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09 00:41: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的读后感大全

  《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是一本由[英]多米尼克•德罗姆古尔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页数:3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读后感(一):令人惊叹的环球文化全景

妙啊~这个故事注定成为传奇。

1部戏,2年,16个人,305775公里,198站环球巡演。一场由莎翁戏剧引动的文化之旅,这本书可以说是风光旖旎,以《哈姆雷特》链接各地的人文风物。198座城市、198种文化、198次莎士比亚语境下的国际对话。跟随最神奇、最优美的一部莎剧,走遍全球每一个角落,串联一幅令人惊叹的环球文化全景。

  《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读后感(二):和我一样热爱莎士比亚的剧迷看过来

  

奥斯卡金像奖获得者:艾玛•汤普森鼎力推荐。入选《纽约时报》图书推荐榜单。一场史无前例的戏剧冒险,别样视角解读莎士比亚经典剧作,讲述不一样的哈姆雷特。 舞台上的故事、巡演中的经历,12位演员、4位舞台监督,背上行囊、道具、乐器和服装,用1部剧作拉近世界的距离。

台上台下、戏里戏外,时空与身份交错中,再度感悟莎翁笔下丰富的人际关系、社会时运以及对人心的理解。

  《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读后感(三):旅程

  

翻开书本,踏上旅程,跟随作者重新感悟《哈姆雷特》,感叹舞台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感受所到之处的人文与历史,感觉作者是一位情感细腻丰富之人,作为环球剧院前艺术总监,有着艺术家的敏锐和浪漫,也有着文人的一点点小清高(此处褒义)和羁傲不逊,才气中透着一丝可爱~

在莎翁的几大悲剧中,我个人是比较喜欢Macbeth, 权力之争与预言宿命论的题材总是很能吸引我,对于Hamlet这样一个看似疯癫,实则敏感却也明镜的悲情王子,我最先给予的也仅仅是同情并替他感叹造化弄人,但跟随作者的层层解构,一个更加立体的Hamlet出现在我眼前,对人生、对命运、对友情亲情爱情大起大落看似矛盾的思想催化了与现实的碰撞,迸裂出决绝却也绝美的悲剧火石,如果悲剧也算一种美的话。

从伦敦泰晤士河启程,两年近200个国家及地区,带着这样一位王子出巡,所到之处很难不引起关注及追捧;有世界顶尖剧院,也有露天难民营;有风光绝美之境,也有战乱纷扰之地;有总统等政府高官,更有普通民众;有发达地区的门票收入,更有欠发达地区的免费演出;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欢乐,也伴随着各种未知及艰难的旅程,佩服他们的团队凝聚力,感谢他们把经典艺术带向世界的坚持。一直想亲历环莎的现场,也很想知道剧组在帝都和魔都巡演过程中的趣事,不过书中只提到了台湾场,内地场倒未有提及(之前以为中文版会特别提到哈)。

约旦北部札塔里难民营扬起的沙尘暴不能阻止难民对艺术的渴望,而在充满女性禁忌的沙特,终有一小片“平等之地”作为沙特首次出现男女演员同台演出莎剧的场所,投资百亿的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是当时沙特唯一允许女性开车之地(目前沙特女性终于可以开车了),而在查尔斯二世时期,女人就已经出现在了英国剧院舞台上,虽然早期还是“全男班”,但女性出现在舞台上的20秒之内,就已经得到了观众的广泛欢迎,18世纪中期女版Hamlet已经谈不上稀奇,现今的艺术舞台上,也有如日本宝冢歌剧团(全女性)甚或话剧舞台上无数经典角色的“性转”,无一不体现着女性对艺术的尝试与追求和对男女平等权利的积极争取,我们无法叱责那些女性充满禁忌的国家该如何如何,更何况当今世界仍有很多地方并未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平权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艺术舞台,亦或许是一个尊重、包容以及平等的启程地。

有个朋友曾对我说,剧院是影视行业不发达时候的产物,现在难免越来越小众。我当时的回答是,小众不等于不优秀,而经典是需要流传的。而从王子之旅的近两百个国家及地区来看,舞台艺术并不小众。而我们也需要这样的艺术形式感知历史,感受当下,体味人生,憧憬未来,从中获得最纯粹的快乐。正如作者所言,巡演是用一部经典的“老戏”将不同地区和文化的人拉到“同一片光”下的微不足道的尝试,通过每一次“破”与“立”的小小努力,我们为自己,也为他人孕育了新的未来。而人生又何尝不是一次次的“破”与“立”呢?

带着一个400多年前的故事走遍充满差异多元的现代世界,跳起欢快的“吉格舞“,冲破时间空间的隔阂与限制,打破舞台的“第四面墙”,这就是经典艺术的传承与魅力!

(感谢#新现场#微博抽奖赠书)

  《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读后感(四):还真的没想到你是这样的总监,也没有想到你是这样的哈姆雷特

  

从库房收货之后第一个把这本书读完了,谁也别和我抢第一(。

《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哈姆雷特>的环球之旅》的作者是莎士比亚环球剧院(Shakespeare's Globe)前总监多米尼克·德罗姆古尔(Dominic Dromgoole),他和我们的放映渊源也颇深,线上放映的19部作品中有不少出自他担任总监的任上,其中《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裘力斯·恺撒》《仲夏夜之梦》5部由他导演,离开环球之后自己创办的Classic Spring公司又推出了王尔德演出季的《理想丈夫》《认真的重要性》等,简直太适合搭配服用。

但看了这么多部导演的片子,感觉又重新通过作家身份认识了他。全书讲述莎翁诞辰450周年纪念日当天启程的《哈姆雷特》环球巡演之旅,一场历经198个国家和地区的戏剧冒险,还少不了总监妙趣横生的解读和剧圈八卦。真·从打开书就忍不住笑:作为一位英国知名导演,都不能克制一点点,从第一页就开始揶揄法国人,中间还数度骂到巡演的官方爸爸之一英国文化教育协会。

本书以巡演之地串起全书架构,每章都从《哈姆雷特》中的某剧对白开始,引出对白本章主题和一段巡演回忆。正如多米尼克导演所说,“丹麦并不是唯一的问题,哈姆雷特自己也是问题的一部分。他难以界定,是一个被‘他不是什么人’‘他不能成为谁’反向定义的角色,这给了表演者很多诠释的自由。” 借哈姆雷特/莎士比亚之块垒,多米尼克导演在所到之处思考和批判官僚、集权、战乱和两性不公,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反复上演四百年的《哈姆雷特》依然有如此多的言说空间。

这场环球巡演的核心只是一个单纯的愿望:向世界呈现莎士比亚。“但单纯的动机也需要妥协,这个世界里有许多阴影遮蔽的角落,想要剥削和操控这种‘单纯’动机”。剧组在路上曾有各种奇遇,比如墨西哥食物中毒事件(哦,不忘以幻觉、疯狂、和爱情为线索谈论莎士比亚),比如在越南看到被战争和政治压迫伤害的文艺世界(“暴力导致的混乱是怪物的温床”),以及在沙特阿拉伯目睹的传统价值对女性的压迫(要知道一个多世纪前很多国家就有著名的女“哈姆雷特”了!)……在周而复始的签证、通关、旅行、演出中,他们会无数次地与魔幻现实主义迎头撞上,又在一种对于全球化的乐观态度中爬起前行。

哦,他还提到了“环球尬舞”——吉格舞是莎士比亚环球剧院作品的规定动作,每场演出——无论悲剧还是喜剧——都是以全体演职人员集体跳起吉格舞而谢幕的。这套由沙恩·威廉斯专门编排的吉格舞能消除全场的沉重情绪,摆脱残留的痛苦,欢快地扭转氛围。在《哈姆雷特》里,横躺在舞台上的尸体也会随着音乐一个一个复活、被邀请起来跳舞,很多人把这个解读为是让亡者死而复生的隐喻,但导演说了,这只不过是为了解决“死尸如何下场”的千古难题而已。谢天谢地,他也解决了我们对于环球尬舞何以成为传统艺能的困惑。

所以,200站《哈姆雷特》巡演是让人更懂莎士比亚了吗?还是莎士比亚让我们更懂世界了呢?这本《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哈姆雷特>的环球之旅》终会让你有所思考。

表白专属戏票!

  《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读后感(五):每个人都有听故事的权利

  

因疫情原因,今年除了年初在伦敦看了一些戏之外,很少有其他更多的剧场经历。收到《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哈姆雷特>的环球之旅》之后,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莎士比亚环球剧院的前艺术总监多米尼克·德罗姆古尔在书中将诙谐的玩笑、流畅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贴近内心的人文思考集合在一起,以《哈姆雷特》中的经典台词和他在多座巡演城市的见闻串起了这一整趟环球旅程,读完确实有一种跟着剧团游遍了世界的满足感。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详细描述了这趟历时两年,途经200站的大型全球巡演中所发生的一切。 从最初巡演计划的成型、演员的挑选、团队的搭建,再到巡演前的宣传,过程中多的是观众们想象不到的艰辛。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这趟横跨几大洲,翻山越岭的长途巡演最终都不会完成舞台上良好的呈现。很难想象这样一个野心极大的国际项目起初只是诞生于演职人员们的聚会闲聊中,运营体系成熟如环球莎士比亚剧院,在面对环球项目的宣传时也曾有过对前路的忧心忡忡。多米尼克在书中细数了巡演前期所有的困扰与障碍,毫不避讳让全世界看到剧团如此“平凡”的一面。关于观众们时常好奇的选角过程,在这本书中也有详细披露。自带英式幽默的多米尼克,敢想敢说地在书中嘲讽了不少人(其中就包括一些金玉其外的招待大使们),这样直白的“八卦情绪”与随时都会出现的“官方吐槽”为本书增添了不少趣味性。对于热衷于考据的读者们来说,书中详细探讨了自《哈姆雷特》问世以来几版剧本的差别以及巡演剧本的适应性,多米尼克从编排的角度对剧本进行了深层分析,也是相当实用。

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向来很喜爱阅读“幕后解读”类的书籍。无论是页面设计活泼有趣、通俗易懂的入门级幕后书《国家剧院:与剧院有关的一切》(National Theatre: All about Theatre),亦或由词曲作家林·曼维尔·米兰达(Lin Manuel Miranda)亲自执笔的《汉密尔顿:革命》(Hamilton:The Revolution),又或是从执行助理的角度进行记录,深入“探听”作家、演员与制作人之间的“八卦”的《万事皆有可能》(Everything was Possible:The Birth of the Musical-Follies)(音乐剧《富丽秀》的诞生),这类书籍的共同特点都是:以从业人员的视角,通过真诚的文字带领观众们进入舞台之外的世界。《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哈姆雷特>的环球之旅》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也正是如此,因为有这些演职人员们无私的分享、生动的讲述,我们才得以在书中看见“故事以外的故事”,并发现讲述故事并不是一件易事;也许还有更理想的结果——我们恰好能从故事中获得一些灵感与鼓励,并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虽然这是一部讲述巡演历程的著作,但书中不乏许多对于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的描写。200站演出、上百个国家的短暂停留……多米尼克在每一章都细细勾勒出了他所见到的绝美自然景色。我们可以乘着他的文字造访荷兰晨雾稀薄的安静港口,感受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市中心热闹非凡的跳蚤市场,从亚的斯亚贝巴飞往哈尔格萨的飞机上看下去,欣赏东非大裂谷的壮丽景观……除自然美景外,他还捕捉到了无数细微却让人震撼的的人文细节:在经历了百万人大屠杀的柬埔寨,剧组不断被当地学生问及《哈姆雷特》能为这个国家带来什么现实意义,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经历过无情杀戮后却试图以艺术文化推动社会恢复,这样的劲头令人动容;莎士比亚笔下的绝妙台词经演员充满张力的表现,碰撞在布拉格城堡里饱经风霜的围墙上,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户外演出音响效果;沙特唯一接纳这趟巡演的场馆,是城市内唯一一座允许男女同校的学校,女演员只有在这里才能被允许和男性同台表演,而《哈姆雷特》巡演的到来,多多少少也为了让处于这样国情之下的人们看到了一丝关于平等的希望:每个人都有听故事的权利,每个人都有讲故事的机会。巡演对于每一座城市的拜访,不仅是为了传播《哈姆雷特》这个经典故事,也通过与当地人文、政治背景的融合,为《哈姆雷特》赋予了专属演出当地的新时代意义。

“性转”编排在近年的戏剧行业内一直具有极高的话题度,多米尼克也在书中大方地探讨了《哈姆雷特》的人物选角,为读者细数了自18世纪起由女性出演哈姆雷特的历史进程。在近年的莎剧舞台上,我们也不难看到,更多的优秀制作中涌现出无数出色的女性主演,如格伦达·杰克逊(Glenda Jackson)的女版李尔王,费昂娜·肖(Fiona Shaw)饰演的女版理查二世,今年本该上演却由于疫情推迟的《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也将由女演员库什·珍宝(Cush Jumbo)出演。无论是在女性生存空间极为狭窄的两三百年前,又或是女性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今天,能够扮演哈姆雷特(或是在任何一部经典剧作中,弱化角色的性别进行大胆地性别转换尝试)仍是一项争取自身权利的运动。任时空如何更迭,这样的大胆尝试都是女性对平等的尊重和对平等话语权的追求。

当然, 就像人们总是将快乐的照片发布在社交网络上而对背后吃的苦闭口不谈一样,若非多米尼克的坦诚与率真,我们也无从了解到原来这么一部看似轰轰烈烈,周游世界完成了诸多文化交流的巡演制作,在路上曾经遭遇这么多难题。执行策划不当的开幕现场、遇到内部构造设计不合理的剧院导致观众无法看清舞台、食物中毒引发剧组人员接二连三的病倒、甚至恶劣天气(比如沙尘暴)致使演出被迫中断……这些对于剧组来说都是无法预料的突发状况。由这些事件,多米尼克也引出了戏剧行业独特的“脚手架系统”,向大家真诚地介绍了舞台监督的工作在一个剧团中的重要性。四位舞监面对棘手情况时的镇定自若与有条不紊,使得每一场演出都能做到在最短的时间里将箱子里杂乱的道具搭建为精美的舞台布景。 就算遭遇过航班延误、汽车故障,剧组演职人员们步行也要去到剧场,甚至“征用”过灵车作为交通工具,一切只为按时开始表演。他们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两年内没有取消任何一场演出。正如总监所说,这些困难都是作为戏剧人必须要克服的,独立精神始终是戏剧行业的核心。

在详述巡演经历的过程中,多米尼克反复强调的是戏剧演出的现场性和每一场的无可替代性。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人物与观众之间的共情,都是戏剧演出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大段的人物独白是《哈姆雷特》的一大特色,不夸张地说,这部戏拥有戏剧史上最杰出的独白。正是这些坦诚的独白将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完整地展露在观众眼前,人们在他脆弱敏感的心灵深处看到了自己,意识到自己在现实中也曾有过哈姆雷特一样的踌躇境遇,这就是讲故事的人与倾听者之间所构成的短暂而深刻的联系。莎翁凭借自己精妙的文字功底和擅用的修辞学,在那个时代搭建起全新的文学世界,戏剧表演则为他的语言文字赋予了更生动的表现力,而巡演则是让这些故事抵达更多人内心的桥梁。

在交通发达,科技通讯技术日益进步的今时今日,一次环球巡演看上去似乎并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若非看了这部真实又感性的著作,我将不会知道这部数百年前的佳作曾去往那么多地方。在繁华的纽约,浪漫的巴黎之外,还有那么多饱受战乱与政治纷争的地区,也许那里的艺术文化土壤尚未得到充分浇灌,但那些土地上的人们也渴望着这样超越国界的作品带来甘霖一场。索马里兰的年轻女孩因观看巡演而萌生“想要成为一个享誉全球的剧作家,成为下一个威廉·莎士比亚”的想法,这样真挚又鲜活的实例也算是诠释了巡演的意义。

在全书的最开始,多米尼克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要展开《哈姆雷特》世界巡演?”这是他在途中屡次被各界人士问到的一个问题,也是整个团队在两年的巡演过程中一直上下求索的问题。而在接近尾声的部分,他再一次提出了相关的思考。两年的见闻和积淀让整个剧组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趟巡演是为了向全世界讲述莎士比亚笔下的经典故事,同时挖掘故事全新的时代意义;一趟200站的环球巡演也将许多固有观念里的“不可能”变成了现实,不断挑战“可能性”也是戏剧工作者们坚持巡演的动力。而努力让经典作品跨越时空的障碍,尽可能地来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也是讲故事的人们心中最理想的画面。

《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哈姆雷特>的环球之旅》一定程度上为戏剧从业者们注入了一剂可以继续坚持下去的强心针,也很好地为观众们展示了文化艺术推广的道路上所经历的酸甜苦辣。作为观众,能在书中一窥这些丰富的幕后见闻,使我更加珍惜每一次灯光暗下幕布拉起的时刻。在被新冠疫情阻碍演出进程的一年中,我也逐步认识到:每一位观众坐在观众席里聆听台上故事的机会,都是由多方共同努力创造的。希望这本《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哈姆雷特>的环球之旅》能够暂时缓解你不能走进剧场的苦闷。更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带着更多的思考走进剧场,继续聆听台上的故事。

  《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读后感(六):16个人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人,是了不得的杰作

  

01 环球剧院的前世今生与一个疯点子的诞生

很少有人不知道莎士比亚。

然而,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美丽的伦敦市区,有一座独特的剧院。

它被林立的高楼大厦环绕,却带着古老的气息。

圆形设计、白色墙壁、木制大梁、青苔屋顶,这一切都告诉你,它是十六世纪的再现。

而且,它主要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

它就是英国著名的环球剧院。

1599年,莎士比亚亲自参股,他所属的宫廷大臣供奉剧团,在泰晤士河畔,建成了环球剧院。这里演出了很多伟大的莎翁作品,成为当时最受欢迎、最著名的剧场之一。

1613年6月29日,人们正在如痴如醉地观看《亨利八世》,突然,道具大炮发射,不知道怎么点着了屋顶的茅草,整个剧场瞬间被烧成了废墟!这对影迷们来说,是多么令人悲伤的事情啊,所以很快,剧场在第二年重建,这次用瓦屋顶代替了茅草顶,于6月30日重新开幕,又一次成了当时的网红打卡地。

可惜,1642年,环球剧院遭遇了伦敦其它剧场一样的命运,被清教徒永久关闭。

直到1987年,萨姆•华纳麦克成立莎士比亚基金会,才决定重建环球剧院。人们在距原剧院200米的地方重新奠基,并且从为数不多的文献中,拼凑出了剧场的结构原貌,重建的过程持续了10年之久,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参观。

1997年6月12日,剧院在女王的主持下正式开放,当年的首演,从6月一直持续到了9月。从此以后,每年4月到10月,就作为剧院的开放期。期间剧院每天座无虚席,有的人为了更近距离感受莎剧的风采,甚至不惜露天睡在剧院旁边。

400年来,人们对莎翁和莎剧的喜爱,从未稍减。

他们在这里欢笑、哭泣,在角色和自己之间,寻找人性的共鸣。

精神共通的力量,是巨大的。

2012年,受伦敦奥运会的启发,环球剧院举办了一次“从环球到全球”的戏剧节:为期6周,一个不落地排演莎翁的37个剧本,每个剧本邀请一个海外剧团。令人意外,其实也不应该意外的是,这个计划迅速在全球范围传播,并且得到了非常热烈的反响。

很多知名的艺术家,更多的,却是那些年轻、热情、有创造力的人,要求加入进来。

南苏丹为了演出《辛白林》,专门成立了新的国家剧团。

4月23日,莎翁的诞辰日这天,,37种语言、37场剧目的表演,正式开启。它包括白俄罗斯语演出的《李尔王》、立陶宛语演出的《哈姆雷特》和《奥赛罗》、汉语普通话演出的《理查三世》等等。

人们不需要听懂语言,仅仅从服装和动作上,就能看懂剧情!

活动的艺术总监伯德说:

“最令我惊讶的是,莎剧在世界各地观众心中的地位,因为人们已经不把莎翁仅仅看作一位英国诗人,而是把他看作世界文豪。”

环球剧院前艺术总监多米尼克•德罗姆古尔,在《带莎士比亚走遍全世界》这本书中,回忆起这次戏剧节时,也说道:

“戏剧节的巨大成功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也许,环球剧院的前世今生,间接地证明了莎翁的魅力所在:他不仅是英国的,也是全世界的。

“环球”两个字,也有了一种更深刻的意义。

就在戏剧节后不久,环球剧院的工作人员在酒吧闲聊,多米尼克突然说道:

“咱们带着《哈姆雷特》去全世界巡演吧。”

令人意外的是,这个看上去有点傻气,有点疯狂的点子,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仿佛它早就在那里,根本不需要理解就被人接受了。

2014年4月23日,莎翁诞辰450周年之际,环球剧院将这个诞生在酒吧里的疯点子,付诸实施。

02 为什么是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与《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一起,构成了莎翁的四大悲剧,它的代表性,当然毋庸置疑。

但对多米尼克来说,选择《哈姆雷特》,更是因为它的内涵。

故事里,年轻的丹麦王子正在德国读书,却听说父亲突然去世,当他赶回家时,叔叔成了新国王,母亲成了新的王后。从父亲的鬼魂口中,他知道了叔叔弑兄篡位的真相,又通过戏子演戏得到确认,但一直到最后,他才杀死了叔叔,自己也中毒死去。

曾经效忠于父亲的人们,现在热烈追捧叔叔;本该全心爱他的未婚妻,却为了验证他是不是真的疯了待在他身边;他从第一幕就知道了真相,有很多次机会杀了叔叔,却在一次又一次的犹疑中放弃了机会……

这是一个披着宫廷阴谋外衣的故事,哈姆雷特所遭遇的困境,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困境?

我们都背负着压力、挫折,却仍要苦寻出路;我们在苦苦追求时,都遭遇过痛苦和绝望。所以,当莎翁那名经典名言“是生存还是毁灭”喊出时,人们,怎么可能不被击中?

这也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真正意义。

人们在巨大的心灵冲击之下,会做出令自己都无法想象叹为观止的举动。

1608年,在塞拉利昂附近,一艘叫巨龙号的船上,船员们为一群来访官员表演了《哈姆雷特》,而这场演出之所以能够完成,仅仅因为他们在环球剧院看过一次这场表演,凭着记忆将它还原了出来!

10年后,一个名叫“英国喜剧人”的表演团,带着紧凑、刺激的缩编版《哈姆雷特》,在北欧进行了巡演。那以后,它走进了世界各地,剧院、田野、洞穴、贫民窟、皇宫,都留下了它的影子。

《哈姆雷特》让无数观众落泪,却轻易走进了人们的心,他们在办公室谈论它,在教室里背诵它,在情人的耳边诉说它。它就像一股秘密的力量,被人珍藏在心灵深处,让我们不再对这个伤人的世界心怀恐惧。

一部戏剧的力量竟然如此巨大。

那些被艺术感染的人们,在一次又一次将自己的感动传播出去后,那每一次微不足道的改变,都使人相信:“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所以,有什么理由不选择《哈姆雷特》呢?

何况,它带给人的感动与惊喜,会越来越多。

03 走遍世界的力量

2年,16个人,当他们在2016年4月23日再次回到环球剧院,他们走完了198个地区。海边、酒吧、露天剧场、交通环岛都是他们表演的场地,观众,有时候是拥挤不堪的几千人,有时候,是屈指可数的几个罗马尼亚孩子。

他们是索马里兰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到访的剧组,他们到达的时候,那里还没有被非盟和联合国承认,正处于恐怖中。在手握致命武器的年轻人护卫下,他们前往文化中心参与记者会。人群远远地看着他们,羞涩地给他们让路,对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尊敬。

有人问:“现在没有人敢来这儿,你们为什么愿意来?”表演者之一阿曼达回答:“人人都有听故事的权利。”

多米尼克在书中说,他原本只有令人尴尬的满足感,但这个精妙的回答,让他决定要牢记。

表演场地非常差,只是酒店里一个低矮的舞厅,街上发生了暴乱,但人们义无反顾地奔向这里,很多观众都迟到了,包括规划部长,他的车被人投了石头。

在索马里兰期间,一个当地的年轻女孩总是黏着他们,说她想当剧作家,想成为下一个莎士比亚,他们承诺,后来也真的把她介绍给了伦敦的某剧院。

在书中,多米尼克说:

“我们带着遗憾和不舍跟她告别,心里也有一些愧疚。对我们来说,“翻篇”并开始下一段旅程是多么容易啊。”

在叙利亚的难民营里表演时,沙尘暴突然来袭,四周变得一片黑暗,大风拍打着铁皮屋,孩子们开始哭闹,母亲们在尖叫,当演员们呆呆站着时,人们冲上台抱住了他们:那一刻,演员们是可信赖的,他们带给人们力量。

事实上,这又何尝不是哈姆雷特的力量呢?

(哈姆雷特)“对所有那些被这个世界的残酷伤了心,却仍然愿意在灰烬中,为更好的未来而努力的人发出呼唤。”

无论是莎翁、哈姆雷特,还是演员或者观众,都让我们看到了:忘记人类的缺陷、痛苦,不满足于现状,追求不止的样子,这恰恰是《带着莎士比亚走遍世界》传达的意义:

人类,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读后感(七):400多年过去了,“活着还是死去”为何仍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

  

知乎上曾经有过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哈姆雷特》有那么多好句,To be or not to be却成了最有名的句子?”

这短短6个字在英国到底有多火呢?

但凡演员,无人不背。但凡路人,无人不会。

究其原因,还得从《哈姆雷特》这部经典说起。

01、从环球到全球:为什么会是《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不仅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同时也被奉为世界悲剧的神作。它取材于丹麦传说,讲述了一个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通过描绘一个复仇王子在困境中的挣扎,莎士比亚展示了人性的本质特征。

而剧中那位名叫哈姆雷特的王子,也与以往悲剧中的英雄形象有所不同。在与命运和恶势力的搏斗中,他始终都没有诉诸于神灵或权威。反而强迫自己回归理性,思考复仇与正义的本质和区别。

哈姆雷特身上理性与感性的光芒,让他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经典。据统计,《哈姆雷特》是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演出频率最高的戏剧,也是近百年来改编作品最多的作品之一。

《哈姆雷特》作品集合

为了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亲历《哈姆雷特》的独特魅力。英国莎士比亚环球剧院前艺术总监——多米尼克,决定携带《哈姆雷特》进行环球巡演。

短短6年间,多米尼克已在198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巡演。他把这趟环球之旅记入了《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里,希望与所有莎剧同好一同交流。

《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书封

在书中,多米尼克讲述了自己与《哈姆雷特》之间的故事:大到戏剧的主题,小到每次巡演的细微差别。同时,他还尝试以“剧内人”和“局外人”的双重视角,为读者挖掘《哈姆雷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那么,作为一个执导过上千场莎剧的戏剧总监,到底是如何看待《哈姆雷特》的成功呢?复仇王子哈姆雷特,他的困境和挣扎到底是什么?而“生存还是毁灭”,为何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

02、哈姆雷特的困境:To be or not to be?

《哈姆雷特》剧照

哈姆雷特的悲剧是人类困境的缩影,因为他身上集合了古希腊命运悲剧与现代性格悲剧的所有要素。

作为“正义”的象征,哈姆雷特在命运的祭坛上壮烈牺牲。他先是因为父亲被杀而被迫复仇,然后误杀爱人之父,遭遇叔父与好友的轮番陷害。最后,又因犹豫不决而导致了自己和亲友的死亡。

但和其它悲剧不同,他的悲剧并非源于无知,而是源于理性。他厌弃命运,质疑真理存在的本身。面对世俗,他挣扎痛苦。借由哈姆雷特之口,莎士比亚声提出了人生中最大的疑问:To be, or not to be?

《哈姆雷特》剧照(我最喜欢的一版)

在国内,这句台词有着多个版本的翻译。比如朱生豪把它译为“生存还是毁灭”;梁实秋译为“死后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卞之琳译为“活下去还是不活”;方平译为“活着好,还是死了好”等等。

尽管只有短短的六个字,却提出了人们对生死,以及复仇的困惑:杀父之仇,报或不报?倘若报,如何报才算正义?如若不报,又有哪些借口?以死逃避,该还是不该?活着和赴死,哪个更需要勇气?

BBC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To be or not to be小短剧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在哈姆雷特声嘶力竭地质问中,进入了他的内心: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黯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剑,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扫除这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这个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王子不是不想复仇。他只是想在不触碰道德伦理的前提下,完成复仇。

因为一切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任何道德的冲动都不能成为施暴作恶的理由。

他的复仇也不在于家族私仇,而是要改变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

他惧怕的不是死亡,而是丧失真正的公义。

《哈姆雷特》剧照

然而,面对杀父之仇,哈姆雷特也无法就此作罢。他在万念俱灰中选择了“延宕”,甚至还想到了赴死。

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可是死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世上还有鬼魂,我们也还有来世。那些未完成的重担,还是会在梦里缠绕我们。

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具腐朽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这个缘故。《哈姆雷特》剧照

似乎,无论生死,哈姆雷特的困境都无法得到解决。“重重顾虑”让他成为了“懦夫”和“愤怒的青年”,于是他继续向我们诉说人世间的种种不幸和悲痛:

“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 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 换来的小人的鄙视…”

就连爱情也不能洗清他的痛苦,反而成为另一个精神负担。他忍痛推开唯一的爱人奥菲利亚,尽管“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也抵不过他对她的爱”。

毕竟在大仇得报之前,一切都是无关紧要的——包括爱情。

03、复仇王子的挣扎:我们都是Hamlet

如果说奥赛罗的自我认知是在伊阿古风言风语的暗算下崩塌;李尔王是凭借一己之力让全家万劫不复。那么在《哈姆雷特》中,癫狂就像是一种传染病。它最先蛰伏在哈姆雷特身上,并慢慢向四周扩散。

哈姆雷特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褪去英雄的光环,沦为了复仇的工具。

《哈姆雷特》剧照

他被各种重担压倒,被各种复杂的矛盾搞得心乱如麻:正义与不义、亲情与爱情,仁慈与仇恨,生存与死亡。

不管是政治倾向、宗教信仰、还是精神追求,哈姆雷特都与身处的时代格格不入。

我们亲眼看着他摇摇晃晃地站上了世界的悬崖边,在各种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痛苦的包围下无助而绝望。

《哈姆雷特》剧照:其实和奥菲利亚的爱情,也是哈姆雷特内心

更可怕的是,复仇的枷锁毁灭了他的爱情,吞噬了他鲜活的生命。他无法对世上的千万种残酷遭遇坐视不管,却不得不选择与它们宣战。他的痛苦是那么的真实,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

“这儿在场的众人都知道,你也一定听见人家说起,我是怎样被疯狂所害苦。凡是我的所作所为,足以伤害你的感情和荣誉、挑起你的愤激来的,我现在声明都是我在疯狂中犯下的过失”。

我想,这也是莎士比亚最厉害的地方:他没有把不幸交给一个纯粹的英雄,而是把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了一个平凡人的身上。透过他的困境,展现了良知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挣扎。

《哈姆雷特》剧照

哈姆雷特在1601年的舞台上第一次死去,并在此后的400年间不断重生。

他的台词被反复引用、提问、解读,却始终没有答案。

比起那些古希腊的英雄,他更有“人性”,也更接近我们。

我们爱他的正直和善良,理解他的懦弱和犹豫。

甚至不再期待他的英勇果敢,因为害怕复仇会带走他身上最美好的品质。

比如正义,比如良知。

正如雨果所言:“哈姆雷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雷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雷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哈姆雷特一直都活在我们的心里。

我们就是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就是我们。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