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疯狂的科学实验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26 00:08: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疯狂的科学实验读后感摘抄

  《疯狂的科学实验》是一本由埃里克斯·伯依斯著作,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疯狂的科学实验》读后感(一):科学家也疯狂

看过许多有趣的有关科学史和科学家的书,但是这本书绝对是登峰造极了。其中列举的科学家及其实验不但是有趣,更是书名中所告诉我们的“疯狂”。纵观科学史,科学家们犹如大海中的贝壳,不计其数。如果要问这样一个问题:历代科学家们有哪些相似的品质?可能就连小学生都能够抓住这两点:创新、坚持。但是也有些科学家将创新和坚持发挥到了极致。他们的点子骇人听闻,他们的坚持不懈让人觉得近似一种疯狂的执拗。有些实验成功了,也有些最终害己害人。

本书的作者是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名科学史硕士。他曾经在1997年创立了“恶作剧博物馆”网站,收获了大量观众。本书最大的特点除了选材还有幽默诙谐及尺度大开的语言特色。翻译也比较顺畅,因此可读性非常强。

本书共分五个章节,精彩或者疯狂程度也是逐渐递增的。“电学实验”这一部分的疯狂行为想必可以想象,那就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大型导体。果不其然,作者列举了一位出生于1776年的波兰的名叫里特尔的科学家。他的一生几乎都献给了伏特电堆,将自己的许多部位——包括生殖器——通电,然后记录感受。他甚至在信中写道:“明天我将与我的电池结婚!”后来他干脆拒绝走出房门,整天与电池呆在一起,电击给他造成了许多身体伤害,科学界也将他视为异类,最终他孤独地死去。

“核反应”一章总不会有人亲身实验了吧。是的,这里提到的是美国在比基尼岛使用若干动物进行的核爆炸试验。这个试验充分暴露了人类当时对于核反应伤害的低估。竟然有商人借机推出了“比基尼”泳装,说是女人穿上之后效果堪比原子弹爆炸。真是荒唐无知。“欺骗性方法”里提到了20世纪60年代一位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由于有感于大众当时对于精神病学专业的不信任而与同事和学生们以精神病患者身份潜入精神病院。他们的目的在于试验精神病院能否正确判断病人的精神状况。结果精神病院完败!

“猿猴实验”和“自我实验”两部分更是精彩。看过这些实验之后你会感到有时候人类科学家们过于自信过于大胆,甚至敢于超越伦理边界,超越生理限制。虽然创新和坚持是科学家成功的特质,但是也要掌握“度”啊!

  《疯狂的科学实验》读后感(二):有趣的科学

  

看完真的觉得科学是疯狂的,不,是科学家的疯狂成就了科学的疯狂。这个疯狂一词,褒贬兼有,好像很多科学研究人员在旁人眼中都是奇怪的人。因为他们只专注于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东西,专注到对其他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研究科学的人很好地诠释了当你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总会有收获。不过,再极致,也很少有人会拿自己的孩子来做实验吧?那些在奇奇怪怪的各种实验中牺牲的青蛙,鸟,鸡,大象,羊等动物们已经足以引起人们道德的反思了。所以,这个疯狂,好,也不好。

欺骗性方法这一章记录的实验最让我震惊。教室实验证明目击者的记忆并不靠谱,相反,还会有很多错误,尽管当事人对自己的回忆很自信。人的记忆其实是一个主观的东西,因为记忆中的事情必定发生在过去,如果当时只有你一个人在场,那么你无法提供什么来证明你回忆的内容的准确性。就算当时有人和你一起,但是那个人的记忆也会有偏差,那么,这也就意味着,记忆的准确性无法被证明,除非有录像之类的客观记录。而教室实验的筹划人就充当了客观记录者的角色,因此也发现人们连上周的天气都记不清,更别提在受惊状态下看到的事件了。

另一个令人反思的实验是从众实验,志愿者们被要求辨认线条的长短,在这些志愿者中,只有一个是毫不知情的被试者,其他志愿者都是托,而当托们说出错误的答案的时候,那个被试者明知那个答案错误,但也会选择和其他人一样的错误答案,或者,知道其他人的答案是错误的被试者,也会对自己表现出不自信,“我的想法和你们不太一样”,而不是说,“你们都错了”。这是一个可怕的发现,就像书里所说, “从众的倾向在我们的社会中如此强大,以至于相当聪慧和善意的年轻人情愿把白的说成黑的,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它对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指导我们行为的价值观提出了质疑。”

精神病的实验就比较有趣了。让我想起一个谬论,你无法证明自己没有精神病。研究人员假装自己有幻听,很轻松地就被精神病院收留,即使后面表现正常得以出院,也被备注精神分裂缓和期,也就是说你无法证明自己没有病。更有趣的是,当罗森汉发布实验结果,医院跳出来说他们可以识别伪装的患者,于是罗森汉表示他会再做一个伪患者的实验,结果医院就在那段时间判定了一些虚假患者,然而,罗森汉的实验者并没有去医院,也就是说,医院的确无法分辨真假精神病人(看到这里笑死了)。

以前以为科学研究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从这本书的实验,发现科学研究有时候也在挑战极限,挑战社会,挑战权威,挑战道德。希望科学的发展都指向一个目的:让世界变好一点。

  《疯狂的科学实验》读后感(三):原来科学知识也可颇有趣

  另类+重口味+无厘头=科学家发疯了?和人们的固有印象不同,我们以为伟大科学家只是单纯做实验,就可以得到划时代的发现。其实不然,科学不是试管烧杯、复杂仪器,它是通过实践操作的。

  科学家并不是“老古板”,其脑洞总是奇葩到超乎想象。从人类社会到宇宙自然,从科学假设到前卫实验。《疯狂的科学实验》回顾了历史上最“异想天开”的疯狂实验,全书共分为5大门类,包括电学实验——什么是伏特电堆?伏特以不同的金属联成环接触青蛙腿及其背,从而成功地使活的青蛙痉挛,这就证实了“动物电”产生于电堆的接触。多大的直流电可以刺激细胞生长?核物理实验——如何利用核动力周游宇宙?心理学实验——为什么虚假记忆能轻松替换真实记忆?生物学实验——猩猩也可以工作赚钱?医学实验——如何进行自我手术……总共是75个改变科学进程的不可思议的实验。

  本书作者埃里克斯·伯依斯是一位科学史学家,也是火爆全球的“恶作剧博物馆”网站创始人,他简洁而生动地讲述了一群疯狂的科学家,在核物理、发展心理学等领域的古怪实验。脑洞之外还配有硬核科普知识,让每个看似荒唐可笑的问题,都有一个“正经”答案。并将新颖的纪实故事与幽默的文字相结合,给每个“脑洞”以科学佐证,给每一种“不可能的大胆想象”以肯定。科学实验高冷面具下的“不正经”,其实就是敢于猜想+不断求证。是跟随科学家的逻辑思维,学会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离奇的科学真相

  借科学的名义进行疯狂的实验,并且很简洁而生动地讲述,对于科学感兴趣的人应该不会放过如此有趣的一本书。

五小节内容

  书中可能会简述,实验家做实验的时候会采用用小动物来进行实验,也许在我们眼里会显得很残酷,如果避开伦理层面,它还是挺有超现实和古怪特点的。

  《疯狂的科学实验》读后感(四):如何搞定不切实际的科学实验?

  研究者(科学家)就是骗局制造者,制造种种精致的骗局,令那些未曾起疑的人们上当受骗。

你能相信这句话来自大众科普书——《疯狂的科学实验》吗?毕竟这种让人容易将科学家与骗子挂钩的句子,实在令人生疑。可事实上,一旦你看了这本书,就会理解句子的内涵。

如何一边摇晃着“科学”的小旗,一边做各种奇怪、又不切实际的实验!

如何电击一头大象?多大的直流电可以刺激细胞生长?如何利用核动力周游宇宙?如何用虚假记忆替换真实记忆?猩猩也可以工作赚钱?如何进行自我手术……

看到这些“不正经”的问题,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某一幕,梦里出现或者幻想过的科学问题。除了这几个问题,《疯狂的科学实验》这本书还有很多你曾经想过,却没有得到答案的科学脑洞。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说,19世纪到20世纪这两百年,完全是科学研究的爆发点。无论是物理、化学实验:比如书中出现的电学实验、核物理实验。还是生物学、心理学实验:比如书中关于心理学实验的章节——欺骗性方法,以及生物学实验、医学实验……都是时代的记录。而那些脑洞十足的科学问题,也推动了人类发展的进程,直接避免人类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踩坑。

还记得环球影业制作的动画电影《神偷奶爸》中,格鲁偷月亮的那一幕吗。在这本书中,科学家们打着科学的旗号,直接选择炸毁月球。

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核爆月球的一天科学家们手持计算尺和计算器,开始着手工作。分配给萨根的工作是为月球表面的气体和尘埃云会怎样扩散建模。这是确定爆炸在地球上可见程度的第一步。坐在桌前,萨根想象着核爆的场景—一颗导弹从黑暗的太空中落下,向着灰色的月球地表飞去,接着是一道耀眼的闪光。因为月球几乎没有大气层,爆炸并不会像在地球上一样形成独特的蘑菇云。相反,力量将会即刻向所有方向散开。这一努力最终催生了一颗月球炸弹的全尺寸模型,用来在火箭撞击月球表面时引爆核弹。只不过最后,实验发起人在核爆月球这个想法面前退却了。

核爆月球模拟图

如今,这个发生在上世纪初,数亿人关注的“科学骗局”:核爆月球实验,就像流星一般消失在夜空,不再有人提起。

除了这个奇怪的实验,书中还有不少疯狂的科学实验,让你分分钟膜拜科学家们的脑洞!

看爱耍宝的“脑洞科普”专家的科学研究

除了纸质读物,如果你还喜欢看一些小众科普网站,那一定不要错过作者埃里克斯1997年创建的“恶作剧博物馆”网站。这个网站囊括了100则史上著名的恶作剧实验,内容横跨政界、演艺界、美食与时尚界等。并凭借创建时间早、分量重、内容丰富有趣等优势,成功出圈。不仅全球用户累计过亿,每月的平均点击量超过100万次,还被美国IT杂志《个人电脑》评为“世界上100个你不能错过的网站”之一。而这一切“成就”的原因,就是埃里克斯好奇心强、爱搞怪,以及刨根问底的研究习惯。

“恶作剧博物馆”网站页面截图

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埃里克斯,在科学史的研究上颇有造诣,还为此出版了不少科学类的书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疯狂的科学实验》。畅销书作者佩妮·勒库特评价称:“这些古怪又疯狂的实验,着实令人大开眼界。”

在这本书中,埃里克斯网罗了百年来疯狂、诡异、不可思议的75个科学实验。为了证明实验的真实性,他参考了数百篇文献和上百本科学类图书,最终才将这本书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一睹科学实验的精彩,最后惊呼:原来科学可以这么疯狂!

  《疯狂的科学实验》读后感(五):不疯魔,不成...科学家

  

 

你听说过埃里克斯•伯伊斯创建的“恶作剧博物馆”网站吗?被美国IT杂志《个人电脑》将其评为“世界上100个你不能错过的网站”之一。伯伊斯本人是科学史硕士,已出版了多部作品,内容涉及物理、化学、心理学等领域。能创建名为“恶作剧”的博物馆,可见他不是一般的科学爱好者,就像他自己说的,经常与相当奇特疯狂的科学家的精神来往,这些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相伴和交流,使他对这些科学家的疯狂想法和怪异实验如数家珍。这也就为我们呈现了这本《疯狂的科学实验》。

作者说在创作的过程中,一点儿也不会因为缺乏奇怪资料而烦恼,而是资料太多,还要筛选下去好多野蛮阴暗的,书中呈现的科学实验虽然疯狂,有些动物实验可能现在看来比较残忍,但绝不是人类恶行手册,读者可放心阅读。

《疯狂的科学实验》一经出版,就在英国亚马逊获得高分好评,数十家媒体五星推荐。全书五大章节,覆盖面广,从人类社会到宇宙自然,从科学假设到前卫实验,作者根据大量史料叙述了历史上最“异想天开”的75个疯狂实验。

不管多么奇怪和疯狂,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可不是胡编乱造博眼球,这些鲜为人知的奇思妙想或者说脑洞大开,显现出科学更暗黑和情绪化的一面。这与我们从小到大看的教科书上,是完全不同的风格和论述,让人眼界大开。

电学实验:19世纪初,为了探索电作用在活的生物体身上的效果,研究者约翰•威廉•里特尔不惜以自己为导体,手握两根电线,收到电击之后,仍舍不得放手,全身抖动扭曲,这位不出名的研究者在教科书里没有显著的地位,关于他的奇怪故事被讲成了传奇。付特堆是他的情人和爱人,像他婚姻中的第三者,直至生命终结,不曾停止实验和探索。而这样的奇人奇事还有很多,电击大象小鸡绵羊甚至学生…

猿猴实验:19世纪末,有人觉得通过研究这些森林中的猿猴,也许我们能了解到关于人类自己的发展,灵长类动物学这样一门科学开始了。里查德•加纳虽然从未受过正式的科学训练,但是他下决心冲破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之间的语言藩篱,成为第一个掌握猿猴语言的人,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在非洲丛林中生活了九个月,他对猿猴的大探险归于失败,回到美国,受到公众及记者们的嘲讽。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灵长类动物学开始成为一门重要的科学。人们也曾想过利用猴子劳动力,从事摘棉花等劳动,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智力。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实验,将我们的灵长类弟兄人性化的尝试,也是以失败告终。

另外在核反应实验,心理学实验及医学实验几章中,也有很多让读者惊掉下巴瞪掉眼球的奇异想法和实验实践。科学的路上,有很多弯路,孜孜不倦的科学家们从未放弃。成功的被铭记,失败的不计其数,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满怀遗憾。

在这些不是十分圆满乃至疯狂的实验中,《疯狂的科学实验》的作者将这些作为一个小小的提醒:悲剧、喜剧、荒谬与对知识的追寻往往紧密的交织在一起。不走寻常路,正所谓:不疯狂不成…科学家…

  《疯狂的科学实验》读后感(六):给孩子的硬核科普:这些疯狂实验,科学家们不是疯子,而是英雄

  

如果有科学家这样对你说:实验不会很轻松,可能会疼得大叫,可能会恳求我停下。但你可以确信这种痛苦不会徒劳无功,将直接对知识进步的伟大事业做出贡献。你要做实验吗?

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否,面对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身心的疼痛,大家肯定不想做这样的牺牲。

但从古至今有无数疯狂的科学家做了无数这样的实验,而他们的脑洞也让人折服。正需要感谢他们的这种脑洞及牺牲,否则可能就没有当今社会的进步,比如电的发明,麻醉剂的出现,甚至是原子弹、核爆炸等。

1997年创立了“恶作剧博物馆”网站的埃里克斯·伯依斯,出版了《疯狂的科学实验》一书,带我们了解科学家们做过的75个疯狂实验,内容涉及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多个领域。

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家长们可以给他们做好科学家的科普。本书文风幽默,但又科学严谨,书中的实验不是段子,是真实有记载的真实实验。

干电池的发明,源于与电池“结婚”的科学家

约翰·威廉·里特尔是一名物理学家,对伏特电堆十分感兴趣,多次尝试电流通过自身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伏特电堆其实是一个导电系统,如果将两只手放在两端,就能感受到电流的刺痛,盘子越多,刺痛感就会越强。

里特尔给出版商这样说过:明天我将与我的电池结婚!他做到了,因为他系统性地电击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研究这到底是什么感觉。

他将连接伏特电堆的接线通过两只手,正极那边的手变得更暖和、灵活,负极则变冷、僵硬; 将接线连接到舌头上,正极产生一股酸味,负极产生一种碱味; 将接线插入两边的耳朵里,正极产生尖锐的噼啪声,负极听到了低沉的噪音……

他一生都没有放弃探索电的世界,让某些人认同他成为电化学之父,也是他发现了电镀过程、成功制造了干电池,以及观察到热电流的第一人。

缓解疼痛的麻醉剂,来自他们的自我实验

现在很多手术能够顺利进行,得益于麻醉剂的诞生,手术过程中,患者感受不到疼痛,大大降低了手术的痛苦。

19世纪40年代,麻醉在医学场景中出现了,但当初发现麻醉时源于医生的自我实验,并且在不经意间才了解到这种物品的功效。

克劳福德·朗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放荡不羁的人,特别喜欢在派对中吸乙醚。这让他找到了调情的好方法,即使面对陌生人也能侃侃而谈,还能制造气氛。

有人因吸了太多的乙醚摔倒在地,即使撞破了头,也浑然不知。这让他想到可以应用在医学实践中。

另外一名美国牙科医生霍勒斯·韦尔斯利用笑气给同事拔了牙齿,这个同事在拔牙过程中没有感觉。

韦尔斯的前同事威廉·莫顿也做了相似的事情,用乙醚麻醉了一位患者,进行了一台手术。

三人因谁发明了麻醉而进行了一些斗争,韦尔斯因受到政治迫害,麻醉自己之后,在腿上切开了口子,因失血过多而丧生。

讽刺的是,几天后,巴黎医学会认定他是麻醉的正是发现者。

科学界的疯子们

如今我们的世界如此便捷,电是如此伟大的一项发明,推动了各种技术的发明,灯、地铁,给千万家带去了光明、方便。

除了里特尔的以身试法,还有本杰明·富兰克林,大家可能知道他发明了避雷针,其实他还使用电电击过母鸡、火鸡,甚至在电击火鸡时差点丧生。

20世纪20年代,得益于科学家,人们已经知道火箭是将物体发射进太空的最实际手段,而不再只靠天马行空的想象。后来,大家见证了原子弹的爆炸,有的科学家开始想象:原子弹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能否推动太空船前进?

如果发生爆炸,首先想到的是会不会将船体熔化,将太空船设计得当的话,比如一块巨大的钢板,可以承接爆炸的力,太空船将以非常快的速度飞向前方。

依靠这种想象,再加上物理学家的精确计算,有了我们现在熟悉的太空飞船。

还有自我实验者,弗雷德里莧·赫尔策尔,他仔细地测量了绳结、玻璃珠和钢螺栓通过他的消化道的速度。

心理学家玛丽·亨勒,她喜欢藏在女生宿舍的床下,偷听学生们的对话。

如此多的科学家疯子陷入自己的领域,不折腾出点东西来不罢休。无论是想要升空的太空想象家们,还是想要研究人的心理的心理学研究者们,正是他们的这种不屈不挠的劲头,才让科学一步步进步。

《疯狂的科学实验》中还有科学家研究操控太空船的技术,如何用核弹炸毁月球等匪夷所思的实验。

作者埃里克斯·伯依斯这样评价科学家们:将它们作为一个小小的提醒,悲剧、喜剧、荒谬与对知识的追寻往往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科学家们毫不羞惭、自由地探索新的想法,无论这些想法在我们看来多么错误。科技的进步,正需要他们这种疯狂的壮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疯狂的科学实验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