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两百年》是一本由《手术两百年》主创团队著作,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术两百年》读后感(一):手术两百年
从怀着对人类的悲悯之心的医学萌芽到没有任何科学支持的手术,医学先驱用理性之光带领我们走出迷雾,从胡乱猜测到从尸体解剖中找到人体的规律,从一台手术死亡三人的荒蛮期到今天在高精尖仪器带领下,进行精密到几毫米的操作,麻醉、止血、消毒在无数的经验下终于被作为手术基石应用于手术,为人类带来了福音,让我们战胜疾病不再是想像,这是人类卫生文明里程碑式的进步,心血管造影,器官移植,颜面皮肤移植,这些医学的进步更是人类卫生文明的腾飞。敬畏科学,敬畏医学,相信医学的进步会带领我们战胜百病之王,癌症。
《手术两百年》读后感(二):补课
很短,后面的制作感言我觉得可以不看。小小的总结:莫尔加尼:十八世纪;病理学之父
哈维:生理学之父
维萨里:解剖学之父
终结旧医学的金三角
莫顿:乙醚雾化剂,手术战胜了痛苦
帕雷:外科学之父,终结古罗马灼烧疗法
华冈青州:十九世纪(江户时代)以研究麻药、完成世界首例乳腺癌切除手术而闻名
笑气是外科学最早使用的麻醉剂。
塞麦尔维斯
奥斯勒:20世纪加拿大医学家、教育家,被认为是现代医学之父
库尔特·席姆:腹腔镜手术之父
哈维·库欣:20世纪初被誉为“神经外科之父”的医学天才
亚萨基尔:德国首台显微镜
约翰·吉本:人工心肺机
李拉海:活体交叉循环手术(救活28名心脏病患者)1954年第一例;1957年世界上第一台可移动、由电池驱动的心脏起搏器诞生
塔利亚科齐:鼻再造术
卡雷尔:三点法血管吻合术
2015年世界首例双手移植
威廉·霍尔斯特德:乳腺癌根治术
以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为给人类作出卓越的贡献而不懈努力的值得敬重的人
《手术两百年》读后感(三):生命诚可贵!
《手术两百年》这本书是一部全景展现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医学简史。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危襟正坐,因为我感觉如果衣着不整、东倒西歪的去看什么书,都是对它的一种亵渎。在这个书里面给我们讲解了最古老的医术,从最简单的处理方式,到现在非常科学的医学之路。在这一个过程当中充满了太多太多的故事,令人心酸也令人高兴。在每一次的治疗过程当中因为医疗都不完善而让病人失去了生命,我们都能够感觉到医生从发自内心的悲伤;而每一次医学上的突破我们又能够感觉到那令人振奋的喜悦。 医学,其实最开始就是源于人类救助同伴的功能,在人类一次一次的救助当中我们从中摸索出了一套方法,这套方法可以更简单更有效的去治疗同伴的伤痛,久而久之的就形成了一种体系。 在我们中国有“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传说,也有李时珍、张仲景、华佗之类的名医,我们都感觉得到他们从内心深处的善良。 《手术两百年》这本书是从西方人的历史角度进行解读,当然这也不乏我们对医学者的敬佩。本书从最古老的医生萨满开始讲起,最开始只有简单的外科包扎,到医学上的一次性一次次的突破可以做手术,甚至开颅到最后打开心脏,这每一次的突破都让我们感到非常的振奋。希望在将来医学可以更加的发达,那样就会结束病痛给我们到来的折磨。《手术两百年》当中也给我们介绍了在古代的欧洲,曾经的理发师就是最好的外科医生,素有“不懂外科的理发师不是好医生”的说法,理发师除了理发刮脸以外,他更承担的放血甚至做手术截肢的功能。 现在看来这确实让人非常的可笑这好像是一个非常荒唐的事情,但在那样的年代这确实是平常现象。而那时候的手术风险极高,死亡率达到了50%,也就是说每一次上手术台能活着下来的几率只有一半。与现在1/1000的风险性相比,简直是让人不敢想象。我们庆幸能够活在21世纪,活在这个科技医疗制度发达的时代,这让我们享受到了很多的便利。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先辈用生命一步步的给我们探索,才有了今天的辉煌。中国有句话叫“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当永远铭记先辈给我们做出的贡献。
《手术两百年》读后感(四):好看
《手术二百年》2020年8月1日看完
李清晨推荐的书,是今年看的医学科普书之一,结合没有看完的同名纪录片,确实很好看。书籍版面设置与纪录片一致,分成八个篇章,很多内容都在之前的书籍中有所涉及,刚好复习一下。
书籍图片不少,看起来很快。尤其是顺便陪孩子重刷《机智的医生生活》,这才发现原来器官移植、心胸外科、脑神经外科、小儿科、妇产科的五位医生贯穿了整个手术发展史,好多以前没注意到的细节,被重新发现,很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历史真是困境重重,不断突破。
简单记录下:
1、解剖学产生是外科医学诞生的基础,在手术三要素(麻醉/止血/消毒)取得长足发展后,外科由原始残暴的初级阶段发展到具备完整体系的规范现代阶段。
2、综合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医学的进步插上有力翅膀,在显微技术、影像学、人工智能、干细胞、组织过程学等快速发展帮助下,医学飞速发展,使换头换脸,瘫痪病人重新行走,体味器官培养这些以前科幻设想变成现实。
3医学早期突破性技术的发明,例如X射线的发明,血管缝合的叁点吻合法以及环孢素的发现,往往是独立的医生个体或者无意中受到启发,或者基反复实验获得成功。这些发现是革命性的里程碑将手术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而随着时间不断向现代推进医学的进步,不再依赖开脑洞的灵光一现,而是更加依赖于综合科学的串联交互,依赖于团队的精诚合作和稳健发展。
4医生真是一个伟大的职业,了解医学能够理解医生,也能够更加理性的面对自己,更加敬畏生命,希望伤医事件不再继续发生。
《手术两百年》读后感(五):外科风云——手术两百年
《手术两百年》这部纪录片早有耳闻,一共八集,一般没有耐心去看完纪录片和电视剧的我却非常投入的看完了。今年刚好磨铁出版了《手术两百年》的书籍,由于承受能力较差我在看纪录片时跳过的一些镜头,可以通过这本书补充掠过的细节。既不用承受血淋淋的镜头带来的视觉冲击,又可以了解到相关的知识与科普。此外,磨铁图书的这本书还附加了制作者手记,透过导演、音乐总监、摄影师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部豆瓣评分高达9分多的记录片是如何一步步铁杵成针的。
生活在这个有着千年文化的古国,本土的中国医学以“望闻问切”为诊断方法,使用草药和按摩等治疗。西方医学则以实证为主,在黑暗的中世纪结束后,走向了科学的曙光,并渐渐发展成为现代医学。关于中医和西医的争辩,自从20世纪初期西医传入就一直争论不休,直到前几天,北京市的一份文件可能会为这个争论画上了句号:诋毁、攻击中医药将违法。外科是属于西医的,手术两百年,从欧洲走出,拯救了无数病人的性命。但是这条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从手术诞生伊始,死亡、不解困扰着走在前沿的医生。他们为了治病救人往往会采取一些超前于时代的技法,失败的次数必然很多,有违常理和伦理的反对声浪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一次手术导致300%死亡率,到现在很多手术用微创进行,几乎没有任何风险,一代代医学伟人带着坚持、执着与勇气缓缓前行。今天,柳叶刀已经可以进入心脏和大脑,延续病人的生命。
在整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X光的发明。透过X光,人们再也不用通过开刀了解人体内的结构概况。诊断与医治有了质的改变。但是,由于辐射,初期的很多医生和群众由于照射了过量的X光罹患癌症,失去了生命。他们的名字至今仍然被镌刻在德国的石柱上,接受大众的缅怀。
对于手术,有恐惧的情况是正常的。但这也正是科普纪录片存在的意义。通过这本书和纪录片,我们可以了解手术发展的历程,更可以慢慢了解手术,用知识去缓解无知带来的恐慌,只有知识、知情能消除恐惧。
最后,致敬所有奉献在岗位的医生,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希波克拉底的誓言,他们永远牢记。
《手术两百年》读后感(六):外科手术两百年的发展史
《手术两百年》 是同名于自己的纪录片,取名来自于两百年之间的外科手术的发展史。
封面就是一个外科医生带着手套正在做手术。
“一部全景展现了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医学简史”
通过几大部分把整本书就分开成了一个一个故事了,比如“理性之光”,指的是人类从最初的未开化,希望能从巫术、向神灵祈祷中赶走病痛,而逐渐有了一些一点科学的认识。最开始人类是不允许医学解剖人的身体,因为我们常常认为这是大不敬的。而后,在疯狂肆虐的黑死病的威胁下,教皇们逐步放开了对于解剖学的限制,也就有了我们最开始的解剖学,我们现在的“大体老师”。
关于解剖学的发展,有趣的故事也有一二,令人敬畏、震撼的故事也曾发生。比如:最开始的解剖尸体只能是死刑犯,数量供给给医学生学习的是比较少的,而后爱丁堡出现了一个人威廉-伯克,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便在自己开的廉价旅馆里面,寻觅可以下手的对象。在他暴露之前总共有15个旅客受害,都被他高价卖给了学院用作解剖。这一件事是骇人听闻的,也是震惊了无数群众的,因为我们医学的初衷和目的是去帮助伤者,帮助弱者,而不是伤害别人,所以解剖学的第一原则就是没有人因此受害。而后,威廉-伯克的尸体也被解剖,骨骇一直存放于博物馆里,给人们警戒。
比较有仪式感的故事是:以前的医学生会在一个环形梯形的教室里面学习解剖学,大体老师在最下面接受解剖,然后所有的医学生,每个人都拿着一支蜡烛,都按照自己的位置,环形往下转到大体老师旁,仔细观察,然后再转着回到自己的位置。期间有时还有人在旁边奏乐,以表达对大体老师的尊重和敬意。
看完了这本书之后,我也把它同名的纪录片翻了出来看,是免费的资源,cctv所播放的。里面的画质和语音语调都很清晰,也许这次新冠状病毒再次提醒了人们对于卫生、外科手术这一系列的安全事项的重视。实际上,书籍的内容和纪录片是完全吻合的,条件允许的,自然是看纪录片视觉体验更好,看完之后,实在喜欢的, 愿意仔细研究和学习的,可以再添置一本书籍,里面的内容也是完全一样的。作为医学生的课外读物也是可以的。
《手术两百年》读后感(七):医学史的发展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肺炎,打断了人类本该幸福宁静的生活,这场与病魔。战斗的过程中,医生护士体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刚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看了一条刚好特殊的书籍。 说起医疗这个历史,其实可能就连医疗内行的人都不是很十分的了解医生这种职业到底是如何演变而来的?《手术两百年》这本书,是由这个纪录片里的团队所编写,以纪录片为基础,增加丰富了推动外科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 14世纪50年代,一场黑死病席卷欧洲,而当时的医生为了找到治疗方法而教会被迫取消禁止解剖尸体的禁令,由此,医学史正式走上舞台。 1828年因两个人的贪欲,穿插解剖法律的漏洞,致使15个人的死亡,由此法院规定了解剖尸体的来源,由此出现世界上第一个解剖法案,解剖学的发展自此完整。 也正是人们不断探索的精神,哈维通过解剖40多种动物而发现了血液是由心脏这个泵压出来,从动脉血流出流向身体各处,推翻了当时盛行的盖伦的血液运动由肝流出的理论,生理学的发展自此圆满。 1761年,一个著名的解剖学教授发表了一篇著作,由此,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构成了终结旧医学的金三角。 外科手术中的麻药是如何诞生的,人盯拍出自义务五二年,当时的法国军队遭受炮火的攻击,多名医生因为过度疼痛而带来的孤独死亡,也由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终于经过无数人探索,找到了真正的止血方法。 身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医务人员,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有着比其他专业外人员看起来要有更多的感受力,现在医学的发展已经到达了一个飞速堂堂的经历,但其实谁能想象在过去这些都是人们通过一点一点的开发与探索无数心血,和死亡换来的成就,就比如说手术前洗手这么简单一个原则,在很多年前居然引起了欧洲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发生死亡率。 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医疗室的发展它并没有那么容易,它同样也是经过千疮百孔的历练而发展过来,但无论再精密的技术,再严谨的逻辑,然后呢医生都不是神,他无法去拯救一个以现在的科学技术赢无法达到的一个理论,所以说不要就怪医生,现在的医患关系,医患冲突令每一个医务人员都觉得心惊,然后说希望这个世界上能对医务人员更多一点理解,更多一点包容,更多一点尊敬。
《手术两百年》读后感(八):医学的发展史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肺炎,打断了人类本该幸福宁静的生活,这场与病魔。战斗的过程中,医生护士体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刚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看了一条刚好特殊的书籍。 说起医疗这个历史,其实可能就连医疗内行的人都不是很十分的了解医生这种职业到底是如何演变而来的?《手术两百年》这本书,是由这个纪录片里的团队所编写,以纪录片为基础,增加丰富了推动外科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 14世纪50年代,一场黑死病席卷欧洲,而当时的医生为了找到治疗方法而教会被迫取消禁止解剖尸体的禁令,由此,医学史正式走上舞台。 1828年因两个人的贪欲,穿插解剖法律的漏洞,致使15个人的死亡,由此法院规定了解剖尸体的来源,由此出现世界上第一个解剖法案,解剖学的发展自此完整。 也正是人们不断探索的精神,哈维通过解剖40多种动物而发现了血液是由心脏这个泵压出来,从动脉血流出流向身体各处,推翻了当时盛行的盖伦的血液运动由肝流出的理论,生理学的发展自此圆满。 1761年,一个著名的解剖学教授发表了一篇著作,由此,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构成了终结旧医学的金三角。 外科手术中的麻药是如何诞生的,人盯拍出自义务五二年,当时的法国军队遭受炮火的攻击,多名医生因为过度疼痛而带来的孤独死亡,也由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终于经过无数人探索,找到了真正的止血方法。 身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医务人员,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有着比其他专业外人员看起来要有更多的感受力,现在医学的发展已经到达了一个飞速堂堂的经历,但其实谁能想象在过去这些都是人们通过一点一点的开发与探索无数心血,和死亡换来的成就,就比如说手术前洗手这么简单一个原则,在很多年前居然引起了欧洲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发生死亡率。 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医疗室的发展它并没有那么容易,它同样也是经过千疮百孔的历练而发展过来,但无论再精密的技术,再严谨的逻辑,然后呢医生都不是神,他无法去拯救一个以现在的科学技术赢无法达到的一个理论,所以说不要就怪医生,现在的医患关系,医患冲突令每一个医务人员都觉得心惊,然后说希望这个世界上能对医务人员更多一点理解,更多一点包容,更多一点尊敬。
《手术两百年》读后感(九):先行者的敬畏
手术这东西,只有生病了才知道健康是多么可贵啊!一天下午,人满头大汗,发冷,兴许是受凉了,反正感觉自己应该是病了。一下子就觉得健健康康的充满活力的时候多好。虽然不至于做手术,但是,这种时候——人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知道手术的恐怖。 《手术两百年》这本书,并不是系统的介绍两百年之内发生的震惊世界的手术,它只是一部关于手术的历史。考究历史典籍,手术由来已久。本书通过采访50位国际顶级医学专家和12位中国两院院士,跨越12个国家的70多家医院等,探索手术的前世今生。 一开始,在远古时期,还是原始人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手术的模型,只是那时候文化不在,能力不够,水平有限,往往还是停留在止血的程度。一旦生病了,又不明白是什么病症,也没有医生,又没有药物,死亡的概率往往大于生存。 在中国古代,有神农尝百草的神话典故,药物的发展开始慢慢有了苗头。虽然神话色彩浓重,但或多或少有些事实可以观测证明,确实有人在研究药物。每发现一种药物,其样貌、特性、针对的症状都会被一一记录下来,所以才有了后来各种各样的医学药典。 有时候中药也不得要领,便只能手术了。以前,中国的手术水平是很落后的,手法、设备设施都特别差,医学环境也不行,导致后来好多人去西方学习医学。当然,中国的落后是思想上的,医学是救不了的。 这本书有同名的纪录片,是该纪录片团队根据纪录片,增加、丰富了推动外科历史及其发展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辅之以200余张严谨、科学、高清、精细的图片,将人类与疾病抗争的200年历史一一展现,是一本典藏级国民医学科普书。从解剖学的发展,麻醉、消毒和止血的攻克,进入腹部,攻入头颅,打开心脏,移植置换,抗击癌症,手术未来八个方面进行阐述,系统、深入、全面地展现手术背后的神奇与辛酸。让我们看到,医学每前进一步,都有“医生勇士”的“以身试法”,还有对医者仁心的敬畏。 书中对于每一个方面的献身人物都故事的描写。虽然是一本写医学的书,但是并不枯燥。每一个故事都能让人饱含敬意。医学的问题,是一个永恒的问题。为了解决一个又一个层出不穷的问题,就必须具有牺牲奉献精神,终归是要有先行者的。 这是一部先行者的伟大史诗,虽然故事比较短,但看完整个过程,还是对那时候的人形成一种敬畏之情。条件的恶劣依旧阻止不了他们的步伐。后来的医学者真的是站在一个又一个巨人的肩膀上。
《手术两百年》读后感(十):手术两百年:一部展现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医学简史
知道这本《手术两百年》,说起来,还是因为很久之前看过的那一部纪录片《手术两百年》,当时看的心潮澎湃,感叹现在医疗科技的进步,感叹这两百年里医学的成长和成熟,感叹为了医学的进步,那些前仆后继的医务工作者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
这本《手术两百年》的封面上,特别写出了那一部纪录片斩获了10项纪录片大奖,豆瓣评分高达9.4,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1.4亿,可见纪录片当时的影响力和收视率。现在,增补了大量未播内容的同名图书已经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戴尅戎为它作序,强势推荐,可见这本书的诚意满满。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在《手术两百年》的封底上写道,“让每一位患者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着,这是每一位医生的初心。”为着这个目标,千百年来,无数的医务工作者付出了心血和努力,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练习,无数次的尝试,一直致力于患者的健康和快乐。
近几年来,医患关系越发紧张,矛盾重重,医生被患者打、被患者拿刀砍的新闻时有发生,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让患者越发害怕去医院就医,也让从事这一行业的医生感到寒心。从什么时候起,病人和医生的关系变得这么得不信任,这么得让人胆寒,看病的害怕医生拿回扣,不管不顾的给开高价药和高价格的检查,医生害怕担责任,害怕出现问题被病人揪住不放,动不动的吃官司或者是生命受到威胁。越是这样,就越发成了恶性循环,越来越互相不信任。
作为一本希望可以全景展现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医学简史,读完全文,对于我们这种非医学专业的普通人来说,确实收获颇多,可以大致把人类在医学上的进步和漫长的过程有一个详尽的了解,对于了解最前沿的医疗技术也有了一个大致的把握。
而且,《手术两百年》这本书贴心的没有放太多血淋淋的手术照片,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十分的友好,不需要直面那些血腥的场面,也可以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术。
无论医学如何发展,生老病死也是免不掉的,医生不是神仙,医生不可能让你百病不侵,也不可能让你长命百岁。所以,就像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说的那样,“作为医生,我们当然要寻求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方法,延年益寿。但更应关注的是终极关怀(不是临终关怀),即生老病死、苦痛悦欲,应有哲学的理解、科学的诠释、人性的尊重。治疗并不总意味着完全治愈某种疾病,常常是关爱、体恤与慰藉。医生、患者,甚至公众、社会大概都应该如此理解和对待。”
如果你想对医学有一个粗浅的了解,那么这一本不算太厚的《手术两百年》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