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那些事儿(全6册)》是一本由赵旭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0,页数:8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语文那些事儿(全6册)》读后感(一):写作≠指导写作:《大语文那些事儿》书评
小时候,作文真的是一件愁人的事儿,假期作文一开头就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写人一开头就是“圆圆的脸蛋像个红苹果”,写得多了,连自己都不相信了。长大了写各种文字,语言仍然脱离不了干巴巴的感觉,有时候辅导孩子写作文都觉得惭愧,对不起自己读那么多年的书,更对不起自己读中文系,更更对不起自己读语言文字专业。而且有些事情,自己去做确实不难,但是想去指导孩子,就明显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都感觉自己说不到点儿上,长此以往,孩子都会怀疑妈妈的真实水平了。有幸读到赵旭老师编写,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语文那些事儿》,感觉眼前豁然开朗,最起码在辅导孩子作文方面是不会抓瞎了,其实最深刻的感觉不是读书的内容本身,而是读书过程:只有读对的书,才会有正向的影响。
什么叫对的书呢?就作文指导读本而言,就是不但有精彩的范文展示,还要有能指导作文小白的家长或小学生进行自我写作提升的方法,这才能读有所得。小时候为了提高写作文的水平,订了很多作文杂志,读来读去也没有读出所以然来,后来自己家孩子上学了,又重新走上了我的老路。我发现这样重复的原因在于,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或沉迷于情节,或沉迷于某个细节,从来都不去分析一件事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句话为什么要那样说,换一种写法会怎样?会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记得有位学是说过一句话:“一切细节问题都不在于细节本身”,这句话的初衷固然不是用于指导写作文的,但是用在这里同样适用。当我沉迷于某个情节或者某个细节的时候,只是对于这一事件的局部的兴趣,而没有去考虑细节之外的东西。这也是《大语文那些事儿》里面挖掘出来的东西。如在《写作点晴课》的《写好作文一点儿都不难》中赵老师就指出,同样是描写人,“有”字句就写得苍白无力,一句话了事,既没有篇幅也没有形象感,换一种说法,文章顿时灵动了起来。试读这两句:“她有一头乌黑的头发”与“一头乌黑浓密的长发披在肩上”。哪一句会让老师的形象呼之欲出?无疑是后者,以后指导孩子写作文,只会说这样那样不合适,却不知道怎么才合适。如何让你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如何让你写作文时有说不完的话?《大语文那些事儿》的《写作点晴课》部分,用轻松的笔触,简单的语文,活泼的风格,指导小读者写“有个性作文”,并且在写作时融入了赵老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背景,这本身就是一种示范。
还犹豫什么呢,想了解语文,想学习语文,想写好作文,想学会阅读与欣赏,就赶快入手《大语文那些事儿》这套对的图书吧!家长和学生一定都会受益匪浅。
《大语文那些事儿(全6册)》读后感(二):老师只是领路人,学好语文靠努力
很少有人会认为语文好学,说法也大概是这样的:也不是很难学,但就是学的内容太宽泛了,所以学得不那么好——真的是这样一回事吗?
其实,这样的认识好像与现实生活中的感知比较接近,却未必就符合事实。语文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其实并没有那么两样,都是一节课一节课地去学,并不曾要求谁必须一口吃成个大胖子,一夜之间就要掌握、消化那么多的知识点,然后去考出一个好分数。相反,语文学习也是遵循着一般的学习规律,需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认真做好每一次的作业,从“错题集”中深化自己的学习,还是需要认真地多练、多写、多改——除非极少数的天才,大部分人还是要认认真真地坐下来,付出辛苦和努力才有可能得到一个好的回报。
不过,语文学习虽然不容易,但如果能够借鉴一下别人都是怎么来学语文的,然后把别人的方式方法经过借鉴、消化为己所有,那么,学习语文无疑就有了一个好向导、好帮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由赵旭老师编写的这套《大语文那些事儿》就可以发挥这样的功效。
《大语文那些事儿》套书分为六册,分别为《字词魔法课》《写作点睛课1》《写作点睛课2》《古诗线索课》《阅读洋葱课》《古文串烧课》。单从字面上来理解,难道说,赵旭老师认为,字词是有“魔法”的吗?写作还需要“点”?学习古诗有必要去查找“线索”?而做阅读理解,和“洋葱”又有什么关系吗?更不用说古文,还可以像“串烧”那样去学习了!字面上的理解其实没有必要,只需要知道这是一种比较风趣的提法;实际上,在正文中,赵旭老师认为,语文的知识点虽然很多,但语文学习毕竟是有规律、有方法的;如今所要做的,就是先要按照老师所教授的办法,循序渐进地练习、巩固,然后再在提高中悟出学习心得,自己有所感悟,最终建设完成自己的“终南捷径”。
从根本上来说,从古到今关于学习——不仅仅是语文学习——不是没有很好的方式方法,但却很少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的方式方法,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一切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也就是说,空想无济于事,必须在认识到实践、实践回归认识这样一个循环中反复努力,要付出“真金白银”——就是心血与汗水,功夫下到了,好成绩才不会距离更远。很少有事情是不需要付出努力就能做好的,不要指望着一蹴而就,也不要指望着“神兵天降”。
而赵旭老师的这套《大语文那些事儿》,就是把涉及到语文学习的几个主要部分,以风趣的方式加以讲解,让语文的生动、形象在字、词、句、段、文的讲解中变得富于生机,让语文学习
“动”起来。她是在打开语文大天地的一扇门、一扇窗,自己钻进去,好好探索和实践,这样最终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解决好了自己对语文的畏难情绪以及认识问题,接下来,就是需要自己好好去阅读《大语文那些事儿》,争取让语文“那些事儿”不再显得遥远和陌生、而是变得亲切和好玩了!
《大语文那些事儿(全6册)》读后感(三):学语文,更能懂得千姿百态的世界
收到旮沓老师的《大语文那些事儿》套书中《字词魔法课》和《写作点晶课》两本,实属幸之。人到中年,冗事缠身,书读得断断续续,但依然是一件乐事——特别是对于语文来说,现在虽然不学习也没有考试了,语文却还是需要学习一些,因为还要面对孩子的语文学习呢。
旮沓老师其名,就让人忍俊不禁——不过一开始这两个字就难住了不少人,其中包括我自己。所以读的虽然是《大语文那些事儿》,但“第一课”却是从查字典开始的,首先要把这两个字读对。诺宝贝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于是就让他来来认认这两个字,果然也把他给难住了!
解决了字的问题,再来看收到的这两本书。一个是讲字词,一个是讲写作,虽然不是一个具体范畴的东西,但毫无疑问都属于“大语文”的范围,所以一点都不违和。解决字词问题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解决写作的问题;谈写作,其实不就是在说字、词吗?书中诙谐幽默风趣横生的多维度解说,枯燥乏味的文字瞬间变鲜活了。引经据典恰到好处,书页的颜色变换更是用心之举,适度缓解视觉疲劳。
我对书中印象比较深的当属“天地人你我他”章节,或许和现实处境息息相关吧!古时就讲天时地利人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凡事都具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坏到极致自然会峰回路转。我一直认为自己心态算比较不错的,当所有事儿一边赶叠压在一起,真得有点儿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这时候再谈融入自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我承认自个儿还真没这么高尚,内心首先想到的是保证自己身体健康,当下照顾好孩子就是我最重要的任务了。
诺儿已是初中生,学习状态较之小学阶段,自然是紧张不少。作业虽然多,但在周六周日闲暇时间,我还要要求他也要来看看收到的这两本书。字词难吗?写作难吗?确实也不容易。诺儿经常说语文好上课不好考出好成绩。但是我感觉,要是能把这两本书上讲的东西真正看懂了、用在平时,考场上写出洋洋洒洒800字的作文,不敢说轻而易举,也总不应该很难了吧!事情再难,只要用心感受、用心去做,做得好多半就会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上学那会儿我有喜欢摘抄优美字句的习惯,但作为一个“乖”学生并没有进行多少课本之外的拓展阅读,当然那会儿也没有如今这么便利的阅读环境。文中所涉及到的广泛知识面,又恰好给我重新补充了一下文学常识片面性的缺口。收到的是两本,所以很期待其他四本,有机会一定找来看一看。
大世界小舞台,人世间多徘徊。我们都是因爱而生,温暖的亲情是我们生命中的太阳,无论顺境逆境,彼此牵绊一生。汲取书中的正能量,不埋怨不抱怨,明天我们依旧要携手并肩负重前行……
《大语文那些事儿(全6册)》读后感(四):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语文、学习语文?
估计很多人都会想,天天说的汉语、写的汉字,为什么语文学起来就感觉那么麻烦呢?说是数理化难吧,数理化考高分的还真不少;但语文就不一样了,高考语文满分150分,能上130以上就真的要眉开眼笑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是因为,语文天生就“大”:学的时候虽然是从拼音到字、词、句、段、文,考试的时候却是综合考查,而且变化千端。所以,如果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不能够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语文上高分也就如同镜中花、水中月,终归是可望而不可及了。某种程度上,这有点类似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同样是对症治疗,中医是系统的观点,西医却难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前者虽见效慢,但总体效果却好;后者迅速,却往往“按下葫芦浮起瓢”。不过,假如能够中西医结合,那显然就可以尽可能地确保扬长避短、收到最佳效果了!
学语文也是一样的道理。一开始学习的时候,当然是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但学到了一定的程度,慢慢就会质变引起量变,不能孤立地来看待和学习语文的各个部分、各种类型,而是要用系统的观点来学习,而且要善于总结归纳,慢慢找出其中的心得体会来。这样,语文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和蔼可亲”了。
假如暂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捷径”,也不要着急,不妨试试由赵旭老师主编的《大语文那些事儿》这套书中介绍的学习语文的方式方法。
赵旭老师认为,一笔一画总关情——语文可不只是冷冰冰的拼音、字、词、句、段、文,而是富于“祖国文化的绚烂”,看得到“刀光剑影”、听得到“鼓角争鸣”;语文既有个性又很通情达理,只要自己能够“观察出别人忽略的细节”,“笔下的人、物、情、景就可以‘活起来’”;只有带着理解去阅读,才有助于真正“理解了一篇文章”,并且逐渐学会“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学好语文也就顺理成章了。
语文学习并不难,难的是用孤立的观点来看待语文,人为地把语文进行拆分;其实,学语文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作用,最后综合起来,放到各自合适的位置,才可以产生“1+1+1”等于“3”或者大于“3”的效果。而《大语文那些事儿》就是一套具有这样作用的好书。这套书侧重于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认识语文、学习语文,有利于提升孩子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赵旭老师认为,只有孩子们的语文学习“扎下了根”,才能够真正地学好语文、爱上语文。
回到最开始,会说汉语、会写汉字,可不代表就能学好语文。同样,在阅读好《大语文那些事儿》这套书并让其效用有效发挥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语文思维,一定要遵循“几步走”的办法,严格按照赵旭老师的办法来,不能着急,更不能有一蹴而就的想法。毕竟,《大语文那些事儿》未必就是全部,它只是一个“引路人”,更多的路需要自己用心去走,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
《大语文那些事儿(全6册)》读后感(五):语文究竟应该如何学?
从会说话的时候就开始了语言表达和训练,难道上了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课还不容易学好吗?这个问题,估计很多人会说,当然不容易学好了,语文得高分不容易就是佐证。
虽然每天都在使用汉语,但语文课考试与使用汉语显然不能等同。相对来说,考试涉及到的内容更精细,更具有广度和深度,从拼音开始,到字词句段文,再到古诗词,再到阅读理解与写作表达,语文课考试涉及到了听、说、读、写各个方面,有时甚至是事无巨细——日常说话可真的没那么讲究。所以,汉语虽然每天都在用,语文课上却仍然需要好好听讲,布置的作业仍然需要好好去做,考试的时候仍然需要绞尽脑汁好好作答,期待才能期待一个好分数来作为一段时间的学习小结。
那么,语文究竟应该如何去学习呢?市面上各种各样的语文学习书籍不胜枚举,但别人总结出来的方法却未必完全适合自己,所以还是要睁大眼睛、仔细辨别。无论如何,比起数理化甚至是英语来说,语文虽然不容易得高分,但只要功夫下到了,还是能够学出一个样子来的。一位坚持传播“大语文”理念的语文老师赵旭,编写了一套《大语文那些事儿》,,或许可以拿来试一试,看看自己能否用得上。
首先来看一下究竟什么是“大语文”。赵旭老师的这套《大语文那些事儿》,丛书共分六册,分别为《字词魔法课》《写作点睛课1》《写作点睛课2》《古诗线索课》《阅读洋葱课》《古文串烧课》,涉及字词句段、诗文阅读以及写作。乍一看,似乎也没什么特别之处,这不是和前面说过的大概差不多吗?但仔细打开每一册书,看完了具体的章节内容,或许才能够明白过来,作者只是寥寥数语,却能够把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以及注意事项很到位地总结出来,仿佛只是稍加点拨,那些原来不明白的地方就瞬间豁然开朗,一切都可以连贯起来。如此一来,语文学习就不显得那么困难和麻烦了。
真的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吗?比如,拿《阅读洋葱课》这一册来来具体“深入”一下吧。“卷首语”部分,赵旭老师就指出了一个其实非常深刻和尖锐的问题:很多同学阅读量并不小,但是却只“阅读”不“理解”。她认为,这不叫“阅读理解”;而学会阅读理解的方法就是,阅读和写作不分家,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是相辅相成、水涨船高的一种关系。在《《阅读洋葱课》这册书中, 赵旭老师就像剥洋葱一样,从题目开始,把对一篇文章的阅读和理解所要涉及到的内容逐一进行讲解;每一节课讲完,还要进行练习巩固。每册书并不厚,但都需要认真阅读和理解,更需要不断练习和实践。对于《大语文那些事儿》来说,要想让这套书有效发挥作用,要想让其中讲到的方式方法成为自己的,就都应该遵循一样的“打开”方式,不要想着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语文的很多知识,其实基本上都是一样的道理:学习的内容看似庞杂繁复,其实考察的依然还是基础与细节,一定要有耐心、更细心、有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