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是一本由钱伟长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020-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读后感(一):小书里的大家风采
以前每年都会安排一两次出国游,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导致不能外出,于是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到国内和周边游。去不了东京迪士尼,江油的方特中心尽显中国特色;不能去柬埔寨,在德阳石刻公园一样可以领会雕塑的魅力;看不了大海,青城山下的小溪也可以任由孩子嬉戏。不自觉中发现国内有很多名胜古迹、游乐项目好不逊色于国外,再加上国内对疫情的控制能力远超欧美其他国家,这个时候正是我们重燃爱国主义热情的好时候。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这本书属于大家小书系列,“大家”一是指书的作者是大家,二是指书给大家看的。本书的作者是钱伟长,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而这本书的起源仅是作为父亲的钱伟长发现孩子并不了解中国的科学家、中国的发明,基于这个目的作者潜心研究古籍、查找资料,历时3年时间终于完成中国的科学发明。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正是国外疫情泛滥,而国内经济逐步恢复的时候,我们看到中国在应对突发公共事情上面的能力,也钦佩于医护人员、科研人员打败病毒的能力。我国曾经一直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科技强国,而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再次建设世界强国。
从我们从小的记忆里,说起中国的发明就是“四大发明”,而其他的发明却一时说不出来。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老祖宗在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建筑等方面有杰出的贡献,甚至赶超欧美国家几百年的历史。而我们耳熟能详的四大发明仅仅算是里面的一部分。早在西汉时期,氾胜之就总结出“区田法”,推广“雪汁治种、收成常倍”的经验,并著有第一本农事科学巨著。我们现在虽然在使用的阳历历法,但早在3000年前就有了历法的记载,并且我们的历法更加准确。在建筑方面,更是连绵不绝、根基深厚:瑰丽的牌坊、崇高的佛塔、恬静的院落、奇巧的桥梁和宏阔的殿堂。
看完这本书,忍不住对上小学的孩子推荐,原来我们的祖国有这么多的伟大的科学发明。中华5000年历史上涌现出的科学家虽然不能一一记住,但是觉不能小觑中国的文化沉淀。虽然现在我们在某些方面落后于欧美国家,但是只要我们和下一代一起努力,绝对能够再次绽放中国风采。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读后感(二):一本父亲写给孩子的书
一本父亲写给孩子的书
评《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
这本书的温度在于“父亲写给孩子的书”,钱伟长先生是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他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孩子更多了解的是国外先进科学技术,而对中国科学技术知之甚少,从宣传国家科学发明、让孩子更了解中国科学、建立对中国科学的自信来说,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教育孩子的家书。回到现实中来,钱伟长先生的长子钱元凯因为某种原因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但他听从父亲教诲自学成才,虽然没有在科学领域上发挥光热,但也证明了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先生的治学、治家之道还是成功的。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多数人都知道四大发明远远领先于西方,大多数人也知道如今我国的科技落后于西方,正在迎头赶上。在这个迎头赶上的档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撸起袖子加油干”,更重要的是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通晓历史上中国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明晰历史上我国科学技术为什么会在近代以后落后于西方,从历史中汲取的智慧,加上对现今中西方科学技术对比,大的方面来说,便可以找到一条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道路来;小的方面来说,则是可以对科技工作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支持科技工作。
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文化因为经济社会发展领先的原因,科学技术也更早出现很多的发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确实远远领先于西方,在这本《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书中罗列的很多历史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科学技术在政治体系里面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更多的人才精英都去从事诗文创作、治国理政,鲜有人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且科学技术研究也没有非常好的应用场所,于是科学发明的后劲不足,便是我们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特点。工业革命之后,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我国人民不能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也是近现代以来科学发明滞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领先时不重视、落后时挨打无法重视,便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尴尬境地。
我国恢复高考以后,很多学生数理化偏科的现象至今依然存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让很多学生偏科偏的心安理得;文理分家导致很多科学家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影响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厚度。事实上,我们知道西方的很多大科学家同时具备深厚的人文功底,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而就是这样的境界才能让他们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等应用到正确的道路之上。
现如今我国科学技术应该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在航空航天、数字通讯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家里,有一个相对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真心期盼有更多的科学家们重视自身和队伍的人文素养训练,也真心希望有更多的父亲会将这种人文素养通过家书、家信等方式,教育他们的孩子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同时,也注重对历史的学习、对社会科学的学习。
2020-9-14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读后感(三):中国科技史上的高光时刻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是大科学家钱伟长写给儿子的一本书,其中浸润着一位眼光高远的家长的殷切希望:了解中国的过去,开创中国的未来。此书写作缘起实属偶然,细心的钱伟长有一次发现儿子的小书架上有科普读物,交谈之下,钱伟长发现儿子只知道伽利略、哥白尼等外国科学家,对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却知之甚少。这触动了他的内心,此后他利用一切零碎时间编写了这本小书。
我们不应过于纠缠书名中“科学”一词。单纯从狭隘的意义上看,中国古代不存在科学。科学一词是日文对“science"汉译,这是一个盛行于西方的概念。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充分肯定了15世纪前中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同时指出“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实指近代)科学……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 中国古代并非没有科学,只是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科学”在此应持以较为宽泛的认知。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从农业科学、水利工程到机械、建筑,全书分为九个部分,内容较为全面,既对像君愚的《李冰父子和都江堰》等专著多所引用,又尽可能采用像贾思勰《齐民要术》等原始材料,书中的插图也多出自第一手材料,权威可信,对于辅助理解书中的内容大有裨益。本书也有不足之处,即在医学、冶金、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科技发明,没有录入,可算是白壁微瑕了。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无疑是今日中国的高光时刻。这座创造了无数个第一的奇迹之桥,曾被外媒嘲笑不可能建成。港珠澳大桥解决了最长沉管隧道、外海人工岛、超大规模外海钢桥等世界性难题,取得了500多项专利技术,让世人再一次认识了什么是中国奇迹。这样的高光时刻,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同为桥梁上奇迹的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这座单孔石拱桥外观既秀逸又宏伟,克服了当时重量和抗洪两难全的问题,既减轻了重量,又增强了抗洪能力。这种空撞券桥是世界上第一座,欧洲同样技术的桥梁出现在1912年,比我国晚了1300多年。福建洛阳桥凌驾于水流湍急的洛水之上,是久负盛名的梁式石桥。这座桥梁利用种蛎固基法,把生物学巧妙地应用于桥梁工程,令人惊叹不止。
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称为毕氏定理,早于毕达哥拉斯600年的陈子就已发现此定理;汉代数学家赵君卿利用弦图就轻松证明了这个定理,外国证明该定理比我国晚了1000年;数学上有名的“大衍求一术”在西方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之多,在本书中可以说是挂一漏万,李约瑟的皇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有15卷之多,我们的祖先藉以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明也由此可以概见。
1972年钱伟长访美时,曾被挑衅地问道中国建国以来有什么科学发明算作对人类的贡献,他的回答不卑不亢,“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重建家园中,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万众一心,努力建设,就一定能自力更生建设自己的工业、农业,逐步赶上世界上最富有的发达国家,这就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科学发明和对人类的贡献!”
中国科技史上并不缺乏令人瞩目的高光时刻,今天,在科技复兴的旗帜下,我们更应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奇迹。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读后感(四):知古论今,中国科技创新再踏征程
说起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估计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四大发明,也就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不过这个概念却来源于西方学者,即来华传教士、汉学家艾约瑟,著名英国生化学家、历史学家和汉学家李约瑟将之发扬光大。四大发明当然不能涵盖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的全部。虽然中国历史上对科学技术似乎并不那么看重,比如成语“奇技淫巧”,指的就是指过于奇巧而无益的技艺与制品;但却不能因此就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技术;或者说,也就只有寥寥几种而已。
要知道,最初的科学技术是从哪里来的呢?当然是从人类认识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科学技术一开始就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而中国古代除了有所谓的“四大发明”,还有公输班这样的能工巧匠,还有墨家这样在几何学、物理学、光学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的学派,当然还有如华佗这样很早就创制和使用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的医生;其他,诸如农业科技、水利工程、数学、天文历法、机械等方面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的。可见,首先就能批驳的一点是,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技术”,肯定是一种谬论。
那么,中国古代到底都曾经产生过哪些科学技术呢?,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他认为:“就技术的影响而言,在文艺复兴之时和之前,中国占据着一个强大的支配地位……世界受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的顽强的手工业者之赐远远大于受亚历山大时代的技工、能言善辩的神学家之赐。”这样的说法是否过于绝对姑且不说,但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学术的发展却经历了一个较为全面、详细的考察与研究却是事实。
不过,不能否认的一点是,中国古代确实对科学技术不怎么看重,或者仅仅重视它们能否用于军事、能否用于征战。那些古代的能工巧匠,在传统的“二十四史”中比起那些帝王将相,所占的分量相对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他们在科学创造 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也往往被看作是“雕虫小技”,认为是不务正业——读书、做官才是正统。当今,今天的中国人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科学技术所具有的重大作用,而且在具体的发展、应用中所迈出的步伐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快!虽然尚不能比肩那些传统科技大国,但显然已经不容忽视。
那么,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究竟都曾经取得过哪些成就呢?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在忙于本职工作之余,也潜心创作了一本“小书”,对中国古代的科学发明进行了一番回顾。虽然只是一本科普书,但钱伟长这位大科学家却非常认真,甚至还找出了每一项重大的科学发明中西方或其他文明古国达到同样水平的时间,以及很多技术的传播路线。
这些曾经产生过重大作用的科学技术,在今天看来当然已经不算什么了,但其标杆作用却依然会值得肯定,而且肯定还会激励着今天的中国人,更加致力于在科技创新中投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努力,以此来对人类作出更有力的贡献!这一点毋庸置疑。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读后感(五):饱含父爱的一本中国科学发明史
提起中国古代的科学发明,可能很多人一下子就会回答出造纸术、活字印刷、指南针以及火药这样的答案。可若是再问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科学家,怕是还真的是没多少人能够说出几个的。
自小我们就知道牛顿的苹果、瓦特的蒸汽机、富兰克林的风筝和爱迪生的灯泡。这些来自于外国的知名科学家和他们的故事我们是如此的熟悉,可是一但要讲出几位我们自己国家古代的发明家,还真的是一时想不起来到底有谁。
身为华夏五千年文明的传人,却不知道自己的国家曾经出现过那些科学发明家。这真的是很令人感到尴尬的一件事。
这种尴尬连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的儿子钱元凯在小时候也曾经遇到过。虽然他自小就喜欢读书,上小学时就知道许多科普知识,可是当父亲钱伟长问他知道哪些中国的科学家时,他同样也没有答上来几位。原因是书上没有写过,而以科学研究为事业的父亲钱伟长,也未曾给他讲过。
正是因为这件事情,深深的触动了钱伟长先生,他开始收集大量的古籍,要给自己的孩子编撰一本有关于中国科学发明的书籍,将中国科学家的故事讲述给自己的孩子来听。《我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便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本《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的最初版本。
为了能够写好这本书,钱伟长先生几乎调用了自己所有的师生朋友关系,跑遍了北京所有的图书馆与资料室,查阅了大量的古籍资料,利用工作之余,悉心将这些内容评价总结编撰成文。全书虽然只有6万余字,却是他一生著作中耗时最长的一部作品。
在这本书中,除了众所周知的“四大发明”之外,还能够读到中国古代在农业、数学、天文、机械、建筑等九个科学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它不单单是讲述了中国的科技发展历史,还将同样的科学技术在世界其他国家出现发展的时间段,列举出来作为比较。用历史的事实来向读者证明,在人类科学发展历史上,中国人曾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人所做出的成就,值得身为后人的我们为之自豪。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位著名科学家对中国科学发明历史的梳理,也是一个父亲对孩子深深的一份爱意,更是一位爱国者对祖国未来希望的一种寄托。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读后感(六):几千年科技发展史,中国人曾做得更早、更好,曾位居领跑者的行列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读后感(七):“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钱伟长文章和谈话摘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