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山秋色浓》是一本由郑民钦 编著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漫山秋色浓》读后感(一):有心悲秋,无意著歌
和歌之“和”,并非和平之“和”,实乃与“倭”同义。初读郑民钦《风雅和歌漫山秋色浓》,对和的认知既不准确,也很荒谬。浸染于诗句之中的哀,着实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短暂与岁月的无情。 和歌虽然受到汉民族的影响,但仍然在本土流行时形成自我特色,比如其句数与字数的安排,通常由五句、三十一个音节组成,篇幅短小精悍,意义深远悠长,恰似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在结构的安排方面,日本称之为调,可分为五七调与七五调,表面上是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的文字游戏,但是在气势与意韵上则起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郑民钦《风雅和歌漫山秋色浓》充分考虑到读者对日文化未能形成系统科学深入的理解,故基本上是意译为上、音译为下,工程量不可谓不大,更何况还能保持本土的原汁原味。 无论是从现代人的目光,还是从当时人的陈规,和歌并非人人会吟会作,某种程度上是食肉者打发闲时光的一种方式。试想,如果衣不暖、食不饱,如何能伤春悲秋,感叹人生的终极意义呢?在具体著作中,抒情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写景不过是铺垫与引语,这基本上是东方文化的本质所在,委婉附会,绝不敢将一片真诚之心毫无防备地让读者窥视,以至于后来者在其原文的基础上给出了诸多的解释,有赞美、有贬低,只是解说者从来都是自说自话,无法还原当时的情境。 如果了解日本近现代史的同志或许不会相信在历史的某个角落,和歌还是高颂岁月、珍视生命,怀旧之风盛行,然而这确实是真的。我们感谢郑民钦身为学者,敢于从历史重重叠叠的掩护中,找寻曾经的古老与隽永。 遥想当时的有识之士,把写作和歌当作一份生命的嘱托。即使对于秋意深沉没有招架之力,但仍然相信随之而来的冬春是不可避免的。和歌某种意义上说,其用途不在于流传,为了后人能够体会其良苦之情,只是一旦心情化作了文字,就留下了读者思考的空间。在对比中国诗文传统时,我们不难发现和歌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相应的,求温饱、求生存是社会的主旋律,于是有了更多时间与精力去琢磨个性化的创作技巧。特别是当我们阅读和歌时,发现日本和歌的借鉴与创造,比如各类修辞手法的提炼与普及,在和歌中俯拾皆是,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由主体至客体的过渡,这尤其需要读者在阅读之中细心体会。
《漫山秋色浓》读后感(二):心学的乐土
记得中学政治课本上,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的论述,被归为主观唯心主义;研究生的政治课,又把佛教的“相由心生”也归于主观唯心主义。本文不进行哲学上的辩论,只是从佛教和心学都在日本大受欢迎可见,日本确是这种世界观的乐土。
残荷作为意向展现物哀之意并不鲜见(但是其实这幅图附近并无与残荷有关的句子)心中先有情绪,视物就会带有情绪色彩,这本是很正常的事,但纵览本书四卷,大部分意向都能体现出哀伤的色彩,也许是大和民族的独特之处。作者在导言中说,“哀”是日本传统诗歌的主要审美手段之一。虽然有一些作品的“哀”体现的是赞叹、喜悦的情绪,但仍透着低回的情绪,这种气质大概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或者“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流露出的对美好事物难以长久的哀惋叹惜是同出一壑的。
以蝉为例,既有“垂緌饮清露...居高声自远”的高洁,也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哀伤。伤春悲秋是常见的情绪,《春》、《秋》卷中哀婉情绪比较突出是易于理解的,但《夏》卷中类似夏夜芳草碧、松树、荷叶、菖蒲花、初夏草木绿等相对积极明快的意向,情绪落脚点还是在“哀”上,和我们固有形成的意趣映射还是有较大差异的,挖掘发现这些差异也有一番趣味。
《漫山秋色浓》读后感(三):和歌的大简之美
作者:小芊的快乐
和歌是日本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日本韵文学最早的形式之一。它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形态多样的和歌以短歌为主,这种文学体裁和俳句相比较,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不相上下。
《风雅和歌 漫山秋色浓》这本书里所收录的和歌作品的作者身份不一,有平民,也有皇室贵族,但文学作品又无关身份异同。它们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意境或轻盈、或沉重,都勾勒出作者所处生活环境的层层面面。
一读大津皇子和石川郎女的赠答恋歌:待君来相传,山树露珠湿我背,湿透犹未来。我们可以读出大津皇子对恋人未赴约的失落之感。而石川郎女的回答更委婉,更让人倍觉无奈:君等我相传,山上露珠湿全身,我亦想露湿。两首和歌一对比,我们便可以从文字中感受到深爱又不能相见,为爱情燃烧的心被现实浇至透凉的悲凉之感。
和歌带给读者的新的文学审美体验。我们在读和歌时,很容易就进入它所营造的意识活动中,直观形象引领着读者进行一种特别的观照状态,阅读便成了美的享受了。正如作者郑民钦老师在序言里所提到的一样:作者以对创作对象的想象活动获得美的形象的升华,读者以对美的形象的观照作用获得与作者创作体验同化的过程。作者创作美的形象时,融合了自己的自然观、人生观、世界观并渗透在作品的各种要素里,形成有机的统一,营造出一个体现其审美理念的世界。
我们来读一下官至右京大夫的藤原忠房的这首和歌:嫩竹节间长,翠绿叶上有初霜,长夜独思量。我们从前两句描写嫩竹的画面可以看出,作者把秋的气氛渲染得似霜一样浓,就是为了向我们透露他“长夜独思量”的心绪。但是对于他在思量什么,这已经无关紧要了,事实上,我们已然被带入他所营造的一种情境里了,我想,这就是这首和歌的魅力吧。
慈圆的“秋阳淡影留残夏,日暮篱笆荻上风”却是另一种韵味。秋阳、淡影、篱笆、秋风等元素构成一幅秋天图景,读者在品读自然风景中,可以感受到余情未了,什么样的余情呢?便是这首和歌的精妙之处,你去读,你去想象,你的思绪仿若驾着秋风般,飞向了高远的秋日深处了。
以一种独特的思考方法和语言表现来追求民族文艺的精神美。这就是和歌这种日本文学带给我们的阅读感受。虽然它的审美在形成过程中借鉴和吸收了我国古代许多美学思想,但和歌美学体表着日本民族诗歌的审美体系,它以小见大的美感让读者流连忘返。
《漫山秋色浓》读后感(四):一抹黄华秋之味
和歌的起源非常久远,一般认为是伴随着"记纪神话",即《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传诵而产生,内容也多为传说和颂祝,有明显的宗教色彩,直到629年舒明天皇即位后,即所谓“万叶世纪”,和歌才逐渐与传说、歌谣、咒颂分离,确立了抒情诗的风格。而《漫山秋色浓》正是一部这样的以秋作为核心的日本和歌集。
秋季悄然而至,世界由嫩绿转为了金黄。若是天晴,便可“深山踏红叶”,只不过踏者不同,这份心境也自然有别,其中既有“更闻呦呦鹿鸣声”的忧愁,也有“林密妹迷途”的凄怆,更有“摘取红叶袖里藏”的留念,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便只是这片片秋叶,在不同人的眼中也会有百般不同的滋味。
而夜幕降临,月光清凉,既会照在那人去楼空的“深草村”,也会让远离家乡之人“翘望东天月”,心中念着故乡的皎月,更令那吹口琴的病孩在“高粱地里黄月升”时,笼罩在浪漫主义哀情之中。只不过景之哀喜终究是取决于人,正如“柿子有甜也有涩,涩柿味也美”,这月所带来的悲喜终究反应的是心境,于是便也有了“秋风尽吹云去后,松梢剩余一轮月”的悠然自得。
日本和歌中虽有不少物哀之作——这里的物既可以是枫叶、明月,也可能是像“今宵不闻鹿鸣声”、“微闻初雁数声鸣”这样的动物——但是这也绝非是个“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世界,正如之前所说,境由心生,对于那些快乐之人,其眼中的景色也是快乐的。
在他们眼中,有着“几多鸟儿喧闹”的愉快,有着秋风中的白露“遍撒珍珠未串起”的清艳,有着“门前稻田叶摇曳”的美好,更有“偕子去农田,初次让她看秋稻,满眼盈热泪”。或许这类的作品并非和歌的主流,但是它们犹如万花丛中的那一抹新绿,使得和歌的情感更为丰富多样,给予读者在哀情中一定喘息的机会。
不难发现,或许是因为短歌篇幅的限制,致使日本和歌非常善于从细微处入手,抓住某个细小的景色,某个瞬间的感情。诸如“秋意渐凋倍堪怜,一穗稗草垂瓶中”一诗中,仅仅是那垂在瓶中的一枝稗草,便使得作者瞥见了整个秋色,这种以下见大的手法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画面感,从而感同身受。
同时,这种善于从细微处入手的创作手法,也展现了日本歌人情感的细腻。正如他们自己说的那样,哪怕只是“恰似螽斯须”的波动,都能激发起歌人那感悟秋日的心弦,使之产生了透明、纤细、微妙的冥想,并用心灵去感受季节的变化。
而这细腻的视角却也并不妨碍他们表达内心强烈的情感,哪怕只是一场梦,一个思绪,同样可以承载强力的感情。
无论是“一声钟声一更深”的苦等,还是离别时“泪也湿君袖”的不舍,抑或“思君不见君,梦中苦相逢”的无奈,以及“倘知知君梦中见,长睡不愿醒”的惆怅,乃至“他不想我我想他”的痴情,“夜半松涛悲不断,苔下可听闻”的悲伤,“深夜下班赶回家,抱起因而刚死去”的悲戚,都如酸涩的葡萄酒般,值得人们一一品尝,再三回味。
这些以文字记录情感的歌人,无疑敢爱敢恨,他们既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愁苦,同时也毫不吝惜展现自己爱意之浓。正如面对大津皇子的不满,石川郎女会因为等待自己的爱人被山上树木的露水打湿了衣服,而心念着“我亦想露湿”一般,那一声声不满与抱怨、一句句担心与忧虑的背后,不正是因为爱之深沉而产生的吗?
另外,日本歌人同样擅长将本土的神话传说融入和歌之中,诸如男人“币帛祭道祖”,祈求能平安回家见到等待的妻子;又如女子“反穿衣服梦中寻”,只为与君见一面;或是“愿涨洪水三途河,让她快返回”所展现无限哀思与眷恋,都充满了日本所特有的神秘气息,令人不由得浮想联翩。
而诗歌出了用于表达情感,更重要的是它能阐述一种人生境界,“心随明月行,心如明月清,心月融一体”所展现的天人合一,以及“枯野芒草晓月残,此心渐融月色寒”所展现的心与物化为一体的无一物境界,都使得读者在赏读的过程中多了一份对人生的感悟,或许你并不会完全认同,但是随之产生的思考却是极其重要的,这或许也是人们读诗的意义所在。
一本书,一盏茶,秋阳杲杲,寻一静谧之处,细细品这一卷东瀛和歌,或许也别有一番滋味。
最后感谢国内书评人天蝎小猪对《漫山秋色浓》一书推荐,才没有错过这本如此雅致的和歌集。同时也希望更多优秀的日本和歌、俳句作品,能借由有诗这一平台继续出版,以飨广大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