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天使小巷之谜》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2-30 00:40: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天使小巷之谜》经典读后感有感

  《天使小巷之谜》是一本由[法] 保罗·霍尔特著作,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使小巷之谜》读后感(一):五星 不解释

  

我心里的神作 可能是口味不同吧...就好像我特别喜欢麻耶雄嵩的作品一样..虽然一早就猜出了最后的凶手 和 作的局mmm 但是哪怕没有最后一个解答 光靠倒数第二个伪解答在我心里就是五星 更何况结尾是如此一个崩坏炸裂的结局 华丽的谜面 优秀的伪解答 崩坏的最后解答 是我最喜欢的 节奏

  《天使小巷之谜》读后感(二):结局让人又爱又恨

  

人物介绍

1.约翰·史麦利:本书主人公,男,23岁。从澳大利亚来到伦敦,目睹了十七年前的谋杀案。

2.理查德·史麦利:约翰的父亲,做羊毛生意,妻子去世了。

3.鲍勃·斯廷格:男,40多岁,身材魁梧,约翰在轮船上认识的赌徒,欠约翰50英镑,把约翰带到天使小巷就失踪了。

4.斯通警官:男警察,中年人,负责约翰报警的案件。

5.伊万警官:十七年前谋杀案的目击者,也是当时这起案件的负责人。

6.克斯太太:天使巷房子的主人,名下有好几栋房子。

7.劳拉·琼斯:长相酷似约翰看到谋杀案中的受害者,21岁,5岁被琼斯夫妇收养,琼斯夫妇创建了马戏团,劳拉在那里工作。

8. 卡普塔拉:表演印度魔术的魔术师,劳拉的合作伙伴。

9.佩德罗:马戏团里喜欢劳拉的小丑。

10. 彼得·罗瑞梅:西尔弗德客栈老板。

11.贝蒂:客栈老板妻子。

12. 乔治·萨莫尔力:约翰在西尔弗德的邻居。

13. 玛格瑞特:乔治妻子。

14.简·布朗:疑似17年前受害女子。

15. 米歇尔·亨德尔:男,四十多岁,建筑师。

16.若萨·戈登:孩子是男孩儿。那个男孩儿可能是约翰。

17. 斯坦利·珀勒:替代佩德罗的演员。

读书记录:

约翰离开家乡澳洲远赴伦敦,到达伦敦当晚,就透过天使巷22号的窗户,目击了一桩谋杀案,而警察却没有发现任何有关谋杀的迹象。巧合的是,警察告诉他,他目击的场景和十七年前发生在那个房间里谋杀案如出一辙……

这样的故事开头和《幻影小巷》有些相像,时空穿越梗,这一定是人为表演的。

而1920年4月18日发生的谋杀案,涉案人员租户、凶手、死者都身份不明?

线索只有在尸体旁边有一个小本子和一张火车票。

车票信息是1920年4月13日,查令十字火车站,也就是案发之前五天。

小本子上的单词是:牌子、帽子、广告、柠檬、花瓶、街区、玩具、茉莉、广告、书本、金丝雀、出口、钥匙、房子、鸭子、门、客厅、老虎……

(这种密码解密元素我还是比较喜欢的)

遇到劳拉·琼斯未免也太巧合了,诺大的伦敦就让约翰偶遇了? 即使是母女也不可能一摸一样啊,让人怀疑约翰看到的谋杀案就是劳拉演的。

但是她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呐?

爱情来的太快就像龙卷风,这对“史密斯夫妇”开启了探案的征程,根据那组单词找对应的线索…

米歇尔有问题。

米歇尔可能就是那个年轻军官或是另一个年轻人。

随着阅读,一个又一个惊喜的出现,不断地反转,前文看似随意的讲述都是线索的隐藏。

如此优秀的谜题,环环相扣的解谜过程,结局竟然推翻了所有,将本来引向现实的奇幻又归为奇幻。

这个结局会极端化,喜欢的会认为是神来之笔,讨厌的会觉得太丧心病狂,不符合正常推理的解答,让人不相信这个故事。

我觉得故事如果可以停留在倒数第二个解答,就已经很完美了。

  《天使小巷之谜》读后感(三):这仅仅是一道选择题

  

开头很不错,以男主目睹一件“密室杀人案”为起点,一步一步追溯到十七年前的杀人案,为这件本就充满悬念的案件增添了离奇感。

或许寻找线索的时候,有些繁琐枯燥,但好在文风流畅,且推理合乎逻辑,足以令人继续往下读。笔者斗胆猜测此时大多数读者与我一样,往下读的理由更多是想知道作者打算怎么解决这个“目睹十七年前的杀人案”这一离奇事情。

在解答十七年前案件真相时,所谓的诡计手法与逻辑推理并不占据太多比重,案件本身也没有特别吸引人的点,但是通过前后两层逻辑确认死者身份以及死者与男主女主的关系,其中的逻辑翻了一番,令人眼前一亮,让读者对后面的真相有了更大的期待。当凶手的身份出来时,笔者吓了一跳,仔细回想前面的相关细节,简直是伏笔连篇,可称得上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旧案件的真相,让读者欲罢不能,更想了解关于这一件穿越时空目睹杀人案的真相。当男主说出了自己的推理时,笔者虽然惊喜,却觉得不够完善,缺了一点感觉,那种令人震撼的感觉。书本的厚度和页数也让我深信,后面一定会再往上翻,那将会是本书的巅峰。

最终证明,迎接笔者期待的,是作者的一脚深渊。

玄幻离奇灵异的结尾,将本书前面的所有逻辑都打的支离破碎,可能这就所谓的崩坏吧?

仅仅到此为止么?不,这并不是本书最终的真相,若有人仔细回味,可以发现,最后所谓的真相,并没有任何逻辑支撑,仅仅是男主的自我认知,或者说,是男主为了满足自己动手杀害自己妻子而故意寻找的一个理由。

这很重要吗?

这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心里那份对真相的渴望与对逻辑和真理的追求,并未随着结尾破碎。

所谓的伪解答、所谓的结尾,不过是作者留下来的一道选择题。

第一种选择,相信真相便如结尾男主所说。

这个真相是崩坏的,充满了破灭的美感,又带有一丝灵异、玄奇。多数人是不喜的,但有一部分读者偏爱这种风格,并为之着迷。

第二种选择,相信伪解答便是真相,不接受结尾。

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不信灵异,坚持逻辑,笔者也是如此。相信大家也能看出来,伪解答的手法是可行的,逻辑也是足够的,只凭这两点便足以令人信服了。若是结合全文中,女主的出现、行为以及她那所谓的直觉,当伪解答为真相时,一切便合乎情理了,这是不是更能为“伪解答便是真相”这一说法增添说服力?

第三种选择,没有真相。

不信伪解答,也不信结尾,没有真相。可能这只是极少一部分人,但笔者相信一定存在这类人,不满意伪解答,更不接受答案。不知大家是否听过奎因后期问题,当一个一个的新线索出现,一次一次推翻伪解答,如何相信最后的结尾就是真正的真相?这是对绝对真理和完美的追求,不接受任何瑕疵的存在。

当三种选择出来时,你,又选择了哪一个答案呢?

笔者自己选了第二种,而笔者相信,男主也选了第二种。在这里,不妨再解析一下男主结尾的行为。若只是为了杀人满足自己变态心理,何必挑这种方式呢?选择这种方式,说明了两个原因,第一,男主内心是深爱女主的,因为十七年前,他的父亲正是用这种方式杀害了自己深爱的女人;第二,内心不想接受自己推理的真相,从而用结尾这种玄乎的理由来催眠自己,这反而说明,男主挑不出自己推理的错误,正因为挑不出错误,且找不到其他合理的解释,他不得不认为这就是真相,但他却又不愿意接受。

那么,男主杀害女主的动机呢?其中或许有他所说的“摧毁自己所爱的东西能让自己产生快感”的因素,但不可否认,他的嫉妒、自私,以及他对女主隐瞒他真相的怨恨,也是杀人动机。

前面所说,他对女主的深爱是真心的,对女主的怨恨也是真的,这种复杂的心理,加上他本身变态的心理,从而使他制造了这么一个离奇玄幻的结尾来结束。

这种结尾,我想,或许是作者想呈现给大家一个事实:并非所有故事都能拥有美好的结尾。

这个结尾,或许出乎意料,或许不尽人意,或许令人痛恨,但却表达了一个血淋淋的事实:我们能决定事情的开始,却不能决定结尾,只能尽量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选择我们自己能接受的那个答案。

  《天使小巷之谜》读后感(四):一场存在于谜题与诡计自身的时间穿越之旅

  

对于保罗·霍尔特这位作家,虽然我因为推理迷们给他的“黄金时代侦探小说最后的捍卫者”这个荣誉称号,以及他专注于创作不可能犯罪题材,而买了几乎他所有在国内出版的作品。但非常惭愧的是,我一直提不起动力来阅读他的作品,直到这一次青岛出版社引进了其5部还未中文化的作品,我才算第一次完整阅读了其创作,对他的文风和谜题设计有了极其肤浅的了解。毕竟,我是从《天使小巷之谜》进入霍尔特的推理世界的。

《天使小巷之谜》创作于1999年,是霍尔特的一部非系列作,从阅读前了解到的信息来看,本作评价非常两极,在霍尔特的创作序列里面处于中等位置。而造成评价两极的原因正是本作的结尾部分的“解答”并不能被大多数读者认同。

外封和本体

本作的开篇霍尔特迫不及待地抛出了本作的终极谜题:男主角约翰在天使巷中目击了一场谋杀案,去到凶案现场之后却发现那是一座空房间,没有任何犯罪现场的痕迹。报警之后约翰才从伦敦警察那里了解到他目睹的案件是实际发生在17年前的一场谋杀案,至今还未侦破,在警局的档案里只留下了一本写满单词的小本子和一张火车票。

我们按照传统的“5W1H”的原则来讨论一下这个谜题,顺便撇开解答看一看霍尔特的创作在本作中究竟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首先“What”,即谜题是什么。本作中读者最希望解开的谜题正是男主角为什么能够看到17年前的谋杀案,这个谜题可谓惊世骇俗,如何在现实层面给出一个解释颇为考验作者功力。在这一方面,霍尔特不仅很好地完成了任务,甚至最终还对这个谜题给出了多重解答。当然,最后一重解答也导致了大部分读者认为本作结尾又丧又不本格。而其他的包括17年谋杀案的具体情况以及男女主角的身世之谜仅仅是主谜题的附赠品,看做餐后甜点也不为过。但从全书的成书情况来看,我觉得关于主谜题的相关内容分量严重不足,更多的是在解答“附赠品”,有一点点可惜。

其次“Who”。在这个谜题中,从死者到凶手都是需要书中角色去寻找的答案。一般来说,古典推理小说中,除非是无头尸诡计,其他作品中死者是谁作者会在案件发生时就告知读者。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推理小说中也把寻找死者身份纳入了谜题中,这在警察小说中更为常见。在本作中,霍尔特为了完成最终的解答,一直到最终章仍把男主目睹的谋杀案中的死者身份作为一个可变项,由于被害者的可变,造成了凶手也成为了可变项。这就成了一道二元一次方程,x+y=0,其中x代表死者,y代表凶手。结果(谋杀案确实发生了)固定情况下,随着x的改变,y也有对应的无数个解,对于读者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公平的推理竞技场,但却可以看到霍尔特与众不同的思路。

第三“When”。仅从谜题来看,谋杀案何时发生似乎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点,非常明确地发生在17年前,而这件过去发生的谋杀案也确实在本书中有一个解答。但霍尔特明显不满足于这一点,他依靠最后几章的文字以及前面埋下的一些蛛丝马迹,硬生生在本书中隐藏了另一个关于时间的谜题:男主角目睹的这场谋杀究竟是不是17年前的那场谋杀?这一条谜题并不是在最后阶段突然跳出来的,而是从看到这一场谋杀开始就已经隐藏在整个故事中。并且作者在最后也借助了多重解答,完成了谋杀案发生时间不确定性这一变化,甚至衍化成了一场谋杀案在时间线性上同时存在于过去、现在、将来的伪哲学命题。

第四“Where”。这就比较简单了,霍尔特没有在主谜题上过多地纠结于在哪里,反而将where单独拎出来,通过小纸条上的那些单词,完成了一场从单词到地点的搜寻之旅。这场寻找之旅作为全书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总体来说并不能让我感到满意。最主要的原因是太过于依靠运气而非推理。当然,从创作角度来说,也确实存在着一定难度,毕竟这不是暗号,无法按照逻辑推演来解释这些单词,17年来在地理环境上可能有太多的变化,而且按照书中串联单词的唯一一条线索又那么空中楼阁,最后只能依靠神来之笔和绝佳的运气才能最终找到最终的地点。这也是本书中不足的一个地方。

第五“Why”。整本书看下来,关于犯罪的动机,霍尔特就像大多数黄金时代的作家一样,其实并不关心动机究竟为何。反而是日本新本格的作家有一些更加看重动机,甚至也有为了动机创作诡计的作品(例如《尸人庄谜案》就是近期最著名的该类作品)。但是,霍尔特也有其优势,就是对于主角最终完成终极解答的心理方面的描写和动机一直散落在了前面的那些可能初看无关紧要的章节中,也让最终章的解答可以合理地成为一种读者不需要认可的解释提供了心理层面的基础。就这一点来说,本书的动机实际归结到霍尔特在明知最终解答会让读者不认同的前提下为何还要以此为终点的理由。这个理由在我看来,正是恰恰关联到“how”,如何完成本部作品。

最后“How”。霍尔特对于本书谜题的解答,实际上已经全部非常完美地完成了,而且结合上文提到的who、when和why的说明,分别对过去、现在的罪案提供了符合逻辑的诡计和动机,甚至还用了一种形而上的解答完成了对未来罪案的动机论。也正是本作中在when上不一样的设置,罪案处于不同时间之中以不同的方式完成了解答。在解答上遵循着案件的过去和现在时态都是现实中物理上可以实现的手法,而到了罪案的未来时态,解答也变成了虚无缥缈的奇幻手法。这种直接在罪案和手法身上置上时态的转变,可以说是霍尔特在创作这部作品中的一种奇思妙想。

这一部《天使小巷之谜》虽然在霍尔特的创作中并不十分突出,但我还是要说这一部作品给了我一种全新的体验,而文中被诟病的解答,以我在本文中的观点去看,不失为一种新的解读。

以上,多谢阅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天使小巷之谜》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