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叶辉诗集》是一本由叶辉著作,雅众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遗址:叶辉诗集》读后感(一):小小诗集,大大力量
《叶辉遗址》是我第二次接触叶辉老师的诗,虽然接触的不多,但印象深刻,所以叶辉也就成为了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记得很久很久以前,那个时候我还很小,对诗集也似懂非懂,迷迷糊糊,刚刚形成一些认识诗的潜意识,一次和妈妈去书店的,在书架上看到叶辉的诗集《在糖果店》,小孩子对糖果是非常喜欢的,只识在糖果店,却不知此糖果店并非彼糖果店,但还是义无反顾的拿起了它,薄薄的,一共只有29首作品,但拜读之后,伴随着慢慢的成长,理解不同,却有不胜之喜,因为他跟其他人写得都不一样。叶辉老师的诗立体化的结构,有节制的叙述,在尽可能少的诗句中展现尽可能多的丰富性。叶辉写作非常节制,量很少,他的诗在语言技艺层面多有精耕,擅长于在寻常生活中捕捉到命运的神秘和心灵的独异,他关注的点往往细小而别致,却因为独特的洞察力,往往能将你带到全新的地方。叶辉的新作《叶辉遗址》,大致上也都体现了他写作特色。 《遗址》刚刚拿到手的时候,第一感觉沉寂,古老,神秘,灰色的封面透漏着一丝高傲,打开大致阅览后,发现《遗址》仍然延续了叶辉老师一贯的“俭省”风格,选诗50首。这些年所接触过的诗,大多数都是长篇大论,繁琐复杂,而此次的诗集小小的一本,里面却藏着无尽的“珍宝”,每一句诗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需要我们慢慢去揣度,研究,发现,一点一滴的回味它,慢慢的体会了解深入其中,总着,这是一本决定不会让人失望的诗集,那种不经意流露出的惊喜总是会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遗址:叶辉诗集》读后感(二):诗有多少,诗有多好
写诗三十余年,叶辉以十年一部的速度,“缓慢”地出版诗集。第一部诗集《在糖果店》,1999年;第二部诗集《对应》,2009年;最新的诗集《遗址》,2019年。 《在糖果店》只有29首诗;《对应》多一点,54首;《遗址》延续了叶辉一贯的“俭省”风格,选诗50首。2013年左右我看《对应》时,除了觉得“真好”,也有点遗憾:“真少。”这些年编诗读诗,见惯了一本诗集200页左右的篇幅,见惯了许多诗人的自我重复和注水(包括我自己),编辑《遗址》时,不仅没有“真少”的遗憾,反而有一种兴奋:我一直想编一本薄薄的诗集,就像特朗斯特罗姆《十七首诗》一样,现在梦想实现了。
决定一本书质地的,不是有多少首诗,而是有多少首好诗。
叶辉的诗,推许的人很多,比如黄灿然、柏桦、江离……有一年的华语文学传媒年度诗人奖,有人推举叶辉,候选作品是我们出版的一个选本(《明天》)中的七八首诗,还多是旧诗。最后没有得奖,也在情理之中。2019年初,我在赤壁第一次见到叶辉,向他表达了想为他出版诗集的愿望,那是在一个路边的烧烤摊上,我们一手端着啤酒,一手捏着竹签。叶辉说:“不巧得很,几个月前已经和雅众签了合同。”
我遗憾之外,也有高兴:我信任雅众的品质,不能做编者,做读者也是好的。 赤壁回来后不久,得知可以和雅众合作推出这本书。我们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雅众文化这么形容叶辉:“他的作品中‘没有独角兽和刀剑’,只有诗意与真理之光在世界的遗址上闪闪发亮。”这句话来源于诗集中的《远观》的最后两句:“没有独角兽和刀剑/只有真理被揭示后的虚空”。 《遗址》版权页上的时间是2019年12月,受疫情影响,书在仓库里停了很久。四月我们回武汉复工之后,才正式发行。五一期间当当、京东等各大网店才现货发售。大家久等了。
《遗址:叶辉诗集》读后感(三):小小诗集,大大力量
叶辉,这是我第二次接触这个诗人,虽然所触不多,但他带给我的影响却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因此他也成为了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记得十五年前,那个时候我还很小,大概十多岁,对诗集迷迷糊糊,似懂非懂,大概就只有一点点的初意识,一次跟妈妈去逛书店的过程中,在书架上看到叶辉的诗集《在糖果店》,小孩子都喜欢糖果,其实一开始我是被其名字所吸引,薄薄的,一共只有29首作品,但拜读之后,却有不胜之喜,因为他跟其他人写得都不一样。文章就像《小镇上的考古学家》一样,立体化的结构,有节制的叙述,在尽可能少的诗句中展现尽可能多的丰富性。叶辉写作非常节制,量很少,他的诗在语言技艺层面多有精耕,擅长于在寻常生活中捕捉到命运的神秘和心灵的独异,他关注的点往往细小而别致,却因为独特的洞察力,往往能将你带到全新的地方。下面这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叶辉的新作,大致上也都体现了他写作特色。《遗址》也深刻的体会出次风格。
《遗址》刚拿到手,它的封面如诗的内容写的:展现了它的阴暗两面遗址因为石柱已沉入海底大殿的栋梁就只能生长在古老的森林……一样,沉寂,古老,神秘,让人不禁的想探究它,小小的它,大大的力量,每一句诗里都充满了能量,让人不禁感叹。
很多人情愿写假冒哲学随笔,撰写游记,写艺术评论(尽管大部份不如在诗中的表达),情愿习禅,打座,或者去集中营,也是玩笑,也不愿去写一则自己的创作谈。一些大师们大师们,诗人也好,小说家也好,厨师、花匠也好,情愿写情色文学,童话也愿意,因为那里有简单、干净的罪恶,写广告词,写歌曲可以传唱。而叶辉老师的创作,往往更愿意写下关于诗的片断,通信谈论琐事,时政文章往往不得要领,因为这些看起来都在关注世界和他人,他们自己的自恋放在诗中,高傲,目空一切,却不宜明说。为什么喜欢叶辉老师的诗,很大一个原因在此。
时间不是一个线性的东西。比如,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今天的时间过去就过去了,但我们往往有一部分时间是在回忆,那这个回忆是什么时间?你就很难说了。这个回忆实际上是时间的一个网,它循环地往回走。这个回忆可能是你个人的回忆,也可能是历史的回忆,两者可能相跨几千年。一个人的时间,在这一天之内,就在几千年内奔跑,每一秒都是如此。又比如说预感,它是跑在时间前面了,我们日常当中的线性时间已经被它打乱了。以前有人说,诗人是预言家,这个预言和日常的线性时间完全不一样。诗人的时间和他们不一样。所以《遗址》真的很用心,他们不一样。
《遗址:叶辉诗集》读后感(四):小小诗集,大大力量
叶辉这个诗人是我第二次接触他,虽然所触不多但却成为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依稀记得十五年前,那个时候我敢念四年级,对诗歌还迷迷糊糊,似懂非懂的。一次和妈妈去书店的时候,在书架上看到叶辉的诗集《在糖果店》,刚开始是被其书名所吸引,孩子都喜欢糖果店,哈哈,它薄薄的,一共只有29首作品,但拜读之后,却有不胜之喜,因为他跟其他人写得都不一样,具体有什么不一样的那时的我还不太懂,慢慢长大后才发现,叶辉的诗集就像《小镇上的考古学家》,立体化的结构,有节制的叙述,在尽可能少的诗句中展现尽可能多的丰富性。叶辉写作非常节制,量很少,他的诗在语言技艺层面多有精耕,擅长于在寻常生活中捕捉到命运的神秘和心灵的独异,他关注的点往往细小而别致,却因为独特的洞察力,往往能将你带到全新的地方。《遗址》这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叶辉的新作,大致上也都体现了他写作特色。
《遗址》就如书里写的:展现了它的阴暗两面遗址因为石柱已沉入海底,大殿的梁柱就只能生长在古老的森林……;我不能告诉你他是谁,住在何处,因为一旦说出来,某个院子里,疯长的荒草就会死去……他的封面如书中文章一样古老,沉寂,灰意,但每一则诗都有深深的吸引力,说不出道不明,就是会紧紧抓住你的心,每一句诗都是一条崭新的道路,小小的诗集,大大的力量。很多大师们(尤其死去的)诗人也好,小说家也好,厨师、花匠也好,情愿写情色文学,童话也愿意,因为那里有简单、干净的罪恶,写广告词,写歌曲可以传唱。但叶辉老师的创作,他往往更愿意写下关于诗的片断,通信谈论琐事,时政文章往往不得要领,因为这些看起来都在关注世界和他人,他们自己的自恋放在诗中,高傲,目空一切,却不宜明说。他的诗,词语间的联系难以表达,形象间的照应不可以名状,诗意飘忽不定,趣味过于私人。喜欢找一找背后的事物,习惯性偏移,还喜欢时间的不确定性。
其实这也是我喜欢他诗的一个原因,因为时间不是一个线性的东西。比如,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今天的时间过去就过去了,但我们往往有一部分时间是在回忆,那这个回忆是什么时间?你就很难说了。这个回忆实际上是时间的一个网,它循环地往回走。这个回忆可能是你个人的回忆,也可能是历史的回忆,两者可能相跨几千年。一个人的时间,在这一天之内,就在几千年内奔跑,每一秒都是如此。又比如说预感,它是跑在时间前面了,我们日常当中的线性时间已经被它打乱了。以前有人说,诗人是预言家,这个预言和日常的线性时间完全不一样。诗人的时间和他们不一样。所以“他”很独特。
《遗址:叶辉诗集》读后感(五):废墟上的光芒
废墟上的光芒 以前听人说过,新诗读不懂。他说的意思很明白,诗歌的思想表达,太跳跃也太隐晦,不容易让人解读,这样自然就不懂了。诗歌是有这个特点,尤其是新诗。近一百多年来的外来引进、内部进化发展下,新诗已经裂变得各种流派盛行,有百花争艳、百家争鸣的态势。这种情况是令人感到可喜的,说明了诗歌创作的繁荣。 然而,也有不同的声音发出来,指出现在的诗坛太过混乱,没秩序、没章法,有点浊流涌动,乌烟瘴气。他这说的也能理解,中国新诗虽然经过了一百多年发展,然而还不是很成熟的,包括整个中国文学都是这个状态。只是,我们的发展状态越来越好了,包括华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文学奖的评定不能定论什么,但它是一个标志,起码表示我们的文学作品在世界上的被接受程度。 其实,很大程度上,文学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互相匹配的,上层建筑的协调匹配,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于我们这样的一个有古老传统和辉煌文明的国度来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文学也必将获得应有的承认和地位,这已经在被逐渐证明了。而现代诗歌也必将在这样的巨大形势下,不断进取,发出它自有的魅力和辉光。 这部《遗址》是很小的一部诗集。我说的小,是指的它的体量,只有几十首诗歌,薄薄的,和民国时代出版的诗集有点相似。近些年来,诗集越出越厚,和长篇小说一样,这也是人们有获取大量信息的需求的显示,要在一本书里,获得最多的知识量和文学审美享受。和时下的诗集相比,这部书显得单薄,但是内容还是丰满的。 厚诗集往往带来的是数量,薄诗集带来的就是质量了。所以,在两辑的编排中,可见编者的内敛和矜持,也许这也是对于文本严格要求的结果。像那句玩笑说的,浓缩的都是精华。我们看到了诗人在文字提炼上的斟酌,在诗意酝酿上的细致。诗人写作的诗都是短句,以两行为段落,这都可见他在语言淬炼和文本构思上的节省精致。诗人已经出版过两本诗集,一定是有着相当创作经验的诗人了。 品味诗句,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游历也是丰富的。这大约也是个云游诗人吧,喜欢观察微小的事物,喜欢深入历史,思考人类发展的当下和未来,探索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些,都是一个优秀诗人应该具备的。诗集以《遗址》命名,这是诗集中35页的一首诗,对历史沧桑的铭怀和纪念、感叹与思索,对现实的灵敏感悟和对比,让诗人的许多特质在这里彰显出品质的光华。 这当然是一本好诗集,小精装给人带来一些新的氛围和促动。长江文艺出版社是出版诗集的重镇,雅众应该是个不错的品牌。它的品牌适合了诗歌的特点,也表扬了读诗群众,让人们不再孤独。文雅终于会祛除流俗,诗歌终于会得到伟大的复兴,就像它们诞生时的样子。那是文学的源泉,精神的源泉啊!
《遗址:叶辉诗集》读后感(六):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我很少有读过这种书籍,听过的大部分都属于课本里的《大堰河的母亲》、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等等。
课本里的诗,感情都比较充沛,像是在表达一种情感。
而叶辉的诗,感觉是一个个故事,又似是用简单优美的词汇,描绘了一幅幅图画。
现在写这类的诗人已经很少了,写得好的更加是凤毛麟角了。
诗词歌赋是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留下的文化,诗词如今变成了白话文,歌赋变成了歌曲。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些将来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时光变迁,沧海桑田,泯灭不了我们对美的欣赏。
第一首《远观》
「大雾看起来像是预言
涌入了城市。当它们散去后
没有独角兽和刀剑
只有真理被揭示的虚空」
是恐惧,是虚无。
第二首《月亮》
「当夜晚的恐惧,变成白日的羞愧’
第三首《木偶的比喻》
‘我照常行走,但有些人
已经倒下,他的身后的人走了神
松开了手」
如果要用一句话描述,就是“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
『我也曾以为,我是主角
或许,不知名的上帝
躲在层层叠叠的云里
观看世间百态
用太阳给人们希望
又以月亮轮回xx』
本来想写(又以月亮暗示阴暗)的,但是感觉和词意不对,下次想到再补吧
第四首 《高速列车》
「死是一种羞辱,但有时
是一种谦卑,像旧照片里
窗口的一张张面孔
永远停留在
隐匿的轨道和田野中」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应该是
(我们享受着和平的阳光,但不代表世界一片和平,生活从来都不容易,当你觉得容易时,一定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时代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每一位的付出,有些人付出得多,有些人付出得少。但时代在更新换代,还需祖国的花朵继续传递下去。
第五首 《新闻》
「车灯前曾实现过的一张脸,在烈火之外的暗处
扎着头巾,或许不是头巾
而是裹在脸上的一块腐烂的布」
生在没有战争的年代,是一种幸运。
但人不能总是回忆从前,要向后看。
第六首 《上午突然变得喧闹》
「桌前坐着一个男童
从一本摊开的图画本,转过来他苍白的脸
他已死去多年」
很轻松的一首诗,仔细仔细读读,能让人上午突然变得喧闹的,只能是……
第七首 《划船》
「夕阳的光像白色羽毛
慢慢沉入水中,我们又从那里
划到不断来的回忆中
波浪,展现了它阴暗两面」
诗人想起父亲所作的诗
第八首 《笑声》
「智者不再大笑,他们头上的光环
此刻正变成爆裂前飞溅的思想火花」
金子在哪都能发光
第九首 《夜上海》
「战争已近,上海更远了」
这个描写的是很久很久之前的上海了,我不知道诗人如今几何,但现在上海那里都是人挤人。
第十首 《临安》
「西市上有人用玻璃
骗取金子,用胡椒换来
宅子和美人。巷子里到处都是
安神香的气息」
临安,神奇的地方
第十一首 《在暗处》
「而灯光如一道符咒,终止并取消
地下的秘密交易」
未知的东西,永远是最可怕的
第十二首 《异地》
……
不同的环境可以触发不同的灵感,这句话我感同身受。
作为读者来说,我比较恐惧。
因为诗人的想象力过于丰富,或许的我的想法过于黑暗。我读到的都是死亡、未知、迷茫、漫长、意外、荒芜、空虚……
例如「或者是,是大革命前
江浙一带,被缠绕的
晦暗不明的灵魂」
——
「脸从陌生的街道
深处一一浮出,一如询问:
你为何站在这里?我不记得」
可能是诗集被命名遗址的原因吧,是那块只能回忆、只能空想、只能虚构的梦。
《遗址:叶辉诗集》读后感(七):诗意与真理的光芒在闪耀
好久没有读过现代诗了,叶辉的这本《遗址》是一本绝对精品的现代诗集,叶辉的诗以少而精著称,本诗集总共收录了他的四十八首诗歌,因为其中有两首分了好几个部分,其实有至少五十首诗的量。
这里面都是一些短诗,不是长篇叙事诗。以前看过很多长篇叙事诗,当然也不错,但是还是觉得短诗更好,长篇叙事诗为了描述事件,语言所说比较押韵,比较好读,但是总是觉得比较浅显,就像一瓶酒,酒味比较淡。而好的短诗就像一瓶老酒,酒味浓厚,越回味越美。当然叶辉的这部诗集,也有很多叙事的内容,但是叙事本身不是重点,更多的是表现的一种状态,一种感觉,以及对人生的一种感悟。
叶辉的作品,我感觉就是那种非常干净、纯粹的诗,里面的内容充满诗意和真理的光芒。里面没有独角兽和刀剑,没有悲观和憔悴。第一次读叶辉的诗,可能会觉得有些杂乱,一首诗中可能忽然转换很多场景,有些事和情景好像关系不大,也可能会有懵懵懂懂的感觉,但是多读几遍,用心体会,可能就会觉得里面的话语很有意境,反应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作者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也深深潜入到作品中。
给我的感觉,诗歌,特别是现代诗歌,很难用现代汉语的语法标准严格要求,也没办法去要求,完全打破了这种框架,有些有些韵律的感觉在里面,但是要求也不是那么严格。诗歌里面更多的是为了表达一种心情,一种意境。这就像一个人静下来后,在那发呆,想到一些天马行空的事。但是这些事又有一定的关联,也就是有一个主题,就相当于诗的标题。也像一个梦,大家都知道,梦的指向根本不受我们自己的控制,说不定梦到哪儿呢,但是总的意境不会变化太大,很少有人一个梦大悲大喜不停地转换,要嘛是噩梦,要嘛是喜梦,要嘛是不喜不悲的平常无聊的梦,梦再天马行空,总会有个主题提炼出来,醒来后,可能梦的具体内容想不起来了,但是梦的大致感觉还是会记得。
诗歌就是这样,诗歌更像是灵魂的跳跃,心情的意念随意涂抹,看似天马行空,但是又无不相互关联。读诗不必追求一遍就读得明明白白的,好的诗歌是应该反复诵读,用放松的心情去读,慢慢体会其中的内涵,也就更能接近作者的灵魂深处,体会作者想表达的那种意境和心情。
下面我们欣赏欣赏叶辉精美的诗歌。
卷角书,作者就发挥了他充分的想象力,他说,有一天,发现了世界卷起了一角,像衣领和书,像烧毁的信,文字变成了灰烬,铅色飘向永恒,写信的人或许正在窗下背对着我们,后面又谈到煤炉冒着热气,可能是什么人还没有回到屋中,后来又提到河水的声音像女人在洗床单,有多少屈辱和污秽在清澈的河水中,在夜色中如墨般存在。
通过这首诗,是不是感觉到了诗的天马行空,但是总的意思我的理解就是世界总是有不完美的地方,大到大千世界,也有卷脚的地方,我们过着很幸福的生活,但是世界很多地方还过着很艰难,贫困。小到朋友或亲人间的卷角,也就是有了矛盾,互相压在心底,你以为他不会在乎你,可实际上他可能一直在想着你,没有勇气直接告诉你,一直用写信的方式在表达着自己,但是又觉得不妥,又把信烧掉,他虽说背对着我们,但是他却一直在想着我们。夜色中,流淌的河水像女人在洗衣服,有很多屈辱和污秽在夜色中、在河水中如墨般存在,表达了深夜孤独愁更愁,就感觉像失眠的人儿在想着自己的委屈和屈辱,就好像在夜色中的墨瘢,像波光粼粼的水中阴影。
书中也有很多精美的诗,有些诗我还读了很多遍,有时候让我讲解每一首诗都讲了啥,我也很难讲的太明白,就像那首“卷角书”,我似乎也没有说的太明白,也许,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但是对里面很多诗我读多遍后虽然很难讲得特别清楚诗的意思,但是对诗中所表现的那种意境,展现出的那种真理的光芒却永远记忆在了我的心中!
《遗址:叶辉诗集》读后感(八):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
说起来上一本让我读起来如坠云雾之间的书,还是费滢的《东课楼经变》,似真似幻,所有的思绪都像是蒙上了一层雾气,袅袅娜娜升腾之间,你看的似懂非懂,是清非清。如今读叶辉的诗集《遗址》亦如是。
遗址:叶辉诗集9.0叶辉 / 雅众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遗址:叶辉诗集》是一本我读过的最薄的诗集本子,不像我读过的其他诗集那么宽厚,甚至也不如其他的那般明朗。看的过程中有一种行云流水的顺畅感,也有一种明明灭灭的模糊感。若说给它定一个基调什么的,以我浅薄的读诗技巧而言,是摸不着头脑的妄言。
估计不怎么读诗的人,如我这种,大概对诗人叶辉是很陌生的。我百度了一番,发现也没有词条可循,只有网上寥寥数篇的人物访谈可以做一二参考,帮助自己了解一下叶辉其人。他算是第二位我知道的在枯燥的机关单位工作的时间缝隙里,迸溅出灿烂的思维火花的作家,第一位是写出了《三体》这部广为人知受人称赞的作品的大刘。
现实中的叶辉还是一位建筑工程师,他自己亲手改建了一栋阵雨别墅,有时候也为一些旧建筑做改建工作,比如说将镇上的明代的建筑改成美术馆之类。在《遗址》这本诗集里,我读了好几首与建筑有关的诗作,一开始只单单以为是灵感迸溅火花时的偶然,搜查了访谈报道才知道,这是工作和生活交织之后的必然。就像是现实照进梦境,也像是日有所思便有所作,是一种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洒脱。
“房子的阴影中/站着一个人,猫坐在门洞深处/苔藓、刺槐树/沉浸于古远的静谧/冬夜/中国庭院中,一座空空的凉亭/这些都仿佛获得了永恒/永恒,就是衰老/就是淬火后的,灰暗、冰冷/当夜晚的恐惧/变成了白日的羞愧/三个弱智儿童并排坐在窗下/仰起他们梦幻般的脸/仿佛三个天使/被囚禁在苍白、微弱的光里” ——《月亮》
若只是单独拎出来一两句,虽然也意境幽远,却多少会失去其最初的意韵。这首始终给我一种矛盾感,有一种冲击我心底深处的力量,却也带着一丝丝美得残缺的遗憾。解读诗对我而言是一件难事,自我学生时代起就如此,结束了学生时代的我更不会轻易说自己可以读懂别人的诗,一是不想强行解读破坏美,二是不愿意自说自话惹自己厌烦。每一首诗的诞生,背后都蕴藏着作者的情思,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如果可以直白宣泄,何来的一字一顿,斟酌简练。
读诗,才是真正的“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古往今来,皆有以诗会友的说法,可能也正是诗词可以寄托的情怀,是一种说不明道不清的惺惺相惜,是一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随意不羁。懂得人自然是知己,不懂的人,也不妨碍浅唱低吟。或许某一天时间到了,曾经不懂得,会也在时光的打磨中会心一笑。
吃惯了快餐式的文学作品,读诗就成了一种奢侈。叶辉十年才成的这样小小一本的《遗址》对我而言尤其是。这本诗集里有好多东西,于今而言,都不可明言于口,但相信读罢的你我也能相视一笑,各种心情不需语言也能想通,并通过他的诗集联结在一起,扭成一股绳。
有时候文字让我们认识世界,有时候文字限制我们认识世界,那么,读诗吧,所有的问题,诗里都会有答案。
最后,放上《遗址》里的其他诗作的部分节选:
“那么是谁移走了/我们发现真相和历史的权利”
“是废墟?也可以/是未完成的城堡。我也可能/只是提前到来”
“这里的居民冷漠/但海洋无私,每天都从海底/掏出贝壳、死鱼,还有无穷无尽的/泡沫”
“水鸟低鸣,一艘游船/莲叶般缓缓移动/仿佛在过去,仿佛/在来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