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监狱:美国资本和权力的游戏》是一本由[美]肖恩·鲍尔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监狱:美国资本和权力的游戏》读后感(二):卧底监狱
文/徐谌辉
这本《美国监狱》还挺有意思的,记者为了探访,花了4个月的时间去监狱里面卧底,然后再查访资料,得出美国历史上就靠犯人牟利的结论。
虽然说他说的我也不能说不对,但是我总觉得怪怪的,首先监狱也确实不能只花纳税人的钱……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既然纳税人花钱了,是否对犯人霸凌就理所因当呢?如果不能,那么纳税人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而花钱么,这样的话,监狱里将不会有zz犯不是么……
抛开这些,此书记者还着重在对于囚犯的待遇里。但是我觉得这个作者思维很有意思,他的对比竟然是中国。甚至于在他选择卧底监狱的时候,选择路易斯安那州的理由竟然是,该州关押犯人比例最高,是中国的五倍………当然,这个记者是站在囚犯这边写作的,这也是我觉得有失公允的地方。
我认为如果这本书可以更多的将目光投到,是否合理入狱,这些人是不是应该关押,而那些该关押的人是否因为资金充沛而逃脱制裁,关押的人则因为贫穷受到不公,那会更好。虽然书里对这块只涉及了一小部分。
《美国监狱:美国资本和权力的游戏》读后感(三):《美国监狱》|奴隶制的理想国
纪实文学看得不多,本书胜在内容独特,但是写作并不十分流畅——作者想把美国近两百年的监禁史以及自美国战争后利用私营监狱牟利和他探访监狱的经历融合起来,但是结合得很很生硬,反而让人读起来有断感,不流畅。
内容是精彩的,毕竟深入到监狱——常人不曾接触的另外一个世界。我一直觉得人类挺神奇的,本身是智人一个系统出来的同族,为了权力强行分割成一个又一个存在于这个社会却又独立开来的不同团体——宗教,军队,监狱等等。他们采用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让我们这些“围城”外面的人隔岸都观不到火。
读这本书最大的体悟是了解了美国监狱剥削囚犯剩余价值的背后其实还是种族主义思想作祟,这么多年了还在继续,而且未来也不容乐观。这歧视在没有任何生物学理论支撑的情况下,到底从何而来?歧视黑人,觉得他们暴力残忍;歧视红脖子,觉得他们玷污白人血统,甚至还有绝育的政策……歧视黄种人,从巴黎和约起日本提出种族平等就坚决反对,怕失去殖民合理性……还有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沈崇案,武汉景明楼,最恶心的是国民政府指望依靠美国势力对抗中共还反咬一口……还有日本冲绳多年驻扎的美军犯案累累,民众苦不堪言……
所以说因果论不可信,不然人类早就毁灭了吧!
《美国监狱:美国资本和权力的游戏》读后感(四):美国监狱大揭秘
说起美国监狱首先会联想到的是《越狱》里帅气的迈克斯和T-bag,然后还有《肖申克的救赎》,在美国犯罪很舒服,在监狱里面有单间住,有电视看,白吃白喝简直是享受?这样想法绝对是误解。看完这本书你就会知道美国的私人监狱有多恐怖。这是作者卧底四个月写下的监狱故事,因此也获得了未来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称号和普利策奖,在美国这样资本主义社会里面,几乎一切都可以私有化,私人医院,私人消防,私人警署,甚至监狱这样的地方居然都可以私有化,成为了大公司用来盈利的机构。美国监狱私有化由来已久了,主要有两个原因。犯人太多,政府没钱。美国的罪犯是世界上最多的,根据美国媒体报道,每110个美国公民里面就有一个正在服刑的罪犯。 这200多万的罪犯放到哪里去,如何监管,要花纳税人多少钱,这一直是让美国政府很头疼的问题。在大部分国家,监狱都是由国家政府的执法部门统一管理,但在美国,监狱却是可以是私人拥有的,商人不但能通过建监狱来赚大钱,甚至还能上市。唯利是图的私营监狱当然不会放过从犯人身上捞钱的机会。而在他们眼中,犯人有两种,有钱的和没钱的。所以可想而知犯人的待遇。资本家为了能够赚到更多的利润,除了增加收入之外,还有降低成本,于是他们便在穷犯人身上不断把成本降到最低。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监狱是一个通过囚禁罪犯,剥夺或限制罪犯的人身自由,强制他们接受教育劳改,惩戒以及矫正罪犯的地方,但在美国,私营监狱的存在,却更像是一座座资本的奴隶工厂。所以,在美国就老老实实的做一个守法公民吧!想了解更多美国监狱真实内幕的亲不要错过本书。
《美国监狱:美国资本和权力的游戏》读后感(五):看见黑暗,然后去一点一点冲破黑暗
《美国监狱》应该算一本“一言难尽”的非虚构,尤其是,当我们知道,我们引以为豪的现代社会管理方法原来是有这么一个“黑历史”,而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历史还在人们看不到的角落里用自己的方式延续。我们不禁去怀疑我们曾经的认知是不是真的如我们以为的那么“先进和优越”,而我们一直以为的历史,是不是真的已经过去。
作为一本非虚构写作类的书,我们都知道,这种写作方式其实一直都和“记者”、新闻相关,最关键的是,作为作者,也一般都会尽力去按照采访规则去要求自己。
所以,就有了开篇作者的犹豫:虽然他在投简历的时候用的是本名,而且他的简历是真实的,但是作为入职的目的,和之前的某些经历,作者选择避而不谈。
之后,作者也很犹豫,一旦他的这些监狱的同事们知道了自己的名字有可能变成一篇报道或者一本书的主角,对于他们会有什么影响。
最后,作者用采访的伦理和律师的表态来证明这种做法的合规性,但是他的内心,还是充满犹豫。
这种犹豫延申到他在管理犯人的态度上,面对他们私藏的手机,应不应该去没收?面对一个犯人有自杀的倾向,应不应该去干预?而对于很多犯人应该获得而没有获得的权力,他应不应该去帮忙争取?
而一个道德感三观都正常的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哪怕是一个罪犯,最后是不是会变得更加邪恶?
最后,我想说,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历史,但是我们有可能去改变现在。就好像这本书的问世,当更多人看到问题,才可能去改变问题,而不是一直回避,当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或者说,当我们发现了曾经习以为常的事情有问题时,事情才有改变的可能。
《美国监狱:美国资本和权力的游戏》读后感(六):最残酷的莫过于“真实”
美国大选当前,偏偏今年先是疫情大规模爆发,紧接着的弗洛伊德事件更是火上浇油,给原本就不明朗的美国当下时局蒙上了一层阴霾。这一事件扰乱了的不仅仅是眼下的秩序,而是揭露了长期以来美国司法系统的弊端。 这里所涉及到的司法系统,就不仅仅是事件所发生的这个环节了,监狱更是这个弊端中的重灾区。
《美国监狱》笔下的营利性监狱体系里,融合了历史上奴隶制、庄园生产、种族歧视等等各种问题,再加上腐败、资金短缺、残暴的现状,犯人不但自身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生命安全更是时刻受到威胁。一幕幕令人震惊、发人警醒,最残酷的莫过于这本书是“纪实文学”。
《美国监狱》的作者肖恩·鲍尔出身记者,自身遭遇过牢狱之灾,他一定程度上了解其中的问题,也想把这其中的真相暴露出来,通过让民众了解事实,俩推动体质机制上的改变。于是,他卧底监狱四个月,以狱警的身份与犯人和其他狱警朝夕共处。他所探究到的不仅仅是黑暗的显示,还有一部分是人性自身的劣根性。就算是带着善意进入监狱的作者自身,也在那样的环境中逐渐变得烦闷、暴躁,与犯人们的相处从最初想要做到的平等以待,慢慢变成俯视的姿态。这一点则正是在当年斯坦福大学的监狱实践中证实的结论,当年实验中充当狱警角色的人在短时间内的转变曾经震惊世人。
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不仅仅是讲述事实,他更深入的探究历史,把美国营利性监狱之所以形成的原因、背景及相关历史进展情况逐一罗列,让事件的存在变得立体且不孤立,现状与制度相关,制度之前历史是最佳注解。
《美国监狱:美国资本和权力的游戏》读后感(七):美国监狱——一座座资本的奴隶监狱
说起美国监狱首先会联想到的是《越狱》里帅气的迈克斯和T-bag,然后还有《肖申克的救赎》,在美国犯罪很舒服,在监狱里面有单间住,有电视看,白吃白喝简直是享受?这样想法绝对是误解。看完这本书你就会知道美国的私人监狱有多恐怖。这是作者卧底四个月写下的监狱故事,因此也获得了未来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称号和普利策奖,在美国这样资本主义社会里面,几乎一切都可以私有化,私人医院,私人消防,私人警署,甚至监狱这样的地方居然都可以私有化,成为了大公司用来盈利的机构。美国监狱私有化由来已久了,主要有两个原因。犯人太多,政府没钱。美国的罪犯是世界上最多的,根据美国媒体报道,每110个美国公民里面就有一个正在服刑的罪犯。 这200多万的罪犯放到哪里去,如何监管,要花纳税人多少钱,这一直是让美国政府很头疼的问题。在大部分国家,监狱都是由国家政府的执法部门统一管理,但在美国,监狱却是可以是私人拥有的,商人不但能通过建监狱来赚大钱,甚至还能上市。唯利是图的私营监狱当然不会放过从犯人身上捞钱的机会。而在他们眼中,犯人有两种,有钱的和没钱的。所以可想而知犯人的待遇。资本家为了能够赚到更多的利润,除了增加收入之外,还有降低成本,于是他们便在穷犯人身上不断把成本降到最低。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监狱是一个通过囚禁罪犯,剥夺或限制罪犯的人身自由,强制他们接受教育劳改,惩戒以及矫正罪犯的地方,但在美国,私营监狱的存在,却更像是一座座资本的奴隶工厂。所以,在美国就老老实实的做一个守法公民吧!想了解更多美国监狱真实内幕的亲不要错过本书。
《美国监狱:美国资本和权力的游戏》读后感(八):无处不在的讽刺,正确的模糊边界。
作者的勇气值得尊重!这本书不混乱,但是我的脑子有点混乱,我的情绪也是,近200年美国监狱的变化,从开始监狱花掉大笔纳税人的钱,到为了节省开支甚至盈利将监狱私营化,将犯人承包给工厂,公司。监狱盈利后一些获利者(比如抓一个犯人关进监狱超过三个月就能得20美元的警察退回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生的逃票的年轻人的家人给其寄来的50美元,最终导致其死在监狱)做出的种种恶心的行为,因尽可能多的犯人能使监狱盈利,而短期内猛增的“犯罪率”,犯人关押的时间大大延长(依我看,在美国对犯人的惩罚力度有些大了,商店偷东西都能判6个月),还有早期拍卖女犯人的孩子,监狱长滥用职权与女犯人发生关系(当然也有后期犯人操控警长与其发生关系,其中很难分辨这到底是不当的行为或者严重一点是罪行还是出自自由的意愿,类似于老师与学生的恋情),在很多时候都很难分清警长和犯人,谁更残忍无耻,是更应该进监狱的那个,但就连作者本人都受到监狱环境的影响,在后期焦虑暴躁,性情改变。大概很难掌控仁慈与严酷之间的度,也正如作者所说,CCA监狱的警长的时薪和快餐店工作人员一样的情况下,要冒着生命危险工作实在是太讽刺了。一切说简单也简单,就是钱,为了省钱犯人们的各种权益得不到保障,包括医疗,精神疾病的问题,图书馆的可使用性,各种培训班,监狱的环境及警长的人手不足等等问题,还有早期的为了赚钱对犯人施刑,惨无人道的迫害,在那种环境下,大概施刑人也不会认为他们是同一物种吧。这本书揭开了美国少为人知的,黑暗不堪的一面,暴露了美国监狱、司法体系存在的种种问题,讽刺无处不在,因利益而未被血污染的土地大概也所剩无几了吧,但哪片土地又不是这样呢?至少美国还能允许像作者这样的人存在,允许这样的书出版,比起作者记录自己当卧底记者的经历,这本书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将这件事暴露在大众视野里,从而引起人们的反思,或多或少对司法、监狱体系及监狱私营化产生一些影响,哪怕时间的效力不够久,但总有人在为之努力,这个世界便这么一点一点被改变了,希望是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吧。
《美国监狱:美国资本和权力的游戏》读后感(九):罪与罚
在文明社会,感觉监狱离我们很遥远,但因为各种报道,又不觉得陌生。在普通人的认知中,监狱的设立是为了惩治犯罪,提高犯罪成本,降低犯罪率,维护社会治安,保护普通人。而这本《美国监狱》讲述的是一个美国记者肖恩鲍尔以卧底的形式进入监狱,详细记录了他作为一个狱警在私营监狱里的所闻所见所思。其中又以插入的形式讲述了美国私营监狱的由来、发展历程。
书里有些内容颠覆了我们之前认知,比如美国私营监狱的由来:私营监狱的兴起可以上溯到美国南北战争,南北战争后,南方的奴隶制度被迫废除,但是奴隶主为了获得廉价的劳动力以维持高利润,不得不寻求一种新的方式,私营监狱便是很好的替代品。可以说,蓄奴制度的废除无意中推动了私营监狱的推广。私营监狱一方面节约了国家运营监狱的高额财政支出,一方面资本家通过这种形式来获得第一廉价的劳动力,而且不需要为这些劳动力养老送终,所以这种制度风靡开来。而这与我们之前所认为的监狱的存在是为了减少犯罪率,为了保证社会的安全有些出入,在美国私营监狱更像是一种盈利工具。
监狱就像一个小社会,而卧底记者肖恩鲍尔作为狱警,扮演的是一个统治者的角色,监狱的犯人扮演的则是被统治者的角色,在这里,他们形成了一个小型社会系统。在这里,每个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斗智斗勇,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争取着自己的理由和权威,这个过程是一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过程。印象深刻的是,书上提到路易斯安那州每年的监狱报告中,几乎通篇提到的都是监狱工厂的盈利状况,压根没有提及监狱暴力犯人改造和安全工作。监狱是文明社会的一个不不文明的地方,而监狱的本能本来是为了惩治犯罪,却成了一个文明社会的反例。在监狱里他们用不文明的方式,来促进文明的发展。暴力谎言充斥在这里。
《美国监狱:美国资本和权力的游戏》读后感(十):美国监狱的黑色产业链
读过这本书,最深的感觉是震撼,从来没有想到,在资本主义国家,对金钱的追求可以使得商人们在奴隶制已经成了过去式后的很多年,仍然将人当做奴隶对待。为了挣钱,延长犯人的工作时间,强迫他们完成高强度的劳动,惨无人道的虐待,仿佛人类文明倒退到原始时代。在私营监狱中,犯人可以被任意对待,生病后得不到医治,哪怕被虐待至死,杀害他的凶手也不会被追责,犯人的家人也不会得到补偿。在美国的私营监狱中,看不到一点点法律、道德,看不到人权与民主。
不但如此,为了将这种“商业模式”扩大,同时也为了更多的控制黑种人,竟然还会延长监禁的时间,使更多的人入狱,变成商人谋取暴利的机器。监狱本应由国家运营,给犯了错误的人一个改过自新、洗心革面的机会,然而,美国将这种权力与私营资本相合,形成这种黑色的“产业链”,让人闻之心惊。
作者为了深入了解美国私营监狱的运营情况,应聘为员工,深入到监狱的内部,悄悄的录音录像,记录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到了很强的代入感,时时替作者感到惊险紧张,被发现了怎么办,会一边读书一边想,作者千万要安全的完成卧底工作。同时也了解到了,我们得到的新闻、真实的资料,都是记者们经过许多困难,甚至冒着极大风险才得到的。黑暗需要有人来揭露,向深入一线取得珍贵资料的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