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爱德华·霍普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2-11 00:02: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爱德华·霍普读后感1000字

  《爱德华·霍普》是一本由【意】塞尔吉奥·罗西 / 【意】乔万尼·斯卡尔杜埃利著作,应急管理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1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德华·霍普》读后感(一):书评

  也是孤独,也是迷茫。也有空荡,更多的是宁静吗?融进霍普画里的四周寂寥的街道,昏暗的天色,是他曾希望过的还是所不愿的呢。

  我也曾见繁华,晨起时,都市里的男女总是急匆匆的大跨步的去向他们的目的地,到了一入夜,就开始了万千灵魂的释放与狂欢。曾几何时,自己亲近的时代过去,工业文明的时代接管了这个世界。

  霍普在画框在外揣度着这个时代,在平静的塞纳河畔,描摹着这个城市的底色。

  《爱德华·霍普》读后感(二):寂寥的画者与孤独的人生

  

文/舒念

在名家云集的西方现代艺术史上,有太风格各异的作品来到我们眼前,从最早的写实画风,画家们开始寻找画面背后的故事,更多的评论家将视角着眼于技术以外的东西上,用更多不同的产品色调去呈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内心的晴朗火热或是阴郁疲劳,绘画作品逐渐从表现现实转变成为表达内心,也因此延伸出了许多我们不熟悉的笔触与画面。

爱德华•霍普就是一个在绘画探索更多可能性的时代,依旧尝试用写实的风格去表达自己的内心,对爱德华•霍普而言,写实并不是作画的目的,只是一种重现自己感受的一种方式。在这本同名的图像小说中,记录了霍普看似平淡的一生,没有任何煽情的语言或是过度的情感分析,只是用平淡的对话体的方式,简单概括了一个人的一生。

蓝夜

霍普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绘画,作为一个科班生,他一直在学习,也很早就接触了艺术圈的老师与学生,他曾有很多朋友,也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离散,他结识了自己一生的伴侣,也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中争吵,最后两人携手走过了人生的最后几年,这样的人生平淡无奇,或许就是这样的平淡酝酿出了孤独的感受。他一生最可说的一件事可能就是那幅被他自己藏起来的《蓝夜》,在他过世后才被友人劳埃德•古德里奇找到,这幅画也许并没有《夜游者》那样出名,但对霍普而言也许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作为图像小说,《寂寥的画者:爱德华•霍普》的绘者乔万尼在创作中选择了与霍普作品相似的色调,整本书都泛着一种岁月沉淀后的昏黄,这样的黄色和蓝绿色混合,涂抹出了带着奶油质感的背景,构成了这本书的基本色调,这种仿佛是落日余晖的色调轻轻巧巧,却能迅速将人拉回一天中独处的一段时光。这就是霍普作品中的孤独感。

夜游者

在这本传记性质的图像小说中,我们明显能感受到霍普生活的孤独感,他在画室作画,用画作去回忆、去重现,去感受自己的精神世界,他脑海中的世界就是街角的咖啡馆,他看到疲惫的路人和等待的妓女,他们的脸上都没有明显的表情,只是茫然地等待着即将带来的可能,也许他们知道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也许他们只是在等待事情的发生,没有前言,也没有后语,我们只是恰巧出现在这里,有人与没人似乎都不影响这个场景,人已经成为了背景,而不是具有主动性的角色。

在霍普的作品与这本书中,每个角色都不是在表演,只是像幕后旁白一样,简单地叙述自己的人生。霍普的生活有老师、朋友、合作伙伴和妻子,但这依旧不会改变他生命的孤独色调,这也许就是霍普的作品中打动人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过着相似的人生,但依旧不会抹消我们所感受到的孤独。这就是寂寥的画者和他孤独的一生。

  《爱德华·霍普》读后感(三):“唯一一个真正影响到我的人就是我自己”

  

2018年,由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和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走向现代主义:美国艺术八十载(1865-1945)”展览在上海博物馆拉开帷幕。众多绘画作品中,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夜游者(Nighthawks)”最受参观众的追捧。寂寥静谧凌晨,酒吧中沉浸在自己思绪中的各色食客,一种忧郁诡谲的氛围随着高饱和度的色块线条蔓延开来,让观者的注意力不自觉地被吸进那个年代的美国。

而这幅绘画作品背后的男人,正是爱德华·霍普。作家阿兰·德·波顿曾这样评价霍普的作品:“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流派,将人物和题材置入一种临界空间:这些家与办公室之外的建筑、这些“过渡”的地点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独特而疏离的诗意。”

这样特殊绘画风格的形成,究竟是什么导致的?

本书《爱德华·霍普:寂寥的画者》试图通过漫画的载体、对话的形式,对爱德华·霍普的一生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也在试图回答以上这个问题。

本书的绘者乔万尼·斯卡尔杜埃利,将自身的绘画风格与霍普的风格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平衡,他并不是单纯地临摹,而是在使用霍普画作中颜色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创作,达到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境界。不仅对本书主角霍普的画作进行了致敬,本书中许多涉及到的艺术史上的大家,绘者也都分别根据不同的风格进行了演绎。

本书的文字作者塞尔吉奥·罗西认为只有艺术家本人的叙述才是最确切的,因此本书中绝大部分的素材都来自霍普曾经采访和信件中的真实话语。从形式上,作者并没有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对人物生平进行回顾,而是独辟蹊径,借霍普和其妻子乔·尼维森之间的对话形式来展开故事主线。

漫画与对话,是一种漫不经心又随心所欲的搭配,寥寥几句点缀在漫画上的对话,好似并没有给出什么信息量,有一种欲言又止的感觉。但细细品来,其实对读者的艺术史背景知识的要求较高,是一本颇有些阅读门槛的漫画。

如果读者非常了解霍普,对同时代的其他艺术家比较熟悉,那么可以从中体会到类似解谜的乐趣。而其他读者其实也可以把本书作为了解霍普了一个引子,抛砖引玉。

读本书之前,我只是喜欢霍普这种冷寂的风格,却没有细想过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

从霍普的人生经历中,或许可以探出一二。

都说霍普的风格与美国在二战期间以及战后的特定景象密不可分。当时的美国社会正经历剧变,国家变得愈发富裕,而焦虑情绪与疏离感却日益蔓延。我个人觉得,社会背景当然是重要原因,但这种脱离传统美式跳跃活泼,形成极度“性冷淡”的风格,或许与霍普年轻时在欧洲的经历有关。尤其是法国的优雅、精致和秩序,与狂乱的美国截然不同,霍普正是在潜移默化下,将美式和法式风格进行了融合。

提到“性冷淡”,霍普本人私生活的平淡、乃至可以称得上无聊,或许也是另一个投射在绘画风格上的原因。不像是艺术史上许多私生活混乱的艺术家、霍普40岁才结婚,对方也是当年在法国就交好的朋友,并且从一始终,很多画作也把自己的妻子作为模特,只能说在艺术圈颇有些难得。

当然不论是艺术鉴赏家,还是如我一样的普通艺术爱好者,再怎么臆测,也不如霍普本人的一句话:

“唯一一个真正影响到我的人就是我自己”。

  《爱德华·霍普》读后感(四):我想做的,只是画出房子一侧的阳光。

  

一本合格的传记文学,特别是关于艺术家的传记,最需要做到的一点是能够让对艺术家全然不了解的读者,在看完传记之后能够了解其生平和艺术特点。而一本好的传记文学,更能够让路人通过传记对艺术家感兴趣,甚至喜欢上这一类艺术,开启一扇新的大门。

对我而言,如果是画家的传记,本身就需要有极多的插图能够让读者直观地看到他的绘画成就,但传记文学大多仍以文字为主,总是不能完全向读者传达清楚画家的风格。而传记漫画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算是一般的传记漫画,也能在漫画中将画家的作品展示出来,而不显得突兀。如果是上乘的漫画,则会在整本漫画的风格上和被描绘的画家风格尽量靠拢,能够让读者沉浸在画家的艺术氛围中。

外封、贴纸和本体

本次好奇文化引进的意大利漫画家乔万尼·斯卡尔杜埃利绘制的《爱德华·霍普》这一部传记漫画就是将漫画和画家作品风格相统一的绝佳范例。(多说一句,同样由好奇文化引进的《草间弥生》也属于这一类风格融合极好的传记漫画。)

在看这本漫画之前,我对爱德华·霍普这一位美国画家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但在看这一部漫画的时候,我没有感到一丝滞涩,非常容易就进入了霍普的世界中,这主要得益于编剧塞尔吉奥·罗西的叙事节奏编排和乔万尼·斯卡尔杜埃利的镜头语言以及和霍普艺术风格极度融洽的画面。

霍普和乔的对话构成了本书的旁白

本书的旁白采用的是霍普和他的妻子乔瑟芬·尼维森对话方式展开,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让读者有一种在两人身旁聆听的亲近感,仿佛置身于霍普的晚年生活之中。同时,这样的旁白也减少了一般传记的作者视角和观点,纯粹用画家本人的话语向读者传达最真实的想法。在画面表现上,霍普的话用了淡蓝色的旁白框,和霍普整体的忧郁冷寂风格相搭配,而妻子乔的旁白则用了淡红色,至少从漫画中我能体会到乔对于霍普的爱情更为主动,这个颜色更适合她。

而本书的整体风格就像前文所说一样,从色彩的运用到画面的构图都从霍普的作品中汲取了很多的灵感。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但在查阅了霍普的绘画作品之后,才知道本书绘画乔万尼·斯卡尔杜埃利的功力。全书中没有直接展示任意一幅霍普的作品,连模仿作都没有,这之中甚至包括在书中直接用作第三章标题的《蓝夜》。这样的传记漫画有点显得特立独行,而且只从我这篇评论文字上会觉得缺少了让读者直面作品的机会。但是,我要说的是,看完全书,你会发觉整本漫画都是霍普作品的仿作,这样的体验正是我这一类对霍普不了解的读者最需要感受到的。

这就是书中没有展现的爱德华·霍普《蓝夜》

乔万尼·斯卡尔杜埃利在本书中除了融合了霍普的绘画,还有一个特别厉害的地方是在书中提到的其他画家名字时,都会展示一幅该画家的画作。在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以为这些画作都是画家本来就有的作品,只是简化临摹画到漫画中。但在我在网上查了相关画家的资料时才发现,这些画作也是乔万尼·斯卡尔杜埃利按照不同画家的作品风格仿作的画作,这种不用原画,但还是在一本漫画中呈现了十多位不同画家特色的能力,让我对本书绘师肃然起敬。下面我就选取了一些漫画中的画面和画家的作品进行比对,大家可以好好欣赏一下。(为了说明方便,以下几幅图我标明了图一、图二等序号。)

图一:本书内页

图二:阿拉伯人我(墓地) 康定斯基 (1909)图三:To lay down sun with Villerville 瓦洛东 (1917)图四:本书最后一幅图图五:Rooms By The Sea 爱德华·霍普(1951)

图一左下是模仿康定斯基的早期绘画风格而成的画作,而图二则是康定斯基在1909年所画的《阿拉伯人我(墓地)》,那种人物的造型和有一些拼贴画似的风格,在漫画中几乎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图一右边中间是模仿瓦洛东作品风格的画面,而图三是瓦洛东在1917年绘制的《To lay down sun with Villerville》,这两幅画的色彩运用几乎如出一辙,让读者一眼看过去就了解了画家的艺术特点。

图四和图五则分别是漫画中的最后一页画面以及爱德华·霍普在1951年绘制的《Rooms By The Sea》,乔万尼·斯卡尔杜埃利的画无论从构图到色彩到表现可以说完美体现了霍普后期的艺术特点。

当然,本书和《草间弥生》一样,也存在着重大的缺陷,那就是磨砂玻璃和谐,内页中大致有十多处,具体就是下图那样。这样的修图让整本书的价值下降了很多,真的很希望能够看到没有修图的原画,究竟什么时候能够对艺术不再过多地干涉呢?

磨砂玻璃似的和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爱德华·霍普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