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是一本由许知远著作,一頁folio|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页数:3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读后感(一):窥见一个时代的敏感与精致
《十三邀》听过没看过,想必这本书的受众很多是像我这样的。直接看这本采访整理而成的书,整体觉得还不错,文字把尴尬消解了,对谈的精华、思想的深度便跃然纸上。面对环环相扣直击深处的问题,文字比镜头让读者更有空白去进一步思考。
封面赫然写着「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翻开却全是艺术电影领域极顶尖的代表人物,越发觉得这个标题有意思也有韵味。这本是十四位导演/艺术家的特辑:张艺谋、坂本龙一、李安、徐冰、蔡国强、冯小刚、姜文、王健、贾樟柯、诺兰、徐峥、马岩松、金承志、毕赣。
看不同的人的采访,就像和不同的人隔空对话、在不同的经历中穿梭,纵向上,通过这些个体样本,窥见一个领域、一个时代;横向上,明明每个个性鲜明不同的人物,却又在这个特辑中有着某些若即若离的联系。
几位导演中,张艺谋的每个表述都很精准有深度、踏实又谦和、让人透过文字都能感受到真诚,相较而言李安的这篇有点儿广告味有点重,儒雅却疏离,冯小刚的采访有种聪明中无不流露着「精明」的感觉,而姜文的粗旷中带着细腻,印象很深的一段是许知远问姜文「迄今为止,遇到的重要的失败是什么?」姜文说是怎么都处理不好和妈妈的关系,直到她去世。
几位艺术家中,除了徐冰这篇略显刻板枯燥,坂本龙一的克制和骄傲、王健的才华和幸运……印象比较深的是蔡国强,他说自己的孩子气是被女人所保护下来的,之前看过他作品的一些视频片段,这次特意重新去搜了他的作品来看,真的太震撼了。
每个人透过同样的文字会读到不一样的内容,看完这本书我甚至想补一下这个节目,更想约个朋友,在阳光很好的下午坐下来安安静静地认真聊个天。
《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读后感(二):第一册书评
1、 张艺谋整体感觉和李安很像,两人都沉稳谦虚,很学院派。两人都非常清醒地知道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也都是“用功型”的导演。相比张、李两位,冯小刚确实是比较另类。非学院派出身,却非常有实践智慧,正如他自己所言,其他人都在搞艺术电影的时候,他一个人开启了商业类型片模式,等大家都开始走商业类型片时,他又走向了艺术片。无论在谁口中,姜文都是那种天才型的导演。通过访谈也看得出,姜文确实深陷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充满了奇思妙想的世界。贾樟柯可以说是国内成名导演里边活得最潇洒的一位了,而且不断革新自我挑战自我。诺兰的访谈非常水,没获得什么信息。徐峥对电影的理解和扎实的话剧功底,往后一定还能拍出更好的电影。毕赣的起点很高,很高兴家乡可以出这样的电影导演。
2、 坂本龙一的人生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了,走到这一步也算是水到渠成。是个非常重视环境保护的艺术家。过些日子要读他的自传,可以进一步了解。
3、 通过本书才知道徐冰。艺术家当到这个程度,已经不光是艺术形式了,谈的更多是非常大框架的东西。关于书法对中国人思维的塑造有一定启发性。
4、 蔡国强是非常仙非常浪漫的艺术家。不像当代中国人的思维,非常先锋前卫(其实我们传统中也有这样的人,只是这样的传统太过于久远)。一定要把他的《天梯》补上。
5、 王健也是通过本书才知道。他的经历也可谓是传奇。对音乐的理解已经到了哲理高度,认为音乐的本质还是应该有人性温暖。
6、 马岩松和金承志都是因为阅读本书才知道。马岩松对建筑的理解很有意思,也到了哲理层面,认为建筑物不该只是承载抽象的人的场所,而应该让具体的个人在建筑物中找到自己的温暖和认同。金承志的访谈内容再次让我确定人应该有第二生活。
创作者到一定程度后,作品就不再是迎合市场,自然而然就会承载更加宏大的主题。
《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读后感(三):镜头背后的时代
很难想象,许知远去探访电影导演的样子,去探讨一个一个存在于记忆里的、想象里的,时间和空间在艺术建构下的融合体,但他无疑呈现的很好,我喜欢他与坂本龙一和诺兰的对话,这两位21世纪最惊艳绝伦的配乐家和导演,用影像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各自的时空和生命。我也喜欢他和张艺谋、冯小刚、姜文的对话,北方式的叙事结构影响了太多的年轻人,他们的电影里,不仅有故去的京城。 贾樟柯在采访中展露出一种自然的坦诚,在被问到商业化的问题时,他说,没有一个艺术工作者不被谈论,我觉得电影可以改变时代,但改变的太慢了。李安在采访中也提到了关于“回应”的话题,一个艺术家应该对时代做出更缓慢与耐心的回应。《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算是他对历史最迅速的一次回应——伊拉克战争爆发于十三年前。 这些艺术家和电影导演似乎有一种更深的反思和使命感,姜文镜头下安静的老北平,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里》挨饿,冯小刚的话语里有一如既往的清醒,从《1942》到《我不是潘金莲》,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人性的表达与不同群体甚至民族性格的观察,还有李雪莲这样活在人情社会里的人,骤然转变到法治社会后面对假离婚成真,个体的信念和经验在一瞬间摧毁,随着那个时代永远的逝去。 在导演的镜头下,悲剧也有奇异的美感。但在镜头之外,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同样面临着抉择与思考。张艺谋谈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现出懊恼“所以我特别问了问专业的国际传播团,他们说没有任何问题,我才最后同意的。我就很后悔,我说哎呀,那就用林妙可的声音就行了嘛,对吧?” 在《末代皇帝》里,护城河微微荡起的波纹,紫禁城红墙被日光照射的细碎光影,耳边的风声、水声,汽车驶过的节奏,这样一部落日余晖的回忆录把坂本龙一和中国联系在了一起。在《音乐即自由》里,你能看到这个老孩童丰富多彩的一生,战后日本重建的废墟上谈着学生运动,巴赫和德彪西在热血里伴奏,诊断出咽喉癌后,这位艺术家开始通过禅意来回归生命,他的作品里展现了如水的淡然。风声、雨滴落在屋檐上的声音,铁轨敲击垃圾桶的声音,车厢压在铁轨上的声音,他四处穿梭,如同江上老翁,寻觅水下的世界。
《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读后感(四):品味的提升
《十三邀》已经做到第五季了,此类的节目也有过很多,但是最喜欢许知远的,最主要是因为他跟这些艺术家和明星在聊天的时候是没有距离感的,从节目中他总是穿着一双人字拖就能看出来。书中所受访的14个人在各自的行业领域都早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他们都是常人,也有着自己的失意之处,也正是失败才更体现了艺术的价值。他们的经历是比常人要多很多的,他们需要不断创作,灵感的来源只能是生活,想要一直保持自己的名气和高度就要不断观察生活中的新鲜事物,所以说看他们之间的谈话是很长知识的。
许知远的文学水平很高,他的性格也是不拘小节但绝对不是会轻易忽视细节的人,他的真实就在于他想到什么就聊什么,有的时候也会聊错话惹的受访者难堪,但这都不是可以的,好朋友之间的谈话也难免会出现一些误会。在节目中看他有时思考问题会花一些时间,在面临受访者尴尬的时候他也不会立刻作出高情商的破解,因为他就不是那样的人,这个节目的存在初衷也不是和那些以综艺为剧本的访谈类节目。但沉淀成文字之后就显得稳重了许多,在节目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生活状态,间接去了解这些人平时的样貌。在这本书中可以直接看到他们的思考,抛去了很多无用的杂念,是各有优点的。
既然已经做了五季,且口碑一直不错,那就说明这里面是一直有源源不断的惊喜出现的。这么多成功人士甚至还有国际上的都愿意跟许知远交谈,也是对他的一种认可。真正的智者是会为对方考虑,知道对方想要知道什么,这样双方的谈话也就很舒服,读者才能够同样感受到。有脾气是因为表达能力弱,所以只能够通过情绪来表达内心的想法,真正表达能力强的人都是从头到尾心平气和,甚至能够看到非常尊重人的感觉。
他们不是在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而是把生活当中的一下真实的想法通过谈话抒发出来,读者也不用带着太强的目的性去读这本书,总之就是享受其中就可以了。有些人也参加过其他主持人的访谈,你会发现这些人在面对不同主持人的时候是展现出不一样的状态的,也值得去品味一下其中的奇妙变化。
《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读后感(五):知识分子的距离
自古以来,知识分子都是很矛盾的,其中最让他们思来想去挣扎徘徊的,就是和时代、和世俗的距离。“入世”和“出世”的辩论持续了千年,还仍然没有散去。一方面,他们希望靠得更近,帮助君王和百姓,也能让自己功成名就;另一方面他们担忧这样的接近不利于学术和知识的纯洁,不利于攀登精神境界的高峰。
这样的矛盾在现代更加突出了。无论是出于“经世致用”,还是“金钱优先”,客观的现实就是,知识分子群体空前扩大的同时也深入地参与和融入了整个时代浪潮。“入世“和”出世“之间的缓冲地带前所未有的小,他们要么被裹挟着融入,要么决绝地站在一边冷眼旁观,绝少有人像许知远这样,警惕而谨慎地靠近和观察一个时代。
我们不缺少优秀的知识分子,但缺少来自优秀知识分子的客观冷静的声音。太多人身在此山中,面对这个纷繁复杂、多变迥异的世界,他们尽其所能给出一个侧写,给出一个答案。这些答案都很好,但不够客观冷静,它们需要一个隔岸观火的记录者,传之后世,给后人留下可信的有厚度的历史。这本《十三邀》,就是一本许知远记录的《答案之书》。
透过他的目光,我们拥有了另一个视角,能看到身在此山的我们观察不到的另一面。就像许多人喜欢王健的音乐,但没人知道他最不满意自己的一点是害怕让人失望,这样的语境不是人们关心的,但这是有必要的。在一个人的人生里,他的经历和周围人是如何塑造出一种性格,这种性格又是如何反映出某种更深入的东西。你没法指望在世俗里听到这种话和观点,但你能在这里看见,从一个边缘的知识分子口中听到。给予一种反思,这或许就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
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知识分子观察体会时代的距离,是会给不同的读者新鲜感的。来自更古老书本的关怀,能给现代人更舒心的慰藉。我不提倡所有知识分子都出世,去成为许知远,但我们不能少了许知远。我们的时代要走得更远、更稳,需要知识分子燃烧自己深入地贡献力量,也无疑需要少部分人,保有不合时宜的天真与高冷,袖手旁观。这些人会记录、提醒、悲伤,永远忧心忡忡,永远迷惑不解。他们不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而是伫立岸边的旅人,静静地等待被远去的大船抛弃,但在他们目光所及之内,我们仍可以自溺狂欢。
《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读后感(六):那些面对失败的勇士们
相对于许知远的节目来说,我更熟悉他的书店。所以对于一个没有看过《十三邀》节目的人来说,这本书充满着欣喜。书的装帧非常漂亮,印刷的字体让人读起来也非常舒服。另外书中还贴心地备上了当期节目的二维码,看完了文字的访谈再看看节目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套书一共四本,第一本分辑叫做《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但是单看目录里那些名字,无论哪一位都是赫赫有名的重量级人物,何来的失败者之说呢?当我翻开内页去阅读的时候,才对“失败”这一词有了新的了解。 关于失败 张艺谋是世界级的导演,但他回顾自己小时候,却因为家庭成分而感到自卑。那些儿时的记忆对他的性格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让他形成了隐忍的内敛的甚至带着些许自卑的性格。 许知远问张艺谋觉得这些年最重要的失败是什么,他说就是有一些电影不尽人意。他说即使一生拍到最后,也没有一个自己满意的作品,那也没啥遗憾的。因为自己已经为心爱的工作做了这么多,已经很幸运了。我们只看到了他作为大导演光鲜的台前,却总是忽略他的幕后。他拍《三枪拍案惊奇》挨的骂,他曾经的好兄弟带着他的团队离开……当我想到这一连串的事情,再去看《千里走单骑》才能体会到电影里面的一丝深意了。 许知远问李安觉得印象最深的打击是什么?李安说是片子不卖座,没人看。他对打击有一种惶恐的感觉,不是习惯受打击的。但是在李导出名以前蛰伏的岁月故事我们也都知晓,果然成功的人都是厚积薄发。 许知远问蔡国强迄今为止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蔡国强说最大的问题就是要反反复复让自己感觉正在做的事情有意思。 许知远问冯小刚如果《我不是潘金莲》在商业上很不成功,他会不会困扰。冯小刚回答说他有这样的精神准备,现在已经不再矫情票房的问题了。 许知远采访姜文,姜文说他的失败太多了,比如他处理不好他和他母亲的关系。但是对于职业上的失败他却从来没有畏惧过。姜文洒脱地认为失败了不就是回到谁也不认识自己那时候,那好像也没什么不好的。 书中诺兰的话更让我感到震惊,他说“很多人用技术做的事实际上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它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 看访谈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在他人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另一种生活,可以从更多层面去了解对方。这本书中许知远问的问题非常具有逻辑性环环相扣可以说直击内心深处了。被采访对象也很配合地讲了许多掏心窝子的话。或许人们在陌生人面前更容易袒露自己。节目很好看,但我更喜欢这种印在纸上的谈话。也许当哪天遇到困境,找出来这本书,翻一翻可以给自己增加点战斗值。
《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读后感(七):礼物般的交谈时光
我不是追星族,没有90后、00后那种肾上腺素爆棚的追星热情,但我爱看明星访谈节目。
有一次看到张艺兴的专访,说他化妆时会习惯性地戴耳机听在线课程,空闲时间会看社会心理学、经济学的书。
当时一惊,这个粉面流量小生比我幸运,更比我努力太多,平凡如我,空闲了多是刷淘宝追剧打发时间。
看访谈节目就是有这种好处,默默地窥见他人的生活片段,得到独属于自己的启发。
在访谈节目里,《十三邀》是独树一帜的,制作人许知远把自己的经验、知识、思想全部融进这个节目里,一想到它,许知远的形象就跳到脑海里,他在世界各地行走,带着他自身雄心勃勃又愤愤不平的艺术气息。
《十三邀》的初衷是寻找13位具有模板作用的个人,向他们发出邀请。请求观察他们的行为,请求他们分享个人的经验和心得。
许知远没把明星们视作“某种不可解释,只能赞叹、喜爱的对象”,他们确有不可解释的天才,但明星“并非是抽象的存在,他的身后有着清晰的文化脉络”。我想《十三邀》意义即在于此,许知远一直在追踪明星身后的文化脉络。
《十三邀》做了4季,图书版《十三邀》为4季内容全番集结,并打破4季的人物区隔,重新划分主题。
图书《十三邀第一辑:“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收录的人物包括:张艺谋、坂本龙一、李安、徐冰、蔡国强、冯小刚、姜文、王健、贾樟柯、诺兰、徐峥、马岩松、金承志、毕赣共14位知名导演和艺术家,在图书封面上赫然印着小金字 “我们时代的头脑和心灵”。
看到陈冲为这本书做序“礼物般的交谈时光”,这个题目仿佛是对《十三邀》这个节目的最好概括。陈冲和许知远在上海采访时初识,使他们从陌生到了解的纽带是他们各自钟爱的书。他们聊喜爱的作家奈保尔、毛姆,从毛姆的作品再聊到悲剧的价值等等,用许知远的话说,就像“两个小朋友在聊天,傻乎乎的,特开心”。
快速的成长离不开读好书、识高人,特别是当我们的朋友圈不具备这些硬件条件,读访谈录能够以很低的成本获得很高的知识回报。在《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中读到许知远与这些名人的对谈,我感觉非常幸运。读这样的好书能够瞬间提高眼界,近距离观察“高人”的所思所想、思维脉络。没时间看访谈节目,就拿起书读一读吧。
《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读后感(八):成功者的失败是什么
这本书看的过程中,无论是通勤路上还是做家务时,我一直在思考这本书名的意思,采访的都是各各自领域内的翘楚,甚至是顶尖的人才,为什么要冠个更喜欢失败者的名头,或者说,经历过对这些人的采访,访谈者许知远本人还是更喜欢平凡的人。后来又想,无论是多么成功的人,生活也会充满大大小小的裂缝和缝隙,成功者恰恰可能是因为这些缝隙的存在,可能才更鲜活生动,充满盒各自独立的味道。
直到看到和毕赣这一句问答——变成一个成功故事的一部分,你觉得烦人吗?烦人,因为创作者是永恒的失败者,没有人是在里面成功的,大概许知远理解并接受这句话,这本书里的被访问者都在创作,无一例外会有瓶颈和障碍,但是,纵观前面几位的表达,并不觉得这句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每个人在面对自我的疆域时,感受永远不同。
这辑多的是导演,访谈的好处是能脱离作品去观察和体会一个人,比如开篇的张艺谋,访谈完全将我从对他的粗狂遥远认知中拉出来,思辩能力很强,又很真诚,一个人无论走到哪一步,真诚非常的难得,能够认真而实在的进行一场并没有多少收益的对话,恰恰能反应这些人的气度与胸襟。作为公众人物,言语的闪失往往比失败的作品带来的后患更大。或许也是这个原因,贾樟柯的篇幅就太短,才开始已经结束。但即使是最短一篇,他的语言的掌控力,逻辑都叫人深思,而许知远大篇幅的前言也真的能让人相信他对贾樟柯的喜爱和崇拜。想起之前临汾电影节明年挺办的消息,结合对贾樟柯的这篇访谈,真是唏嘘。
李安整个人和他永远都高分的作品一样,波澜不惊,没有什么不好,但恰恰这种稳,放在访谈里就完全成为不了优点,转而看姜文,能够激烈的,雄辩的回应,能够制造别人喜欢的冲突,或者说,这种冲突也代表着人的性格,永远不满的,年轻的。姜文说起最后悔是处不好与母亲的关系,看那一段,想起这大概是很多中国父母们的通病,不懂得表达,永远在否定,永远给孩子巨大的挫败感,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从未听见母亲肯定和表达自己,这么一来,明星名人的挫败和普通人一样真实且不可解。
看这本书的短评,很多人喜欢王健,是,不可多得的真实,不造作,不回避,不掩饰,不虚伪,作为顶尖的大提琴家,功名利禄的烟尘滚滚。还能如此,有少年心性,勇敢说出爱憎喜好,是有少年感的人。
个人还是喜欢蔡国强,那张嶙峋冷峻面孔下。永远有爆发力,今年的计划想去泉州,感受一下泉州的魅力,也顺便看看什么样的风物孕育了蔡国强这样的天才。
《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读后感(九):永远年轻,永远心怀天真
其实第一次知道《十三邀》这个节目,是在访谈俞飞鸿那期之后,网上到处都能看到帖子,说许知远猥琐、油腻,他提的问题是多么的刻板印象。我看了文章,自然对许知远这个家伙没有什么好感,后来又陆陆续续看到对于其他几期节目的评论。这时候才逐渐勾起了我的好奇:我要自己看看这个许知远到底多猥琐。
第一期是对话罗振宇,罗振宇给人的感觉很真诚,至少我感觉他说的都是真心话。我觉得这节目真好啊。于是接着看了第二期,对话姚晨,姚晨说的话毫无破绽,看似真诚,但是感觉就是明星面对过无数采访后轻车熟路的套路,浪费看的人的时间,毫无意义。第三期是对话二次元,许知远很努力尝试去理解这个群体,虽然最终还是无法理解,但这种碰撞和交流还是挺有趣的。网上的视频剪辑之后看得不过瘾,我就没再继续看了。但是这个许知远,哪里猥琐了?他明明就是一个真诚的文化人,他的穿着简单干净,虽然不时尚但品味并不差,他的面庞发型似乎不修边幅,但这不就是一个普通人最正常不过的状态吗?他在节目里被人抨击,不是因为他油腻,反而是因为他太真诚。他面对嘉宾的时候,并没有抱着要挖出什么料的目的,也没想着要表现自己的博才多识。他对每一个嘉宾,都充满了好奇,都想要设身处地地了解对方的思考和生活方式。遇到和他同频道的,他会问出很深刻的问题。不同频的,他会问很外行的问题。不真诚的,他也只能无奈,并不会用尖锐刻薄的问题硬要挖掘出什么。在我看来,是一个很纯粹的文化人,由内而外都是。
所以这次看到《十三邀》居然出书了,自然是要找来看看了。装帧很简单,很文化气质,很许知远。第一辑基本都是演艺界人士。看了内容,就是视频《十三邀》的文字版。比看视频节省时间,也更容易整理谈话的逻辑,把同一类型的人放在一起也比较方便比较。感觉演艺圈的人大概都很擅于应对采访,看下来和我看姚晨的访谈有类似的感觉,看似真诚,但感觉还是没有真正触及到内心。对蔡国强的访谈倒是让我印象很深刻,他很敢表达,也表达得很好。虽然我之前完全不知道这个人,可是看完这篇访谈,我完全了解了他的火药艺术。也很惊讶于在一个小城市长大的人思想会这么新锐和国际化。
我很羡慕许知远,可以和各行各业的楚翘或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做面对面的交流。他用充满“诱惑”来形容这个访谈节目。我也觉得。在几个小时里,和一个富有魅力的灵魂碰撞,不管结果是惊喜还是窘迫,对一个充满好奇心,充满求知欲的人来说,都是那么激动人心。
许知远——永远年轻,永远心怀天真。
《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读后感(十):我还是更喜欢文艺的人
十三邀这个节目已经进行到第五季了,很惭愧我却没能接续看完,反而是在短视频上刷到比较多,但是能让我驻足观看那几分钟的精华,就说明这个节目已经做得很成功了。现在的人都比较浮躁,难得有一个慢节目跟我们聊聊人生,聊聊艺术,甚至是聊聊死亡。蔡澜老师那期我还是比较感动的,学会死亡和学会活着一样重要,但是中国人从来不去谈死亡,我们中国人对死讳莫如深,也就是蔡澜老师这么豁达的人才能有这种深刻的看法,我一直很喜欢蔡澜老师,他和许知远之间的火花让我很惊喜。在我看来许知远老师是一个深沉的人,他是一个作家,从作家到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这个转型很大胆,也很富挑战性。看了许老师关于这本书的自序之后,我为他能得到李伦、王宁、朱凌卿的信任而感到羡慕,人生得一知己太难了,还一下子得了仨!这个世界上有才华的人很多,才华被埋没的人更多,而许老师能得到朋友的大力支持说明他本身就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否则实在是说不通啊,有人问,支持你看十三邀这档节目,还购买同名书籍的动力是什么?我能说是因为许老师放荡不羁的发型吗?
节目终归还是快消食品,当节目里的对话、思考变成影印版的文字,又多了一种交流的方式。我可能不认识某个人,我也可能不喜欢某个人,关于他的访谈他的影像我是不会看的,但是书就不一样了,我没有了先入为主的偏见,我就可以一视同仁的看看,也许就会发现这个人还是很有想法的,还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十三邀最大的功能可能是通过和某个人的对话让大家多一点点思考,至少可以挖掘出一点和其他节目不一样的地方,访谈节目不是流水账,不是说讲讲你上大学的故事,讲讲你出名之前的故事,然后说“真的吗?我不信。”就很无语。但是十三邀也有一点泛娱乐化了,大半都是娱乐圈的人,其实他们怎么想的我们一点都不关心,因为太假了,随时随地都在演戏,也许以后还会有翻车的可能。倒是各种大家、大师级别的人物会让我们觉得这节目逼格真高,都带有一种“科普”的成分在了,比如坂本龙一,之前是真不知道,后来就迷上了他的配乐,他的音乐让人感觉很伤感,很有情境感,而且有很多我们经常听到,但是原来不知道是他创作的。还有最近的罗翔老师,有种我的idol被大家都知道了的感觉。
每个人对话前许老师的剖白有点像是前言,有时候是见面之前的场景,有时候是对这个人的印象,不一而足,但都引人入胜,寥寥数笔就把你带入当下的情景,有点像电影的转场,许老师的写作功底还是很深厚的。许老师的提问看得出是下了不少功夫,有时候一个轻描淡写的提问,却能得到很好的回馈,就像是贾樟柯,许老师问一句,贾导就可以说一大堆,好像每个人到了十三邀就不自觉的变得深沉,不自觉的就把许老师当成了知心人,可以敞开心扉,说道说道不足为外人道的故事。不知道这是十三邀的魔力还是许老师的魅力,作为观众也好读者也罢,能和他们有一点点共鸣还是很开心的。这本书适合没事的时候翻看翻看,也许你就会想摈弃娱乐节目转投文艺节目的怀抱,毕竟我还是更喜欢文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