词语由心而生,即 “一歌一会”。

  品尝对于作家创作的成果即作品,在读者方面能动地玩味其写作活动的过程,这就是作品欣赏。就如品尝食物那样,将食物放入口中,细细咀嚼,放在舌头上,仔细品味食物的各种味道。欣赏文学作品与此并无区别。面对一部作品重要的是首先深入作品,用自己的牙齿细细地咀嚼,用自己的舌头品味。有些人听了别人品尝结果的报告,便觉得像亲自品尝过一样。认为那作品就是那个味道,然而这不是真正的品尝。就如同仅仅听说牛肉营养价值很高,并不能变成自己自身的营养一样,不管听了别人多少欣赏的语言,都不能使自己的感性受到磨练,也不能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不吃牛肉就不会知道牛肉的味道和营养价值。同样,文学作品也必须亲自去品尝。就如同仅仅听说牛肉营养价值很高,并不能变成自己自身的营养一样,不管听了别人多少欣赏的语言,都不能使自己的感性受到磨练,也不能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不吃牛肉就不会知道牛肉的味道和营养价值。同样,文学作品也必须亲自去品尝。有的人一接触作品就以高深莫测或者过于复杂为理由半途而废,将其抛在一边。优秀作品虽然并非都难懂,但其精华之处也非轻而易举就能吃透的。要在耐心地反复玩味,不断捉摸中逐步理解它的妙处,半途而废是没有收获的。一定要晓得作品欣赏是一种锻炼,通过这种锻炼,欣赏能力才能提高。

  《心寂犹似远山火》读后感(四):或多或少的担心

  

文图 / 左叔 读“日本近代歌圣”斋藤茂吉的首部中译版的短歌精选集《心寂犹似远山火》是有些担心的。这些担心里既有阅读陌生领域的作品,能否顺利地进入作品,并且从中有所收获的担心,更多的担心则是指向“律诗”籍由翻译之后,是否还能保有原作的“精妙”之处。 关于“陌生阅读领域”这件事情,这本书的译者序就给了一些基本的“科普”: 短歌是日本和歌一种诗体,由三十一音节组成的定型歌体,格式为“五七五七七”的排列顺序。在奈良时代,该诗体相对于长歌其称作短歌,平安时代以后,相对于汉诗其称作和歌,从明治时代后半至现在,相对于新体诗其又被称作短歌。日本除短歌外尚有更知的俳句,它保留了连歌上之句的“五七五”的十七音节格式。 说实话,俳句此前多多少少还听过,短歌则是完全陌生的一个东西。读完上面这段“科普”内容,我对于短歌的理解是这样子的,如果将俳句比喻成我们传统诗歌里在的“唐诗”之类的律诗的话,那么短歌的可能近似于“宋词”之类稍长的作品。 等到我读到其中的译作,会发现单纯地从“文本”量来看,短歌翻译成中文后实在是有点短。虽然译作下面也刊载了原作,但原作也只有一段两行,是十分惊人的体量。有了比较之后,我更为惊叹汉语在意韵容纳方面惊人的“含量”。 都在东方文化之中,有了原有的“知识体系”的网,多多少少还能从中捞到一些什么。尤其是其中表达的主题。“歌圣”斋藤茂吉离着我们这个世代不远,所以他的作品主题除了我们传统诗歌里常见的一些主题之外,还有一些特别东方的、有意韵的、有留白的一些表达,也能从中读到小时候背过的唐诗宋词似曾相识的意韵。 洋洋洒洒地摘抄一些,写相思的“心寂犹似远山火 / 君别去 / 几多愁”,写对于亡母悲思的“从灰中 / 重拾慈母 / 从旭日初升中 / 重拾慈母”。虽是不同的文化基地,但有人类共同的情感因素,所以读进去不难。 虽是如此,但我们都有读过唐诗宋词的经验,不同的年纪读同一句作品,内心里会有不一样的波澜。人生看到过更多的东西之后,更能理解那些已经泛化在我们人生阅历之中、泛化在我们文化背景之中的微弱“背光”。由于知识的缺乏和文化的隔膜,对于斋藤茂吉的作品理解还只能停留在最浮在上面的“文本”中。 另一个担心是翻译。“律诗”是有音韵和节奏之美的,不同的语言,很复原其中特别美妙的部分。翻译的过程之中,很多东西势必是要流失的。当我们面对纸质的书,又不识日文,当然也就无法体会它原本可以诉诸于听力的美感。 译者在书后的跋中对翻译这件事情也进行了“解释”。他说,作为短歌翻译的译体,虽说多种多样的翻译方式都有可能,但主要因素不外乎是诗体的移译,韵律以及节奏的再现,合适的留白处理,以及名词和动词的妙用等。各种语言和文体多有其表达的特点和特色,愚见无须拘泥于定式一格;反而,应该可以就其作品选用最贴切的方式翻译。 从整本书所选的301首作品来看,“律诗”的比较死僵的“工整感”是偏少的,文表达的风格上更加接近于汉语的近现代诗,长短不拘。译者在汉语的选择上,也喜欢偏“白”的表达,不太会在同义近似的词中选择相对有“陌生感”的那些字眼,这和我们在读一般诗作追逐“陌生化”效果的诉求有那么一点点不太一样。 综上,读完这本书之后,担心还是有的,或多或少。未来,有可能籍由此后相关的领域阅读来缓解我的这种担心,也有可能会在此后相关领域更多的译作之中,看到这些担心其实是多余的。

  《心寂犹似远山火》读后感(五):触摸闪光的生命

  读书就是读生活,读生活就是读诗。

  在日本,有一种诗体,它是由三十一音节组成的定型歌体,被称为短歌,它是日本和歌的一种诗体。

  这种诗体受中国古代乐府诗的影响,因此出现了日文五行诗的固定形式,其第一行与第三行各有五个音节,其它各有七个音节,也就是“五七五七七”的形式。

  日本斋藤茂吉的这本《心寂犹似远山火》就是他创作的短歌精选合集,在这本书中共收录了300首短歌。

  虽说和歌包括长歌、短歌、片歌、连歌等。但到现在已经是作短歌的人占多数,所以一提起和歌,多数是指短歌。短歌在日本文学的发展史上,作为一种特殊形式存在,而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而在短歌创作中,日本的斋藤茂吉可以说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个原因是他拜伊藤左千夫为师,一生创作了近一万八千首的短歌,可以说数量非常之多.。日本人很喜欢做诗,不过他们中间多数是业余爱好者。就像本书的作者斋藤茂吉,他的正职就是一名医生,副业才是歌人。而且他的孩子正职也同他一样,副业才是文学创作。可以说非常典型,非常有代表性了,这便是第二个原因。

  漫漫的人生路里,每一天与诗相伴,而日本短歌又有着特有的味道,读起来又是别样的浪漫。

  我们可以从这本《心寂犹似远山火》的诗中品读生活,甚至可以品读诗产生的时代背景,比如这首《在海边》中写道“白浪冲刷着海岸,一个初老的外国妇人,正吃着苹果”。这里一个外国人在海边吃苹果。这种现象我们不足为奇,感觉很习以为常。但是在大正时代,这却是非常罕见的一个情景,非常有异国情调。

  再比如这首《睦冈山中》,我们可以看到深山,黄昏,水滴,落叶,池塘,树果,红莓,再到风起,顺着作者的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感到在独自一个人,在黄昏来到深山,看到的这些景色,内心感受到的,其实就在一瞬间。

  诗中记录人的心情,所见所感所闻。所见有爱,诗中有爱,所见有情,诗中有情。

  比如这首《OHIRO 其二》中的“怀中的你啊,别后几多昼夜”“你来如门前溪水,今又漂流而去”这些都是写给恋人的,相思之情跃然在纸上。“夜鸟啼亦悲,且得树中眠,幽幽如此身,欲寐却难全”更是写出心动之后,情牵至深的感觉。满纸的爱意与相思,浓浓的化不开。

  再如这首《OHIRO 其三》中的“庭院五月雨,昨起下不停”,就可以知道五月,已经渐入夏天,雨水多了起来,昨天开始下,到现在也没有停。生活中的小事,也是小情趣。

  这首《OHIRO 其一》中的“寂寞复寂寞”,与“明日复明日”挺像的;《现世之身》的这“人终有一死”,与“人固有一死”挺像的,但是歌人笔峰一转“走,吃晚饭,回家!”,真是天大地大,吃饭最大,吃饭还是最重要的事情;《忏悔之心》中的“今夜想学习,然而,我却在床上,打瞌睡”,像不像我们懒惰时的写照。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全都化成短歌,记录了歌人的心情。

  日本短歌的神韵,像散文,自然而美;日本短歌的精华,有着本地化的韵律之美。

  在我国,曾有许多作家都赞过日本的诗歌,比如周作人等人。由此可见,短歌非常有自己的特别之处。本书作者斋藤茂吉还曾出版过《赤光》《璞玉》《灯火》等十七部诗集。

  《心寂犹似远山火》以小巧精美的短歌,为我们展现了斋藤茂吉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感世界。这个著名的精神科医生,将其丰富的感情注入到短歌的创作中,被后人称为近代歌圣,喜欢短歌的朋友,可千万不要错过这本书。

  《心寂犹似远山火》读后感(六):一个诗人罕见而完美的命运轨迹

  斋藤茂吉,这是个陌生的名字,在我的诗歌以及文学阅读经验中。

  日本的古典和近现代诗人、歌人,通过这本短歌集,头一回了解了这位近代的“歌圣,以及他的诗意”。

  因为头一次碰到这位陌生的东洋诗人,多少有些好奇,所以特意读了本书的前言,大致了解了他的身世。

  羡慕。甚至多少有一丝嫉妒。

  在诗歌史上,大凡许多天才诗人或伟大的诗人,其生平命运往往是灰色,或暗淡的,甚至不少是凄惨或悲凉。所谓“诗能穷人”“诗穷而后工”,这是中国古代关于天才诗人宿命的一个流行观点。

  斋藤茂吉,无疑是一位十分幸运的诗人。尽管他的出身最初并不怎么幸运。

  虽然他出生在穷苦的山里,但是他遇到了人生中的两个贵人,促使他在职业、事业和爱情上几乎是一帆风顺,似乎充满着令人嫉妒的幸福。

  第一个贵人是他的养父。第二个贵人则是他的老师。他们在斋藤茂吉的成长和立业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或者是他们是斋藤茂吉的两座人生靠山。

  生于贫苦山区的斋藤茂吉,15岁那年,正式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大城市——东京,走进了斋藤纪一氏的家里,转身成为这位精神科医院院长的养子。原姓守谷的他从此改姓为斋藤。

  他的身份从此就变了。命运也似乎出现了转折。

  置身于辉煌的日本首都,斋藤茂吉得以享受大城市的优质教育,也大大拓宽了人生的视野,同时耳濡目染,他也跟着养父学习精神科医学。他人生的职业道路在暗地里铺就。

  八年后,更为幸运的是,在养父的首肯也许是撮合下,斋藤茂吉进娶了院长的千金,遂而成为了斋藤纪一氏的上门女婿。

  尽管我们并不清楚,斋藤茂吉如何获得养父千金的芳心,但从养父能将他从养子的角色“加持”为女婿,可以看出,斋藤茂吉非同一般的杰出和优秀。不然,他怎么能赢得如此的双重幸运呢?

  而就在这年,斋藤茂吉23岁,他被养父亲自送入了东京大学医学部,给予全力栽培。

  不言而喻,在养父和丈人的眼中,是将斋藤茂吉作为自己的事业的接班人,将他作为家族的核心人物来对待。

  大学毕业后,斋藤再次被送到德国留学,继续深造,研读医学,可见养父对其期望之高。果不负所望,1924年斋藤茂吉获得医学博士,然后乘船返回日本。可惜养父的医院发生火灾,几乎毁于一旦。

  回来的斋藤茂吉担起重担,花费了一年的时间重建了医院,而后养父退休,他正式接班,成为这家医院的院长。

  他的事业,就这样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绵延下去,尽管期间不无不幸的插曲事件的发生。

  而就在斋藤茂吉正式担任医院院长的那年,他又成为了《兰社》诗刊的编辑发行人,这是他诗歌艺术绽放的另一条事业道路。

  他之所以能在学医的同时,走上了诗歌的道路,并成为中坚力量,则得益于另一位贵人——伊藤左千夫,他是当时日本著名的歌人,并主编当时文坛的主流诗刊——《兰社》。

  24岁那年,因喜爱正冈子规的短歌而励志习诗的他,特意拜在了伊藤左千夫的门下,学习短歌写作。没几年,老师去世,勤奋的斋藤茂吉继任诗刊编辑,并频频发表短歌。不得不提的是,他学写诗的同时,还在学医。在诗歌和医学上,所以斋藤茂吉无异乎双管齐下。当然,也许医学事业才是他的主业,而写诗不过是副业罢了。但是他干的都很出色。

  在诗歌的道路上,而后斋藤又不断结识当时的许多大家——森鸥外、北原白秋、石川啄木等,这些诗人无疑都对斋藤茂吉产生过不少影响。在这样氛围浓郁的诗坛圈子里,自然也让斋藤茂吉的诗歌创作大大提升不少。据说,他创作的短歌集《赤光》,让他名扬岛国,轰动一时。

  直到他成为了《兰社》的核心人物,拥有话语权和发表权。在诗歌的道路上,他几乎也是顺风顺水,而斋藤茂吉在行医的同时,也笔耕不辍,创作大量的短歌,近乎一万八千首,让人惊叹。甚至他还被称为日本近代的“歌圣”。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的两个儿子,居然能传承其衣钵,与他一样,既是精神科医生,同时也是作家。妥妥的家族传承啊。

  这几乎是一个圆满的人生。家庭、事业、妻子、文学事业,完美得毫无破绽,相比历史上众多命运凄惨的诗人,此生如此,死而无憾矣。

  他的短歌,这里就不评论和赘述了。从那些诗意的短歌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离开故乡后藏在心间、持续半生的一缕乡愁,也能读出他那充满喜悦的大写的幸福。正如这首:

  沐浴着落日的红光

  我似梦般行走

  一如在某个神秘夜晚

  那个易碎的梦境……

  《心寂犹似远山火》读后感(七):《心寂犹似远山火》 [日]斋藤茂吉

今天也有好看的云,夏日里的惊喜是昨天傍晚的一道彩虹,再看时,时间是那么轻柔。

今天中午是可以吃的诗,在方所。

那个在海边奔跑的

外国孩子

唤回了我的温柔

从天而降的水滴

在落叶中闪烁

沐浴着落日的红光

我似梦般行走

一如在某个神秘夜晚

那个易碎的梦境

我独自吃着早饭

边吃边想

生命的

短暂

春风吹拂

瞧,阳光里的微尘

在流动

买了浅草的煮鸡蛋

一路回家

寂寞弥漫

今天也

坐火车出勤

遥想着远方

那悲伤的人

清晨飘来了

山椒的香气

它沁透了

这唏嘘的心脾

磨出的芥末泥

青汁欲滴

那是悲伤的颜色

一人独坐

看雨点落在

精神病院的红瓦上

晴明一面山

辛夷花开

恍惚间

末班电车响了

我闭上眼睛

突然想去

一个遥远的地方

宽叶细叶

雨落在新绿的森林

变柔和的

还有我的声音

曾记儿时的时光

柿熟得低垂

瞳瞳秋日里

投下柔影

藏在午后的田野

阵阵蛙鸣

多么寂寞

那清亮的叫声

早饭升腾起

白色的饭气

我想,这是

静静的港湾的

颜色

五月初的夜

苦短

只做两个梦

醒来便是拂晓

  《心寂犹似远山火》读后感(八):诗和远方,都在这本书里。

  看了挺多关于日本和歌的书,从喜欢到了解,一路走来,总有一些感受想要和人分享,那些在茫茫人海里却觉得孤苦无依的怅惘,古今中外都相同,不同的是有人会用文字表达出来,让这些感受变成诗歌,变成绘画,变成音乐,变成世间万物的样子。

  而我今天阅读的这本斋藤茂吉的《心寂犹似远山火》,因为它的独特,它的与众不同,它的连坐手法更让人感到别出心裁,心向往之。

《心寂犹似远山火》

  我们看一个人的作品,最好先了解一下他的生平,因为作者的文字,更是在描写他的人生,而我们读者就是通过文字再去经历一次作者的人生。

  从他的文字里,我们很难想象他居然是一名精神科的医生,一家医院的院长,一位入赘到别家,姓氏也更改了的别人家女婿。同时他的一生还创作了一万八千首和歌,还写了随笔、评论文章等,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著作等身。做好自己的医生事业,还教育好两个儿子,他们也成为了作家,同时还是职业的精神科医生。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职业的关系,斋藤茂吉对于精神领域,关于“感觉”的描写,更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把自己的感官、感觉驱使到了极致,同时带有特别强烈的色彩感,还拥有合适的韵律和音步,也就是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又用意唯美,堪称佳作。

  同时在读和歌的过程中,我们更能体会到中华文化在日本得到的传承,以及自己本国文化的强大之处,因为和歌深受中国古代乐府诗的影响,特别是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日语演绎的和歌,我们也能感受它其中的奥妙。

  而了解了这些,我们再读诗,更像是读一种意境,看一副画面,每个人心里都有不一样的思绪万千,那份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这里班门弄斧得说一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希望不会被人发现,我其实只是个门外汉呀,笑。

《心寂犹似远山火》

  全书从斋藤茂吉不同创作时期的代表作品集《赤光》、《璞玉》、《灯火》、《白山》中遴选短歌300余首,主要描绘作者眼中的沧海桑田、岁月变迁、生离死别等等景象,用中文译文配以日语原文及注解,以帮助我们鉴赏和歌之美。

  而这本书的标题《心寂犹似远山火》,就摘取至其中一首诗歌,全诗是这样的:

心寂犹似远山火 君别去 几多愁

  这首歌是作者写在和爱人别离之际的,从诗歌中,我们就能体会到作者心中的离愁和寂寞,同时也让我们联想起一首古诗,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感觉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心寂犹似远山火》

  还有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作者在描写母亲死去的情景的诗歌,他是这样写的:

红颈燕 两只梁上立 慈母死

  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怎么被作者写进了一首诗歌里。我们刚刚分析过,作者对于感官的表达是非常敏锐的,于是他看见了两只红色脖子的燕子,立在房梁上看,而有的人肯定会想歪,在这么揪心刻骨的时刻,作者还有心思东张西望。

  其实“红颈燕”在这里是有寓意的,就像是佛教临终使者的意象,是作者的美好愿望,是希望母亲能被使者带去一个更加美好的地方,同时让此时此刻的悲哀充满了庄严的孤独,是作者感叹生命的慈悲和命运的无常,还是作者心底最最深痛的悲伤。

  因为在我看来,母亲对于大多数人意味着是生命的来处,而从那一刻开始,我们的生命只有终止,再无归处。

  End。

  《心寂犹似远山火》读后感(九):每一刻的真情实感

  情感共鸣

  当我们描述某种情感时,如若瞎编乱造,品读时只会让人感到矫情、虚假,而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感情,读者是能感受的到的,就像我们看一部电影或电视剧,那些演员能将琢磨透故事,并注入情感,就能将观众带入其中,可若是演员演戏时敷衍了事,观众观看时只会感觉尴尬无趣。

  而短歌的书写亦是与演员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更难以表达。

  短歌是日本和歌一种诗体,是由三十一音节组成的定型歌体,格式为“五七五七七”。

  这么短的短歌,作为一个不专业的赏读者,我认为如果要浸入感情,那需要极高的文字表达能力,否则情绪表达不完整,那品读者只会感觉云里雾里,不知所以。

  短语与俳句

  斋藤茂吉短歌300-心寂犹似远山火这本书是我接触的第一本短歌作品集,之前有粗浅的品读过几本日本俳句,所以对这种体裁的作品去做了一些粗浅的了解。

  短歌与俳句相比会长一点,且俳句会有一定的要求便是必定要有一个季语,所谓季语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在季语中除“夏季的骤雨”、“雪”等表现气候的用语外,还有象“樱花”、“蝉”等动物、植物名称。另外,如“压岁钱”、“阳春面”这样的风俗习惯也多有应用。这些“季语”通常带着现代日本人民对于幼小时代或故乡的一种怀念眷恋之情。

  而短歌因受到中国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的影响,因此出现短歌五七五七七的形式,即使是长歌,最后也是以五七五七七结尾。

  斋藤茂吉短歌300-心寂犹似远山火

  看书中介绍,作者斋藤茂吉是一个精神科医生,我想,他应该是一个情感非常细腻的医生吧,不然如何能将诗人、作家、医生这三个身份都做的如此出色。

  这本斋藤茂吉短歌300-心寂犹似远山火里收录的短歌集,像是为我们展现了其丰富的一生。而我最喜欢的,是他为风景、爱人和母亲作出的这几篇短歌。

  如“赤光”篇中

“多少个夜晚我经过海岸悲伤的想着何处是这潮声的彼岸”

  品读时我在想,他疑惑潮声的彼岸,是不是也代表着他对自己彼岸在何处的迷茫。

  还有这两篇对爱人不舍的心情的叙述:

何事惹忧郁子去是缘由藤花摇光影掩映亦悲愁心寂犹似远山火君别去几多愁

  我仿佛能看到当时迫于现实生活压力而和恋人异地时的自己。

  而让我感触最深的系列是-离世的母亲一至四

  无论怎样,死别是无法避免的事情,每个人都会经历,而斋滕茂吉对母亲离世时的写作,在我看来就犹如斋滕茂吉的日记一般,将自己从刚听闻母亲病危到母亲离世后所有的情绪描述的细致入微

  其一,展现了初闻时

“让我再见一眼再见一眼家乡的母亲啊我急急北上”

  足足用了十一首短歌描述了回家路途的急迫

  其二,终于来到了濒死的母亲身旁

“离母方片刻移步养蚕房蚕在深眠梦独守徒悲伤”

  多篇短歌,书写了自己的悲痛情绪,用蚕的深眠对比出自己独自悲伤无法入眠

  其三,火化送别离世的母亲

“从灰中重拾慈母从旭日初升中重拾慈母”

  我们都懂,这只是母亲的骨灰,但这种深切的感情,让作者用慈母来表达对母亲的不舍

  其四,深刻的思念母亲

“留宿在深山端来一盘笋曾记谁共食母亲啊母亲”

  我们都说,食物能代表一个记忆,当我们吃到熟悉的味道时,便会将那段记忆唤醒,记忆里的人、事,仿佛就在眼前浮现,进而勾起思绪,而笋,唤起了斋藤茂吉对母亲的思恋,也让品读短歌的人,产生了共情。

  看完这本短歌集,我想,短歌应是那美妙的心灵共鸣。

  《心寂犹似远山火》读后感(十):短歌中的诗意,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

  日语中有一词语“いちごいちえ”,由日本茶道中发展而来的一个词语,常译作“一期一会”。短歌,日本和歌的一种诗体,且和歌中多为短歌诗体,因此后世每当提起和歌时则多指的是短歌。短歌之于日本,我认为,正如古诗词之于中国,已成为日本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且生命力经久不衰。当我读起《心寂犹似远山火》里的短歌,有一词语由心而生,即 “一歌一会”。

  拿到书的一瞬间,和风的设计之美从封面就扑面而来,而极简之道、审美之心、风雅之感、静谧之美等自然体悟的日式美学,也同样全部凝结在短短几行的短歌之中。短歌绝不是艰深晦涩的,当你读短歌的时候,怦然入心之感是一种心中有口上无的东西,被诗人写出来了。短歌凝结了作者刹那间的生命体悟和感觉之心。短歌看似简单,小小、短短的诗章,短小却不单薄,里面藏着无数的秘密,豪迈而不草率,似大海之静谧,读完内心早已满是澎湃波澜,这或许就是日本文学的灵魂。

  在书中,我最爱的篇章是Ohiro有关的三节。说到此,如果对日本文学感兴趣的话,一定听说过芥川奖,他就是以日本文坛巨匠,《罗生门》《竹林中》的作者芥川龙之介命名的奖项,高中时期的龙之介偶然一次机会读到了赤光的初版,似如一个崭新的世界出现在了年轻的龙之介眼前,他说斋藤茂吉让他对诗歌开了眼,而Ohiro就出自赤光。失恋时亦或与所爱之人分离时,“万物昏暗/我唏嘘长叹/星星在东方隐现/也黯然无光”。到了夜里依旧在想她时,“熄了电灯/夜黑茫茫——/君远在何方”。孤单单漫步到了浅草寺,“买了浅草的煮鸡蛋/一路回家/寂寞弥漫”,鸡蛋变得更加无味。就算是去上班也打不起精神来,“今天也/坐上火车出勤/遥想着远方/那悲伤的人”,而当我们失恋伤心,不过只能诉一句“苦”。

  在这个事事都在计算时间成本,事事都求高速运转的时代,我们似乎读一首短歌的时间都没有,更何况追求那诗意的生活。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谈论短歌的作品带来的诗意?主要因为她似“奢侈品”,主要因为她的“非必需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短歌、诗歌、古词等能为我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让我们能享受诗意的生活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奢侈品。因为奢侈品的最大特点不是贵,而是稀少。如果仅以数量论,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精品诗歌、短歌仅仅靠的就是爱她的人们口口传唱,就保有量看远比豪车、豪宅、钻石珠宝等这些称得上是奢侈品。“奢侈品”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因此奢侈品是非必需性的,没有奢侈品照样生活的好好的。从这个意义看,生活中的诗意真的是非常之符合,特别是所谓的生活“非必需性”,可以算是为诗意量身定制的,对生活和生存来说,诗意几乎一无用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与诗意毫不相干,吃穿住行,与诗意无关,生活没有诗意的人,看起来依旧活得活蹦乱跳。套用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莫言的话说:诗歌最大的用处,或许正在于她的“一无用处”。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真的不再谈论诗歌,如果诗歌真的就此灭绝,会如何?是的,诗歌是理性沟通以外的一种重要的语言,是灵性的对话,是跨越时空的理解与体悟。因为有诗歌,丰富会在诗作里加浓,而匮乏会在诗作里稀释,在平静中激起波澜,将平淡日常升华添彩。

  说了这么多,可能依旧是无法切实的说出,什么是短歌之乐、诗意之趣,那么我来说一个你一定知道的人物,动漫作品《樱桃小丸子》中丸子的爷爷樱友藏老先生,如果你看过这部动漫作品,一定能感受到樱友藏老先生在生活中,利用短歌俳句来记录生活的点滴乐趣之美好……

  只要有明天就充满了光明希望,友藏,希望的短诗。

  春天的天空,连水珠都动身远游去了。

  孙女泡的茶点滴美味在心头,让我潸然泪下。

  高晓松说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诗歌和田野。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心寂犹似远山火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