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当你学会独处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2-09 04:16: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当你学会独处读后感精选

  《当你学会独处》是一本由周国平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46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你学会独处》读后感(一):三十而立的?

  在一个偏僻的小城,我极度的不适应。

  体制内的生活多一个单身过大龄女性来说是一个极度不公平的环境。

  各种偏见油然而生,有时候心情down的时候,喘息都累。

于是我看到了这本书,他像一剂良药,或者是孤独时的一个淡

  《当你学会独处》读后感(二):记

  不喜欢。 一开始以为是像贾平凹老师那样自得其乐的,孤独却又不孤独的独处。 大概花了两个小时看完了以后,感觉到了只是一个读书人的些许“清高”,一个文化人对于“读书”与“安静”的过分赞誉。 书中一直提到了“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是没有深切的爱的”,这乍一眼看上去没问题吧?没有灵魂,何谈爱?但是看了后面文章对于这句话的论述,不知道有没有理解偏差,我理解到的是“一个喜爱热闹,不喜欢思考与读书的‘俗人’是不会拥有真爱的”,我表示…… 世间众生本就各不相同,或爱好读书与安静,亦或爱好交谈与热闹,你不是鱼不知道鱼的快乐,你不爱好热闹怎知道爱好热闹的人没有爱呢? 自己本就是一个“俗人”,想让自己沉浸在阅读、学习与思考中,却总是被生活中琐碎的“俗世”所拉回,我不抗拒,因为那就是人性,不能一直快速从那些让自己大脑飞速运转的哲理或者是上天入地的知识点中获得快乐,总是需要在繁忙的自我提升中找到能让自己很容易就过得快乐的方式,亦如看看“没有营养的综艺”——yes!ok!,亦如与男朋友说说冷冷的玩笑、甜甜的情话…… 我也见过太多“俗人”,父辈家贫,未曾有过很好的教育,甚至在多多数情况下,能很熟练的做着那些社会认为“没有素质”的事,逢年过节没有书香门第人家的“写春联”,在对于年轻一辈的教育上也没有那样的循循善诱,更多的是“打是亲骂是爱”,但是就是在这样一群“俗人”才最令我能感受到这世间的温暖,他们的爱或许没有那么阳春白雪,但是毫无疑问是极其真挚的,是不带有一丝文化的“修辞”的。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读下来,让我这个俗人一直皱眉,感受到的是一些变相的“鸡汤”和文人的清高罢了

  《当你学会独处》读后感(三):得到与失去

  

可能是前段时间失恋,所以对周国平老师在这本书里提到的关于得到与失去的段落印象特别深刻。

《从零开始与未完成》里有一句“你虽失恋却仍是一个初恋者”,能完全放下吗?周国平老师说, 他也做不到。

在《人生寓言》里有很多小故事,其中有三篇和得失有关。

记得有一篇说的是一个少妇打算自杀,然后划船的人问她为什么,她说两年前结婚了,然后丈夫抛弃她,孩子也病死了。船家说那两年前呢,她说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船家说这个是回到过去的船,下船后你就回到两年前。后来少妇没有再自杀。

有一篇是公务员之死。说的是一个公务员收到一封信,说外国有个远房亲戚去世了,给他留下了一个珠宝店,很值钱。然后他很开心。过几天又收到了一封信,说大火烧了整个店,什么都没有了 。他很伤心。他同事笑话他说有什么好伤心的,你从未拿到过那个店啊。他说你懂什么,珠宝店可是很值钱的。最后他死于抑郁症。

还有个故事说有个兔子,很喜欢欣赏月亮,阴晴圆缺都爱。天帝知道了,接见了她,把月亮赐给她。然后她再看到月亮缺了一角就很心痛,不能像以前一样欣赏。最后她去求了天帝收回他的赏赐。

感觉这个兔子最懂得得失之道了,有时候得到了不一定开心,还不如放弃。

大多数人觉得得到了再失去不如从未得到,因为失去很痛苦。

看完书,放下书,我假装自己回到了恋爱前,还是那个无忧无虑的自己。

  《当你学会独处》读后感(四):尖刻而又深刻,领悟!

  《当你学会独处》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的作品! 所谓“大家”,那就是某一方面的造诣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的专家!而这本书的作者无疑已经是一位文学上的“大家”,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作品和人,不应该太在意作者,管他是谁人所写!文学的安静,在于作品的出众,而不是作者的“哗众取宠”!说实话,看到这儿,又很认同作者自己说的,真正的作家,必是极有个性、不愿为世俗所累的人!心理在诽腹,他说得就是他自己吗(笑)?他又说,书可分很多种类:不可读、可读可不读和必读!在他的眼里,所谓名著没有必读之选,“杂”书没有必不读之意……在这本书里,有很多不敢想,或者敢想不敢说的或者就没想透的,一一都会解读!又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一类从没接触过、没想过的谓之知识,一类想过遇到过却不明其意,看过此书突然如醍醐灌顶的谓之智慧!无疑看这本书就是对于我个人来说两者皆有!同时佩服作者的涉猎,所谓“大家”,这才是大家风范! 于是作者说看作品不看作者,就目前自己的阅读水平暂时是不能理解了! 因为作者自己也说,如今的书市,什么样的都有,挂羊头卖狗肉的比比皆是,在不愿走弯路又“好(第四声)书”的人眼里,领路人真的要有一个!记得曾经看过一个这样的说法,找书看,看到自己喜欢看的书,就看看作者是谁,再看看他的其他作品!再看看他推荐的书作者,如此循环,身边总不缺好书! 看过此书,才明白,那就是领路人!只是在我们没有达到一定境界时,我们不断换着领路人!故儿看书不看作者,那是不能够的了! 再来说到这本书内容,一篇篇散文铺展开,聊人生聊自省聊未来聊命运……或长或短的文字,读之不累,想看哪篇看哪篇,随性随心,文字如涓涓溪水流淌出来,不知不觉中已然把一本书翻完!在所有文体中个人认为散文是最自然的表现吧,不拘形式不拘题材,于无声处就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传递给读者,没有压力!当然看完本书,作者其他的著作必然要翻一翻的,恕不能听作者所言了,不过,还是希望能接近作者所说的吧!推荐本书!

  《当你学会独处》读后感(五):周国平《当你学会独处》摘录读书笔记

  

每个人都是生物学生理学上的个体,最切己的痛痒唯有自己能最真切地感知 痛苦是无法分担的,别人的关爱只能转移你对痛苦的注意力,却不能改变痛苦的实质 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在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 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 穷人和悲惨的人的心灵空间完全被日常生活的忧虑和身体的痛苦占据了,所以不可能有思想的自由。——泰戈尔 广大的世界对于我们只是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说。我们每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如同螺丝钉被拧在一个不变的位置上。 日子静止了,不再是一条流动的河,而是一口静止的井。 我们等待解冻的那一天,看解冻的河水在阳光的大地上纵横交错 被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我们如同一条条急流,在大地的河床里奔腾起伏。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人际关系的相处之道: 尊重他人,亲疏随缘 一切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 在一次长途旅行中,最好是有一位称心的旅伴,其次好是没有旅伴,最坏的是有一个不称心的旅伴——周国平 好读书,沉思,欣赏艺术,丰富精神,唤醒沉睡的超我 生命的需要——平凡而永恒:自然情感——亲情爱情 安全,健康 随大溜是最安全的,独特会遭受舆论的压力,庸人的妒恨和失败的风险 人生的意义是找到超越肉身的大我,与小我相沟通 灵魂的觉醒有两个途径 一是信仰 二是智慧 灵魂是基督教用语,用来指人的精神性自我(个人理解是超我) 超我的觉醒有重要意义:人生的重心会向内转化,在世上做事会和外物保持距离,尽量不受无常的人间祸福和得失的支配。 通过信仰,灵把魂照亮,人才真正有了灵魂。 哲学不讲灵魂,讲智慧。智——人的认知能力,分清自我与外物;慧——万物与我为一 朋友 在这世上有若干个人,不见面时会互相惦记,见了面能感到一种默契

和命运结伴而行 性格即命运——赫拉克利特 偶然性可能是神来之笔,也可能是笔误 浮生若梦 何妨就当它是梦 尽情的梦它一场 ?世事如云 何妨就当它是云 尽情的观它千变? 从零开始与未完成 勇于从零开始 坦然面对未完成 (巧了,说的不就是我的驾照吗 ?) 那么 好吧 让我从头开始吧 所谓不了了之 不了就是了之 ,未完成是生活的常态 生命害怕单调甚于害怕死亡 诗人想到人生的虚无就痛不欲生 先生请别这么说,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直到今天,诺亚的子孙依然架着自己的方舟——自己的人生在茫茫宇宙之海上漂流,徒劳地寻找着一小块可以停靠的陆地。

  《当你学会独处》读后感(六):平和与清醒,智慧而从容

  首先买到入手的第一感觉就是:真舒服啊。因为觉得买书看书是为了里面的内容,至于说版本纸张装帧之类的没有必要太在意,只要是正版就好,所以那些精装本典藏本之类的都不是我的菜,当然除非打折……不过这次真的要惊叹了,纸张的手感特别舒服,特别有质感的那种,感觉确实是很用心的一本书。

  然后内容方面,更不用多说,周国平确实是大家,而且说实话,最近其实状态很差,心浮气躁,很多书拿起又放下,看了个开头就不想再继续。就连这本也是差点觉得不适合这种状态去看,然而翻开几页以后才发现,其实正适合现在的情况,让心情慢慢去平复。

  整本书完全就是一本金句大全,看着看着慢慢就平和下来:可能我们真的是即使年龄逐渐增长,但是困于现实没法走出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坐在井底看着头上巴掌大的一片天,这时候就需要一双看过远方的眼睛告诉我们这世界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样的风景,以及,怎么样用更好的心境去看这些风景。

  另外就是,也许孤独是所有人与生俱来的共同病症,而独处则是将之升华,这本书则是让我们学会独处,也是习得升华的一个过程,所以,在书中有太多共情之处。

  我喜欢周国平,他的文笔永远都是非常淡然,不疾不徐却有着从容不迫深入人心的力量,是有过很深度和广度的阅读和经历作为积累,才能够有这样的底蕴,最后变成自然的流淌,形成了我们看到的文字。我佩服他的通透,对于世情和人心的洞悉,不动声色间用最简单的笔触直指出来,让人直面自己。感觉是一种那难以形容的东西,但是在他的笔下却似乎有了实质。

  比如他所提到的废墟感,即历经种种挫败所带来的失意乃至于虚无,然后提出来的应对心态是以此为起点重新开始。看到这个词便有一种震撼,其实到了一定的年龄,多少经历许多挫折,像是生老病死成功失败,想要放声痛哭的时刻太多,但的确废墟感的形容,更加深刻而妥当,一下子让人回到当时当地,四顾茫然的自己。没有足够深刻的经历并凝练成思想,是无法做出这样的形容的。

  但我更佩服的是他的坦然,如从废墟感来说,他明白最健康的心态是忘掉曾经拥有的一切,忘掉遭受的损失,从头开始,重新寻找一块空地动手重建。我当时看到这里,直觉是太难了,很多人大概做不到,然后接下来就看到他很直接地承认自己达不到这种近乎禅境的境界。看到这里,忽然又觉得释然和感佩:有点像是,明白世界的边界和自我的边界,并坦然承认自己也许永生无法达到那样的边界,但是坦然地接纳这样的现实。这个其实是最大的勇气和最高的智慧,因为承认自己达不到其实是很难的,大多数人都是因为这样的不甘心,穷其一生都在不断地折磨自己,是很痛苦的。

  所以我更喜欢书里传递出来的平和、清醒的人生态度,以及智慧而从容的思考方式。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也是让我觉得最深刻的地方,是思考的重要性,也许大家的经历都不少,但是能够从中不断思考,看见自己,看见世界,看见他人,这样就很少了。但愿我会学着不断去思考,然后真正学会独处。

  《当你学会独处》读后感(七):平和而清醒,智慧而从容

  首先买到入手的第一感觉就是:真舒服啊。因为觉得买书看书是为了里面的内容,至于说版本纸张装帧之类的没有必要太在意,只要是正版就好,所以那些精装本典藏本之类的都不是我的菜,当然除非打折……不过这次真的要惊叹了,纸张的手感特别舒服,特别有质感的那种,感觉确实是很用心的一本书。

  然后内容方面,更不用多说,周国平确实是大家,而且说实话,疫情期间其实状态很差,心浮气躁,很多书拿起又放下,看了个开头就不想再继续。就连这本也是差点觉得不适合这种状态去看,然而翻开几页以后才发现,其实正适合现在的情况,让心情慢慢去平复。

  整本书完全就是一本金句大全,看着看着慢慢就平和下来:可能我们真的是即使年龄逐渐增长,但是困于现实没法走出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坐在井底看着头上巴掌大的一片天,这时候就需要一双看过远方的眼睛告诉我们这世界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样的风景,以及,怎么样用更好的心境去看这些风景。

  另外就是,也许孤独是所有人与生俱来的共同病症,而独处则是将之升华,这本书则是让我们学会独处,也是习得升华的一个过程,所以,在书中有太多共情之处。

  我喜欢周国平,他的文笔永远都是非常淡然,不疾不徐却有着从容不迫深入人心的力量,是有过很深度和广度的阅读和经历作为积累,才能够有这样的底蕴,最后变成自然的流淌,形成了我们看到的文字。我佩服他的通透,对于世情和人心的洞悉,不动声色间用最简单的笔触直指出来,让人直面自己。感觉是一种那难以形容的东西,但是在他的笔下却似乎有了实质。

  比如他所提到的废墟感,即历经种种挫败所带来的失意乃至于虚无,然后提出来的应对心态是以此为起点重新开始。看到这个词便有一种震撼,其实到了一定的年龄,多少经历许多挫折,像是生老病死成功失败,想要放声痛哭的时刻太多,但的确废墟感的形容,更加深刻而妥当,一下子让人回到当时当地,四顾茫然的自己。没有足够深刻的经历并凝练成思想,是无法做出这样的形容的。

  但我更佩服的是他的坦然,如从废墟感来说,他明白最健康的心态是忘掉曾经拥有的一切,忘掉遭受的损失,从头开始,重新寻找一块空地动手重建。我当时看到这里,直觉是太难了,很多人大概做不到,然后接下来就看到他很直接地承认自己达不到这种近乎禅境的境界。看到这里,忽然又觉得释然和感佩:有点像是,明白世界的边界和自我的边界,并坦然承认自己也许永生无法达到那样的边界,但是坦然地接纳这样的现实。这个其实是最大的勇气和最高的智慧,因为承认自己达不到其实是很难的,大多数人都是因为这样的不甘心,穷其一生都在不断地折磨自己,是很痛苦的。

  所以我更喜欢书里传递出来的平和、清醒的人生态度,以及智慧而从容的思考方式。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也是让我觉得最深刻的地方,是思考的重要性,也许大家的经历都不少,但是能够从中不断思考,看见自己,看见世界,看见他人,这样就很少了。但愿我会学着不断去思考,然后真正学会独处。

  《当你学会独处》读后感(八):独处也是成长的必修课

  有娃之人都知道,当妈之后想独处简直太奢侈。尤其是这个特殊时期,24小时全天候与孩子相处,到处都是鸡飞狗跳的塑料母子情。周国平老师的《当你学会独处》在此时读来别有一番风味。

  我们常说:“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然而世道嘈杂,真正能静心独处的人少之又少。而这本《当你学会独处》分别从“自我”、“命运“、”性格“、”读书“、“反思”等角度展示了周国平老师如何思考人生,关照心灵,给我们焦躁的灵魂带来了沉静的力量。

  这种沉静的力量一部分来源于周国平老师的文字,总是带有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的白玉兰的芳香。无论何时读,都可以从喧嚣的闹市瞬间跨越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若禅若道的平静世界。烦恼丛生带来的惆怅也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还会逆溯到一份难得的清醒。

  这种沉静的力量的另一部分则来源于周国平老师通透的哲学思考。他说:“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固然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这里所说的独处不代表与世隔绝,而是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环境,通过不断靠近理想中的自己所得到的内心的从容与淡定。

  周国平老师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世界的宝藏。”终日奔波于各种交往和饭局,总是在和别人在聊天谈话办事,是对灵魂的耗损。能静心独处的人,必定有着丰富的灵魂。我常常思索,独处对成年人如此重要,对孩子来说是否更为重要呢?

  日常生活中,父母们往往更加担心自己的小孩不会与人交往,总是热心地为孩子寻找众多的玩伴。如果安安静静地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中,父母便会担心小孩会不会孤僻不合群。成年人喜欢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儿童的需求。

  而我觉得,对孩子来说,独处这种能力比交往可能更重要。因为当孩子独处的时候,他们才能更好地想象,创造力也随之而来。当孩子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世界时,你会发现他会与自己对话,还会创造出很多种角色讲故事,这是孩子用自己的方式体验环境,解决问题,建立自己的内在秩序感。

  独处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我们平时也会见到很多及其黏人的宝宝,任何事情都需要人陪伴。而学会独处的宝宝往往更具有安全感,在陌生的环境中也不会特别孤单和害怕,还会自己寻找乐趣,主动探索接触新事物。

  独处,往往是被我们忽略的一种能力。在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方舱中淡定的读书哥,也看到了无法忍受隔离而跳窗回家的留学生。对于悦纳自己的人来说,这是一段宝贵的自我增值期;而对于无法与自己独处的人来说,这无异于是牢狱般的折磨。一个人独处的能力决定了人生的幸福感,所以当你内心烦躁焦虑的时候,不妨读一读这本《当你学会独处时》,为不安的心灵寻找一份慰藉和希望吧。

  《当你学会独处》读后感(九):当你困惑的时候,读一读

  我们身处一个浮躁的社会中,每天疲于奔命,却不知是为了什么。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我们到底是为什么活着,什么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而不是一天天虚度光阴。我们看似生活在一个热闹的环境中,其中的孤独只有自己知道。 我也一度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没有前进的动力,一天天浑浑噩噩,我想很多年轻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需要一个人生导师带领我们突破迷雾,找到方向。最近看了周国平先生的《当你学会独处》,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一下子豁然开朗,原来我们的迷茫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自我,没有正确的认识自我。因为我们都活成了别人,是儿女、是父母、是好友、是同事、是一切身份 ,但唯独不是自己。一个缺失了灵魂的躯体,当然找不到活着的目标和意义。

  之前,因为迷茫,听说多读书可以解惑,于是开始读书,但是漫无目的,杂乱无章的读,不求甚解,没有达到解惑的目的,更加迷茫,更加空虚了。偶尔也会看到一些有启发的书,比如其中有一本张德芬的关于身心灵成长的《遇见未知的自己》,通过一个女性在雨天抛锚,寻求神秘老人的视角,对我们提出问题,你是谁?你要干什么?同样也是带我们探寻自我,这也与周国平先生说的寻求自我不谋而合,说明我们普遍都忽略了最真实、最重要的自我,一味的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为别人而活,怎么能够有动力呢? 看了《当你学会独处》,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也了解了周国平先生对于读书的建议,之前只知道读书好,多读书,却不知道怎么读,读什么?周国平先生告诉我们,读书分为三大类,一是无用之书,就是完全不可读之书,二是可读可不读之书,三是必读之书。所谓无用之书,就是表象像书,实则是印刷垃圾,对于我们毫无用处,拿起它就是浪费时间罢了。而可读可不读之书,是读了既没有什么收获,也没有什么损失,只不过不遗憾罢了,但世间这种书最多。最后,说说必读之书,这一类是最少的,可对于我们的精神营养却是最有用的,这一类就是经典名著,因为她们是经受了岁月的洗礼而依然存在,且一直散发着光芒的。周国平先生说这些经典名著不应该按学科分类,因为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表现出了精神上的永恒内涵,是具有永恒价值的。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最好的解惑方式就是通过阅读那些大师总结给我们的人生经验和哲学道理。这是他们历经沧桑,饱经磨难而结出的果实,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他们告诉我们的,认识自我,多读有用之书。

  《当你学会独处》读后感(十):总要一个人走余下的路

  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会遇到不同的人,给我们带来不同的生活体验,然而总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要一个人生活,远离父母和亲朋好友,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独自生活。独处,似乎是一个敏感的词,它给人孤独,寂寞之感,阿桑的《寂寞在唱歌》总是能带给我们共鸣。独处会寂寞,却也是自我提升的最好机会。而只有一个人真正的学会独处,才会获得新生,才能懂得人生的意义。

  中国当代学者,作家周国平先生的笔下给过我们很多思考,在我们的生活着时时刻刻发生着一些事,那些看似平常而又普通的事情,装点着我们各自的生活。“学会独处,就是学会如何让自己安住于当下。”

  《当你学会独处》是周国平先生的一部散文合集,是一本让我们学会自我和解的心灵之书,是写给每一个孤独的人聊以慰藉的百科全书。我们总要独处,去做我们自己。

  “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世界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例如是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唯独不是他自己。”或许多说的时候我们总是会被定义为某个身份,因为环境,时间,身份等等的原因,我们因为各种原因去诠释我们活在这个世界对应的身份,却唯独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什么时候能随心所欲的去做自己呢,没有其他任何杂念快乐的去做自己呢?而独处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给予我们空间上的充裕,心灵上的开放,给我们丰富的宁静,也提高着我们交往的质量,独处会让我们的灵魂觉醒,正视自己。

  在独处中我们认知自己从而去认知命运。命运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环境和性格。浮生若梦不过如此,为何不去好好的做这个梦呢。很喜欢书中《人生寓言》这一篇文章,由若干个小故事组成,生与死,快乐与悲伤跃然纸上。那人生的一幕幕仿佛正在上演,你看,无论富余还是贫穷,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终究有着它的结局。人性如此,自私,贪婪,高尚,怜悯,很多很多的词可以用在一个人身上,人性就是如此复杂。

  人是要读书的,无论什么时候,读书会带人人们生的希望。关于读书,周国平先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见解,如何读书,如何读好书,我们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做更有效的事情。

  《当你学会独处》是一份人生的哲思录,记载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认知,在不同的年纪遇到不同的事会有着不同的见解,而每一个人多多少少也因为环境和学识的不同使之观点不同,这本书给迷茫的你一些指引,无关结果,却是一份灵魂的默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当你学会独处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