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山秋色浓》是一本由郑民钦 编著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漫山秋色浓》读后感(一):有心悲秋,无意著歌
和歌之“和”,并非和平之“和”,实乃与“倭”同义。初读郑民钦《风雅和歌漫山秋色浓》,对和的认知既不准确,也很荒谬。浸染于诗句之中的哀,着实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短暂与岁月的无情。 和歌虽然受到汉民族的影响,但仍然在本土流行时形成自我特色,比如其句数与字数的安排,通常由五句、三十一个音节组成,篇幅短小精悍,意义深远悠长,恰似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在结构的安排方面,日本称之为调,可分为五七调与七五调,表面上是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的文字游戏,但是在气势与意韵上则起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郑民钦《风雅和歌漫山秋色浓》充分考虑到读者对日文化未能形成系统科学深入的理解,故基本上是意译为上、音译为下,工程量不可谓不大,更何况还能保持本土的原汁原味。 无论是从现代人的目光,还是从当时人的陈规,和歌并非人人会吟会作,某种程度上是食肉者打发闲时光的一种方式。试想,如果衣不暖、食不饱,如何能伤春悲秋,感叹人生的终极意义呢?在具体著作中,抒情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写景不过是铺垫与引语,这基本上是东方文化的本质所在,委婉附会,绝不敢将一片真诚之心毫无防备地让读者窥视,以至于后来者在其原文的基础上给出了诸多的解释,有赞美、有贬低,只是解说者从来都是自说自话,无法还原当时的情境。 如果了解日本近现代史的同志或许不会相信在历史的某个角落,和歌还是高颂岁月、珍视生命,怀旧之风盛行,然而这确实是真的。我们感谢郑民钦身为学者,敢于从历史重重叠叠的掩护中,找寻曾经的古老与隽永。 遥想当时的有识之士,把写作和歌当作一份生命的嘱托。即使对于秋意深沉没有招架之力,但仍然相信随之而来的冬春是不可避免的。和歌某种意义上说,其用途不在于流传,为了后人能够体会其良苦之情,只是一旦心情化作了文字,就留下了读者思考的空间。在对比中国诗文传统时,我们不难发现和歌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相应的,求温饱、求生存是社会的主旋律,于是有了更多时间与精力去琢磨个性化的创作技巧。特别是当我们阅读和歌时,发现日本和歌的借鉴与创造,比如各类修辞手法的提炼与普及,在和歌中俯拾皆是,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由主体至客体的过渡,这尤其需要读者在阅读之中细心体会。
《漫山秋色浓》读后感(二):和歌里的秋天
其实不太知道和歌是什么意思,大概知道绯句是指日本的短诗。日本被称为大和名族,是不是和歌也是大和民族的歌曲民谣呢?
中国近代的一些诗人作家很喜欢和歌,郁达夫称和歌“把乾坤今古的一切情感都包括得纤屑不遗”,周作人称之“长于抒情”,木心称其“浅得有味道”。这么看来,和歌是一种有魅力的文学,善于抒情。作为日本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也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它是日本民族的诗歌。
这本书是旅日作家学者郑民钦的春夏秋冬作品集的《秋》。在中国北方城市居住的这些年,我越来越喜欢秋天。而这本书给我看到了日本诗人眼中的秋天。除了姹紫嫣红之外,更多的是多种喜欢和人间悲喜,和人间挚爱。
这套书收录近代以前的传统和歌名作,包含纪贯之、柿本人麻吕、在原业平、西行法师、和泉式部、小野小町、石川啄木、与谢野晶子等从平民到皇室贵族众多歌人佳作,共计三百余首和歌。如果对日本文学了解的不多,这些名家可能都不认识。但是不影响我们读诗看和歌的美感。
喜欢和歌的话,还可以看一下日本最早的、篇幅最大的民族诗歌集《万叶集》。就会发现,这套书中收录的很多名人名篇,确实都是大家。和歌都充满深厚的个人抒情风格、悲天悯人的胸襟和与同胞休戚相关的感情。
这本书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去好好的看了下和歌,了解了相关知识。和歌包括长歌、片歌、短歌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短歌的人愈来愈多,现已占绝对多数。歌人也是主要指作短歌的人。短歌有五句三十一个音节,是一种日本传统定型诗,格式为五-七-五-七-七的排列顺序。柿本人麻吕就很擅长日本传统定型诗,这方面的诗歌比较多。
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读诗的小习惯。因为我比较喜欢,所有有时候喜欢的诗歌,读读之后,可以自己闲暇的时候,写下来。有个小本本做个收集,有时候给朋友送礼物写贺卡的时候,都可以用上,甚至是写文案的时候,有时候也能用到。抄诗句的感觉还是跟写名言名句的感觉不一样的,可能也是因为言简意赅的缘故吧。很有韵味,这也是诗歌的魅力。总之,个人觉得这套书还是很值得推荐的。
在这深秋,找片树叶,配上一句和歌就是一段完美的朋友圈了。
《漫山秋色浓》读后感(三):和歌里的浓情与雅味
和歌和俳句都是日本文化的精髓,相当于古诗词在我国的地位。之前,我一直没搞懂二者的区别,这次读了《风雅和歌》系列的两本,好好地去查询和分析二者的区别。
二者最大的差别是俳句有季语,而和歌没有季语,也就是大多数的和歌并没有明显的季节感,但仍按勅撰(chì zhuàn,意思是奉敕命编撰。勅,同“敕”)和四季分类形式进行编排,是为了便于读者阅读。
还有,和歌可比俳句早好几个时代就出现了,和歌始于民间,它的直接源头是歌谣。和歌,分短歌、长歌、片歌、旋头歌等几种形态。
历史上和歌发展的几大阶段及成果依次包括古代歌谣“记纪歌谣”、万叶和歌,和歌集《万叶集》、《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和歌集,它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如同《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再往后,是十世纪的敕选和歌集《古今集》,和歌在平安时代、镰仓朝时代、南北时代、室町时代、 江户时代、 明治时代、大正时代、昭和时代也都有着很稳步的发展。
这本《风雅和歌:漫山秋色浓》里收录的与秋季相关的和歌,虽然和歌没有季语,但仍然会按季节分类进行编排,便于读者阅读理解。书中的大多数和歌看一眼就能看到秋季的季节特点。例如,长田王的“长对秋末寒雨飘,心头不由寂寞生。”,素材是从天而降的秋末冬初的雨水;柿本人麻吕的“漫山秋色浓,红叶坠满枝。林密妹迷途,欲寻路不知。”的首句被选作了这本和歌集的书名,这一句,就尽显秋色;秋声瑟瑟,这“迷途”是他的妻亡故,多么悲凉。柿本人麻吕的这首是挽歌,让人动容。而慈圆的“秋阳淡影留残夏,日暮篱笆荻上风。”则完全是自然景色的描写,和歌贯穿着作者的视觉和感觉。
书中以日本工笔花鸟画匹配和歌,别样雅稚,尽显和式传统美学。这些歌人跨越日本各界,有天皇,皇室皇族,有歌坛巨匠,有佛家弟子,如:素性法师、西行法师,还有女歌人等。出家之人,有的淡泊,有的却依然明朗欢乐。素性法师,就是虽入佛门,却依然享受世俗风流生活的歌人。在他的和歌里,透露着微妙的情趣。一首“蟋蟀夕阳鸣瞿玫,莫非唯一我似觉衰?”,在自我感觉的层次上想象“衰”的世界;“摘取红叶袖里藏,示人疑为秋已尽。”吟咏父子相偕上山采蘑菇,和谐,,透过秋天的景色带出人间烟火味。
诗言志,歌咏言,歌人们以寥寥数语,吟咏风景、描绘人情、歌颂爱情、感怀哀叹、……旅日翻译家郑民钦精心编选、注释赏析的这些日本和歌,让我们去见识日本和歌里的浓情与雅味。
《漫山秋色浓》读后感(四):秋色正浓,情亦浓
眼前此山峰,明早应翻越。白云伴我行,横空渡明月。
和歌是日本的一种诗歌,由古代中国的乐府诗经过不断日本化发展而来,这是日本诗相对汉诗而言的。和歌包括长歌、短歌、片歌、连歌等。在《风雅和歌系列》序言中,郑民钦用较长的篇幅为我们介绍什么是和歌,以及和歌的魅力,在看过序言后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和歌的诞生与发展。
自和歌诞生起至今有许多著名的和歌诗人,在众多歌人中柿本人麻吕对和歌贡献最大,他将和歌用文字表述,使原本心口相传的作品得以固定,可以在书斋中创作、推敲、赏鉴。和歌从此成为一种真正的文学体裁,脱去了口头歌谣的粗鄙,逐渐具有了深刻的文学性和思想性。而柿本人麻吕本人也被后世尊为歌圣,可见其对和歌的影响之大。
在《风雅和歌:漫山秋色浓》中翻译家郑民钦收了三首柿本人麻吕的和歌作品:
长谷五百槻, 漫山秋色浓, 熊野海滨上,
隐居我妻子。 红叶坠满枝。 素静文殊兰。
月光遍地照, 林密妹迷途, 思如百重叶,
怕被人看见。 欲寻路不知。 不得到君前。
从这三首和歌中不难看出柿本人麻吕是个情感丰富,抒情型的诗人,和歌经过他才华横溢的妙手,达到臻于完美的文学形态。无论是叙事、叙情、叙景,神话传说还是吟咏自然,或者是人事题材,他都能把人化在物里,把意融在景里,物我一体,境象结合,抒发真挚而淳朴的感情。他的和歌于我们而言更加通俗易懂,意境深刻,个人情绪的抒发也更加专注直接。
和歌作为日本文学的一种独特形式在历史上留下了异常清丽的风景。它以和音为基础,多用枕词、序词,声调庄重、流丽。有短歌(5·7·5·7·7)、长歌(5·7·5·7,……7·7)、片歌(5·7·7 或 5·7·5)旋头歌(5·7·7·5·7·7)等多种形式,体现了日本复杂的精神文化。
郑民钦的《风雅和歌:漫山秋色浓》将和歌中的短歌、长歌、片歌、旋头歌等多种形式的经典之作收录其中,诗歌、诗人、赏析再加上小原古邨的工笔花鸟画使得和歌更显其意境之美。三十一字母的和歌,……只有清清淡淡、疏疏落落的几句,就把乾坤今古的一切情感都包括得纤屑不遗了。 ——郁达夫(作家)
《漫山秋色浓》读后感(五):心学的乐土
记得中学政治课本上,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的论述,被归为主观唯心主义;研究生的政治课,又把佛教的“相由心生”也归于主观唯心主义。本文不进行哲学上的辩论,只是从佛教和心学都在日本大受欢迎可见,日本确是这种世界观的乐土。
残荷作为意向展现物哀之意并不鲜见(但是其实这幅图附近并无与残荷有关的句子)心中先有情绪,视物就会带有情绪色彩,这本是很正常的事,但纵览本书四卷,大部分意向都能体现出哀伤的色彩,也许是大和民族的独特之处。作者在导言中说,“哀”是日本传统诗歌的主要审美手段之一。虽然有一些作品的“哀”体现的是赞叹、喜悦的情绪,但仍透着低回的情绪,这种气质大概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或者“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流露出的对美好事物难以长久的哀惋叹惜是同出一壑的。
以蝉为例,既有“垂緌饮清露...居高声自远”的高洁,也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哀伤。伤春悲秋是常见的情绪,《春》、《秋》卷中哀婉情绪比较突出是易于理解的,但《夏》卷中类似夏夜芳草碧、松树、荷叶、菖蒲花、初夏草木绿等相对积极明快的意向,情绪落脚点还是在“哀”上,和我们固有形成的意趣映射还是有较大差异的,挖掘发现这些差异也有一番趣味。
《漫山秋色浓》读后感(六):和歌的大简之美
作者:小芊的快乐
和歌是日本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日本韵文学最早的形式之一。它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形态多样的和歌以短歌为主,这种文学体裁和俳句相比较,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不相上下。
《风雅和歌 漫山秋色浓》这本书里所收录的和歌作品的作者身份不一,有平民,也有皇室贵族,但文学作品又无关身份异同。它们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意境或轻盈、或沉重,都勾勒出作者所处生活环境的层层面面。
一读大津皇子和石川郎女的赠答恋歌:待君来相传,山树露珠湿我背,湿透犹未来。我们可以读出大津皇子对恋人未赴约的失落之感。而石川郎女的回答更委婉,更让人倍觉无奈:君等我相传,山上露珠湿全身,我亦想露湿。两首和歌一对比,我们便可以从文字中感受到深爱又不能相见,为爱情燃烧的心被现实浇至透凉的悲凉之感。
和歌带给读者的新的文学审美体验。我们在读和歌时,很容易就进入它所营造的意识活动中,直观形象引领着读者进行一种特别的观照状态,阅读便成了美的享受了。正如作者郑民钦老师在序言里所提到的一样:作者以对创作对象的想象活动获得美的形象的升华,读者以对美的形象的观照作用获得与作者创作体验同化的过程。作者创作美的形象时,融合了自己的自然观、人生观、世界观并渗透在作品的各种要素里,形成有机的统一,营造出一个体现其审美理念的世界。
我们来读一下官至右京大夫的藤原忠房的这首和歌:嫩竹节间长,翠绿叶上有初霜,长夜独思量。我们从前两句描写嫩竹的画面可以看出,作者把秋的气氛渲染得似霜一样浓,就是为了向我们透露他“长夜独思量”的心绪。但是对于他在思量什么,这已经无关紧要了,事实上,我们已然被带入他所营造的一种情境里了,我想,这就是这首和歌的魅力吧。
慈圆的“秋阳淡影留残夏,日暮篱笆荻上风”却是另一种韵味。秋阳、淡影、篱笆、秋风等元素构成一幅秋天图景,读者在品读自然风景中,可以感受到余情未了,什么样的余情呢?便是这首和歌的精妙之处,你去读,你去想象,你的思绪仿若驾着秋风般,飞向了高远的秋日深处了。
以一种独特的思考方法和语言表现来追求民族文艺的精神美。这就是和歌这种日本文学带给我们的阅读感受。虽然它的审美在形成过程中借鉴和吸收了我国古代许多美学思想,但和歌美学体表着日本民族诗歌的审美体系,它以小见大的美感让读者流连忘返。
《漫山秋色浓》读后感(七):《漫山秋色浓》:无边落木下的丰富情感
大自然赐予人类一年四季的美好风景,人类则回馈自然以优美诗句。人们享受着自然给予的一切,也用自己的语言歌颂着世界的美好。秋天是最矛盾的一个季节,万物走过生机勃勃的夏,曾经盎然的绿色凋落在凄冷的秋,可偏偏这悲凉的景色中却融入了丰收的硕果,秋天人们的情感应该最为丰富。
《风雅和歌:漫山秋色浓》是“风雅和歌”系列丛书中的秋天,该书的作者是有着深厚日本文化基础的作家,郑民钦。郑先生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亚非系日语专业,自从以后就与日本文化结下不解之缘,至今从事日本文化研究,郑先生对和歌的体会可谓是独具一格。
”和歌“是日本最常见的诗歌形式,被人们称为日本人的”诗经“,而书写这部被日本人民铭记诗集的作者却不是文坛大家,虽然有很多和歌标注了作者,但是更多的和歌创作者则是数以千计,跨越朝代的普通人,他们以佚名的形式,记录着日本的文化。
对于秋天,万物衰败,人类的感情似乎是相通的,更何况“哀”是日本诗歌主要的审美方式,所以“和歌”笔下的秋天自然也充满着人类丰富的感情,面对着秋天的景色,和歌中留下了很多忧伤的故事。
“梦中亦不愿,观此消瘦身。每朝对菱花,羞见憔悴人。”讲述的就是在一个萧瑟的秋天,作者格外思念自己在现实中难以相逢的妻子,想着若是能在梦中见到也是好的,但是因为太过思念爱人,面容有些憔悴,还有些不忍心相见。
这首和歌讲述的不过一个相思的女子,但是当女子所处的环境是落叶纷飞的秋季,配上这些揪心的思念,总是让读者倍加心疼。在中国的诗词中也有和女子情感相似的句子:“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爱情真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人们可以将恋人之间的思想跨越千年流传下来。
和歌与我们中国文化的诗词不同,唐诗宋词讲究的是对仗工整,最少也要四句才能成诗,而“和歌”则是一种比宽松的文坛,人们不用描写过多的句子,和歌中有很多只有两句的经典诗句。
即便和歌篇幅很短,但是依旧能够看出人们对秋天的不同态度,比如“岂止松籁惊秋声,溅石湍流亦动容。”写出了秋天的悲伤,将人们对秋天的情绪逐渐内化。而“秋阳淡影留残夏,日暮篱笆荻上风。”则写出了秋天的暖阳,将秋天的美好展现在人们的眼中,描绘出一副风景,还留有想象的余地。
秋天是一个迷人的季节,因为它是万物生命的萧瑟,又是万物未来的开始。就是这样一个迷人又复杂的季节,引得无数人为它赋诗歌颂,让秋天的形象不仅停留在片刻,更能长久的存在于诗海。
《和歌风雅:漫山秋色浓》是一本收集日本和歌的书,是一本收集秋天景色的书,是一本收集人类情感的书。当秋天的第一片落叶飘下,你会想到什么美好句子才表达自己的心情呢?
《漫山秋色浓》读后感(八):秋日和歌:漫山秋色浓
不知道这是拥有的第几本关于日本和歌的书了。对于和歌的喜爱,就好像木心先生所说的,“日本和歌很浅,浅得有味道,很轻,很薄,半透明,纸的木的竹的。日本味。非唐非宋,也非近代中国的白话诗。不见哪儿有力度、深度,或有智慧出现。你要写却写不出来。”在我看来,和歌它所具有的那种独特的味道,是我们每一个人去模仿的时候都会出现非常大困难的,只有当你真正的理解了和歌,你才能更好的去体会或写出这些东西。
我每次在阅读日本的和歌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好像在阅读阅读中国的《诗经》。我想作者郑明钦他能够翻译出这些,他应该也是对和歌非常喜爱的。只有对这个东西有了真正的热爱,他才能够将这些东西翻译的这么好,才能够将和歌最美好的底蕴翻译出来。
和歌作为日本民族的诗歌,是日本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日本韵文学最早的传统形式之一。从记纪歌谣的萌芽期至《万叶集》进行的这种诗歌形式,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欣赏和歌涉及整个文艺审美理念的问题。和歌在其长期发展过程当中,形成比较复杂的独特的审美体系,在高度浓缩凝练的语言组合里,塑造某种形象或者形态,既反映一定的现实感性形象,又包含强烈的思想情感的各种审美意象,熔铸出一种意境幽远深邃的世界。
在秋季里面,在这里面我最喜欢的和歌有《小侍从》:
寂寞待人夜,
一声钟声一更深。
虽是未尽兴,
催人鸡鸣犹可堪。
等待恋人的夜晚,听着钟声,当时将夜晚分为初夜、中夜、后夜,一更深过一更,可是恋人一直没有来,这种痛苦是无法忍受的。拂晓的离别虽然意犹未尽,恋恋不舍,但相比之下,这种痛苦就算不了什么了。
看到这一篇诗歌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时间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有道是“最难风雨故人来”,朋友的失约让诗人略显沮丧,但这沮丧随即便被他的闲情逸致所冲散。聚会下棋本是消磨时光,没什 么功利与目的,来与不来本就无碍。
两个作品都要表达的是,想要来的人,却久久未来的那种焦急心情。在这种焦急的心情下,夜晚变得非常的漫长,也就让整个诗歌充满了情感。不仅仅是夜的漫长,漫长的更是那一份等待,那一份着急,那一份焦虑。
和歌很美,只有你深深的感受和品读了,你才能够体悟它的美。
《漫山秋色浓》读后感(九):当汉诗在另一个国度盛行,改头换面的和歌,自有它的风雅
高度精炼的语言,意境优美的文字,饱含丰富情感的内容,反映一定社会现实的文学体裁,中国的诗歌,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的骄傲。
当这种古老的文学在另一个国度盛行,再次掀起一场空前绝后的文化风暴,似乎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汉诗早在魏晋时期就已传入日本,日本贵族们常常在举行正式的宴会活动时,模仿中国的五言、七言绝句,创作出五七调长短句形式的诗歌,并逐渐发展为日本本土的一种诗歌,也就是和歌。
日本和歌虽然是以中国文化为源头而兴起,但是终究是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它是日本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在文学上的艺术结晶。
成书于八世纪的《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和歌集。它的地位就如同《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且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始于民间。
直到日本第一部敕选和歌集《古今集》的问世,和歌才终于取代汉诗文,占据日本文坛。可以说,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喜爱创作和歌。如今,许多和歌依然被人们争相吟诵。
为了让更多读者了解和欣赏日本和歌,我国译者郑民钦编著了《风雅和歌》系列书籍。和歌虽然不同于俳句那样有着明确的季语,但是仍可按照敕撰和歌集的四季形式进行编排。
因此,我们也就得以看到具有鲜明四季特色的和歌集。其中,《漫山秋色浓》正是《风雅和歌》系列中的秋卷。
“暮色小仓山,今宵不闻鹿鸣声。秋夜静入眠。”
舒明天皇的这首和歌是万叶初期最具代表性的和歌之一。呦呦鹿鸣,在安静的夜幕中,闻之凄然,然而歌人的思乡恋妻之情于心中油然而生,今夜自然也就听不到鹿鸣声了。这是一首抒情性的叙事歌,表达了对人、对故乡的深切眷恋。
“熊野海滨上,素静文殊兰。思如百重叶,不得到君前。”
柿本人麻吕的这首和歌是我比较喜欢的,它情感真挚而热烈,描绘了陷入爱恋的男女,想念不能相见的哀叹。“思如百重叶”,多么形象的比喻啊,可是却“不得到君前”,又是多么地无奈,这让我想起了宋词中的那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心随明月行,心如明月清。心月融一体,此心终迷蒙。”
西行法师是平安时代末期至镰仓时代初期的歌人,他的和歌充满了浪漫的精神追求。这首和歌表现了人的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心”与“月”完美地融为了一体,犹如我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过,大概不知道漂浮在天空中的月亮究竟会去往何处,歌人才会为之感到迷茫不安。
在我看来,和歌很美,就如同中国的诗歌一样。它并不需要你花费什么心思,只要你去认真地诵读,就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味。一遍不成,两遍,两遍不成,三遍……多读几次,一切就豁然开朗了。
《漫山秋色浓》读后感(十):一抹黄华秋之味
和歌的起源非常久远,一般认为是伴随着"记纪神话",即《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传诵而产生,内容也多为传说和颂祝,有明显的宗教色彩,直到629年舒明天皇即位后,即所谓“万叶世纪”,和歌才逐渐与传说、歌谣、咒颂分离,确立了抒情诗的风格。而《漫山秋色浓》正是一部这样的以秋作为核心的日本和歌集。
秋季悄然而至,世界由嫩绿转为了金黄。若是天晴,便可“深山踏红叶”,只不过踏者不同,这份心境也自然有别,其中既有“更闻呦呦鹿鸣声”的忧愁,也有“林密妹迷途”的凄怆,更有“摘取红叶袖里藏”的留念,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便只是这片片秋叶,在不同人的眼中也会有百般不同的滋味。
而夜幕降临,月光清凉,既会照在那人去楼空的“深草村”,也会让远离家乡之人“翘望东天月”,心中念着故乡的皎月,更令那吹口琴的病孩在“高粱地里黄月升”时,笼罩在浪漫主义哀情之中。只不过景之哀喜终究是取决于人,正如“柿子有甜也有涩,涩柿味也美”,这月所带来的悲喜终究反应的是心境,于是便也有了“秋风尽吹云去后,松梢剩余一轮月”的悠然自得。
日本和歌中虽有不少物哀之作——这里的物既可以是枫叶、明月,也可能是像“今宵不闻鹿鸣声”、“微闻初雁数声鸣”这样的动物——但是这也绝非是个“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世界,正如之前所说,境由心生,对于那些快乐之人,其眼中的景色也是快乐的。
在他们眼中,有着“几多鸟儿喧闹”的愉快,有着秋风中的白露“遍撒珍珠未串起”的清艳,有着“门前稻田叶摇曳”的美好,更有“偕子去农田,初次让她看秋稻,满眼盈热泪”。或许这类的作品并非和歌的主流,但是它们犹如万花丛中的那一抹新绿,使得和歌的情感更为丰富多样,给予读者在哀情中一定喘息的机会。
不难发现,或许是因为短歌篇幅的限制,致使日本和歌非常善于从细微处入手,抓住某个细小的景色,某个瞬间的感情。诸如“秋意渐凋倍堪怜,一穗稗草垂瓶中”一诗中,仅仅是那垂在瓶中的一枝稗草,便使得作者瞥见了整个秋色,这种以下见大的手法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画面感,从而感同身受。
同时,这种善于从细微处入手的创作手法,也展现了日本歌人情感的细腻。正如他们自己说的那样,哪怕只是“恰似螽斯须”的波动,都能激发起歌人那感悟秋日的心弦,使之产生了透明、纤细、微妙的冥想,并用心灵去感受季节的变化。
而这细腻的视角却也并不妨碍他们表达内心强烈的情感,哪怕只是一场梦,一个思绪,同样可以承载强力的感情。
无论是“一声钟声一更深”的苦等,还是离别时“泪也湿君袖”的不舍,抑或“思君不见君,梦中苦相逢”的无奈,以及“倘知知君梦中见,长睡不愿醒”的惆怅,乃至“他不想我我想他”的痴情,“夜半松涛悲不断,苔下可听闻”的悲伤,“深夜下班赶回家,抱起因而刚死去”的悲戚,都如酸涩的葡萄酒般,值得人们一一品尝,再三回味。
这些以文字记录情感的歌人,无疑敢爱敢恨,他们既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愁苦,同时也毫不吝惜展现自己爱意之浓。正如面对大津皇子的不满,石川郎女会因为等待自己的爱人被山上树木的露水打湿了衣服,而心念着“我亦想露湿”一般,那一声声不满与抱怨、一句句担心与忧虑的背后,不正是因为爱之深沉而产生的吗?
另外,日本歌人同样擅长将本土的神话传说融入和歌之中,诸如男人“币帛祭道祖”,祈求能平安回家见到等待的妻子;又如女子“反穿衣服梦中寻”,只为与君见一面;或是“愿涨洪水三途河,让她快返回”所展现无限哀思与眷恋,都充满了日本所特有的神秘气息,令人不由得浮想联翩。
而诗歌出了用于表达情感,更重要的是它能阐述一种人生境界,“心随明月行,心如明月清,心月融一体”所展现的天人合一,以及“枯野芒草晓月残,此心渐融月色寒”所展现的心与物化为一体的无一物境界,都使得读者在赏读的过程中多了一份对人生的感悟,或许你并不会完全认同,但是随之产生的思考却是极其重要的,这或许也是人们读诗的意义所在。
一本书,一盏茶,秋阳杲杲,寻一静谧之处,细细品这一卷东瀛和歌,或许也别有一番滋味。
最后感谢国内书评人天蝎小猪对《漫山秋色浓》一书推荐,才没有错过这本如此雅致的和歌集。同时也希望更多优秀的日本和歌、俳句作品,能借由有诗这一平台继续出版,以飨广大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