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来客》是一本由冯骥才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雪夜来客》读后感(一):谈《木佛》——荒诞小说的多样性
在书中《木佛》一篇的创作手记中,冯骥才写道:“荒诞小说是可以放下太多东西的大袋子。”而冯骥才也真正地在自己的小说里装下了太多原本不允许装进的东西。单单是《木佛》一篇,就完美诠释了这句话的定义。
在我看来,《木佛》是一篇非常成熟的荒诞短篇小说,开头前几段通过多次自问自答的手法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而后面又通过不断将木佛转手的桥段使得本来只值100块的木佛身价倍增,最后这一尊属于明朝的古董木佛竟然歪打正着地落到了德国博物馆的手里,读来真是笑话至极。
《木佛》表面看似是一篇让人会心一乐的市井小说,但究其实际,则看出了冯骥才对当下国内社会的一种现象的抨击——只在古董文物里面看到了价格而非价值的现象。小说的结局深深地嘲讽了那些只认价格不认价值的古董行们,也对现今中国大量古董文物的流失感到惋惜。
在《木佛》之前,冯骥才就写过一本非虚构自传体式的作品《漩涡里》,充分展示了冯内心的使命与担当,不仅在那本书里写出了对城市发展应该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尊重,而且真正做到了亲历躬行地投身到力量宛如一粒尘埃的文化遗产保护阵行当中。而到了如今的《木佛》,则是有着同《漩涡里》一样的斗志与气势,不过这次没有采用横冲直撞为现今仅存的一点文化遗产奔走呼号,而是采用了旁敲侧击的方式来警醒人们不要因为一时的贪恋而将无价之宝白白让与他人,而使得我国一次又一次地丢失国宝级文物。《木佛》存在的意义在于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和对文物价值判断的观念,也对当今古玩市场的道德下限一次又一次地降低地现象进行猛烈地抨击。
读完整本《雪夜来客》,不经感叹冯骥才的对家乡天津味道的了解是如此浓厚,特别是对天津的古玩市场,冯骥才对这一特定的背景环境可谓是情有独钟,从《俗世奇人》到如今的《雪夜来客》,无一不展现出了作者本身的那种独特的市井情怀和江湖侠气,是国内数一数二的能把小说和现实结合地非常接地气的一位作家。
《雪夜来客》读后感(二):妙笔生花的冯骥才
《雪夜来客》是冯骥才的一本短篇小说合集,里面有他的经典之作《神鞭》,也有独家小说《木佛》+他的创作手记。这本小说合集里面,描述了多位闯荡天津的江湖奇才,比如《神鞭》里的傻二,劫富济贫的燕子李三,而我们的书名《雪夜来客》,也是取自于这里面的短篇小说中的一篇名字。如果只是看到雪夜来客的书名,我可能会有疑惑,在什么样的下雪天气下,来了一位怎样的客人,为何要在大雪天到来,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
“说尽市井烟火中的奇人奇事,遍观津门大地上的绝招绝活”
要说北京的人物的话,那么多的是官员、多的是首脑,即使只是北京的老百姓也是懂得官话、官腔、官调的。但是,离北京并不远的天津就不一样了,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充满了传奇的人物,充满了行走江湖,闯荡码头的财会大商人,作为码头,同样也就充满了洋人,洋货。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所以他从小耳濡目染了许多天津传奇人物的故事,也怀着一颗对家乡爱得深沉之心,加上他那神奇的笔,对笔下角色刻画入骨的描写,三言两句就把这些传奇人物给活过来了,一个个的形象立刻就丰满了,立体了,即使人物再多,再小,也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
“其实我们这些佛,都是心里笑。既无笑声,也无表情。对人世间的各种荒唐无稽,从来都是淡然相对,心怀悲悯,可怜世人的愚顽”——木佛
第一个小说《木佛》,三言两语就把读者的兴趣吸引上来了,短短几个篇幅,就让这木佛从发现,到一倒手,二倒手,三倒手,每离开一次原来的主人,身价就静静的长一次,从最开始被主人误以为只值一张,两张,到后面走进了博物馆,成为众人观看的宝物,整个故事,以木佛跟自己说话,为主线,不断看到走进自己身边的人,是如何来处理自己的价值,卖钱、送人、送礼、到被博物馆收藏了。整个故事,既荒诞又现实,既严肃又有大大的趣味性,直到最后,端坐在博物馆的木佛说,现在我在博物馆这舒适的温度、灯光上,真舒服,身上没有了虫咬,没有了不断被别人卖来卖去的颠簸流离,原来博物馆是这些古董宝物们,最好的归宿。
《雪夜来客》读后感(三):津味的悲喜
就是从那个时候知道了作者,那本书中讲述的是作者对于那个十年动荡时期遭遇不幸的人们的采访。里面讲述的故事真挚,生动,让人难以忘记。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注意作者的作品,后来有阅读了一些作者的作品,都是一些短篇的作品合集,讲述的故事内容也是大多关于天津的事情。这些具有浓厚天津风土人情的故事也是非常有趣的,我也是很喜欢的。
今天阅读的这本《雪夜来客》同样也是作者的这样一本作品,里面包含了一些短小的作品,跟随这本书,走进了作者的创作世界,看到了一个津味的江湖,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悲欢离合。感觉到作者是一个非常有生活,并且有着自己思考的人,才能够创作出这样的作品。这些作品生动,真实,让人不知不觉的被感动了。
《雪夜来客》的作者是冯骥才,作者是祖籍浙江宁波,生于天津。是当代著名的作家、也是一个画家、以及文化学者,现任国务院参事、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等职。作者出版了多部作品,受到读者的喜欢和关注,本书就是作者的一本代表作品,里面讲述的故事是非常的具有地域特色,也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带给读者一个全新的感受。
《雪夜来客》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一本作品,里面包含了很多精彩的短篇故事,还有一些全新的小说也包含其中。喜欢作者的读者可以认真阅读本书,相信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能够再次领略作者的幽默和睿智。非常不错的一本作品,很喜欢。
《雪夜来客》读后感(四):“隐秘的角落”里,写满了人间真实
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总有人仰望星空。 ——王尔德 人物、情节、环境,这是小说的三要素。
好的小说作品,首先离不开人物的塑造;好的小说家,往往会刻画好笔下的每一个“小人物”。 无论是《木佛》里潦倒的男女主人、精于算计的古玩奸商,还是《雕花烟斗》里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老画家、“楼顶上的歌手”,在冯骥才先生的笔下,在《雪夜来客》中,都被刻画的淋漓尽致。 用“木佛”的眼睛,写人间百态
我在一个床铺下面待了很久很久。多久?什么叫多久?我不懂。 《木佛》这篇短篇小说,主要是以一个尘封已久的古董木佛的视角,经过了原主人、古玩店家以及偶然捡到它的老板等人的手,最终被卖到国外的博物馆陈列起来的故事。 荒诞吗? 确实荒诞。 在文章后的创作手记中,作者提出:荒诞小说是可以放下太多东西的大袋子。 诚然,如果现实追不上理想,理想在别人眼里就要趋于荒诞。 然而在有时候,小人物身上的现实与理想容易被人们忽略,这时就需要有人站出来,把既是他们也是我们的生活用最真实的语言和文字展示出来。 这就是作家。 在生活的小小角落里,有人不得不翻箱倒柜寻找能卖出去的老物件用来维持生活;有人绞尽脑汁,想从别人身上获取最大的利润;有人一味地相信神明,却只在遇到困难时才会请求神明的帮助……角落很小,但世界很大,人很多,但神明却少。
这或许只是世界上微不足道的一个角落,却也在世界上真实的存在着。
写的是“小”人物,品的是“大”人生
《雪夜来客》还收录了冯骥才先生的经典文章——《雕花烟斗》,落魄画家与老花农在花房的相遇,本就充满着梦幻的色彩,文章的最后,那株长长的凤尾菊,更是引人深思。
冯骥才先生曾说: 写作来自于沉重的心,写作是心的出路。 写作也恰好是一种更为沉重的表达方式,因为看到了,所以想表达。 小说里对每一个小人物的描写,就是作者向读者表达的载体。 作者在《雪夜来客》中强调作品与生命的关系,强调人间的每一寸悲喜。 总的来说,《雪夜来客》是一本集结了市井气、烟火气、江湖气的小说集,在描述世界角落里人物们的“传奇”人生的同时,又包含了作者对于写作和生命的深刻认识。
《雪夜来客》读后感(五):酒不是水,笔下却有江湖气
冯老师是个讲故事的好手,初看之时很是有趣,细思之后回味无穷。
《雪夜来客》说了一位刚刚从狱中放出来一无所有的老朋友在暴风雪的夜晚来到一对刚刚被抄过家的夫妇家里做客的故事。这对夫妇也是穷苦至极,对未来感到很迷茫,他们也不知道未来在何方。
老朋友的到来,让这对迷茫的夫妇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才是生命中最美好的。老朋友曾经是个粗豪爽直的人,朋友以为他一定会讲他所经历的一切变故全倒出来。但老朋友已经变了,他将将要冲出喉咙的东西强咽下去,多了他个性中少 见的柔情。他们在这风雪之夜喝起酒来,心里已经默默地相通了。可酒不是水,他不能把心中燃起的情感熄灭,相反会加倍的燃起来。
我认为这篇文章最感动我的就是他们喝酒时,老朋友说的那句话“不说从前的那些了, 好吧?今儿,这里,我,你们,这一切就足够了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就为眼前这一切干杯吧。”
为眼前的一切?眼前都有什么呢?是他刚从狱中放出来的一无所有吗?是他妻子离他而去没有家了吗?还是这桌连家常菜都算不上的菜吗?
小说的最后老朋友走了,他没有依照以前的个性说出他经历的一切遭遇, 他真正满足地走了。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大 雪很快覆住他的脚步。一片白茫茫,好像他根本就没来过。这却是他留给我的最充实的一块空白…”
为什么是最真实的一块空白呢?
也许因为也经历过,他一样,被抄过家,曾经的一切都不复存在,这时,他明白了什么才是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
我记得蒋方舟曾经讲过;‘“我承认我不 曾经历过沧桑。”我想我们也未曾经历过沧桑,有很多我们还不知道。我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很多梦想,很多期待,可将梦想化成现实的路.上有太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未知。所以我们不断地搜寻, 寻求心中的支点,寻找我们自己想要的幸福,想要的生活。
在《雪夜来客》中有这样一段话:当我们从生活的虚伪和冷酷的荆棘中穿过,当然懂得什么才是最宝贵的,生活是不会亏待人的。它往往在苦涩艰难的时候,叫你尝到最甜的蜜。
未来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最终将是我们的。
读冯骥才的小说,读到的是一种至真的思想。它能告诉我前行的路中什么才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什么才是一个人应有的价值。
《雪夜来客》读后感(六):小人物的苦涩与浪漫
封面喜欢近期连续读到的第二本五星好书。
在读这本书之前,读过的冯骥才的文章仅限于在课本教材和语文阅读理解题里。这次算第一次完整读完一整本他的小说合辑。
本书共有上编、中编和下编,分别为人间悲喜、百姓世相与江湖传奇。这本书的主调苦涩又浪漫,描写了那个年代带给平凡小人物们的时代印记,他们不满,他们抗争,但更多的是被当时疯狂的社会裹挟着前进或者抛弃的无奈。
“作品的生命实际是从再版开始的。”
作者在自序中如上写道。也说道“如果作品没有第二代读者,作品的生命便要终结。”冯骥才的文笔流畅平实,语感不陈旧,还有写故事抱持的真诚,都让我很喜欢。我属于他的第二代作者吧。
文革过去也不过三十多年,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讲并没有切身的体会,但冯的笔下却让我看到那个时期人们的辛酸和挣扎。他并没有直接铺陈那个时代的万马齐喑,只是用一个个小人物身处时代巨大变革的故事,来讲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冯说过:“我想把天津人留在纸上。”天津人认绝活,服绝活。
在书的下编江湖传奇中,冯把天津卫的传奇人物一一道来,用几篇短篇把天津人真正留在了纸上,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让人拍案叫绝。印象深刻是燕子李三这篇,结尾处李三单单只是留下自己的印记并没有偷走官印,让总督大人疑惑,人们笑道:那破东西只有总督大人当宝贝,谁要那个!嬉笑怒骂。天津卫民间的奇人奇事由此可见一斑。
大时代下小人物的爱情,冯写得极其感人。
书中《炮打双灯》、《抬头老婆低头汉》和《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这三篇写的爱情好动人。冯笔下的每一对看起来都不是世俗眼里登对般配的夫妇,甚至在视觉上有些滑稽和引人发笑。但是在动荡中因为人的渺小无力,凭借着坚持和隐忍的爱情却显得更真挚和伟大,虽然这里面不免有悲凉的基调。
特别喜欢《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这一篇,看得我心里一阵难过,忍不住想哭。结尾处“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可能由于习惯,仍旧半举着伞。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一大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颇有“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物是人非感。
以上。
《雪夜来客》读后感(七):津味津韵津神 ——读《雪夜来客》有感
《雪夜来客》读后感(八):津味江湖津味情,奇闻异事道人生
大家都知道,著名作家冯骥才原籍浙江,生于天津,善于写津味小说,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所写小说颇富传奇色彩,比如流传甚广的《俗世奇人》、《神鞭》、《燕子李三》等。他的大多数作品可以当做传奇故事来看,故事背景大多数清末明初,乱世出英雄,在他的笔下出现了很多那时候的牛人,形象鲜明,让我们过目不忘。
书名《雪夜来客》,其实是其中的一个短篇,我觉得这篇其实并不是里面最经典的篇目,如果书名改成《神鞭》或者《燕子李三》岂不是更招人瞩目。《雪夜来客》故事很简单,就是在大雪之夜,一位被放出来的男性老朋友来访,并在夫妻二人的家里吃饭的故事,他裹得很严实,显得很神秘的样子,来到后毫不客气进屋,一看就是一位豪爽的人物,小说对他的相貌特征并没有太多着墨,却把神秘来客的性格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小说的氛围很足,三言两语就把读者拉到想要的情节中去,透着一丝丝寒意,读来颇有意思。
书中最广为流传的其实是《燕子李三》和《神鞭》。燕子李三的故事有很多个版本,这里冯骥才先生说的是河北保定市涿州的那个燕子李三,是个义盗,从不伤害穷人,喜欢把偷来的东西和穷人分享,素来受人敬仰。另外的两个流传比较广的一个是河北沧州的李云龙,也是流传最久远的燕子李三,威名远扬。还有一个是山东禹城的李圣武,无恶不作,是个真正的强盗。电视剧里的《燕子李三》是综合多个版本的合成体,亦正亦邪,非常有传奇色彩。在书中的《燕子李三》是一个短篇小故事,用冯氏的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通过简单的几件小事来描述燕子李三的神奇,他喜欢偷富济贫,通过他把偷来的东西从窗外扔进一家被房租逼得快走投无路的穷人的故事鲜明的表现了出来。冯骥才通过人们的传说,把李三在天津卫偷盗总督大人荣禄的故事着墨最多,显示了李三的神通广大,耍得总督大人团团转。
《神鞭》的故事通过陈宝国等人演的电影,更是无人不知,那部神奇的《神鞭》我更是看了多遍也不过瘾,王亚为扮演的傻二让人印象深刻,陈宝国扮演的玻璃眼更是让人记住了这位影视界的常青树。《神鞭》是冯骥才的一部中篇小说,篇幅不大,更是把故事的精髓讲的更为全面,也给人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把傻二神奇的一面通过玻璃眼的视角表面的淋漓尽致,有辫子的时候是神鞭,没辫子的时候却练成了神枪手,就像他说的那样,辫子虽然没了,但是神还在,这句话也成为了经典。
书中还有更多冯骥才先生的津味传奇故事,我也就不一一说了,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传奇之书。特别是书中还收录了冯先生的全新作品《木佛》,还有这篇小说的创作手记,特别超值。
《雪夜来客》读后感(九):木佛眼中的世界
拿到新书《雪夜来客》,2019年冯骥才新出炉的短篇“木佛”被放在的第一篇!忍住了,没有第一时间翻看,我留着最后看。就像吃饭,最好的菜应该留在最后吃(:
《雪夜来客》是冯骥才最新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该书除了收录“木佛”,还收录了冯老多年来经典短篇(如雕花烟斗、神鞭等)。
说起冯老,怎么吹都不为过----开创“津味小说”先河,“伤痕文学”、“人生小说”大师,国内文学奖拿到手软,画作一流(大师级),作品被译作多国语言,飘洋过海,老外评价很高……
所以冯骥才的作品已经是家喻户晓,不需要更多介绍。只是时至今日,冯老已近80,还能有佳作出炉,真是惊煞我等,去年的《单筒望远镜》已是好评如潮,所以我很期望“木佛”,看看老冯还能写出怎样的作品。
“木佛”是一个绝妙的小故事。故事发生在现代(我在小说中看到了高铁,老冯与时俱进也),讲一个木佛,他有思想,会思考(可惜没有腿脚,不然会自己跑)。他被转手多次,先是二手古董贩子从一对小农夫妇手中低价收购,之后转手卖给古董店老板。奸诈的古董店老板拼命抬高价钱想卖个好价钱,不料过程中木佛却被盗了。小偷逃跑过程中木佛掉在小巷里,被一市侩小老板得到。之后供于其家中,几经周折,被当作礼物送人,最后转卖国外,成了德国温格博物馆的藏品。
木佛穿梭于各种人物之间,古董贩子看似大方,实则在压低木佛的价格。而对于小农夫妇而言木佛只是压床底的朽木,只是在“送出“木佛时也不忘抬一抬价。古董市场里买家、卖家的出价还价,其中欲擒故纵、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看得让人惊心动魄又扼腕叹息。
另一独特的地方是木佛看世界的视角:不带感悟,又仿佛带着大佛的智慧。他眼中的世界虽历尽人间的善恶喜怒,又保持着善待世人的心。故事中木佛从不去说某种行为是善是恶,是对还是错。也没有对最终自身躺在大博物馆里是好还是坏下定论。
在商人眼里木佛的价值只是钱,而博物馆里他的价值就是艺术?钱和艺术之间通过这样奇怪的方式转换,让故事在讽刺、荒诞的氛围下更显独特。
《雪夜来客》可以说是冯骥才续《单筒望远镜》后又是一记三分远射。里面有回顾也有创新,让我等小辈再次仰望这颗天边的亮星,陶醉于耀眼的光芒之中……
《雪夜来客》读后感(十):《雪夜来客》:故事的盛宴!
刚拿到冯骥才先生的《雪夜来客》,真的很喜欢!磨砂凹凸的封面,书本是硬壳印刷,很有质感!翻开书,还看到夹在书里的三张印了冯骥才先生画画作品的卡片,很漂亮!还可以做书签,不错!
看书我习惯按顺序慢慢看,先看目录,目录的排版也很有特色,文字有纵向的、横向的,还穿插了水墨画。分为上编、中编、下编,“人间悲喜”、“百姓世相”、“江湖传奇”,每编的标题都是四个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字,但却那么让人回味,不禁让人感叹,作者冯骥才先生的文学造诣啊!佩服佩服!每编下又有对应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很好看!
看书的时候,仿佛回到了冯骥才先生笔下的那个时候,与他一同体验那津味江湖。书本中,冯骥才先生的一些用词,其实也带着津味,诸如“好赛”等。
书名叫《雪夜来客》,在中编百姓世相中也有一个故事叫《雪夜来客》。作者冯骥才先生之所以用《雪夜来客》这个来做书名,也一定有他的深意。“一片白茫茫,好像他根本没来过。这却是他,留给我的一块最充实的空白……”在故事《雪夜来客》中,作者说了这段话。一语双关!作为读者,看完这本书,给我有相似的感觉。看完这本《雪夜来客》,脑海中有很多故事闪过,给了我内心最充实的感觉!
全书一共讲了16个故事,很有时代感,与当时的实际生活很贴近,作者却真实地为我们呈现了当时的生活种种,而且还引发我们一连串的思考。
《木佛》中,作者从木佛的角度以第一人称来写,跟着木佛一起静静地去看看这人间,这是荒诞小说,但是留下的却是精髓!我们跟着木佛兜兜转转,可以一起感受人心险诈、江湖险恶。
《神鞭》中,作者带着我们回到清末民初,那时天津码头附近高手如云啊!在书里,能看到那个时候的武林高手!神鞭傻二就是其中之一。因为从小就得到父亲的真传,那一条辫子使得得心应手,很多次都在危急关头保护了他。后来洋人的洋枪大炮进来了,辫子还被枪炮弄断了,差点毁了。好不容易养好辫子,开馆收徒弟,却遇上了剪辫子。一开始,傻二还因为当年被枪炮伤了辫子而留有阴影,心里担惊受怕。但祖上除了留下辫子功,更留下了在困境中积极寻求活路并成为一门绝活!就这样,傻二消失了一段时间,待他归来时,就已经成为北伐军中神枪手!看《神鞭》的时候,真的深深被吸引,随着故事的发展,不断为傻二爷喝彩!
《百姓世相》中,被不同故事的夫妻深深感动!那个年代,不仅仅只是盲婚哑嫁,还是有爱情的!夫妻之间的故事,都很朴实却又珍贵!所以,我们也要好好珍惜身边人!
冯骥才先生的《雪夜来客》虽然只是写了16个故事,但每个故事都带给我很精彩的感受以及对事物有了一些更深的看法!犹如一场故事的盛宴,我在其中饱餐了一顿,真的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