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天使小巷之谜》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2-11 01:09: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天使小巷之谜》经典读后感有感

  《天使小巷之谜》是一本由[法] 保罗·霍尔特著作,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使小巷之谜》读后感(一):五星 不解释

  

我心里的神作 可能是口味不同吧...就好像我特别喜欢麻耶雄嵩的作品一样..虽然一早就猜出了最后的凶手 和 作的局mmm 但是哪怕没有最后一个解答 光靠倒数第二个伪解答在我心里就是五星 更何况结尾是如此一个崩坏炸裂的结局 华丽的谜面 优秀的伪解答 崩坏的最后解答 是我最喜欢的 节奏

  《天使小巷之谜》读后感(二):最后的结局反而是神来一笔

  

以下涉及剧透 对结局有一个大胆的假设,男主对警督说他内心深陷怀疑妻子的阴影,所以必须找到答案的时候他的嗜血的感情涌上来了以至于他对劳拉最后动手了,他把其解释为命运的安排让他见到那一幕,可是到最后都没有验证劳拉是不是骗了他,只需要像那个魔术师求证就好了,所以这是一个开放式结局。一种理解是男主接受不了妻子的欺骗,杀人因子控制了他于是他又干了这种事情并且解释为妻子没有骗她,只是命运的安排。但实际上是真的妻子演的最开始那出戏。另一种结局就比较魔幻了,是真的命运的安排让他看到了那一幕幻想等等,或者其中夹杂着他之前就见过妻子等等。两种都很有说服力。这个结局是夹在中间的不确定性所构成的虚幻,其实严格推敲起来非常符合逻辑 PS:劳拉总是让我想到锈湖里的劳拉呢。

  《天使小巷之谜》读后感(三):天使小巷里的恶魔

一个喜欢冒险的澳大利亚男人在去英国的轮船上因为赌钱认识了一个英国赌徒。赌徒欠了他50英镑,答应到达伦敦后归还。到了伦敦之后,赌徒将他领进了他家所在的天使小巷,两人进了家门……这个情节让笔者想起了希区柯克的电影《火车怪客》。这样的萍水相逢,不期而遇,着实让人感觉可疑。

男人在赌徒朋友的家里坐等取钱,因为困乏几乎睡着,清醒过来后发现赌徒已经消失。男人寻人不见,却从窗户看到对面公寓里发生了一件凶杀案。一个有着南美人特征的男人用黑色围巾勒死了一个穿红衣的女人……这个情节好似希区柯克的《后窗》。然而他带着警察急急地跑到对面公寓去,却丝毫找不到凶案痕迹。警察查找档案后却告诉他,他所描述的案件与17年前的一桩悬而未决的旧案如出一辙。

霍尔特的推理小说一开头就这么吸引人。无数种可能在脑子里翻腾。虽然正如前面所说很多情节都有着希区柯克电影的影子,但又没那么简单,过去与未来,真实与虚幻,全部都纠缠在一起。说实话第一遍读完我还是懵的,细细思考之后才捋清楚其中的脉络。它的主要谜题就像一根树干,然后又在展开的过程中分出很多枝杈,而不管是这根树干还是那些树杈都值得读者去细细品味。这是霍尔特厉害的地方。

笔者在梳理思路之后暂且拎出两条线。一条是主线——男主约翰,一条是约翰的父亲。先说父亲这条线。这个其实是障眼法。当笔者看到17年前尸体旁边留下的小本子以及上面列举的单词,很容易就联想到了本书开头时约翰提到的父亲的记忆练习法。然后笔者就开始暗自偷笑,啊,不过如此,甚至联想到约翰提到的在他身边发生的其他两起有关亲人的命案。所以父亲是个恶魔!

但是揭秘之后书中仍然透过约翰妻子劳拉传递出来很沉重的紧张情绪,约翰对自己亲眼目睹的凶杀案仍然锲而不舍地近乎神经质地追根究底——这一切向读者宣布,谜题还没有彻底解开。之后的内容字里行间都暗藏着一种疑虑和焦躁不安。笔者意识到,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然而为时已晚,真正的恶魔终将现身!

第一次读霍尔特的作品,非常惊艳。但是据说这本《天使小巷之谜》并不算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也并不是那么得本格。霍尔特非常敬爱美国公认的密室之王卡尔,也正是受到他的作品的启发才开始创作密室杀人案。除此之外他也是阿加莎的粉丝。非常期待阅读霍尔特的更多作品。

  《天使小巷之谜》读后感(四):天使小巷之谜:霍尔特带你重回那个古典推理时代

  

提起古典推理,不少推理读者都会想起推理史上那个黄金时代,那个拥有着阿婆、奎因、卡尔以及各类优秀推理作家的时代,许许多多至今都会令推理迷津津乐道的佳作也都诞生在这一时期。回望现在,欧美现在的畅销书市场已经很难看到那种古典推理题材,毕竟在如今小说改编影视化的热潮下,古典推理很难吸引到那些制作人的目光,即便如2019年大火的《利刃出鞘》已经掀起了不小的浪花。

即便市场不能给予古典推理更大更为广阔的舞台,但还是有推理爱好者在苦苦坚守这一阵线,保罗霍尔特就是这样的一位推理作家,尽管他在创作的途中也曾遇到瓶颈期,听说还是一位中国读者的来信鼓舞了他。

其实保罗霍尔特在中国的推理迷中并不陌生,此前他的《第四扇门》等书被大陆引进过,其中《第七重解答》更是被二手书市场炒到高价。毕竟在不少古典推理爱好者的眼中,他就是当今还在坚守阵地且创作水准保持良好的那名旗手。

回到这本《天使小巷之谜》,青岛出版社此次一连出了五本霍尔特的推理小说,而由于各种原因,只有这本书算是首次面世于大陆读者。因此这本书自然像有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一样,而我这次就是要揭开这层面纱,一窥《天使小巷之谜》的内容。

小说甫一开始,就快节奏地将主角约翰·史麦利直接带出场,在第一小节的结尾抛出了一个疑问,那个与主角同行的鲍勃·斯廷格消失了。这当然并不是什么谜团,毕竟结合前面鲍勃·斯廷格欠约翰·史麦利五十英镑的情节,完全有可能是他躲债跑路了,毕竟他们认识没多久。

但这个疑问诱使着约翰走进了一个巷子,在那里他见到了突然消失的鲍勃,鲍勃带他走进了一个鲍勃号称“刚租不久”的房子,在那里等着鲍勃去拿应还的借款。而当鲍勃离开的时候,全书最大的谜团也就在此显现,透过天使巷22号的窗户,他目睹到对面的房间里正在上演一场谋杀,而他作为唯一一名目击者,理所应当去报警。但当警察上门之时,那个屋内空空如也,根本没有一丝谋杀案发生过的痕迹。

“被忽悠”的警察自然觉得这就是一场恶作剧,充其量是报案人自己臆想出来的画面,但直至一名警官追寻到一桩17年前在这栋房子里发生过的近乎相似的谋杀案,这个谜团才算是真正的得到了重视。

只可惜时过境迁,17年前的案件的线索大多断了,除了证明约翰的报案所言非虚,其余则是证明不了一毫。本以为约翰会在这里陷入困境,但无意间他偶遇到了一名和此前看到的谋杀案中死者一模一样的姑娘,这或许将是谜团解开的重要线索。

至此,这个故事才算是真正的开始。

此后的故事一如欧美推理的风格,家访式的旅途中层出不穷的新线索,至于是否有用、能否完成解答还得看作者所安排的回收线,这里就不得不说作者所设置的红鲱鱼,不断地在文章中抛出,且不脱节于故事,而且每个红鲱鱼都起到了它应尽的作用。着实需要一定的功底。

作为推理小说它的谜底自然也是一大评判标准,但涉及剧透,所以不能够说得太细,因此我也简简单单说一些我个人的看法,可能稍有些剧透,在意者切勿观看。

我作为读者而言,当我第一遍看完整本书后,略有些吃惊地表示,谜团的解答算的上合理,整个故事也是很正常的,但心中还是觉得这个解答撑不住这么长的家访篇幅,当然作者可能也觉得有些不妥,因此在最后加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局,或许这也预示着另一个可能方向的解答,当然我觉得可能主要的作用还是给予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

  《天使小巷之谜》读后感(五):结局让人又爱又恨

  

人物介绍

1.约翰·史麦利:本书主人公,男,23岁。从澳大利亚来到伦敦,目睹了十七年前的谋杀案。

2.理查德·史麦利:约翰的父亲,做羊毛生意,妻子去世了。

3.鲍勃·斯廷格:男,40多岁,身材魁梧,约翰在轮船上认识的赌徒,欠约翰50英镑,把约翰带到天使小巷就失踪了。

4.斯通警官:男警察,中年人,负责约翰报警的案件。

5.伊万警官:十七年前谋杀案的目击者,也是当时这起案件的负责人。

6.克斯太太:天使巷房子的主人,名下有好几栋房子。

7.劳拉·琼斯:长相酷似约翰看到谋杀案中的受害者,21岁,5岁被琼斯夫妇收养,琼斯夫妇创建了马戏团,劳拉在那里工作。

8. 卡普塔拉:表演印度魔术的魔术师,劳拉的合作伙伴。

9.佩德罗:马戏团里喜欢劳拉的小丑。

10. 彼得·罗瑞梅:西尔弗德客栈老板。

11.贝蒂:客栈老板妻子。

12. 乔治·萨莫尔力:约翰在西尔弗德的邻居。

13. 玛格瑞特:乔治妻子。

14.简·布朗:疑似17年前受害女子。

15. 米歇尔·亨德尔:男,四十多岁,建筑师。

16.若萨·戈登:孩子是男孩儿。那个男孩儿可能是约翰。

17. 斯坦利·珀勒:替代佩德罗的演员。

读书记录:

约翰离开家乡澳洲远赴伦敦,到达伦敦当晚,就透过天使巷22号的窗户,目击了一桩谋杀案,而警察却没有发现任何有关谋杀的迹象。巧合的是,警察告诉他,他目击的场景和十七年前发生在那个房间里谋杀案如出一辙……

这样的故事开头和《幻影小巷》有些相像,时空穿越梗,这一定是人为表演的。

而1920年4月18日发生的谋杀案,涉案人员租户、凶手、死者都身份不明?

线索只有在尸体旁边有一个小本子和一张火车票。

车票信息是1920年4月13日,查令十字火车站,也就是案发之前五天。

小本子上的单词是:牌子、帽子、广告、柠檬、花瓶、街区、玩具、茉莉、广告、书本、金丝雀、出口、钥匙、房子、鸭子、门、客厅、老虎……

(这种密码解密元素我还是比较喜欢的)

遇到劳拉·琼斯未免也太巧合了,诺大的伦敦就让约翰偶遇了? 即使是母女也不可能一摸一样啊,让人怀疑约翰看到的谋杀案就是劳拉演的。

但是她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呐?

爱情来的太快就像龙卷风,这对“史密斯夫妇”开启了探案的征程,根据那组单词找对应的线索…

米歇尔有问题。

米歇尔可能就是那个年轻军官或是另一个年轻人。

随着阅读,一个又一个惊喜的出现,不断地反转,前文看似随意的讲述都是线索的隐藏。

如此优秀的谜题,环环相扣的解谜过程,结局竟然推翻了所有,将本来引向现实的奇幻又归为奇幻。

这个结局会极端化,喜欢的会认为是神来之笔,讨厌的会觉得太丧心病狂,不符合正常推理的解答,让人不相信这个故事。

我觉得故事如果可以停留在倒数第二个解答,就已经很完美了。

  《天使小巷之谜》读后感(六):符合逻辑的现象,未必会符合人们心中的那种一厢情愿

  

谈到著名推理作家保罗·霍尔特,相信国内众多推理爱好者们一定不会陌生,对他的诸多作品也都耳熟能详,他是法国当代推理、侦探小说作家,因坚持本格侦探小说创作而被誉为“黄金时代侦探小说最后的捍卫者”。

保罗·霍尔特是欧美系少有的良心作家,这种说法并不仅仅是指他的作品推理精彩程度的高低,而在于他的小说内容,简短精炼,全是干货。很多欧美系的小说文字众多,剧情繁冗拖沓,各种毫无意义的描写以及众多引用让人看起来昏昏欲睡,虽说小说行文有一定的氛围烘托,适当的描写能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有些小说的文风真的是浮夸的很。保罗·霍尔特的系列小说,从国内出版的简体中文版本来看,成书都不厚,最大的特点就是开篇直击正题和要点,迅速将读者代入节奏,行文简练,节奏明快,他从来不在字数方面跟出版商和读者较劲,而是把精力都用在了如何写好一个故事上面。

对于保罗·霍尔特的众多作品,在阅读顺序上,我的起点很高,因为我最先看的就是在国内外推理圈内名气最盛的《第七重解答》。然后又陆续看过《第四扇门》《隐形圈》《鬼影街道》《疯子的房间》《离死亡139步》《混乱之王》《达特穆尔的恶魔》等等。虽说每个作家的作品不可能都很畅销,都有一定概率的平庸之作,但在我读过的保罗·霍尔特的众多作品整体都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准,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天使小巷之谜》

《天使小巷之谜》是由青岛出版社最新推出的保罗·霍尔特的国内简体版,属于国内首次出版。初闻出版消息的时候,确实令人震惊,旋即狂喜。保罗·霍尔特的系列小说在国内推理迷圈的影响力绝对名列前茅,属于必收系列。

看完《天使小巷之谜》这部小说,整体感觉前高后低。开篇一贯的具备保罗·霍尔特的特点,首先提出谜题。从澳大利亚来英国旅行的约翰·史麦利初到伦敦的当晚,就在天使小巷22号的房间内目睹了天使小巷23号房间的一宗谋杀案,他看到一个身穿橙色和蓝色相间衣服的男人用一条黑色的围巾勒死了一个年轻漂亮的棕发女子,在一片挣扎混乱中,灯光晃动、托盘跌落,随着灯光熄灭,对面的23号房间内立刻陷入一片漆黑,接着是玻璃破碎的声音…

当约翰·史麦利带着三名警官来到天使小巷23号房的时候,发现门窗紧锁,室内干净,空无一人,并没有发现凶手和女人的尸体,完全就是一间空房子。正门和后门都从外面锁着,窗户都从里面锁着,丝毫没有被破坏的痕迹。除非有钥匙,否则根本不可能有人办到,但事情就这么离奇的发生了!在这个故事的开篇架构中,跟保罗·霍尔特的另外一部作品《鬼影街道》有点异曲同工之妙的意思,但后面的剧情走向就完全不同了。

警官带着约翰·史麦利来到了苏格兰场,听着他的叙述,没想到约翰·史麦利的离奇所见竟然跟十七年前的一宗谋杀案的场景完全相同,也就是说,警官告诉他:史麦利先生,您看到了十七年前在那个房间里发生的谋杀案!

保罗·霍尔特的小说总是在开篇非常尖锐的,并且咋舌的引起读者的注意力,他也确实非常擅长这个手法。试问,约翰·史麦利在来到伦敦的当晚匪夷所思的经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真的是碰巧?还是有人故意安排?字里行间,读者都无法解释小说前三章发生了什么?第一章还在船上,第二章就在伦敦天使小巷中亲眼目睹了谋杀案,第三章就已经坐在了苏格兰场的警局审问室里,这种疯狂的写作手法绝对符合保罗·霍尔特的习惯,所谓先声夺人就是如此。

约翰·史麦利带着疯狂的想法和不切实际的念头,打算独自揭开这个谜题。没想到第二天,他就很神奇的遇见了跟昨晚在天使小巷23号房间被勒死的女人长得一模一样的漂亮女子劳拉,貌似事态的发展已经无法阻止了…

《天使小巷之谜》后期的结构有点《第七重解答》的设计,好几种解答的论述中规中矩,但气场上稍显不足。但整部小说悬念十足、扣人心弦,众多出场人物的应答都有效的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节奏把控的很好。

真相到底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读者自己想要得到什么解答。某种意义上讲,这算得上是一部暗喻和讽刺意味浓厚的推理小说。在真实的世界中,人们往往会忽略很多眼前的东西,事件的发生一定有其背后的逻辑,但符合逻辑的现象,未必会符合人们心中的那种一厢情愿。

  《天使小巷之谜》读后感(七):这仅仅是一道选择题

  

开头很不错,以男主目睹一件“密室杀人案”为起点,一步一步追溯到十七年前的杀人案,为这件本就充满悬念的案件增添了离奇感。

或许寻找线索的时候,有些繁琐枯燥,但好在文风流畅,且推理合乎逻辑,足以令人继续往下读。笔者斗胆猜测此时大多数读者与我一样,往下读的理由更多是想知道作者打算怎么解决这个“目睹十七年前的杀人案”这一离奇事情。

在解答十七年前案件真相时,所谓的诡计手法与逻辑推理并不占据太多比重,案件本身也没有特别吸引人的点,但是通过前后两层逻辑确认死者身份以及死者与男主女主的关系,其中的逻辑翻了一番,令人眼前一亮,让读者对后面的真相有了更大的期待。当凶手的身份出来时,笔者吓了一跳,仔细回想前面的相关细节,简直是伏笔连篇,可称得上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旧案件的真相,让读者欲罢不能,更想了解关于这一件穿越时空目睹杀人案的真相。当男主说出了自己的推理时,笔者虽然惊喜,却觉得不够完善,缺了一点感觉,那种令人震撼的感觉。书本的厚度和页数也让我深信,后面一定会再往上翻,那将会是本书的巅峰。

最终证明,迎接笔者期待的,是作者的一脚深渊。

玄幻离奇灵异的结尾,将本书前面的所有逻辑都打的支离破碎,可能这就所谓的崩坏吧?

仅仅到此为止么?不,这并不是本书最终的真相,若有人仔细回味,可以发现,最后所谓的真相,并没有任何逻辑支撑,仅仅是男主的自我认知,或者说,是男主为了满足自己动手杀害自己妻子而故意寻找的一个理由。

这很重要吗?

这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心里那份对真相的渴望与对逻辑和真理的追求,并未随着结尾破碎。

所谓的伪解答、所谓的结尾,不过是作者留下来的一道选择题。

第一种选择,相信真相便如结尾男主所说。

这个真相是崩坏的,充满了破灭的美感,又带有一丝灵异、玄奇。多数人是不喜的,但有一部分读者偏爱这种风格,并为之着迷。

第二种选择,相信伪解答便是真相,不接受结尾。

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不信灵异,坚持逻辑,笔者也是如此。相信大家也能看出来,伪解答的手法是可行的,逻辑也是足够的,只凭这两点便足以令人信服了。若是结合全文中,女主的出现、行为以及她那所谓的直觉,当伪解答为真相时,一切便合乎情理了,这是不是更能为“伪解答便是真相”这一说法增添说服力?

第三种选择,没有真相。

不信伪解答,也不信结尾,没有真相。可能这只是极少一部分人,但笔者相信一定存在这类人,不满意伪解答,更不接受答案。不知大家是否听过奎因后期问题,当一个一个的新线索出现,一次一次推翻伪解答,如何相信最后的结尾就是真正的真相?这是对绝对真理和完美的追求,不接受任何瑕疵的存在。

当三种选择出来时,你,又选择了哪一个答案呢?

笔者自己选了第二种,而笔者相信,男主也选了第二种。在这里,不妨再解析一下男主结尾的行为。若只是为了杀人满足自己变态心理,何必挑这种方式呢?选择这种方式,说明了两个原因,第一,男主内心是深爱女主的,因为十七年前,他的父亲正是用这种方式杀害了自己深爱的女人;第二,内心不想接受自己推理的真相,从而用结尾这种玄乎的理由来催眠自己,这反而说明,男主挑不出自己推理的错误,正因为挑不出错误,且找不到其他合理的解释,他不得不认为这就是真相,但他却又不愿意接受。

那么,男主杀害女主的动机呢?其中或许有他所说的“摧毁自己所爱的东西能让自己产生快感”的因素,但不可否认,他的嫉妒、自私,以及他对女主隐瞒他真相的怨恨,也是杀人动机。

前面所说,他对女主的深爱是真心的,对女主的怨恨也是真的,这种复杂的心理,加上他本身变态的心理,从而使他制造了这么一个离奇玄幻的结尾来结束。

这种结尾,我想,或许是作者想呈现给大家一个事实:并非所有故事都能拥有美好的结尾。

这个结尾,或许出乎意料,或许不尽人意,或许令人痛恨,但却表达了一个血淋淋的事实:我们能决定事情的开始,却不能决定结尾,只能尽量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选择我们自己能接受的那个答案。

  《天使小巷之谜》读后感(八):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养成

  

暗夜中静谧的小道上,两个黑影在窃窃私语:

“嘿,我的老伙计,听说了吗?那本书出版了!”

“噢,我的上帝!你要再吊我胃口,我就用我的老北京布鞋踢你的屁股!我发誓我会那么做的。你说的是那本书?”

“噢,是的,我向上帝发誓,就是那本书。”

“挖藕,这事真是太可怕了,就像隔壁尼古拉斯家又添了个傻儿子一样。快把我的速效救心丸拿来!”

通过封面的手印,可以分析出我是不是油性皮肤

没错,这本只流传在少数高端推迷口口相传中的书终于被青岛出版社正式引进出版了。现在已经在我手上,感觉我的阶级地位都已经跃升了呢!

开篇是一个疲惫的旅人似乎闯入了时空隧道,短短的篇幅内意外和巧合接连出现,反转持续不断,每次线索中断了总有新事件接续下去,其间的真实与虚幻主角自己都难以确认,以致于我在紧张之余开始游离情节之外,担心起作者书末的解答来。虽然我知道最后的解答一定是异常轻松的,这应该是最基本的套路,但这一连串的奇迹要解答合理也太难了。如果其中有几个节点是纯属巧合,那水平也太low了。想到作者现在吹最大的牛,最后挨最毒的打,我开始暗暗期待地搓手手。

中段当男主约翰为了破案正在进行头脑风暴的时候,我的头脑也被风暴带来的降水灌满了,感觉昏昏噩噩。看到线索中的那组单词我就马上想起密码(对不起,我的推理水平仅限于此),刚想研究一下,这才发现自己英文水平太差,只能拼出三个单词,剩下的就拼不出来了,只好放弃,那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这就是我的盲区

当然,好的推理作品就是这样,它不会利用读者的知识盲区(我只是盲区稍大一点),而是利用一些常识和稍微点拨就会了解的知识来推动故事的进展。如同大象骑手用香蕉引诱大象向前走一样,看似随时可以够到,可是就差那么一点点,而且是永远就差一点点!

当你开始以为自己了解了事情全貌时候,才是最难熬的时候,解不开,放不下,想知道最后的完美解答,又怕知道真相后的失望。这就是作者预想的读者的困境,在这一点上,霍尔特显然成功地达到了目的。可当你想离真相更进一步时,约翰和劳拉,这对业余侦探竟然在调查中途结——婚——啦!这波关起门来强撒狗粮让我猝不及防!而且那求婚的理由也太牵强了!不过我喜欢。

建筑会说话吗?也许会吧。从凶杀现场的小巷到线索中的别墅,仿佛都在倾诉着事情的真相。只是需要有心的读者来倾听。天使小巷,名为天使,其实已经破败不堪,作者自己在书中就已经吐槽事物表面和实际的样子完全不同,美好的名字恰恰是遮掩内在丑恶的最好伪装。作者也的确把小巷之谜的真相隐藏到了最后。

我不想拿霍尔特和其他作家比较,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写作习惯,但是他的确是氛围营造的高手。看到书名《天使小巷之谜》,总是能让我想起好莱坞的那些血腥恐怖的B级片。如同书名一样,一旦适应了霍尔特的写作风格,就等同进入了一部欧美悬疑电影。霍尔特的场景转换熟练,书中男主从船上到火车,从伦敦整体街巷到破旧房子内部,啪的一下,很快啊,就把读者关进了他的世界。场景虽然不是恢弘大气,但是随意的几笔光影变化的描写却很抓人心,恐怖悬疑的气氛烘托的恰到好处,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书中每次阴天下雨,气氛诡异的时候总有可怕的事情发生,正应了那句天有异象,事必反常。当然,如果你是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那你从书中获得的快感可是比只看电影画面得来的多得多。

看完本书,让我想起了一部丧气满满的公路片——《去***世界》。里面的精神病患者,在虐杀中享受扭曲的快感,却又愿陪女友去寻找生父,展现出冷漠与温情的反差,既怪异又合理,情感铺陈也是克制不造作,完全不顾鸡汤的丧到底。本书也是这样,一直把情感真相隐藏在深深的表象下面,甚至为了在最后阶段高潮的爆发,刻意压抑了太长的篇幅,前面还设置了几个伪解答。还好作者把每个小段都写的简洁明快,有的甚至两三页就一段,用老到的笔触凝练出一个个小转折,吸引读者读到最后,而确实也是不到最后就难以知晓谜团的真相。限于推理的题材,作者不可能像影视剧一样,在前期把所有背景都清楚表明,只能隐藏在书中的各个角落,等待读者自己发现,待知道真相后再去回想之前的行为是否合理,肯定会缺少了一些对社会现象的直观剖析,但是这种开放的发展更留给了读者更多思考的空间。

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利波特。霍尔特的作品我以前只看过一本《第七重解答》,自那以后就被圈粉。这本《天使小巷》相对来说,最后的多重解答和氛围营造不及《七解》,但是线索设置更加公平,情节更加明快,不用回头去翻隐藏的伏笔,对于我的小脑瓜仁儿来说已经足够折磨了,多次的反转和解答也让我大呼过瘾,难以释卷。十分感谢青岛社新引进了霍尔特的一系列作品,隐秘而低调的黑红白装帧色调,正暗合了霍尔特作品惯有的风格。此次机会收藏他的新作品,终解我相思之苦。

  《天使小巷之谜》读后感(九):一场存在于谜题与诡计自身的时间穿越之旅

  

对于保罗·霍尔特这位作家,虽然我因为推理迷们给他的“黄金时代侦探小说最后的捍卫者”这个荣誉称号,以及他专注于创作不可能犯罪题材,而买了几乎他所有在国内出版的作品。但非常惭愧的是,我一直提不起动力来阅读他的作品,直到这一次青岛出版社引进了其5部还未中文化的作品,我才算第一次完整阅读了其创作,对他的文风和谜题设计有了极其肤浅的了解。毕竟,我是从《天使小巷之谜》进入霍尔特的推理世界的。

《天使小巷之谜》创作于1999年,是霍尔特的一部非系列作,从阅读前了解到的信息来看,本作评价非常两极,在霍尔特的创作序列里面处于中等位置。而造成评价两极的原因正是本作的结尾部分的“解答”并不能被大多数读者认同。

外封和本体

本作的开篇霍尔特迫不及待地抛出了本作的终极谜题:男主角约翰在天使巷中目击了一场谋杀案,去到凶案现场之后却发现那是一座空房间,没有任何犯罪现场的痕迹。报警之后约翰才从伦敦警察那里了解到他目睹的案件是实际发生在17年前的一场谋杀案,至今还未侦破,在警局的档案里只留下了一本写满单词的小本子和一张火车票。

我们按照传统的“5W1H”的原则来讨论一下这个谜题,顺便撇开解答看一看霍尔特的创作在本作中究竟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首先“What”,即谜题是什么。本作中读者最希望解开的谜题正是男主角为什么能够看到17年前的谋杀案,这个谜题可谓惊世骇俗,如何在现实层面给出一个解释颇为考验作者功力。在这一方面,霍尔特不仅很好地完成了任务,甚至最终还对这个谜题给出了多重解答。当然,最后一重解答也导致了大部分读者认为本作结尾又丧又不本格。而其他的包括17年谋杀案的具体情况以及男女主角的身世之谜仅仅是主谜题的附赠品,看做餐后甜点也不为过。但从全书的成书情况来看,我觉得关于主谜题的相关内容分量严重不足,更多的是在解答“附赠品”,有一点点可惜。

其次“Who”。在这个谜题中,从死者到凶手都是需要书中角色去寻找的答案。一般来说,古典推理小说中,除非是无头尸诡计,其他作品中死者是谁作者会在案件发生时就告知读者。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推理小说中也把寻找死者身份纳入了谜题中,这在警察小说中更为常见。在本作中,霍尔特为了完成最终的解答,一直到最终章仍把男主目睹的谋杀案中的死者身份作为一个可变项,由于被害者的可变,造成了凶手也成为了可变项。这就成了一道二元一次方程,x+y=0,其中x代表死者,y代表凶手。结果(谋杀案确实发生了)固定情况下,随着x的改变,y也有对应的无数个解,对于读者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公平的推理竞技场,但却可以看到霍尔特与众不同的思路。

第三“When”。仅从谜题来看,谋杀案何时发生似乎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点,非常明确地发生在17年前,而这件过去发生的谋杀案也确实在本书中有一个解答。但霍尔特明显不满足于这一点,他依靠最后几章的文字以及前面埋下的一些蛛丝马迹,硬生生在本书中隐藏了另一个关于时间的谜题:男主角目睹的这场谋杀究竟是不是17年前的那场谋杀?这一条谜题并不是在最后阶段突然跳出来的,而是从看到这一场谋杀开始就已经隐藏在整个故事中。并且作者在最后也借助了多重解答,完成了谋杀案发生时间不确定性这一变化,甚至衍化成了一场谋杀案在时间线性上同时存在于过去、现在、将来的伪哲学命题。

第四“Where”。这就比较简单了,霍尔特没有在主谜题上过多地纠结于在哪里,反而将where单独拎出来,通过小纸条上的那些单词,完成了一场从单词到地点的搜寻之旅。这场寻找之旅作为全书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总体来说并不能让我感到满意。最主要的原因是太过于依靠运气而非推理。当然,从创作角度来说,也确实存在着一定难度,毕竟这不是暗号,无法按照逻辑推演来解释这些单词,17年来在地理环境上可能有太多的变化,而且按照书中串联单词的唯一一条线索又那么空中楼阁,最后只能依靠神来之笔和绝佳的运气才能最终找到最终的地点。这也是本书中不足的一个地方。

第五“Why”。整本书看下来,关于犯罪的动机,霍尔特就像大多数黄金时代的作家一样,其实并不关心动机究竟为何。反而是日本新本格的作家有一些更加看重动机,甚至也有为了动机创作诡计的作品(例如《尸人庄谜案》就是近期最著名的该类作品)。但是,霍尔特也有其优势,就是对于主角最终完成终极解答的心理方面的描写和动机一直散落在了前面的那些可能初看无关紧要的章节中,也让最终章的解答可以合理地成为一种读者不需要认可的解释提供了心理层面的基础。就这一点来说,本书的动机实际归结到霍尔特在明知最终解答会让读者不认同的前提下为何还要以此为终点的理由。这个理由在我看来,正是恰恰关联到“how”,如何完成本部作品。

最后“How”。霍尔特对于本书谜题的解答,实际上已经全部非常完美地完成了,而且结合上文提到的who、when和why的说明,分别对过去、现在的罪案提供了符合逻辑的诡计和动机,甚至还用了一种形而上的解答完成了对未来罪案的动机论。也正是本作中在when上不一样的设置,罪案处于不同时间之中以不同的方式完成了解答。在解答上遵循着案件的过去和现在时态都是现实中物理上可以实现的手法,而到了罪案的未来时态,解答也变成了虚无缥缈的奇幻手法。这种直接在罪案和手法身上置上时态的转变,可以说是霍尔特在创作这部作品中的一种奇思妙想。

这一部《天使小巷之谜》虽然在霍尔特的创作中并不十分突出,但我还是要说这一部作品给了我一种全新的体验,而文中被诟病的解答,以我在本文中的观点去看,不失为一种新的解读。

以上,多谢阅读。

  《天使小巷之谜》读后感(十):黄金时代的遗风——保罗霍尔特的浪漫世界

  

保罗霍尔特被誉为继承了欧美黄金时代衣钵的最后一位不可能犯罪大师,他的作品游移在古典推理与现代推理的界限上,兼具了本格推理的合理性、严密性和不可能犯罪的浪漫感与幻想感。保罗还是一位氛围营造大师,他笔下的世界多有光怪陆离,波诡云谲之感,可读性与代入感极强。笔者读过《第四扇门》、《第七重解答》、《恶狼之夜》、《鬼影街道》、《达特穆尔的恶魔》等霍尔特的主要作品,整体而言保罗的作品在内容上悬念丛生,峰回路转,高潮迭起,常有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多重解答。谜题上多有华丽宏大,异想天开的设计,但相对的,解答部分的质量参差不齐。本作《天使小巷之迷》隶属于“幻影街道三部曲”,算是一本异色之作,但仍然保留了相当多的保罗作品的特色。本文以《天使小巷之迷》之谜为例,结合他的其他作品,简单探讨下保罗霍尔特的写作特色,从谜面设计、多重解答、故事节奏和氛围营造四个方面带大家一起迈入保罗霍尔特的浪漫世界。

华丽的谜面: 保罗的作品最为人称道的和最受人诟病的其实是同一点:“天谜地解”。正所谓天使与魔鬼总是一体两面,对一位作家的爱有多深,恨就有多切,我也曾多次因为读到敷衍了事或是过于离谱的解答而咬牙切齿,但不可否认的是保罗确实拥有着写出吸引人之谜题的天赋。在本作《天使小巷之谜》中,主人公约翰亲眼目睹了一场与多年前的谋杀案一模一样的谋杀,但案发现场却空无一人,究竟是约翰穿越了时空还是在案件背后有着更大的阴谋?

保罗的谜题最大的特点就是异想天开,多有令人目瞪口呆的展开。传统的不可能犯罪的题材无非几种:密室被杀、足迹消失、不在场证明等等。保罗的谜题虽没有超过这几类的范畴,但在构造上却无比精巧,视角切入极其独特,可谓是降维打击。就像本作本质还是“消失”类谜题(被害者、凶手乃至所有作案痕迹的消失),但套入了一起多年前的案件后瞬间变成了跨越时空的不可能犯罪,整个格局直接提升了一档,一股奇妙感与幻想感自然而然地诞生了出来。而在和本作堪称兄弟作品的《鬼影街道》中,更是出现了一条神出鬼没能吞噬人的小巷,且人会在小巷中看到过去和未来,升级版的时空诡计给人一种魔法般的感觉。再例如《恶狼之夜》中的圣诞夜谜题,原本只是足迹消失诡计,配合了圣诞节却顿时有了种雪橇升空的奇幻感。这种飘逸的谜面模糊了时空,打破了现实和幻想的界限,时而背景宏大异想天开,确实有着强大的魅力。

与“天谜“相对,保罗的诡计多为“地解”,但这里的“地”应当理解为接地气的“地”,正所谓再有幻想感的谜面也需要落到现实,保罗霍尔特甚至经常自己做实验测试诡计的可行性。这份化不可能为合理的执着令人钦佩,而让再难解的谜题也能收束为现实的可能,这本身就是本格尤其是古典本格的精髓。从诡计的质量上而言,本作属于保罗小说中的中下档。作为参照物,《恶狼之夜》是保罗的小说中诡计最为优秀的,既具有公平性、合理性,同时也与谜题的幻想感完美对应。岔开说一句,“推理之神”岛田庄司的小说也常出现幻想色彩浓厚的谜面,而许多诡计也宏大而奇妙,被命名为“岛田流”。保罗的作品单论谜面不逊色于岛田(很多情况下还要优于岛田),而诡计相对更为合理(但相对的也牺牲了意外性稍显平淡)。几乎生于同一年代的两位作家,一东一西同时创造出了精彩绝伦的本格作品。

多重的解答:多重解答是推理小说中最能给读者带来乐趣的写作方式,但同时也最为考验作者的布局能力。优秀的多重解答可以带给读者多重的快感,而糟糕的多重解答则平淡乏味,令人感到有凑字数之嫌。保罗霍尔特一向擅长多重反转,他的名作《第七重解答》光标题就指明了其中的解答之多,这样大大方方挑衅读者的作品并不多见。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作为支撑,很容易适得其反,招致读者的反感。

本作《天使小巷之迷》也采用了多重反转,前两重解答整体还算合理,并将伏笔逐渐回收,且产生了层层递进之感。但问题有二:首先,解答质量过于中规中矩,和不错的谜面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其次,解答过程偏离了抽丝剥茧的本格推理,思维跳跃,存在很多依赖直觉的地方,且破解过程中实在巧合太多,令人有不自然之感。最后一重解答则有点崩坏的意思,个人对这类开放式的解答还是怀有一定的好感,一方面这重解答配合着故事的推进将人物的塑造和感情的爆发同时推向了高潮,另一方面这种不合常规,有较强的异想气息的解答和本文的整体氛围以及谜面的设计取得了很好的呼应作用。当然,本作的多重解答和保罗的代表作《第七重解答》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第七重解答中,甚至案件还没开始就已经抛下了地雷,前段就有极度考验作者掌控力的连续反转,非常值得推荐。

流畅的故事:欧美黄金时代的推理小说家很多是成功的推理诡计设计者,却难以称之为优秀的作家。究其原因还是文笔太差,故事发展缺乏魅力,人物形象面板化;剧情推进节奏缓慢,缺乏可读性,令人昏昏欲睡。一个好的推理小说首先得有一个好的故事(只有一个好的诡计只能称之为一个优秀的推理谜题而非小说),保罗总是能把故事讲好,起承转合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读罢也能让人有所思考,回味无穷。例如本作本质是两个家庭的悲剧,上一代人的怨念和血债在下一代人身上留下了精神的烙印,最终形成了闭合的圆环。两代人的爱恨情仇与罪恶的传承让人嗟叹。保罗的另一部名作《第四扇门》抛开诡计不谈也是一个出色的故事,且前半段某个谜题场景的塑造非常有趣,不当做推理小说来读也能体会到别样的乐趣。

其次,一个好的推理小说还得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节奏感。保罗霍尔特的作品从来不玩虚的,上来往往单刀直入,用有趣的谜题很快的抓住读者的注意力。随后连续抛出悬念,在其他作家最容易敷衍了事的家访环节中也能不断埋下小的爆点,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吊着一根弦,可谓不断地读下去直到最后的高潮,读罢更是有种一气呵成的畅快感。《天使小巷之迷》本身就是最佳的案例,开头几页交代了主人公回到故土英伦,并埋下了数个伏笔。随后约翰连续遭遇怪事,并遭遇了那起核心的案件。后面的衔接堪称绝妙,保罗利用了笔记本上的一排词语作为线索进行家访推进,并嵌入了男女主的相遇,使得本该最为枯燥的一段极其连贯流畅。后面搬到了老宅后,两人对周围的魍魉魑魅(看起来心怀鬼胎的邻居们)进行了探访,并逐渐揭开了多重的真相。这些剧情的推进都非常的自然,没有为了推动剧情而强行增加转折。此外,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刻画也非常绝妙,尤其男主人公从前期的好奇、狂热到中期的迷茫焦躁再到后期的气愤和最终的XX,整个心理活动的变化与事件的推进结合的天衣无缝。而我们会发现作者的视角也在逐渐的从男主身上转到女主身上,当最终的真相揭开时,这个视角的切换居然成为了一个绝佳的盲点,令人啧啧称奇。保罗霍尔特并不是第一次利用视角切换来隐藏真相,在他并不算成功的作品《血色迷雾》中,最终的大梗就和视角切换有所关联,使得一个原本有些烂俗的老梗焕然一新。

迷幻的背景:说到底,谜题再华丽,解答再有趣,故事再流畅,要想带来浪漫感,最终还是需要背景的烘托。保罗霍尔特的小说中幻想色彩浓郁,往往会先营造一个非日常的空间,随后再根据解答的推进逐步过渡回到日常。像本作和《鬼影街道》就属于典型,案件的发生之处简直不符合现实世界的规律,保罗通过塑造迷幻的氛围一方面巧妙嵌入了谜题并使其更为有趣;另一方面也给人一种从戏剧开幕到戏剧落幕的感觉,引人入胜。此外,保罗的书中会运用较多的传说怪谈甚至童话故事,例如《恶狼之夜》中的女妖和圣诞雪橇,《血色迷雾》中的开膛手杰克(杰克虽然有现实背景,但由于真凶一直没被抓获也渐渐落入了怪谈的范畴)等等,这些异质元素的融入很好地增强了小说的非日常感。这和日本推理小说中会运用较多的怪谈异曲同工,都是希望通过不合逻辑的怪谈与合逻辑的解答形成鲜明对照来带给读者更强的阅读体验。最后,保罗的故事背景虽然是20世纪,但故事却有一种中世纪欧洲特有的肮脏、混乱、神秘、怪诞的质感,加上凶手神出鬼没,充满挑衅。给人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和拥有神力的对手一较高下的感觉。当读者最后坐着时光机回到现实后,那股氛围依然萦绕在四周,令人意犹未尽,仿佛刚刚看完了一场震撼人心的魔法表演。

保罗霍尔特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奇妙感,每打开他的一部作品,都是一次非凡的非日常体验。走过那条迷雾浓浓,人影幢幢的幻影小巷,推开尽头的那道密室之门,本格的七大奇迹在等待着各位的到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天使小巷之谜》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