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idnight Library》是一本由Matt Haig著作,Canongate Books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GBP 14.95,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Midnight Library》读后感(一):如果当初....哲学
“在生与死之间有座图书馆,一排排的书架上每一本书都是你做的不同的选择的生活轨迹。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你是否会与如今不同?” —-Matt Haig
与晋江里许多穿越重生小说构思相同,在暗无天日走投无路之际,女主Nora有机会可以无限次地尝试她不同的人生轨迹。于是她先后体验了与曾经错过的人结婚后的日子;成为改变世界气候而在冰天雪地里的做科研的科学家;为了友谊搬去了澳大利亚;为了父亲哥哥而坚持下来成为奥林匹克冠军.....但又怎样,每一个生命轨迹里都有各自的遗憾与伤感。
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其不止步于体验“当初如果..” 还融入着人生哲学。借着女主的种种人生,读者也会对生与死,对成功失败都会有新的领悟。很推荐
《The Midnight Library》读后感(二):如果当初....哲学
“在生与死之间有座图书馆,一排排的书架上每一本书都是你做的不同的选择的生活轨迹。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你是否会与如今不同?”
—-Matt Haig
与晋江里许多穿越重生小说构思相同,在暗无天日走投无路之际,女主Nora有机会可以无限次地尝试她不同的人生轨迹。于是她先后体验了与曾经错过的人结婚后的日子;成为改变世界气候而在冰天雪地里的做科研的科学家;为了友谊搬去了澳大利亚;为了父亲哥哥而坚持下来成为奥林匹克冠军.....但又怎样,每一个生命轨迹里都有各自的遗憾与伤感。
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其不止步于体验“当初如果..” 还融入着人生哲学。借着女主的种种人生,读者也会对生与死,对成功失败都会有新的领悟。很推荐
《The Midnight Library》读后感(三):如果那些如果都发生了
这本书是在Where the Crawdads Sing之后听的。相比起来,这本更适合我的口味,要给五星。
故事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创意,但就是让人停不下来,想要和Nora一起走过她各种可能的人生。
Nora是一个已过三十,事业、家庭、婚姻都没有什么成就,浑浑噩噩地混日子的一个人。本身就有抑郁症,又在黑暗的一天遭受了一系列的挫折,她终于决定彻底解脱,离开这个世界。但事情没有她想的那么简单,并不是自杀就能解决一切。她在一团迷雾之中,来到了午夜图书馆,在那里见到了她幼年学校里的图书管理员Mrs. Elm。更神奇的是,图书馆里的书竟然是她各种不同选择下的人生,上百万种的可能人生。从小到大,每一次做出选择的时候,都会衍生出无数不同版本的人生。
如果她那天没有把猫猫放出家门,如果她没有放弃游泳,如果她继续玩音乐,如果她和好朋友Izzy一起去了澳大利亚,等等等等。
如果这些“如果”真的发生了,那么后面的生活是不是就是她想要的生活,她是不是就可以摆脱目前一团糟的情况,幸福,或者比较幸福地生活下去了?图书管理员说,你可以选择你想要的生活,然后生活在那里。但幸福不幸福,不知道。怎么定义幸福呢?有些事情一定要你自己亲身经历过才会懂。
Nora最后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她真的幸福了吗?
我们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幸福吗?
有些事情,只有你亲身经历过,你才会懂。或许那就是幸福。
《The Midnight Library》读后感(四):无限流穿越注水鸡汤
为了猫还有我的灵感忍痛加一星。
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女主有很多后悔没做的事情(谁不是呢)。但是那些后悔的事情多数是自相矛盾的。比如女主前几年后悔自己选了哲学没选地质学,后几年又后悔自己没读哲学系硕士……我突然醒悟所有的后悔都是基于当下的感受,没有一个永恒的解药。所有当下的选择,在今后都有可能变成后悔。或许人生就是没有解药的,那么多选择不可能每个都做得让今后的自己鼓掌。而且今后的自己又是瞬息万变的,那就不如活在当下?
我的确经常ruminate“如果过去的我做了什么别的选择,那就好了”,而这本书给我的答案就是,没有一个“更好“的人生。Laura convince我的是,所有的选择在当下都是基于目前的能力和limit所做出的“最睿智”的选择,而所有的后悔也都是基于当下的感受。这其实是自相矛盾的。这大概就是这本书给我的takeaway:无论如何我们都已经在努力地活出最能活好的样子了。
但这本书于我而言依旧过誉了。我不需要别人告诉我,生命最美好的不是有多成功或者有无悔,而是有无数的可能。因为有的时候,人的局限就在这里了。最需要的还是学习和自己相处,和自己和解。但是这本书的analogy就停在这里了:因为经历了无数种人生的可能,所以你需要去探索愿有人说的无数种可能。这难道不是一直被灌输的事实吗?关键是,怎么去探索呢?是不是应该先做到自洽,给自己足够勇气从痛苦里抬头呢?
不论如何,关于猫的那段还是真实地触动了我的弱点。女主有严重的抑郁症,她的猫猫在她自杀前死了。她一直觉得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她。死后到了midnight library遇见图书管理员才知道,她的猫猫有先天性心脏病。图书管理员告诉她:你已经尽力照顾你的猫了,他在别的平行宇宙里过得更悲惨,和你在一起的那一年是他最快乐的一年。他像你爱他一样爱着你。(看到这里我终于没忍住哭了起来)我两周前和Laura进行过一模一样的对话。我说我并不是一个好猫妈,我没有足够的精力陪粉粉玩。我也没有足够的钱让她每天吃新鲜罐头。Laura说,你已经尽力做到最好了。你rescue了她,你每天都在喂她吃你能给的好吃的。你关心她,爱她。她也爱你呀。You don’t have to be perfect to be good.(当时的我依旧没忍住哭了起来)
以及关于人际和孤独的讨论我觉得也很值得被铭记:
《The Midnight Library》读后感(五):You can choose choices but not outcomes
You can choose choices but not outcomes主角自杀,在时间的缝隙中,来到午夜图书馆,打开了后悔之书,想看另一种选择后的结果如何?
后悔和前男友Dan分手
在不分手的宇宙,两人结婚了,也完成了两人共同的梦想(其实是Dan的梦想):在乡村开了一间酒吧,却发现Dan和记忆中的不一样,还出轨了。
后悔没照顾好猫猫,让它死在路边
猫猫的死是必然的,先天有疾病,无法挽回,并不是Nora的错
后悔没和朋友Izzy一起去澳大利亚
在一起去澳大利亚的宇宙,Izzy在和Nora相聚的路上遭遇车祸去世
游泳梦
成为了奥林匹克游泳健将,并多次获得奖牌,
继续游泳是为了让父亲开心,却发现这个世界的父亲出轨了,妈妈也去世了
地质学家的梦
遇到了北极熊,认识到大自然的广阔,产生对死的恐惧,想活着
遇到了同样遭遇的Slider,不停流浪的Hugo
“All humans were really just one of nine million species”乐队梦
成为了当红乐队,万千粉丝,和喜欢的明星有恋爱史,一切都很满意,却发现弟弟在这里因为过度酗酒而死
体验了无数曾经想过的可能,却并不满意,再去尝试普通人生,Nora渐渐迷失了自己,失去了目标(有一大段特别无聊)。终于最后找到了“完美生活”,有美满的家庭,和弟弟关系也很融洽,却被强制回到图书馆,时间又开始滴答滴答向前走了,Nora认识到她想活着,回到了原始的生活。不得不说,这里非常牵强,以及结局过于理想。
《The Midnight Library》读后感(六):2020之书
如果需要一本书来陪伴、反思那个充满混乱与孤独的2020年,"the Midnight Library"是不错的选择。
故事并不复杂:经历孤独、失业、爱宠去世等一系列失意事件后,绝望的Nora决心自杀。在生与死的交界,Nora的意识来到了一个图书馆。图书馆的每一本书都记载了她每个不同选择下衍生的不同人生,在图书管理员的帮助下,她得以触摸自己不同的人生脉络,达成引言中诗人Sylvia Plath的希望——尝遍“无限的果实中的每一颗”。最终逐渐对过去的种种悔恨释怀,重燃生的热情。
“体验平行宇宙中自己的生活”这个设定像《彗星来临的那一夜》,而死后来到图书馆与“无限可能性”有博尔赫斯的影子,里面夹杂的量子力学又带来科幻元素,但在幻想与文学之下,"the Midnight Library"的内核是治愈。真要比较,给我的感觉倒更接近于电影《心灵奇旅》,探讨的是本无意义的人生中,真正重要的是在活着与体验中一步步书写自己的故事。
如果主人公Nora挚爱的梭罗是刻意选择了一种离群索居的静谧人生,那更多人是被迫在2020年忍受孤独与跌到低谷的心理健康。如何在失序与孤独中抓住自己,继续践行,在2020年成为一个格外值得思考的课题,以下是我从本书得到的一些启发:
不要活在他人的期望里
Nora最初的选择都在执着于修复因为没有达到他人期望而产生的悔恨:没有跟随男友去小镇开夫妻店;没有听从好友的建议一起去澳洲;没有为了取悦父亲而继续游泳。Nora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天地孤绝”的状态是因为令身边重要的人失望,从而被他们远离。虽然书中较为浅显地赋予了每个选择坏结局,来说明牺牲并不一定能换来稳固的关系,或者这些关系并不能让你不受伤害。实际上,将自己的情绪紧系在他人的认可上,那么迷失是必然的。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自己人生的主角,自己应该在自己的人生占据最高的优先级。关系自然重要,人的确有与他人建立真正亲密的连接的需求,但这些并不是能靠“将自己的意愿献上祭坛”便能求得的,甚至牺牲并不会得到控制权,他人的人生并不是你的选择可以控制,关系方向的走向往往超出预想。
成功与快乐并不一定是双生关系
人活着并不是为了某个目的,不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华,不是为了获得成功。在很长时间里,价值实现与获得快乐,简直如同王子遇上公主这类童话一样,能消灭一切阴影。人似乎应该致力与发掘自己的潜能与兴趣,接下来依靠它出人头地,最佳结果当然是凭它赚的钵满盆满。于是在以成功为导向的教育中,我们学会了忍受痛苦,学会了用珍珠换鱼目,并误认为金钱或地位的提升能治愈自己人生中的一切阴影。但在Nora作为流行摇滚巨星存在的世界里,她却依然失去了自我,依然深陷抑郁与破碎的关系,在万众欢呼的狂热中,那首集结了她才华、热情、与无限伤痛的Howl,是一首无人理解的悲歌。
人并不是为了获得幸福而活着的
这一条也许是最反直觉反常理的。我们习惯了将人生赋予目的,而幸福似乎是支撑一切的原动力与最终追求。Nora从充满爱与幸福的“完美人生”中离开,因为发现了这并不是来自root life的她建立的,她并没有经历那些努力与选择,她没有体验过任何踌躇与彷徨,尽管随着时间推移她在这段她不曾存在过的人生中日渐娴熟,入侵者的感觉与表演感却依然浮现,让她抽离。不过这段用较长篇幅描写的关系也让她体会到了生活在充满爱的环境的可能性。我们时常浮现后见之明,幻想能空降般进入一个已由所有“正确的选择”构建完善的世界,却不敢以行动来修复自己生活中存在的失望,潜意识里不认为自己能获得爱与尊重,认为幸福是水中之月般难以触碰,其实每个细小的举动都能给人生带来快乐,幸福不是遥不可及最终目标,而是应该从活着的每刻中努力体味的。
看上去再失败的人生,也许也曾给周遭的世界带来过积极意义
Nora一直厌弃的root life,实际上在潜移默化中给周遭的人带来了光与热。本该关门大吉的商店、被弃置老人院的邻居、走上歪路的少年,全部因为Nora平日的善举得以走上另一条更好的道路。人极容易被负面的想法拽落深渊,认为自己的人生一无是处,不值得存在,与世间无益。但事实上每一次友善的交汇,都可能曾经成为他人人生里的一盏灯。
这本书是Goodreads2020年fiction类第一名,第二名"Anxious People”与之仅几票之差。平心而论,要讲文学性、语言、技巧,甚至幽默感,"Anxious People"可能均超过"the Midnight Library"。但我想,如果你感到疲倦不堪,生活孤独无聊(如同我们每个人对2020的感觉),那么可以读一读"the Midnight Library"。
当你以为自己陷入了无边际的黑暗之时,当你囿于对自己过去种种“愚蠢”选择的苛责中时,当你徘徊在“what if”的遐想中无法继续前行时,记住,绝望并不如你想象般庞大到能笼罩你的全部人生,你的未来是一本没有写过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最珍贵的书,要继续写下去,要去体验,去爱,去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