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疯狂的科学实验》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2-01 03:33: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疯狂的科学实验》读后感锦集

  《疯狂的科学实验》是一本由埃里克斯·伯依斯著作,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疯狂的科学实验》读后感(一):读后感

  

科学实验在我们的印象里,多是严肃、严谨的模样,这本书呈现出来的科学实验,确实如书名所写的,疯狂。疯狂,涵盖了多个方面:天马行空的想法、匪夷所思的行为、千奇百怪的模式,在各种排列组合下呈现出各式的结果。

书将实验分为五个章节类别:电学实验、核反应、欺骗性方法、猿猴实验和自我实验。每个章节带给我的感受各不相同,印象比较深的是电学实验、欺骗性方法和自我实验。

电学实验里,所展现出的是当时的人们对发现没多久的电流不了解又充满好奇,实验风格可以说是野蛮生长的态势:对自己的身体通电,丝毫不畏惧可能会丧失生命;飞禽走兽们更加不会放过,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巴普洛夫的狗”,还有许多没有姓名的鸡、鸟等失去了生命,上了餐桌——通过电击而死的动物会延缓僵化、使口感更好实在是符合人类的吃货本质。不过这种死法因为不过十几秒的持续时间,减短了动物需要承受的痛苦。最令人感伤的是那头被电击而死的大象,不禁感慨动物的可悲和无奈。人的本质还是自私的吧,为了“我想”、“我要”,何尝考虑过动物的生存呢?书中没有去批判谁,只是将这些实验一一道出。社会的发展,势必会剥削动物的生存空间。如何和动物共存,书中没有答案。

欺骗性方法就没有这么伤感了,多为一些行为研究,有的实验如书中所描写的,像电视里隐藏摄像头下的表演,观察人们的真实反应。相较之下,自我实验则更加的重口味,总结下来就是人类的自虐。阅读这一章前,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不得不再次感慨,人类为了各类奇思妙想,能付出到这样耸人听闻的地步。

看书里的世界,过去的科学家们、实验者们的行为或疯狂、或无畏,多是出于对未知的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精神。现在的我们,站在几十年、几百年后享受着现成科技和研究成果的我们,需要理解当时的人们所经历和遭遇的。或许回望这些实验,由于当时人们对知识认知的局限性,会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观点,但必须承认,没有前人们进行这些疯狂的探索,我们很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享受着便利。

  《疯狂的科学实验》读后感(二):科学家也疯狂

看过许多有趣的有关科学史和科学家的书,但是这本书绝对是登峰造极了。其中列举的科学家及其实验不但是有趣,更是书名中所告诉我们的“疯狂”。纵观科学史,科学家们犹如大海中的贝壳,不计其数。如果要问这样一个问题:历代科学家们有哪些相似的品质?可能就连小学生都能够抓住这两点:创新、坚持。但是也有些科学家将创新和坚持发挥到了极致。他们的点子骇人听闻,他们的坚持不懈让人觉得近似一种疯狂的执拗。有些实验成功了,也有些最终害己害人。

本书的作者是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名科学史硕士。他曾经在1997年创立了“恶作剧博物馆”网站,收获了大量观众。本书最大的特点除了选材还有幽默诙谐及尺度大开的语言特色。翻译也比较顺畅,因此可读性非常强。

本书共分五个章节,精彩或者疯狂程度也是逐渐递增的。“电学实验”这一部分的疯狂行为想必可以想象,那就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大型导体。果不其然,作者列举了一位出生于1776年的波兰的名叫里特尔的科学家。他的一生几乎都献给了伏特电堆,将自己的许多部位——包括生殖器——通电,然后记录感受。他甚至在信中写道:“明天我将与我的电池结婚!”后来他干脆拒绝走出房门,整天与电池呆在一起,电击给他造成了许多身体伤害,科学界也将他视为异类,最终他孤独地死去。

“核反应”一章总不会有人亲身实验了吧。是的,这里提到的是美国在比基尼岛使用若干动物进行的核爆炸试验。这个试验充分暴露了人类当时对于核反应伤害的低估。竟然有商人借机推出了“比基尼”泳装,说是女人穿上之后效果堪比原子弹爆炸。真是荒唐无知。“欺骗性方法”里提到了20世纪60年代一位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由于有感于大众当时对于精神病学专业的不信任而与同事和学生们以精神病患者身份潜入精神病院。他们的目的在于试验精神病院能否正确判断病人的精神状况。结果精神病院完败!

“猿猴实验”和“自我实验”两部分更是精彩。看过这些实验之后你会感到有时候人类科学家们过于自信过于大胆,甚至敢于超越伦理边界,超越生理限制。虽然创新和坚持是科学家成功的特质,但是也要掌握“度”啊!

  《疯狂的科学实验》读后感(三):有趣的科学

  

看完真的觉得科学是疯狂的,不,是科学家的疯狂成就了科学的疯狂。这个疯狂一词,褒贬兼有,好像很多科学研究人员在旁人眼中都是奇怪的人。因为他们只专注于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东西,专注到对其他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研究科学的人很好地诠释了当你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总会有收获。不过,再极致,也很少有人会拿自己的孩子来做实验吧?那些在奇奇怪怪的各种实验中牺牲的青蛙,鸟,鸡,大象,羊等动物们已经足以引起人们道德的反思了。所以,这个疯狂,好,也不好。

欺骗性方法这一章记录的实验最让我震惊。教室实验证明目击者的记忆并不靠谱,相反,还会有很多错误,尽管当事人对自己的回忆很自信。人的记忆其实是一个主观的东西,因为记忆中的事情必定发生在过去,如果当时只有你一个人在场,那么你无法提供什么来证明你回忆的内容的准确性。就算当时有人和你一起,但是那个人的记忆也会有偏差,那么,这也就意味着,记忆的准确性无法被证明,除非有录像之类的客观记录。而教室实验的筹划人就充当了客观记录者的角色,因此也发现人们连上周的天气都记不清,更别提在受惊状态下看到的事件了。

另一个令人反思的实验是从众实验,志愿者们被要求辨认线条的长短,在这些志愿者中,只有一个是毫不知情的被试者,其他志愿者都是托,而当托们说出错误的答案的时候,那个被试者明知那个答案错误,但也会选择和其他人一样的错误答案,或者,知道其他人的答案是错误的被试者,也会对自己表现出不自信,“我的想法和你们不太一样”,而不是说,“你们都错了”。这是一个可怕的发现,就像书里所说, “从众的倾向在我们的社会中如此强大,以至于相当聪慧和善意的年轻人情愿把白的说成黑的,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它对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指导我们行为的价值观提出了质疑。”

精神病的实验就比较有趣了。让我想起一个谬论,你无法证明自己没有精神病。研究人员假装自己有幻听,很轻松地就被精神病院收留,即使后面表现正常得以出院,也被备注精神分裂缓和期,也就是说你无法证明自己没有病。更有趣的是,当罗森汉发布实验结果,医院跳出来说他们可以识别伪装的患者,于是罗森汉表示他会再做一个伪患者的实验,结果医院就在那段时间判定了一些虚假患者,然而,罗森汉的实验者并没有去医院,也就是说,医院的确无法分辨真假精神病人(看到这里笑死了)。

以前以为科学研究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从这本书的实验,发现科学研究有时候也在挑战极限,挑战社会,挑战权威,挑战道德。希望科学的发展都指向一个目的:让世界变好一点。

  《疯狂的科学实验》读后感(四):原来科学知识也可颇有趣

  另类+重口味+无厘头=科学家发疯了?和人们的固有印象不同,我们以为伟大科学家只是单纯做实验,就可以得到划时代的发现。其实不然,科学不是试管烧杯、复杂仪器,它是通过实践操作的。

  科学家并不是“老古板”,其脑洞总是奇葩到超乎想象。从人类社会到宇宙自然,从科学假设到前卫实验。《疯狂的科学实验》回顾了历史上最“异想天开”的疯狂实验,全书共分为5大门类,包括电学实验——什么是伏特电堆?伏特以不同的金属联成环接触青蛙腿及其背,从而成功地使活的青蛙痉挛,这就证实了“动物电”产生于电堆的接触。多大的直流电可以刺激细胞生长?核物理实验——如何利用核动力周游宇宙?心理学实验——为什么虚假记忆能轻松替换真实记忆?生物学实验——猩猩也可以工作赚钱?医学实验——如何进行自我手术……总共是75个改变科学进程的不可思议的实验。

  本书作者埃里克斯·伯依斯是一位科学史学家,也是火爆全球的“恶作剧博物馆”网站创始人,他简洁而生动地讲述了一群疯狂的科学家,在核物理、发展心理学等领域的古怪实验。脑洞之外还配有硬核科普知识,让每个看似荒唐可笑的问题,都有一个“正经”答案。并将新颖的纪实故事与幽默的文字相结合,给每个“脑洞”以科学佐证,给每一种“不可能的大胆想象”以肯定。科学实验高冷面具下的“不正经”,其实就是敢于猜想+不断求证。是跟随科学家的逻辑思维,学会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离奇的科学真相

  借科学的名义进行疯狂的实验,并且很简洁而生动地讲述,对于科学感兴趣的人应该不会放过如此有趣的一本书。

五小节内容

  书中可能会简述,实验家做实验的时候会采用用小动物来进行实验,也许在我们眼里会显得很残酷,如果避开伦理层面,它还是挺有超现实和古怪特点的。

  《疯狂的科学实验》读后感(五):透过疯狂的表面看科学实验的前世今生

  动物园是亲子游乐的好地方,从小,我就很喜欢去动物园围观动物朋友们的生活。直到成人后的某一天,坐在海洋公园看海豚表演的时候,海豚的表演虽然赢来阵阵喝彩和掌声,但我的心里却觉得无限悲伤,为海豚被人驯化、控制而悲伤。自从人类爬上了食物链的顶端后,对动物的掠夺和杀戮就没有停止过。在《疯狂的科学实验》一书中,便记录了不少疯狂的猿猴实验。

  也许是出于对祖先溯源的兴趣,针对灵长类动物学的研究一直未停止过。从早期的丛林探险、杂交实验到教化驯养,疯狂的科学家们做了不少骇人听闻的实验,一心试图把它们人类化。有的故事令人啼笑皆非,例如科学家把7个月大的黑猩猩古阿带回家与10个月的儿子一起抚养,大半年过去了,古阿没有学会人类社会的任何社交行为,但自己的儿子却学会了像黑猩猩一样叫唤着呼唤食物,科学家不得不终止实验。但更多的实验是悲哀的,例如大名鼎鼎的黑猩猩露西,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多年,它学会了人类社会的社交手语,简单的社交规则,看似是最像人类的动物了,可是,当它回归森林时,这一切却成了阻碍它适应丛林生活的负担,最终露西在丛林中并没有生活很久,人类对它生命的影响并不是那么的美好。而这一切,也仅仅是人类一厢情愿的想法。

  从猿猴实验这一章,便可窥见《疯狂的科学实验》一书在风趣幽默介绍过去几百年的疯狂科学实验背后所做出的关于人类文明、道德的思考,如作者所说:悲剧、喜剧、荒谬与对知识的渴求交织在一起。

  科学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抱着让孩子学习追求科学真理应当不畏艰苦,持之以恒的心情,我和宝儿一起打开了《疯狂的科学实验》一书。没想到书中的内容让我五味杂陈:有的不是疯狂的科学实验,甚至是恐怖的科学实验,科学家那近乎毁灭自我的狂热让人望而却步,浓盐酸、高强度电量通过自己的身体;毫无防护暴露在核辐射中并认为这有益于身体……这些狂热在现在看来多么的不可思议,但也正是因为前人的这些疯狂留下的大量实验数据、案例,才让科学发展一步步向前进,变得越来越“科学”。这也正是爱因斯坦所说的:科学是一种长久以来的努力,试图通过系统性的思想将这个世界可感知的现象尽可能低联系在一起。

  书中出现的某些实验案例,在今时今日的道德共识上,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在和宝儿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常出现分歧,孩子不能赞同对人类同伴,对动物采取这样的手段,这是社会文明发展使然,然而我却要让他理解在一百多年前,人类并没有这样高的文明发展水平,社会伦理是可以容忍这样的做法的。读本书,同时也在学着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科学发展的前世今生。

  透过疯狂的表面去看科学的发展变革,科学家的神奇脑洞与执着追求有血有泪,科学的发展不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血肉丰满,灵魂强大,并以其神秘一直吸引着人类苦苦探索。

  《疯狂的科学实验》读后感(六):科学的终极意义:让我们最大限度的接近生命真相

  疯狂科学家们的壮举也展现了科学更黑暗、更情绪化的一面。相比于那些聪明过人的天才毫不费力地得到全部正确答案的科学故事,我感觉这些故事要有趣的多。

科学实验总是和一些东西绑定在一起。

近乎疯狂的荒诞,堪称荒唐的偏执。

披上猿猴外皮的波兰研究人员的德乌什.哈纳斯;

给鸡和学生通电的贝克;

把公猴和牛蛇、小狗放在一起企图扩展公猴性欲范围界限的心理学家吉尔伯特.范塔赛尔.汉密尔顿。

声称被一百五十种不同的昆虫物种叮咬过的“叮咬之王”贾斯汀.施密特。

......这些疯狂的科学痴迷者,企图解开物质与精神交织的密码,而世界也在这些疯狂的实验中,滚滚向前。

生命发展的意义正在于此,永远在理智和癫狂之间游离。

而人类,就像那个封面那个穿着宇航服的猴子。

总在似是而非的演化中,激动地保持一张“严肃脸”。

探索X需要C的N次方

书中有这样一起实验,美国火箭技术科学家(呃...sheldon口头‘哼’)罗伯特.戈达德曾在1919年提出计划想要在月球引爆一颗传统炸弹。

为的只是想挑战火箭飞行的极限,看到其进入太空静谧的真空中会如何,从而来一场可以在地球上观察到的月球闪光粉实验。

但在那时却成为一个笑话,因为在当时“就连学校的孩童也知道火箭无法在太空的真空中运作,因为真空中没有火箭可以借助用来推进的物质。”

罗伯特.戈达德甚至为此写好了道歉信,虽然他到死也没有发出。

直到1957年,美国核爆月球的观点被提出,苏联甚至在11月7日使之成为现实。

虽然38年前那个看似Crazy的计划因为风险大过受益而叫停。

但系统性探索月球的计划,开始在科学界生根发芽。

书中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这些实验背后虽然多少有些荒诞不羁,但却是一位又一位致力探索和改变世界既定秩序的人类,对大自然发起的挑战。

一个疯狂的idea,造成一场科学大爆炸。

或许宇宙大爆炸的由来,就是某群超级生物对于生灵再造的实验。

未来实验大爆炸畅想

看完这本书,我最先想到的是这些疯狂的实验还要推进下去。

还有太多的难题等待我们破解,太多的技术等待更新和迭代。

比如医学。

从人类诞生就折磨人类至今的感冒,到现在还是靠药物抑制痛苦,免疫系统自愈。

无法被彻底治愈的强直性脊柱炎,或许可以来一场惊世骇俗的实验,完成对这项疾病的攻克。

或许是基因疗法,或许可以来一次这样那样的复制,完成这些疾病的攻克。

拯救人类的只有人类自己,而我们需要这些科学“疯子”,需要这些疯狂实验。

  《疯狂的科学实验》读后感(七):女生私下里都在聊些啥?有位科学家做了个疯狂实验

  

人是一种渴望交往的动物,于是沟通就变成了一种日常行为;每个人对自己的言行都很了解,有时候会想起来,还会对其中一些好玩的点进行回味,也是一种不错的回忆和总结。

人又是一种充满好奇心的存在,在自己生活学习工作的同时,其他人在干什么呢?他们会说些什么悄悄话,做些什么奇怪的事情?尤其对异性来说,吸引力简直又要翻倍。

可能有人会说,这些窥私欲是一种不好的毛病,而且干扰了其他人的正常生活,但如果这是一项科学实验呢?

好像有点疯狂,但在笔者最近看的这本《疯狂的科学实验》中,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科学家办不到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层层递进的另类观察。

1922年,家住纽约的摩尔教授,每晚7点半就会到百老汇大街上溜达,他不是简单地饭后散步,而是跟着各色人等身后,倾听他们的谈话内容,并记录在笔记本上,目的是研究男人和女人在日常对话中是否会强调不同的主题。

摩尔教授发现,女人聊男人要比男人聊女人频繁地多;但这种观察发生在公共场合,很多人对自己的谈话被周围人听到,是有一定预判的,结果自然不会那么全面。

1924年,兰迪斯和伯特比摩尔教授更进一步,他们在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穿着橡胶跟的鞋,到火车站、百货商场、酒店大厅闲逛,记录下偷听到的所有对话。

他们得出的结论跟摩尔教授类似,关于人的话题在男人的思想中占的比重较小,在女人的思想中占的比重较大。

1938年,刺激的来了,亨勒为了自己的心理学博士学位,在宾夕法尼亚州布林茅尔学院开展研究,但她的方法却是拉上一位好姐们,蹲在女厕所隔间、拿起电话接收器监听、藏在女生宿舍床底下,偷听最隐私的对话。

实验结果发现,成年人和儿童一样,都喜欢谈论自己,比例要占到谈话的40%以上。

1955年,更大胆的实验来了,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开展的“午夜定点行动”,通过在美国旧金山开一家妓院,让心理学家通过单向透视镜观察男人们和妓女的一举一动,并在饮料中加入致幻剂,目的是查看致幻剂的效果,锻炼性要挟的技巧。

这一行动直到1963年才终止,又过了十几年才在参议院听证会时被曝出,但那些不知情的参与者们后来情况如何,都是一个迷。

1968年,社会工作者斯泰因又开展了另一项实验,她召集了64位纽约应召女郎,通过在应召女郎的住处安装单向透视镜和窥视孔,暗中监视妓女和男性顾客互动的全过程;还有的时候是躲在衣橱里,透过门缝窥视。

斯泰因的成果丰硕,观察了1230名男性在性交易中的细节,还出了一本《情人、朋友、奴隶:男人的九种性类型》的畅销书,疯狂透露的隐私都不好意思往下写出来了。

当然,这只是《疯狂的科学实验》中的一个例子,超乎想象的脑洞还有电击食物、用核弹炸毁月球等,“异想天开”的75个疯狂实验涉及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多个领域,还有很多硬核科普知识,绝对是一本满足好奇心的神作。

  《疯狂的科学实验》读后感(八):《疯狂的科学实验》:谁说科学都是“严肃脸”?这本书有趣又有料

你印象中的科学家是什么样子的?

小时候我经常看一些科学科普节目,里面的科学家都是一脸严肃地在那里做实验。所以我在的印象中,科学家从来都不是有趣的代名词。最近读的一本书彻底推翻了科学家在我心中的固有印象。

《疯狂的科学实验》

《疯狂的科学实验》在书中为我们介绍了75个有趣而且疯狂的实验,里面的脑洞你看了一定会惊呼的那种。之前也读过一些有趣的科普读物,但这本书还是在内容的疯狂程度上,占据之首。

这些科学家的脑子里有着天马行空的想法,也有着说做就做的勇气。在我们这些平常人看来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科学家们无不追随自己的内心,去努力靠聪明才智去实现。

本书的作者埃里克斯·伯依斯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科学史硕士。他在1997年创立了一个网站,名字很特别,叫做“恶作剧博物馆”。

恶作剧博物馆

我还特意去搜索了这个网站,里面内容非常有趣,怪不得其累计用户已经过亿了。这个网站被《个人电脑》,一个美国的IT杂志,评为了“世界上100个你不能错过的网站”之一。

这本书还有一个亮点,就是翻译流畅,容易理解

对于外文书来说,还有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就是译者。这本书的译者是毕业于复旦大学广告学专业的马盈佳,因为曾经在电视纪录片做过翻译,所以对于科学领域的名词,本身就有天然优势。再加上语言表达的流畅,让阅读体验变得舒服。

在这本书中,你会看到很多科学家的疯狂举动

比如有一位物理学家,喜欢电击身体不同部位来体验感受。波兰的科学家,他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伏特电,他甚至表达出要和电池结婚的意愿。还有一位心理学家玛丽·亨勒,喜欢藏在女生宿舍床下偷听学生们的讲话。

这群疯狂的科学家,让我们看到了刻板科学家试验背后的另一面。

他们是一群疯狂的科学家,时而荒唐可笑,时而正经认真。也正是这群执着专注又创新的科学家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在这些实验的背后,是他们苦思冥想下的一次次失败后的坚持,也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追求。

这些疯狂的试验背后有着自我毁灭的牺牲,也有着对待动物时的文明思考。这本书为我们呈现出大量表面看似疯狂,内在却包罗万象的试验。如果你对科学试验感兴趣,不妨翻开这本《疯狂的科学实验》来感受下试验背后的那些故事。

科学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不管是疯狂的科学家,还是循规蹈矩的实验工作者,他们都在为人类的发展默默的做贡献。科研是一条漫长且不知道何时是尽头的路,正是这种未知,让这些科学家持续的探索和发现。

人类因为掌握了许多科学才让生活变得更加先进,而科学实验中的这些科学家们,看似疯狂的背后,是对科学的执着探索。

我是每周读三本书的San蝶,关注我,为你推荐更多好书。

  《疯狂的科学实验》读后感(九):如何搞定不切实际的科学实验?

  研究者(科学家)就是骗局制造者,制造种种精致的骗局,令那些未曾起疑的人们上当受骗。

你能相信这句话来自大众科普书——《疯狂的科学实验》吗?毕竟这种让人容易将科学家与骗子挂钩的句子,实在令人生疑。可事实上,一旦你看了这本书,就会理解句子的内涵。

如何一边摇晃着“科学”的小旗,一边做各种奇怪、又不切实际的实验!

如何电击一头大象?多大的直流电可以刺激细胞生长?如何利用核动力周游宇宙?如何用虚假记忆替换真实记忆?猩猩也可以工作赚钱?如何进行自我手术……

看到这些“不正经”的问题,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某一幕,梦里出现或者幻想过的科学问题。除了这几个问题,《疯狂的科学实验》这本书还有很多你曾经想过,却没有得到答案的科学脑洞。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说,19世纪到20世纪这两百年,完全是科学研究的爆发点。无论是物理、化学实验:比如书中出现的电学实验、核物理实验。还是生物学、心理学实验:比如书中关于心理学实验的章节——欺骗性方法,以及生物学实验、医学实验……都是时代的记录。而那些脑洞十足的科学问题,也推动了人类发展的进程,直接避免人类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踩坑。

还记得环球影业制作的动画电影《神偷奶爸》中,格鲁偷月亮的那一幕吗。在这本书中,科学家们打着科学的旗号,直接选择炸毁月球。

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核爆月球的一天科学家们手持计算尺和计算器,开始着手工作。分配给萨根的工作是为月球表面的气体和尘埃云会怎样扩散建模。这是确定爆炸在地球上可见程度的第一步。坐在桌前,萨根想象着核爆的场景—一颗导弹从黑暗的太空中落下,向着灰色的月球地表飞去,接着是一道耀眼的闪光。因为月球几乎没有大气层,爆炸并不会像在地球上一样形成独特的蘑菇云。相反,力量将会即刻向所有方向散开。这一努力最终催生了一颗月球炸弹的全尺寸模型,用来在火箭撞击月球表面时引爆核弹。只不过最后,实验发起人在核爆月球这个想法面前退却了。

核爆月球模拟图

如今,这个发生在上世纪初,数亿人关注的“科学骗局”:核爆月球实验,就像流星一般消失在夜空,不再有人提起。

除了这个奇怪的实验,书中还有不少疯狂的科学实验,让你分分钟膜拜科学家们的脑洞!

看爱耍宝的“脑洞科普”专家的科学研究

除了纸质读物,如果你还喜欢看一些小众科普网站,那一定不要错过作者埃里克斯1997年创建的“恶作剧博物馆”网站。这个网站囊括了100则史上著名的恶作剧实验,内容横跨政界、演艺界、美食与时尚界等。并凭借创建时间早、分量重、内容丰富有趣等优势,成功出圈。不仅全球用户累计过亿,每月的平均点击量超过100万次,还被美国IT杂志《个人电脑》评为“世界上100个你不能错过的网站”之一。而这一切“成就”的原因,就是埃里克斯好奇心强、爱搞怪,以及刨根问底的研究习惯。

“恶作剧博物馆”网站页面截图

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埃里克斯,在科学史的研究上颇有造诣,还为此出版了不少科学类的书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疯狂的科学实验》。畅销书作者佩妮·勒库特评价称:“这些古怪又疯狂的实验,着实令人大开眼界。”

在这本书中,埃里克斯网罗了百年来疯狂、诡异、不可思议的75个科学实验。为了证明实验的真实性,他参考了数百篇文献和上百本科学类图书,最终才将这本书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一睹科学实验的精彩,最后惊呼:原来科学可以这么疯狂!

  《疯狂的科学实验》读后感(十):不疯魔,不成...科学家

  

 

你听说过埃里克斯•伯伊斯创建的“恶作剧博物馆”网站吗?被美国IT杂志《个人电脑》将其评为“世界上100个你不能错过的网站”之一。伯伊斯本人是科学史硕士,已出版了多部作品,内容涉及物理、化学、心理学等领域。能创建名为“恶作剧”的博物馆,可见他不是一般的科学爱好者,就像他自己说的,经常与相当奇特疯狂的科学家的精神来往,这些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相伴和交流,使他对这些科学家的疯狂想法和怪异实验如数家珍。这也就为我们呈现了这本《疯狂的科学实验》。

作者说在创作的过程中,一点儿也不会因为缺乏奇怪资料而烦恼,而是资料太多,还要筛选下去好多野蛮阴暗的,书中呈现的科学实验虽然疯狂,有些动物实验可能现在看来比较残忍,但绝不是人类恶行手册,读者可放心阅读。

《疯狂的科学实验》一经出版,就在英国亚马逊获得高分好评,数十家媒体五星推荐。全书五大章节,覆盖面广,从人类社会到宇宙自然,从科学假设到前卫实验,作者根据大量史料叙述了历史上最“异想天开”的75个疯狂实验。

不管多么奇怪和疯狂,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可不是胡编乱造博眼球,这些鲜为人知的奇思妙想或者说脑洞大开,显现出科学更暗黑和情绪化的一面。这与我们从小到大看的教科书上,是完全不同的风格和论述,让人眼界大开。

电学实验:19世纪初,为了探索电作用在活的生物体身上的效果,研究者约翰•威廉•里特尔不惜以自己为导体,手握两根电线,收到电击之后,仍舍不得放手,全身抖动扭曲,这位不出名的研究者在教科书里没有显著的地位,关于他的奇怪故事被讲成了传奇。付特堆是他的情人和爱人,像他婚姻中的第三者,直至生命终结,不曾停止实验和探索。而这样的奇人奇事还有很多,电击大象小鸡绵羊甚至学生…

猿猴实验:19世纪末,有人觉得通过研究这些森林中的猿猴,也许我们能了解到关于人类自己的发展,灵长类动物学这样一门科学开始了。里查德•加纳虽然从未受过正式的科学训练,但是他下决心冲破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之间的语言藩篱,成为第一个掌握猿猴语言的人,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在非洲丛林中生活了九个月,他对猿猴的大探险归于失败,回到美国,受到公众及记者们的嘲讽。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灵长类动物学开始成为一门重要的科学。人们也曾想过利用猴子劳动力,从事摘棉花等劳动,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智力。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实验,将我们的灵长类弟兄人性化的尝试,也是以失败告终。

另外在核反应实验,心理学实验及医学实验几章中,也有很多让读者惊掉下巴瞪掉眼球的奇异想法和实验实践。科学的路上,有很多弯路,孜孜不倦的科学家们从未放弃。成功的被铭记,失败的不计其数,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满怀遗憾。

在这些不是十分圆满乃至疯狂的实验中,《疯狂的科学实验》的作者将这些作为一个小小的提醒:悲剧、喜剧、荒谬与对知识的追寻往往紧密的交织在一起。不走寻常路,正所谓:不疯狂不成…科学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疯狂的科学实验》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