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是一本由刘墉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读后感(一):日巴菩提生活禅
16岁的时候遇见仁波切,他告诉我,智慧是不会让人产生苦恼的,而我想在变成大家都喜欢的人之前,要先放下“这个想法”,告诉自己,被讨厌才是很正常的事情。
17岁,在屏幕上认识了春夏,她说,大家都是有骨气的人,彼此讨厌也没有关系。想起和仁波切16岁的那次交谈,这句话对我有了更不一样的意义。
18岁,疯狂的迷恋蒋勋先生,把他解读的红楼看了一遍又一遍,觉得这位先生带领我走进了完全不一样样的《红楼梦》,错把“佛经”当“诗经”。当我从沉迷的判词中走向了解故事深层的含义时,这个胸前时常带着古玉的老师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思想成长。
19岁读到了木心,这位清雅孤绝又包涵才华的老人告诉我,亵渎才是勇敢信仰的开始。
我的信仰是在仁波切的陪伴下和不曾谋面却拜读很多次作品的老师们的思想中渐渐成长起来的,随着毕业、工作、开始独立生活,经历一些形形色色,五味杂陈的生活,他们的影响奠定了我乐观、宽容、随缘又积极的底色。
“日巴”也称作本心,是我们内心最纯净智慧的状态,是一种无忧怖,松弛但不无明的心境,那不是一种对外显现而是我们灵魂的本体。而保持本心,事实上就是寻找内心的归属感和安定感,不依靠外物,只与自己有关。
刘墉先生的《随遇随喜》通过师父和小和尚平日的对话,在简单的道理中蕴藏着生活的智慧,不必非要以一个怎样的身份去看待一种信仰,只要想着,每天都要快快乐乐的生活,那这本书就是值得读下去的。
当然,有些人喜欢研究,有些人喜欢更加深刻的内容,会觉得太过于平乏无趣。愧疚的说,实在想对这些人大喊一句,“放下傲慢,请好好看书吧!”
倔强的认为,这完全是给那些在俗世中脱不开身却渴望内心宁静的成年人、青年人、以及一些年轻人的书。小孩子哪里需要这些,一个小孩比十个成年人加起来都要更懂得快乐的智慧。
书中还有中英文的结合,更加适合英文不好的朋友们练习耐心,我的意思是,如果觉得中文读起来太容易理解,那就去读一遍英文版内容也未尝不可。
刘墉先生作为国家知名画家、作家、演说家、教育家,还有《萤窗小语》等多部作品,他的作品大多以语言图画的形式带给读者心灵上的慰藉和开导。
其实这位先生还令我想起关注许久的老树画画,简简单单的对话,舒心温暖的色彩,从衣食住行,日常小事展现哲思和佛理。
在生活琐碎之余,这本书就像吹过的一阵细风,总会在不经意间令人回想起曾经的内容。
没有顿悟、没有要求、一些普普通通的道理,一些总是忘记的事情。
如果还能感觉到自己在为生活计较,那就读一本简单的书吧,就像找到原本的“日巴”,唤醒智慧淡然的生命乐趣。
《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读后感(二):今天快乐了,明天的运气也不会差
如何与人相处,你思考过这个问题吗?大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努力做好自己,可是与之相处的人就是不理解,甚至对自己很排斥,如果一直是这种状态,那我们就要反思了,甚至要学着改变。一是改变自身性格。与人相处总是不融洽,一定是自己的性格存在问题,与人相处不是为了迎合别人,但是一定要让别人与你相处时感到轻松、舒适。二是学会善待他人。不要总是想着别人对我好,我才能对他好,任何事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你往前先走一步,人家才会离你更近一点。三是多去沟通感情。有人说职场上勾心斗角,不宜敞开心扉,我觉得沟通交流很重要,当然也要把握火候。四是为人处事大方。斤斤计较的人自然结交不了纯洁的友谊,落落大方才能赢得好人缘。五是学会知恩图报。对别人的帮助心怀感激,这样的人运气不会差。
今天与大家分享刘墉先生著的《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刘墉,大家不会陌生,用句现在流行的话说,很多人是看着他的作品长大的。他是国际知名画家、作家、演说家、教育家。曾获中国台湾图书金鼎奖、金钟奖,现任水云斋文化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著有《萤窗小语》《超越自己》《我不是教你诈》《把话说到心窝里》等。
本书是刘墉先生结合自己70年的人生经历创作的20个人生哲理寓言故事,看似简单,却寓意深远,充满禅机。书中还有30幅刘墉亲绘的丹青墨宝,色彩明暗有度,留白充分,具有文学叙事性,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同时,全书配有地道英语,可供双语美文阅读。
刘墉擅长讲故事。文中通过小沙弥与师父的对话,阐述出一个又一个道理。就如当你想拿起一些东西时,肯定得先放下一些东西,这就是人生。曾看到一个视频,一位行者,边走边化缘,他只化缘食物,善良的人总会多给他一些食物,他会把自己多化缘的食物转给需要的人。一次,他看到一位老者,躺在病榻上,就将自己化缘的牛奶给了这位老者,又将自己身上仅有的100元钱也给了老者,老者不要,甚至因行动不便将钱丢到地上,她知道这位行者也需要钱,需要食物。两位善良的人互相推让,最终行者留下钱物转身而去。其实人生就是这样的,与人为善,与己为善。很多事情看开了,想开了,不过是浮云而已。
稻盛和夫说过:不论你多么富有,多么有权势,当生命结束之时,所有的一切都只能留在世界上,唯有灵魂跟着你走下一段旅程。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使它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更为高尚。
随遇随喜是一种修行。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成大事者一是“善思”,不妄自尊大,不心怀邪念;二是“善言”,严守口戒,不妄行污蔑和诽谤;三是“善行”,勤事耕作,乐善好施。
随遇随喜是一种境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有的人虽然口口声声说自己想通了,但是遇到点小事就会痛苦不已。还有的人劝说别人一套一套的,自己遇到芝麻点小事就闹心的不得了,所以说,真正大彻大悟的人并不多,刘墉算是其中的一位,他的晚年简单而幸福,陶醉于与孙子孙女的相处时光,用一个故事的时间,赢得了孙子孙女的喜欢。
随遇随喜是一种状态。有些人在重压下感到彷徨无助,有些人在重压下越战越勇。记得一位名牌大学生讲过,他是河北衡水中学的学生,那个学校总有一些学生因为压力过大而放弃学业,他就是因为一名学生实在忍受不了重压下的学习,选择放弃后才进入这个学校的。开始,他也很难适应这里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方式,每个人都拼了命似的,可是坚持一个月以后,他就适应了。有的同学为了挤时间学习,几个月不洗澡。所有的人几乎不走路,都是一路小跑。我们都羡慕那些学习好的孩子,可是你知道吗?人家学习好是全靠毅力拼出来的。
刘墉说:“窗外有蓝天,多美的日子!窗外有阴天,多美的日子!窗外有雨天,多美的日子!”我们不要用昨天的错误来惩罚现在的自己,过去了就过去了,能保证从这一刻起不再犯错误,不是更好吗?今天快乐了,明天的运气也不会差。
《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读后感(三):生活很难,愿你随遇随喜
拿到刘墉的这本《随遇随喜》。就被封面的这句话所吸引:
“当世界遭遇故事的力量,让我们安静精进,当日子怀忧会心一笑,转念一想,天宽地阔。”
读到这句话,内心满是惊喜与感动。生活在这个繁杂的年代,生活的压力,工作的烦恼,往往不能让我们活得自由自在。闲下心来,我们既想人间充满着烟火味,又想在某一时刻能有自己的一方空间。
打开这本《随遇随喜》,看到其中内容的刹那,更是感到欣喜。中文汉字加上英文,再加上一幅幅美丽的手绘画,一眼看上去赏心悦目,细细读来,其中的故事更是吸人了。
这本《随遇随喜》,是知名作家、画家、演说家、教育家刘墉写的。作为畅销书作家,刘墉的书销量已经超过了千万册,他自己也被称为影响千万人人生的精神教父。
其实很早之前我就有读过刘墉的书,很喜欢他书中的智慧和道理,也喜欢他讲智慧和讲道理的方式。
这次再一次翻看他的书《随遇随喜》,还是同样的方式,用小故事来娓娓道来一个道理。故事的每一篇都是以小沙弥和他的师傅为主角,没有涉及宗教,讲的都是一些生活感悟,人生哲理。
在《随遇随喜》的序言中,刘墉就讲了一个他怎么带孙子的小故事。他说因为跟儿子儿媳住得近,因此每次他们出去他都会帮他们来照顾孩子。照顾孩子们吃饭,有他在的日子两个小孩比平时吃饭都吃得快。原因是什么呢?
原来刘墉是用“故事配饭”的方式,来引导两个孙子吃饭。只要孩子不好好吃饭,他就不继续往下讲。孩子好好吃饭,他就能一直讲下去。他讲的故事充满趣味,不生硬也不教条,往往把这些简单的道理融入到小故事中,让人回味无穷。难怪小朋友能吃饭吃得更快。
《随遇随喜》中,刘墉也是通过对小故事的描述,来讲述一个道理。其中有为人处事的方式,也有如何调节自我的方式,还有一番番小道理。这些故事一点都不深奥,一般人都能听懂,再加上其中的趣味性,很适合我们在忙碌一天时,静下心来看看这本《随遇随喜》。
在《随遇随喜》的开篇中,就讲到了放下、放空、放平、放心、放手的故事。可能在我们一般人的概念中,我们会认为放下即是放弃,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小沙弥问师傅,红叶这么美,为什么会掉呢?师傅说,因为冬天来了树撑不起那么多叶子,因此只好舍。这其实不是放弃,而是放下。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比如:当我们身上有着太多的工作要忙,又无能力承担时,有时舍,其实不是放弃,而是放下。放下意味着你才有更多的精力去精进你想要的部分。有了放下,你才可以收放自如。
人生的每一个过程,选择有很多,烦恼也会有很多。可烦恼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如何是好。如若懂得如何处理烦恼,也许事情都会变得越来越好。
一本《随遇随喜》,一本让你参透人生的书,它带给我的不是简单的人生哲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从中,我了解到了生活的智慧,也懂得了如何做选择,如何不钻牛角尖。
北野武说:“即使生活很辛苦,我依旧喜欢那滚烫的人生。”
而我想说,即使生活很难,我也愿你能随遇随喜。
《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读后感(四):随遇随喜 活出禅意
【原创】文/捷Jesse
人人都爱听故事。我们都有个这样的经验,每当讲述中穿插了故事,自然会变得生动不少。有时故事是用来说理,有时则用故事来映射生活。其实生活的智慧都在平常细微的小事中,正如《易经·系辞下》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所述而已。
说到“禅”,脑海中总不时会浮现出各种小沙弥和师傅的对话。台湾著名作家、画家、演说家、教育家刘墉先生也借用了“小沙弥”“老和尚”的故事,整理出二十个经典小故事,向我们讲述生活中的“禅”,引导我们在生活中保持“随遇随喜”的态度,走向更好的远方。
深秋,小沙弥每天忙着打扫落叶。树叶边扫边落,常常早晨打扫干净,下午又铺满庭院。“这哪里是落叶?根本就是烦恼嘛!”师父听到小沙弥的抱怨,笑笑地说:“你说落叶是烦恼?说得好!烦恼来了,扫掉!烦恼再来,再扫掉!”面对烦恼不怯不恼,这是泰然的生活态度。
“可是风大,还会把别处的落叶吹过来。”“咱们的墙太矮,门又总是开着,外面的落叶会偷偷溜进来。”小沙弥指着禅院的围墙说。“里面的落叶不是也会被风吹出去吗?扫落叶不必问它的来处,既然落在咱们院里,就咱们管!”是的,我们经常要面对不同烦恼,多向内观、莫向外求才是真。
酷夏难耐,烈日当头,禅院里的花被晒蔫了。小沙弥赶紧去提了桶水,边走边说“天哪,快浇点水吧!”“别急!”老和尚赶忙叫住,“现在太阳大,一热一冷,非死不可,等晚一点再浇。”到了傍晚,花已成了“梅干菜”状。这时,老和尚却让小沙弥浇水,这是为何?花还能不能活?
当小沙弥觉得花肯定活不成的时候,居然出现了新的景象:已经下垂的花全站起了来,生意盎然。“它们可真厉害,憋在那儿,撑着不死。”小沙弥叫道。老和尚却骂道:“胡说!不是撑着不死,是好好活着!”那么“撑着不死”和“好好活着”两者有何区别呢?
老和尚看着小沙弥想不了来,直接点出了真谛: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撑着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活着。是的,撑着不死,只是消极地活着,得过且过,毫无追求;而满怀希望的人,总会想着如何更好地活下去,即使修行是苦,也要寻找远方。
三伏天,禅院草枯黄。“快撒点草种子吧!好难看哪!”小沙弥说。老和尚说,“等天凉了。随时!”中秋时,老和尚带回一包草籽让小沙弥播种。风起,草籽边撒边飞,小沙弥觉得可惜。老和尚说“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刚撒完种子,鸟儿飞来啄食,小沙弥急得跳脚,老和尚却说“没关系,没关系,吃不完。随遇!”半夜骤雨,冲起了许多草籽,小沙弥急忙冲进禅房报告,老和尚说“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随缘!”一周过去了,光秃秃的地面,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连原本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绿意。
生活就是这样,在适宜的时机做合适的事。人生很长,选择很多,抱着“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的心态,有心则插好柳,无心亦可以柳成荫。如果活得明白,那将收获智者的从容,修得拥有后的淡定。
在刘墉老师的这本新书《随遇随喜》中,你还可以看到一种新的“禅”语形式,那是漫画彩插和双语对照,还有许多彩蛋值得我们共同去探索。人生不易,如果能做到随遇随喜,那日日必然是好日,时时皆是好时。
《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读后感(五):刘墉用二十篇小故事,引导我们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01
生活中,总是有一些不如意之事,让人心生烦恼。
高考时,没有进入理想的大学;
大学毕业后,没有进入心仪的单位;
好不容易工作后,又得不到领导的赏识……
想一想,一路走来,真的挺不容易的。
但再多悲伤、烦恼,当你遇见刘墉的《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一书时,便会豁然开朗,只觉世间只剩喜乐、洒脱。
02
作者刘墉,畅销书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画家、演说家和教育家,更是一位热心公益的文化人。
他的作品在中国大陆销售超过千万册,被称为影响千千万万人的人生的“精神教父”。
本书收纳了作者过去五十年间写的小故事,图文并茂,并附有英文翻译,借着一对师徒的对话探讨人生,
文字浅、寓意深,讲的是励志精进、自我修行。七八岁的小孩能听得懂,七八十岁的读者也能发会心的一笑。
03 懂得放下
在《随遇随喜》的开篇中,就讲到了“四放”,即放下、放空、放平、放心、放手。
这些如鸡汤一般的词语,却能让我们在生活的一地鸡毛中,偷的半日心静。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小沙弥问师傅,红叶这么美,为什么会掉呢?
师傅说,因为冬天来了树撑不起那么多叶子,因此只好舍弃。
这其实不是放弃,而是放下。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也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事。
十字路口,选择了向左走,这不是放弃右边,而是理清了思路,坚定了目标,放下了自己的执念。
爱情面前,选择了三观一致的人,这也不是放弃了之前的感情,而是放下了诸多的不合适。
人生中的很多时候,懂得适时放下,生命才会更加完美。
04 好好活着
大热天,禅院里的花被晒蔫了。
小沙弥急着要浇水,被师父大声喝止。
到了晚上,花变成了“梅干菜”,小沙弥认为花已死透了,可师父却让他给花浇水。
水浇下去没多久,花又变得生机盎然。
小沙弥惊叹说“花太厉害了,憋在那儿撑着不死”,可师父告诉他“花不是撑着不死,而是好好活着。”
小沙弥想不通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师父说:“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撑着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活着。得一天寿命,就要好好过一天。那些活着的时候天天为了怕死而拜佛烧香,希望死后能成佛的,绝对成不了佛。”
这个故事阐明一种通达的人生观:活着,就要珍惜生命,并且感恩当下。
虽然世事艰难、人生实苦,但也不要天天患得患失地过日子,与其祈求来世不如认真地过好今世。
书中还有很多哲理故事,比如扫落叶,锯树枝等,面对多变现实生活,我们应该积极动用智慧去解决。
烦恼来了,扫掉!烦恼再来,再扫掉!日日便是好日,时时便是好时。
在生活中,要能随遇而安,随缘生活,随心而往,随喜而作。
不以得为喜,不以失为忧,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读后感(六):《随遇随喜》:人生最好的状态莫过于随遇!随喜!
我生活在北方,每当秋天来临的时候,地上总是一片金黄。秋风把树叶吹满了一地,黄色的、绿色的,夹杂在一起。跳完广场舞的阿姨们举起彩色的围巾,在其间欢呼雀跃,纷纷合影。我也被眼前景色所吸引,驻足片刻,颇感欢心,拍下这美丽的秋叶。
还记得我小的时候,最讨厌的大概也就是这个时候。那是因为一阵秋风吹过,树叶就哗哗地往下掉。那个时候,在学校里,都是我们学生自己在做值日。每个小组要轮流负责室内外卫生的打扫。明明刚刚打扫过的地面,一阵风过后,又全部被树叶所覆盖。我是个急性子的人,不禁就烦恼起来,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心思,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只觉得树叶颇为讨厌,这样什么时候才能扫得干净呢?
现在想想,生活真是有意思。都是一样的秋天,都是一样的树叶,却带给我们不同的心情。
同样是在一个深秋,一个小沙弥也在忙着清扫落叶,一边扫一边落。常常早晨才扫完,下午又落满了庭院,还得再扫一次。就如上学时的我那样,遇到同样的烦恼。
小沙弥不禁抱怨道:“这哪里是落叶,根本是烦恼吗?”
此时师傅听到了小沙弥的抱怨。“你说落叶是烦恼?”师傅笑问。“说得好!说得好!烦恼来了,扫掉!烦恼再来,再扫掉!”
“可是风大还会把别处的落叶吹过来。”小沙弥又抱怨道。
师傅接着说道:“里面的落叶不是也会被风吹出去吗?扫落叶,不必问它的来处,既然落在咱们庭院里,就咱们管。”
师傅拍拍小沙弥:“有新绿,就有枯叶,有得意,就有烦恼。今天落,今天扫;明天落,明天扫,不必因为扫了还会落,就不必扫。”
“我们心里有这样的庭院,有花开就有花落,有叶生,就有叶落,不怕落叶多,只要勤打扫,不疾不徐,一扫帚一扫帚,慢慢扫,也是一种修行。”
是啊!生活就是一场修行。生活中会有很多事情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比如,四季更替、日月星辰、工作、生活,这些每天都会发生,周而复始。我们该用怎样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琐碎细事,全凭我们自己的调节。不疾不徐,从容不迫,才能细细品味生活中的喜乐。随遇!随喜!
“随遇!随喜!”就是《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一书告诉我们的生活哲学。
作者刘墉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画家、作家、演说家、教育家。曾经获得过图书金鼎、奖金钟奖。他的作品有《萤窗小语》《超越自己》《我不是教你诈》《把说到心窝里》等。我年轻的时候遇到很多成长的困惑,《我不是教你诈》一书给了我很多智慧的启迪,我也是我成长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
《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一书帮助我们在纷繁的日子里,抚平情绪,找回平常心。书中一个小沙弥,一个智慧的老师傅,通过他们的生活,向我们缓缓传达出生活中的哲理。书中没有鸡汤,只有“禅”,只有引导与思考。小沙弥问,老师傅答,一问一答间,循循善诱,拨开疑云,禅理尽现。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中英文双语 ,配图精美有趣,增添了阅读中的情趣。无论是中午饭后休息时,还是早晚通勤时,捧着这本小说阅读一会儿,仿佛就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无论周围多么嘈 杂,似乎都与自己无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会心一笑,天地宽。
《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读后感(七):刘墉带着你,从脚下出发,走到辽远辽远的地方
深秋,小沙弥每天忙着扫落叶,一边扫一边落,常常早晨才扫干净,下午又落满了庭院,还得再扫一次。“哪里是落叶?根本就是烦恼嘛!”小沙弥边扫边怨,正巧被师父听到了。“你说落叶是烦恼?”师父笑问,“说得好!烦恼来了,扫掉!烦恼再来,再扫掉!”
生活的禅,无处不在。刘墉的生活智慧,就是以这些平常细微的小事中,撷取深层的养分,让我们精进。在他最新出版的《随遇随喜》里,这里的故事还来完。听着师傅的开悟,小沙弥说,
“可是风大,还会把别处的落叶吹过来。”小沙弥指着禅院的围墙说,“咱们的墙太矮,门又总是开着,外面的落叶会偷偷溜进来。”“里面的落叶不是也会被风吹出去吗?扫落叶不必问它的来处,既然落在咱们的院里,就咱们管!”
这本配有插画,并附英汉双语对照的读本,精美闲适,适用于精神放松的时候慢慢品味。全书20篇,短小精悍,意味隽永,就像一汪清泉注入我们忙碌烦躁的生活,心中的戾气顿时消散大半。
在这世上,人生不过是慢熬,才能明白其中真正的真谛。来人生一趟,无非是下海悟道。可许许多多的人,一下海,看到光怪陆离的诱惑,听到励志功利的故事,心就被什么无形的绳索牵着走了,枉顾了身旁的一片风景和当下经历的一些事实,于是烦恼产生了,欲望膨胀了。
贪婪是人的本性,我们贪财、贪欲、贪懒,只活得更省事却又能够活得更久。然而,我们所有人无非是这世上的一粒微尘,能够主宰的世界非常有限,我们唯一能做主的也唯有我们自己,然而,很多人却不懂,常常放弃了自己,去追逐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名利是浮云,富贵是假象,对它们的狂热,恰好证明了我们的空虚与生命的无意义,只好用它们来证明我们活着的存在。
如果我们都能从一片落叶里看到人生的烦恼,生命的历程和自然的规律,我们就不会纠结此生的过错,也不会追忆流年的错过,然,我们的创造,毕竟是错过了许多人类的箴言,开始呈现出一个更危险的边缘。
世界为所有都设了限,然而独独忘了给人心设一个极限,让它可认无穷大、无穷小、无穷贪婪又无耻……
拥有,就想拥有更多更多,不拥有,就希望世上就不再有,劫掠、破坏,在这个世上层出不穷地上演。在这里,我不想给你讲道理,只想与你一起品人心。你总是心有不甘,就注定你此生不会得到幸福,一生都在痛苦的泥水里挣扎。
人生的际遇谁也无法设定,但我们总可以设定我们对待它时的态度。是也好,非也好,不必太过执着,随遇随喜,只要跟随自己的心便好。
俗世的种种,总是将我们缠绕,不得解脱,但如果我们一开始就不在乎这些绳索,以自己的心之辽阔来面对这些掣肘,那这些掣肘就会渐渐化于无形,无法用有限的幻象来困住我们。
但砸开绳索与镣铐,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意识,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刘墉,作为一名书画家、作家、教育家、演说家,他做到了,并用他的点点烛光照亮我们思想的黑洞,让我们在那里发现一个辽阔的世界。
本书从开篇,老和尚在脚下牵着小沙弥的手,指给他看天下明月与凡尘,最终淌过一条条人生的河流,走到辽远辽远的地方,为他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也把他带到了一个无需引领就能涉足的世界。这一路,就如你、如我,从蹒跚学步到远走天涯,从在天涯望不见光明到被灿烂阳光照耀。
人生是苦旅,必须走才能得见光明,《随遇随喜》就是行走的锦囊,让我们在每一个灰暗的日子里不错过美好,每一步都走得脚踏实地。
《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读后感(八):看刘墉先生解读的人生哲理寓言故事,品味人生智慧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就有了不断的相聚与别离,就有了不断的得与失。有仓廪就难免鼠患,有子女就难免烦恼,有爱情就难免牵挂,有身体就难免病痛……——刘墉《随遇随喜》
这些年来,刘墉先生的畅销书在大陆销量超过了千万册,对于很多青少年读者来说,在他们心里,刘墉相当于青年导师的位置,不管是刘墉的画作还是散文集都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欢。
《随遇随喜》这本书是刘墉先生结合自己70年的人生经历创作的人生哲理寓言故事。书中有20个饱含人生哲学与处世智慧的寓言式故事,看似简单,却寓意深远,充满禅机,让人豁然开朗、醍醐灌顶。
书里的故事多是由小沙弥的困惑或懵懂切入,就某个问题去做解答,师父对于小沙弥的问题的解答不仅是对他具体问题的回答,也彰显了人生的一种态度。
比如,对于螳螂在交配后母螳螂会将公螳螂吃掉来给自己的后代提供营养,这个现象在生物界是被宣扬的几乎人尽皆知的事实,不懂得的人会认为母螳螂是个太狠毒的太太,但是事实上母螳螂在吃掉公螳螂后世为了给自己的后代增加营养,为了让下一代能够延续生命,公螳螂是心甘情愿奉献了自己,用上一代的死换来了下一代的生。
所以世间万物,不能只从表面看,也不能随便论断。千年亿载、斗转星移,这个世界可能隐藏了太多关于生的道理。
书里说到小沙弥面对着富贵竹和晚香玉,不知道插到水瓶里的晚香玉还是要勤换水的,否则水就会臭了,他还以为插到水瓶里的植物都会自己生出根来,就好像是富贵竹那样。
人生其实也是一样需要跟富贵竹的生根学习的,到了一个新环境如何能够扎出根来,这就是看你是否可以适应环境的关键。
深秋的天气,小沙弥忙着每天清扫落叶,一边扫一边落,清晨刚扫干净,下午又落满了庭院,还得再扫一次。小沙弥一边扫落叶一边抱怨,这哪里是落叶,根本就是烦恼嘛!正巧师父听到了,笑着说,“说得好!烦恼来了,扫掉!烦恼再来,再扫掉!”小沙弥不服气说咱们的墙太矮,门又总开着,外面的落叶也会偷偷溜进来。师父说那我们院子里的落叶不是也会跑出去吗?不要管它的来处,既然落在咱们的院里,就咱们管!其实人生不就是这样吗?烦恼似乎无处不在,有了烦恼努力解决就好了,没有必要为了逃不过躲不掉的问题去杞人忧天,看透看开就好了。
其实,看刘墉先生也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人生示范了。刘墉是国际知名画家、作家、演说家、教育家,他做教育不仅仅只是说的好听,这些年他以自己的版税收入,在大陆捐建了四十余所希望小学。
刘墉先生1949年生于台北,祖籍北京,号梦然。曾获中国台湾图书金鼎奖、金钟奖,曾任纽约圣诺望大学专任驻校艺术家,现任水云斋文化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著有《萤窗小语》《超越自己》《我不是教你诈》《把话说到心窝里》等。
据台湾金石堂书店统计,刘墉为近二十年来台湾地区畅销作家之冠,其作品在中国大陆销售超过千万册,被称为影响千万人人生的“精神教父”。
所以这本书中的亮点之一是还有30幅刘墉亲绘的丹青墨宝,色彩明暗有度,留白充分,具有文学叙事性,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同时,全书配有地道英语,可供双语美文阅读,这本书还是星云大师倾情作序,所以真的是值得拥有一册放置书案上随时进行品读的一本精美图书。(全文完)
《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读后感(九):当世界躁郁,听刘墉讲故事,感受故事给我们的安静、乐趣与力量
国际知名的作家兼画家刘墉说,他特别喜欢监督孙子孙女吃饭,因为两个小鬼在自己的监督下,吃饭往往比在父母在家时更认真、吃得更好,所以自己能体会到作为爷爷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往往儿子媳妇一有应酬,刘墉就去监督孩子们吃饭。
那刘墉用的办法是什么呢?故事配饭!
刘墉擅长讲故事,每次一开讲,孙子孙女就瞪大了眼睛听。如果他们不好好吃饭呢,刘墉就不继续往下讲,为了能往下听,两个小鬼就会很认真地把饭吃完。足见故事的魅力啊!
说起来,人类喜欢故事,是一个保持了数万年的兴趣,从远古时代的人们把各种符号、图形画到山洞的岩壁上开始,人们就开始讲故事听故事了。现在即使有电视、网络和游戏机来抢夺日益不足的时间,人们也照样会阅读。英国文学批评家泰瑞·伊格顿(Terry Eagleton)认为道理很简单:“大多数人阅读小说和故事的理由在于:读起来轻松愉快”。
故事往往能带给人很大的乐趣。刘墉说故事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不生硬、不教条,能够把很深的道理,用引人入胜的方式传达。让人感到有趣的同时,也能领悟到那么一点有用。就如同古罗马诗人兼哲学家贺拉斯说的那样,作家的任务是说出对生命既有用又有趣的事情。
在这本《随遇随喜》里面,刘墉延续了一贯的讲故事风格,借着小沙弥和老师父这一对师徒之间的小故事,说出一些人生的道理。文字浅显,让人一看就懂,有时还能让人会心一笑。书中每一篇小故事都搭配了刘墉自己亲自画的水墨画,笔触细腻柔和,色调明朗。仅仅从视觉上,也给人一种治愈的感觉。
这两则简单的故事,把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道理“要懂得放下”说得非常清楚。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学习着去得到,不断在增加我们的知识、技能、财富、地位以及其他许许多多我们想要拥有的东西,我们常常以为幸福就是得到很多很多。
然而,在人生的某些时刻,其实放下比得到更重要。因为如果死死抓住不愿放手,就会伤害到自己,不管是伤害自己的身体还是心灵,到时候即使拥有再多,一切也都成空。
其实想一想,的确如此,无论何时,太阳它就在那里,就算乌云遮住了它,我们暂时看不见它,它仍然在那里,每一天都是如此。
我们有时候会被很多负面的情绪包围,让我们误以为生活就是这么糟糕的,其实快乐和希望是一直都在的,只是我们暂时看不见。而当这层包围着我们的负面情绪散去时,我们就能看见,它就在那里不会消失。
我们坚信生命的底色是阳光的,可以允许自己在乌云里待一会儿,也可以选择从中走出,去找太阳,那都是可以的。
我们的生命需要留有一些“空”,不需要时时刻刻都做“有用”的事,有时候也需要一些“无用”的事。这些“无用”的事,就是这些空。否则将自己的生命填得满满当当,就会失去弹性了。
有时候,允许自己的无所事事,留一点平常心,这才能悟到生命的真谛。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浅显有趣,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读起来很轻松,很愉快,随手一翻就能翻完,这是一本使人很“喜悦”的书,也是一本很“治愈”的书。
当日子怀忧,会心一笑、转念一想,天宽地阔。
《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读后感(十):读刘墉的生活禅,抚平烦躁的情绪,找回平常心
当世界躁郁,当故事的力量,让我们安静、精进。
当日子怀优,会心一笑、转念一想,天宽地阔。
父母长辈总能随口飘出一些能让我耳朵长出茧子的毕生经验,对于那些碎碎念,你有没有和我一样想要做出屏蔽的冲动?
成为人母的我终于能体会父母的苦心,只是对于教育孩子的方法很是迷茫,直到在《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中看到小沙弥与老和尚之间的互动时,小沙弥提出各种问题,老和尚都能巧妙的将佛法及其人生经验传授给小沙弥,言语中没有长辈对晚辈的不耐,为小沙弥解答疑问时的寥寥数句,却隐藏人生哲理时,我恍然原来教育无处不在,就看你如何运用,原来故事的魅力是如此之大。
在《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中,拥有“华夏励志大师”称号的刘墉将巧妙地将教育融入故事中,静静阅读时,仿佛有种力量抚平了烦躁的情绪,找回平常心。
刘墉是国际上知名的画家、作家、演说家及教育家。祖籍北京,号梦然,其著作有《萤窗小语》《超越自己》《我不是教你诈》《把话说到心窝里》等。
据台湾金石堂书店统计,刘墉为近二十年来台湾地区畅销作家之冠,其作品在中国大陆销售超过千万册,被称为影响千万人人生的“精神教父”。他以自己的版税收入,在大陆捐建了四十余所希望小学。
小沙弥在扫落叶时,发现扫过的地方依旧会有落叶,于是抱怨:“哪里是落叶?根本是烦恼嘛!”这种场景时常出现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无论在工作中,还是与家人、亲朋相处,总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于是,便出现了抱怨,如果不及时调整心态,时间久了就会影响生活质量。
而师父在听到小沙弥的抱怨后,只是笑道:“你说落叶是烦恼?说得好!说得好!烦恼来了,扫掉!烦恼再来,再扫掉!”
是的,落叶就像生活中的琐事,随风飘舞,院里的吹出去,院外的也会吹进来,既然是扫落叶又何必烦恼是院外还是院里的呢?
师父是这样开导小沙弥的“有新绿,就有枯叶;有得意,就有烦恼。今天落,今天扫;明天落,明天扫。不必因为扫了还会落,就不扫。
我们心里也有这样的庭院,有花开就有花落,有叶生就有叶落。不怕落叶多,只要勤打扫,不疾不徐、一帚一帚,慢慢扫,扫也是一种修行。”
人生总有得失,何必计较太多,既然,有些事无法避免,何不“难得糊涂”。
小沙弥与师父晚上出门,因天黑又是山路,师父被石头绊了一跤,所幸没有受伤。
小沙弥第一反应是石头挡住了去路,导致师父摔跤,随即愤愤地找到石头将其踢开,却踢痛了脚。
师父却从自身找原因,认为是自己不小心没有看清道路中间的石子,便劝解道“你有知,它无知,你跟它生气,能不吃亏吗?”对于石头的去处,师父想到的是将石头回归原处,消除安全隐患,而不是逞一时之快将其踢走。
对于徒弟的抱怨,师父笑道:“碰到任何烦恼,先别生气,也别把烦恼扔给别人,你要做的是先看清楚,然后心平气和地把烦恼拿起来,放到不再烦恼的地方。”
佛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念头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其结果相差甚远,小沙弥遇到问题想到的是对方的过错,而老和尚却从自身找原因,究其源头,灭其隐患,从根本解决问题。
小沙弥小的时候,遇到不懂的事就会问师父,然而,师父哪能陪伴他一辈子。
记得师父说过:“点一盏灯,使它非但能照亮你,而且不会留下你的身影,就可以悟了!”
从此,小沙弥每做一件功德,便会点上一盏灯。随着时间流逝,点的灯越来越多,让人走入其间有一种自身灯海的恍惚,于是,人们将其称为“万灯院”。
这万灯院的主持便是当年的小沙弥,虽然有着上千徒众,院里点满了灯,却依然不快乐。置身于灯下,影子总在身边,虽困惑,却无人可问。
终于,当年的小沙弥在圆寂前明悟了,他是在黑暗的禅房中明悟的。
身外的成就再高,灯再亮,却只能造就身后的影子,唯有一个方法,能使自己浩然橙澈,心无挂碍。他点了一盏心灯。
《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不但有刘墉大师写给我们的20篇富含人生哲理的故事,还搭配了与文章相关的30幅彩色手绘图,让整个故事读起来有了更多的想象力。文中中英文对照,更能让初学英文的孩童,有不一样的体验,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能增加家长与孩子互动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