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人生七年1》是一部由Sergei Miroshnichenko / Xavier G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俄国人生七年1》影评(一):生于苏联
对于屏幕前的我,只是短短的两天。主人公们却是真真切切经历着世事的变迁,从幼稚孩童成长为曾经讨厌的大人。他们生于苏联,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每个人都是渺小的个体。回看审视过往的人生,是否自己也不胜唏嘘呢?但人啊,面对各自成长的悲喜和生活的艰辛,终究还是跌跌绊绊地向前走着。
七年一个轮回,如果纪录片还有续集,那应该是在今年了吧?期待你们的人生路。
《俄国人生七年1》影评(二):20个孩子的经历梳理【截止28岁】
俄国版人生七年和英国版有很大的不同。英国版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整社会阶层高度固化,富人依旧富穷人还是穷。唯一有希望的是读书和婚姻。俄国版给人一种世事无常的苍凉感,生活的艰辛溢于言表。而个人命运的动荡和国家的不安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又一次想起茨威格的名言“谁展示了自己的一生谁就为了所有人;谁展示了自己所处的时代谁就为了所有时代” 。简单梳理了20位小伙伴的人生经历仅供参考
《俄国人生七年1》影评(三):人生七年
当我七岁的时候我在做什么?简单算了一下自己人生履历:23-25读研;18-22大学;15-18高中;12-15初中;7-12小学 我七岁时大概刚上小学 我记得那时姑姑在小学当老师 我和大我一岁的堂姐在同一年级 纪录片里CCCP七岁的小孩对人生对政治对宗教都有很犀利的观点 想想自己那个时候对自己的国家一无所知 父母给我营造的是一个童话世界 读的最多的是格林童话 伊索寓言等等 打开电视也是看动画城 大风车 那时候虽然小 但已经懂得成绩好的孩子会受欢迎 要尊敬长辈 听老师的话 七岁的我有很多小伙伴 很喜欢交朋友 那时候的我也经常跟着表哥和一群男孩子翻墙上树打游戏 七岁的我很贪吃 听妈妈说我有次因为吃太多零食导致急性肠胃炎 关于小时候的记忆遥远又模糊 立个flag吧 以后希望每年能至少拍一个vlog记录一下自己的生活 这样可以给自己慢慢老去的时光留下些影音的回忆 看看年轻的自己
《俄国人生七年1》影评(四):生于苏联の注定
过年时,有一个几年没见的来我家,看爸爸去哪的时候,他说我认为的傻根多么机灵可爱,然后,没有然后了。人以类聚。。。(ps:做法有点极端?不,经历过老舍最后一夜一天的人,本能的知道怎么把危险消灭在萌芽)
人会活成啥样从你投胎时就大体决定了一生,我是很相信,如果我有 TARDIS 我试验下,把刚出生的王宝强和王思聪交换下,新王宝强基本上就是天下无贼里的傻根建筑农民工,新王思聪,应该还是王思聪类似的世界观,的经历,的几乎一切。人,太多的外在决定了你的现在,将来。。。人最大的一次选择就是window?Linux?黑苹果?其他的一切都建基于此,包括世界观,性格。
而我上辈子一定是妓女,要不怎么会生在一个文革余孽之家,族,呢?????我经历了二十余年的知青生涯,包括全部的恐怖、全部的精神饥荒,即使我没生活在那个社会,越无知越井底,越与世隔绝,越官僚化的家宫斗般残酷的家,族。
《俄国人生七年1》影评(五):苏联版与英国版对比
看苏联版人生七年感受和英国版完全不同。我想应该很少人再关注阶级固化,更强的感受是渺小个体在动荡社会中不自主地漂流。苏联人在14岁甚至7岁就对世界有很深刻的洞见,而英国人在中老年还能保留美好善良的理念,这都很令人钦佩,不能说谁对谁错,谁高谁低。 虽然苏联拍的是八零后,年纪与我相仿,但看生于五十年代的英国版更有代入感,因为里面关注的元素、评价标准跟我们当下更接近:穷人富人、买车买房、重点中学、名牌大学、亲情爱情……我想这是因为我们也经历了相对稳定的几十年,虽然也有巨大的变迁,但总的来说是稳步前进。所以大家看英国版更多以静态的眼光看哪个孩子阶级跃迁了,哪些没有。而容易忽略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苏联版就完全不一样了,连国家都没了,战争、政变…… 周围的大学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为什么还要上大学?政府医院警察都腐败,人们互相冷漠敌对,为什么还要保持善良?十月儿童早早经历了理想破灭,怎么能不愤世嫉俗? 稳定和动荡,到底哪个才是历史的常态?我们接下来几十年会经历剧烈的动荡吗?如何应对?
《俄国人生七年1》影评(六):孩子的时代叙述
苏联解体 俄国回归
时代变迁下 动人的儿童群像谱系图
年幼的TA们对自己对周遭对世界的想法和看法
永远定格在了这套影像中
成为对那个年代苏联孩子
的捕捉、记录及特写
这套片启示我们
去打破时代的叙述长期被帝王将相们
拿宏大话语、搞大字眼来垄断的局面
要给予生活在每个年代的孩子对周遭对国家
表达满意或不满的话语权!
以此为前提
每个国家都该至少有一部这样的
儿童群像纪录片!
当时苏联孩子周围的话语环境
还是相对较自由
看过这套纪录片你就可以体会到
这些苏联孩子基本都保持了自由的灵魂
而制作这种质量的纪录片
不管在那个年代还是这个年代
对中国孩子这边来说都是困难的
一是中国很多小孩长期被老师和家长训练得习惯有媒体访问时就采取标准单一制式、正统讨巧的回答方式,自由表达天马行空的机会少
二是面对访问已长期习惯只挑好的讲这类正能量八股文的说话方式,见镜头就一副乖巧先进积极份子的模样久了,你就算突然让TA自由表达了,TA反而不会表达、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俄国人生七年1》影评(七):观感
村里一花样男子推荐了这部片,跟他要来视频。都是让小孩来讲历史,好特别,乍看好多民族,看得略眼花,搜索了下才知是讲前苏联80后的故事,从7岁讲起,这是第一部,后续还有14岁,21岁,28岁等。话说,小孩子发音说话都好像咬着字吐出来,很用力的感觉。
纪录片引导小孩回答对身边的看法,对战争的看法,对大人的看法等等,用小孩子角度来还原那个大环境下的生活状态。让我有点吃惊的是,小孩子表现出来的对大人的厌倦,“革命革命,不过是所谓的政治罢了”,私以为大人确实是无趣的,从这个角度想,就不觉得奇怪了。
有个说各自的上帝是什么的黑辫子女孩太有意思了,像小卫道士,在乎内心而不是物质,希望你能保持住哈。说到未来想做什么时,有个小孩说想当跳伞员,“往下跳的时候,我想看见整个世界”,有个小孩说,想“像你一样”做纪录片,233333,有一个说“初中再决定”,因为现在的考虑不成熟,初中时长大了才能考虑这个事,黑辫子女孩说做个好人就够了,其他不重要,还有个小孩说什么都不想当。
有些小孩很有自己的想法,有些听大人的话,回答明显是背出来的,有的很迷茫,有的很消极,可以看得到以后成长的痕迹。镜头下的人和常态人不同,选择小孩来作为片子的主角,因为更为真实,不知是不是考虑的原因之一。纪录片太迷人了,你只需将事实说出,历史自有评说,傲娇感袒露无遗。
《俄国人生七年1》影评(八):生于苏联の预告
本简介适合事前看,帮助快速入戏,尽量不剧透
·······································································
1、20个孩子,20个人生
2、家谱
莫斯科2——男男
圣彼得堡5——3女2男
中部农村2——男女
贝加尔湖1——女
难民营1——男
孤儿院1——男
立陶宛2——男女
格鲁吉亚2——男女
吉尔吉斯斯坦2——男女
犹太人2——男女
=20
································································
一下有一定程度剧透,自选
·······························································
没法复制粘贴图片,一个个太麻烦,截图算了。。。
《俄国人生七年1》影评(九):20个孩子背景
圣彼得堡
阿霞:圣彼得堡 开始上小学过集体生活,单亲家庭,和妈妈住一套大房子,摇椅,白眼,讨厌国家和政府,想移民,单亲,父亲是军医,从不关心自己。想当英语翻译或英语老师。愤世嫉俗。14岁说现在住在傻子国,有资源不会利用,现在哪里也不想去。
双胞胎兄弟(丹尼斯,斯塔斯):圣彼得堡,工人阶级,完整大家庭,捣蛋的眼角有颗痣。想当建筑工人,捣蛋的说吸尘器。
姐妹(塔尼娅,伊拉),圣彼得堡,普通小区,喜欢跳舞。都考上芭蕾舞蹈班。
伏尔加河畔村庄
萨沙:东正教,村里现代化的部分,去上学,打德国人。想当司机。有钱想买摩托车
玛琳娜:东正教,父亲在教堂供职,头巾,村里穷的,家里很多小孩11个,在家照顾弟弟妹妹,不去上学。什么都不想当。最想玩。
西伯利亚:
安德烈:孤儿院,西伯利亚,培养到军乐队,他说亲人有奶奶和哥哥,父母死了。想进马戏团当小丑。给很多钱不会拿,不想当有钱人。梦见妈妈。最想有自行车。14岁,被收养,到美国
丽塔,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喜欢大自然,想当老师。如果有钱会分给穷人。最想去南方旅游。14岁感觉这里有些无聊。
立陶宛
卡佳;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俄罗斯族,聪明智慧的小女孩,做善良的人,基本自学,在家妈妈教,两居室单元房,和父母爷爷奶奶住。人品比钱重要。最想让大家都喜欢大自然和动物。
阿格斯: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立陶宛族,父亲律师,独立运动,不讲俄语,对东方搏击感兴趣。想当跳伞员,看整个世界。
格鲁吉亚
拉多: 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父亲高官,独立运动,不娶俄罗斯姑娘。瞧不起列宁和政客。有钱想买奔驰,丰田,望远镜。最想有个小弟弟。
阿廖娜:格鲁吉亚鲁斯维塔,俄罗斯族,想回俄罗斯,单亲,筒子楼。想当医生。有钱想买电视机,小狗,花瓶。希望下雪,而不是下雨。
吉尔吉斯斯坦
娜斯佳,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Bishkek,原名伏龙芝),独门独院,俄罗斯族,美人胚子,说发生叛乱,罢工。晚上做恶梦。希望大家都热爱和平。希望万物生长美丽。
阿尔玛斯,吉尔吉斯族,像日本小孩,吉尔吉斯和乌兹别克打仗,宵禁,单亲家庭,父亲走了,一家五口挤在一起,想拍电影。有钱想买作业本。
犹太双胞胎(廖尼亚,让娜), 叶卡捷琳堡,父亲IT工程师,移民以色列,怕反犹情绪和经济动荡。让那最想留在苏联,因为奶奶一个人在这里。
莫斯科
帕沙,头巾小女孩,来自阿塞拜疆巴库,克里姆林宫难民营,骚乱难民,知道死亡,家里被坦克打烂了。不想成为十月儿童。不觉得上帝在看自己。想当警察,能抓罪犯和酒鬼。梦见鳄鱼。最想把老虎变成老鼠。
安东,莫斯科,单亲家庭,外公真理报编辑,妈妈评论家,党内高官二代,想学防身术,父亲是警察,周末来看一次。还没决定以后做什么,等中学毕业后决定。有钱想建工厂。什么都不想要,觉得现在自己很好。
季玛,莫斯科,班上捣蛋鬼,想打法西斯,想当宇航员。
《俄国人生七年1》影评(十):历史,或永远未完成的疗愈
苏联,或者说俄罗斯版的《人生七年》的主人公是一群出生的普通孩子,他们来自于苏联各地,各个阶层,唯一的共同点就是生于苏联,总得来说,这部纪录片来迟了,却迟得恰到好处,对于曾经被称为“第二世界”的红色帝国,它仅仅通过那些“红旗下的蛋”给予了解体前夜的惊鸿一瞥,而在随后的几部作品中,他们就被放入“后苏联”的世纪末—千禧年语境中。
“百事一代”:他们选择了百事可乐,正如他们的父母选择了勃列日涅夫在俄罗斯,对于上个世纪7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有着一个特殊的专有名词:“百事一代”,在苏联时期,他们没有政治与文化层面上的选择,在饮品上,只能选择百事可乐,选择自我欺骗,但是,就在苏联的解体之后,他们又并无选择地面临生活,三观上的重建,《俄国人生七年》的这些主人公生长于1980年代的中后期——红色帝国的末代,但和“百事一代”相同,他们没有选择的机会,在宏大叙事的裹挟中前进,而影片将这些普通的孩子们摆放在银幕前,并在7年之后进行回访,毫无疑问,是一次对于历史的宏大书写,构成了当代俄罗斯的运动轨迹图。
但纪录片终究与“书写”不甚相同,它是一种复杂的减法,而非在银幕中用摄影机作画的电影导演,对于一个纪录片导演——一切,都是难以掌控的,同样对于影评写作者而言,我们无法,永远无法将复杂,随机的人物群像矮化为电影评论的符号学,而是通过若干独立的碎片,进入这部宏大叙事之中——而自一开始就注定的是:我们进行着一项偏激而狭隘的工作。
无论如何,我们最为确定的一件事就是:目前,我们无法如同那群在1991年伊始即对本片投以关注的观看者一样,获得影片最理想的观看方式——也即与真实时间步调一致的“即时战略”,然而影像作为一种“局部幻象的艺术”,如果可以在七年之间设立一个节点来展现7年内的俄国社会并拼凑出这个国家的全貌,那么请想象,纪录片中的那些人物,就在视频难以忍受的缓冲中,与7年的时间之流相遇。
上帝存在吗?对于这个东正教浓厚的国家而言,大多数人给出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比起官方的意识形态,东正教堂在这个国家的民众之间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位于伏尔加河畔乡村的萨沙与玛琳娜而言,它近乎于生活中的一切,虽然此时是二十世纪末,但是摄影机发现了一个依然保持古老仪式与生活方式的旧俄空间,一个教堂与颂圣之歌主导的空间,而7岁则是一个过渡礼仪的节点:孩子们从现在开始去教堂忏悔。
塔尼亚姐妹对于“上帝是否存在”,这些孩子们大多数给出的是否定答案,上帝不存在,或者上帝是空气,火等等,正如同7岁的孩子们无法认同外面世界中大人的很多行为,“大人们不需要玩玩具,他们有铁锅就够了。”住在圣彼得堡的塔尼亚姐妹如是说,此时她们仍然满腹憧憬地对待生活,舞蹈。
时间是一种环状叙事,就在2012年的第四部中,28岁的他们已经成为了父亲或母亲,在7岁时,他们是一种将来时,“我将要如何,如何”,3个七年之后,他们终于成为了过去时,逐渐以“我年轻时,如何,如何......”基调终于开始悲凉起来。
学会“与炒菜锅建立感情”是所有孩子的必经之路,也是少年们的成长仪式,以宗教词语而言,则是“信仰的一跃”,阿霞出身于莫斯科的单亲家庭,她认为一切的革命只会让社会变得更乱,并迫切希望离开这个国家,然而,长大后的她也不得不承认,“在如今的这个时代,脸皮必须厚一些;谁都逃不了,你能做的,只有适应。”她依然滞留在这个曾经在14岁时被她成为“傻子国”的国家,但她选择接受自己的命运,另外,同样荒谬的是,多年后,曾经厌恶“德国纳粹”的季马来到德国,并找到了发展,与爱情,并定居于此。
“上帝”并非出现在教堂的圣像画中,而是在影片的时间绵延中在场,与他们的转变息息相关,在纪录片中,似乎存在着某种超验性的存在,而信仰它的途径是自然的,生活化的,而并非通过仪式性。
俄国的婚姻观与美国以“爱情”为中心的浪漫叙事不甚相同,在俄罗斯,当他们谈及婚礼,联想到的往往不是“爱”,而是若干过渡仪式的一种,婚姻的仪式基本等同于告别少年时代的成人仪式,意味着责任与繁育后代,一如他们的七岁时,在东正教堂进行的宗教性仪式,因此无论是当下的俄罗斯还是过去的苏联时代,人们总是赞扬那些繁育很多后代的母亲,与家庭。
而婚姻的仪式同样也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宗教性,也即前面我们所提及的生活化信仰,或是“与炒菜锅建立感情”的成长,我们很难判断这种仪式的“好”与“坏”,正如在无爱的婚姻之中,自一开始,责任与夫妻之间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包括日常生活流动与重复的本质就在家庭中展开。一切关系都是直接而明确的,丽塔是一个叛逆的女孩,曾在14岁时尝试自杀,但面对即将到来的中年,都将面临着失语,她不再执着于自我消亡,而是继续存活下去,尽管命运并不会将她温柔以待。
安德烈的失语同样,失语的还有在孤儿院长大的安德烈,纪录片的走红令他找到领养家庭,来到美国,又离开领养家庭,创业失败,再一次孤身一人,他对拍摄的拒斥在于他不自由的本质与纪录片对命运的操控性,自由不在美国,哪里都不在,无论是否颓废,他活着,依然活着。这样,《俄国人生七年》给出了一种俄国式的存在主义:如果自始至终没有爱,只有存在,指归的存在,那么你就不会有多么失望。
在苏联,毫无童年可言。当我们重新审视《俄国人生七年》的第一部时,只会发现一面镜子,成年人世界的镜子,平静而光滑的表象下潜藏着隐形的裂痕,年幼的他们似乎没有注意到,但摄影机捕捉到了,它们注定将随着苏联的解体逐渐扩张,最终,这些孩子们不得不由此面对着对自身,世界的重新界定。
“十月儿童是列宁的帮手。”
“帮他什么?”
就在导演将摄影机对准季马身上的“十月儿童”标志时,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7岁的季马想了想,没有得到答案。
“老师没有告诉过我......”
这莫不是一种相当明显的“破镜”行为?意识形态所信仰的是一种纯粹的,自反的能指,跨过表象,我们只能看到一个由死者维持的空无,抵达了一个中心缺位的状态,“列宁的助手”本身实际上并非那么重要,关键在于语境之中的“元荣誉”,阐释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只是被告知如此而已。
此外,住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娜斯佳,更反射出了一个恐怖的事实。
“宵禁就是十点.....哦不,十二点就不能上街了。”
“如果上街呢?”
“就把你杀了。”
在娜斯佳的叙述中,关键并不是在于暴力行为本身,而是暴力行为本身被以一种日常化的形式出现,一种理所当然的“闯入”,也就是创伤本身,创伤一旦形成,即不可撤销,即使在随后的叙事中,一些空间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异化(例如吉尔吉斯斯坦的阿尔马斯,随着苏联的解体,他不得不面临着再次边缘化,然后以异乡人身份“来到”俄罗斯),还有一些他者化的空间随着人们的运动而发散(季马到了德国,安德烈来到了美国,犹太姐弟去了以色列,其中廖尼亚还去了阿根廷......)然而他们必然终其一生,反复回溯童年时期,疗愈这些隐形的裂痕,取消它们,正如同季马,开始以一种非意识形态的态度来到德国,他选择了与童年时的仇恨决裂,并因此获得和解。
随着解体被异化的吉尔吉斯斯人阿尔玛斯随后发生了什么呢?《俄国人生七年》的第四部(28岁篇)的开场,给出了一个答案,就在中间两部(14,21岁篇)的摇滚乐开场所暗示的变动状态之后,我们再一次听到了似曾相识的国歌,以及相似的红场阅兵式,这个国家再一次“安定”下来,联邦国旗取代了红色的苏联国旗,创伤将会以崭新的形态回归。
但我们永远无法断定俄罗斯这个国家的历史是否是一种永恒的环状叙事,历史永远将会是生成中的进程,不久后,我们将迎来《俄国人生七年》的最新版本:35岁,它或许会将以上的论述撕扯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