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内在动机》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2-03 03:28: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内在动机》读后感100字

  《内在动机》是一本由[美]爱德华·L. 德西(Edward L. Deci) / [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内在动机》读后感(一):风险容忍度

  偶然看到这本书,原书应该很有意思,翻译的太枯燥乏味了。内容就不多说了,把内在动机介绍的比较清楚。一个企业,依靠奖惩是无法持久的,刚开始对人有吸引力,时间久了就麻木了。

  就如某亚洲一流公司,刚刚建立MS管理体系的时候,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并且开展各种各样的激励活动。时间久了,人松懈了,钻空子的越来越多了,公司越来越混乱。员工内心已经失去了凝聚力,何来内在发展动机。

  《内在动机》读后感(二):在心理咨询中深有体会!

  “真正的自尊与自由和责任相伴相随。”[好的] “真正的自尊并不等同于认为自己不会犯错,拥有真正的自尊的人知道行为是对是错,因为它伴随着整合的价值观和规则。这些人会评估自己的行为,但他们的价值感并不依赖于这些评估。[好的] “然而,还有另外一种类型的自尊,它不太稳定且在根本价值感方面缺乏安全感。这种自尊在某些情况下是存在的,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就消失了,它使人精疲力竭,自我贬低。这是有条件的自尊……事实上,自我卷入能控制人们,是因为他伴随着有条件的自尊。”[抱拳][玫瑰]

  《内在动机》读后感(三):涤瑕荡垢,恢复清明

  每个人都有3 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胜任和联结。满足这些需求,特别是自主的需求,才能持续激发人们的内在动机,让人们全心全意地投入某件事情,同时拥有最好的体验和表现。自由的核心是选择的体验。当人们自主时,便会体验到关于如何行事的选择,但当他们受 控制时( 无论是顺从还是反叛),他们就体验不到选择。

要想获得真正的自我,需要看清内心设限的标准,以及应激情绪背后的诉求。将自我从所有虚假和幻想中剥离,方能使内心处于真正和谐和完整的状态。

  《内在动机》读后感(四):读到什么是内摄和自我卷入时,简直太有爽感了

  

直到33岁,还时常梦到考试被噩梦吓醒,从小就是模范生,乖乖女,直到读到研究生才猛然发现自己内心究竟喜欢什么。前面的这几十年,难道不就是活在内摄和自我卷入的状态下吗?庆幸自己遇到这本书,我一直都有内摄的表现,每当我做出一些稍有出格的事情,心理就应该声音出现,告诉自己,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以至于自己沉浸在快乐时光也不得不中断,去做那些所谓的有益有价值有用的事情,一直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只是觉得自己的内心不够舒展,不够自在。

读书会选择有用的书,看到一本入迷到似乎没什么用的书,也会立刻停到,转为去读有用之书……还有很多很多,总之终于明白,社会主流价值观,父母的价值观,周围人的价值观对我的影响有多大。从今天起,舒展自己,像内探索,去tm的所谓正确的人生。

  《内在动机》读后感(五):我见

  “不管是谁,如果孩子能够吸引某个真正相信他们的特殊人物的持续支持,就可能会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他们一开始就有着特殊的先天特征,这种可能性就更大。”

  ——《内在动机》

  这本书是有很多有意思的观点的,不过由于阅读时间的跨度过大,很多观点都不记得了。自主,胜任,联结是这本书的三个核心词。

  如果一个人能持续得到一个特殊人物的支持,那就很大概率能摆脱环境限制,脱离桎梏。十几年前,我读书的时候,每次犯错,我班主任都会出来给我兜底,哪怕是被其他学科老师拉出去训了,也会过来讲帮忙说和。在遇到她之后,机械化的无意识的生活好像就就融入了水彩的颜色,就在那一个时间段之后,觉得并相信自己是不同的,母亲不相信我是个能读好书的人,但班主任相信,我自己也相信,往后的许多年,吵吵闹闹,吊儿郎当,油腔滑调的孩子坐在教室里安静看书,开始喜欢阅读,希望了解自己。

  《内在动机》读后感(六):打开心世界,遇见新自己

  人对世界的认识与看法,最后都是通过内化进入自己的认知,其中内化分为内摄和整合,对应形成这样结果的过程是控制与支持自主。

  控制:控制的形式有很多种,在人际关系中的优势者或者是领导者,无论是通过鼓励还是惩罚的手段,强制性的实施某项计划,最终结果都不会很好,要么是无条件服从,缺少创造性!要么就是反抗,永远对着干,叛逆!补充一句像极了现在的中学生,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中学生会叛逆?因为小学的时候还没能力对抗,而不是传统意义的“听话”,到了中学他们觉得他们有能力挑战这种控制了,他们是多么想争取自主啊!!我觉得叛逆不是最可怕的,最起码他们发声了,有人关注了,来帮他们解决他们的问题了。可怕的是面对控制的无条件服从,家长老师眼里的孝子贤孙,好学生,带着可怕的心理问题而不敢言语的顺从着,度过了中学,度过了大学,工作…何时才有人来解救他们!时代有时代的局限性,我们这一代生也不用抱怨,虽然也有更多的问题,但是我们也有更多的机会,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开放的时代用各种疗愈自己,不是你一个人如此,大时代下上帝只救自救之人。

  自主:我个人觉得自主更多的是与个人有关系,个人应该支持自主,传递自主。有句话叫流言止于智者,控制也是会传染的,希望至于我们!我们不能选择在什么样的时代,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这个时代!就如上所说上帝只救自救之人!

  好书,值得深入精读!

  《内在动机》读后感(七):书评

  

感觉没有评论里说的那么好,每一章就是不断的叙述实验案例,然后重复讲几个核心观点,干货和逻辑太少了……

感觉没有评论里说的那么好,每一章就是不断的叙述实验案例,然后重复讲几个核心观点,干货和逻辑太少了……

感觉没有评论里说的那么好,每一章就是不断的叙述实验案例,然后重复讲几个核心观点,干货和逻辑太少了…… 感觉没有评论里说的那么好,每一章就是不断的叙述实验案例,然后重复讲几个核心观点,干货和逻辑太少了……

感觉没有评论里说的那么好,每一章就是不断的叙述实验案例,然后重复讲几个核心观点,干货和逻辑太少了……

感觉没有评论里说的那么好,每一章就是不断的叙述实验案例,然后重复讲几个核心观点,干货和逻辑太少了……

感觉没有评论里说的那么好,每一章就是不断的叙述实验案例,然后重复讲几个核心观点,干货和逻辑太少了……

感觉没有评论里说的那么好,每一章就是不断的叙述实验案例,然后重复讲几个核心观点,干货和逻辑太少了……

1感觉没有评论里说的那么好,每一章就是不断的叙述实验案例,然后重复讲几个核心观点,干货和逻辑太少了……

  《内在动机》读后感(八):自主、胜任和联结,可以常喝的鸡汤配方

  

强调“主动性”可能是近二十年才在安慰人的心理学领域里兴起的,在最近两三年引起了我的注意,很大程度上由于推荐这本书的公众号多次在说“主动性”,同时提到的还有“胜任”和“与人的联结”,我也觉得这三样没有疑议的滋养心灵。这本书里使用了,automony“自主”一词,而不是原以为的招聘说明里用烂的proactive,前者似乎比后者更平和一些。

作者将领导分为支配型和支持自主型的领导,这是很常规的分类,让我觉得有略新意的两条是:被支配缺乏自主的领导倾向于支配位于其“下位”下属;“顺从”和“反抗”都是对被支配的的反应,都不是自主的。

作者提到缺乏主动的人会“错把评价当批评”,这也是常见的对外部所做的对自己没好处的反应吧。

书中还介绍了应对PUA的方法:如果听到似乎有点道理,但是在贬低“你”的话,直接置之不理。这方法听着不错,PUA话术的那些言辞,如果费心去想“对不对”,在这个多元多视角的四处可见痛苦的世界,很容易找到对这些PUA话语的支持证据,这些话又下情绪引爆点上。对与这类只有害处的话,干脆不要去想“对不对”,直接过滤就好。

书中也介绍了获得自主的方法,首先要做的是“接纳自我”和“识别情绪”。这也是现在非常流行的“处方”了。

本书的最后的章节提到了对萨特“自由的界限”和“存在就面对选择”的理解,这样看作者的论述也没太大新意,跟萨特观点的主旨是相似的。书中写的多数是作者个人的想法,内容多主观,这也是我最近几年对这类书籍的不太感冒的原因,人们很容易想法和做法分离,甚至不会察觉到分离,总是不断强调做不到的事情的重要性。这类书也总是在描绘一个似乎更美好的理想国,我并不相信世界真会更美好。作者不认同的支配型的领导不在少数,在“家长制”、“父权”仍然流行的氛围中,很容易看到流露“爹味”的上级,作者对领导“支持自主”的呼声显得有些虚弱无力。

  《内在动机》读后感(九):996,还要跟我讲内在动机?

  

如果钱给的够多,只要不违法,让我干什么都行,这样的价值观,现在最流行的就是这个了。还谈什么内在动机,996已经把我的身体掏空,活着已经没有其他的追求,只追求不要还不起房贷,还不起车贷,就很安心

虽然分析的很好。怎么掌控自己的内在动机?我的观点,是在自己社会有足够的支配自己的时间的时候,才能去考虑这种问题。我现在的状态就是很好,我不想再加班了。加班让我很难静下心来自我思考,很多时候,不知不觉就老了。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连工作都没有的选择,更不要说是我们说找自己的动机。今年蛋壳暴雷,疫情肆虐,很多人找工作都是一个问题。广州前几天,一个年轻人,因为想不通。在贷款租房,但是房子又被房东赶,又没有找到工作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了跳楼。20岁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所以,书本会去讨论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人明明知道,抽烟,喝酒会严重伤害自己的身体,依然改不了这样的习惯,为什么很多病人不听医嘱。相对直接自杀,还不如慢性自杀,活着先。

内在动机,如果找到了,会让生活过的更好。

能量不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有些活动实际上会抽干我们的生命能量,让我们精疲力竭无力去完成下一件事。无聊是一种巨大的能量消耗源,但相对于切断能量来讲,无聊造成的能量消耗更容易恢复,因此一定要特别注意你的能量水平,这一点很重要。

我真的希望未来10年,中国能出这样的书,出自己这种心理书。中国自从明朝的王阳明出了心学之后,就再也没有心理学的国际牛人了。现在比较出名的武志红,整了这么多年,除了感觉他自己赚的钱多了,也没折腾出什么来。

真正伟大的心理学家,不用钱,不用名,不用什么奖励,只要他目前的工作能养活他自己,他就能干出惊动世界的事情。

我相信这种人已经出生了,但是可能在中国目前的这种坏境来说,这位天才正在深圳当小学老师,或者在互联网大厂敲代码。

  《内在动机》读后感(十):培养内在动机,自主掌控人生

  

樊登读书。核心观点:自主性(内在动机)来自掌控自己的情绪,掌控情绪来自不要过多的自我卷入。一条一条说。有内在动机的人时常处于沉浸状态,享受其中,全身投入。而无内在动机的人时常处于疏离状态,被外部压力控制着,被迫工作,被迫做事。开始一段的内容让我一度怀疑这是一本育儿书。很多观点非常熟悉。内在动机,就是各大育儿网站和畅销书(《正面管教》、《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等)里倡导的培养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自主行动,参与决定。方法论如何?首先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安全感这东西,也是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讲到的人类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的,安全感与价值感)。然后就是要分清楚自然后果与逻辑后果,多用自然后果教育小孩,少用逻辑后果,更不能以奖惩作为条件来激励小孩,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多用情感引导的方法,少批评,多共情,严禁扣帽子,引导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疏离状态,就是一种自我逃避或自我封闭的状态。“我”不见了,想到了《正念的奇迹》里面讲的“主人翁何在?!” 也就是王阳明讲的没有按照自己的良知去做事情。迫于外部压力做一些事情,因而会烦躁,暴怒,厌恶,消极,摸鱼。原因多为内摄。看了很多书,读到了很多道理,听到了很多教导,仍然无法改变自己的行为,就是因为这些都是内摄,仅仅是自己把这些道理拍照留在脑海里,并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更不会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转变的关键就是把这些外部的道理首先自我认同,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自己心甘情愿的带着认同去执行这些准则,而不是因为是某某人讲的或者什么规定的而去做。

还有一个重要感念是自我卷入。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感念。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庄子的“无所侍,而游于无穷。” 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活一世,被金钱,名誉,地位,权力,美色,欲望遮蔽了双眼,把这些看做人生的意义,何其悲哀?谁若撼动自己的权力,地位,金钱,名誉,则费尽心机,不择手段,欲败之而大喜,欲除之而后快。殊不知,自我卷入其中,被诸相所惑,沉迷其中,喜怒无常。情绪起伏而丧失自我。切记切记。像苏东坡一样,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不是挺好?像范仲淹一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挺好?像汪曾祺一样,不管排样板戏,还是下放劳动垒猪圈,都能随遇而安,不是挺好?不管顺境逆境,保持自我的本心,建立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不依赖外物而自我接纳,才是活得通透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内在动机》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