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1-02 00:12: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读后感摘抄

  《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是一本由许知远著作,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读后感(一):大问题的注脚。

  知道许知远很久了,和他的岁数虽然相差不大,但是成就相去甚远,着实佩服这样的时代观察者。他做《十三邀》这个节目,我一直追着看,也不是都看,不感兴趣他对娱乐圈人物的访谈,是那么的局促不安。但是对于文史经哲的大家,他是游刃有余的,兴奋的像个孩子。

  看到他把这些访谈都出版成书,分类发行,我第一时间把这本买回来,其他的类别也只是瞟了一眼。标题很惊悚,《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一如既往的形而上的深刻。看了内容,比视频都略有增加一些内容,显得比视频中连贯和丰富,这是文字和编辑比即时的视频制作更能流传的原因。

  也是选择性阅读,先看历史学家许倬云,然后是经济学家陈志武,文学家或者文字工作者白先勇和唐诺,诗人西川,人类学家项飚,老乡谭嗣同。

  读的时候都很平静,真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时代变迁中的尘埃式注脚,相比较而言,这些各个领域的名家们注定是要流传青史的,他们的理论、学说,或者他们的作品,我很有幸和他们共处一个时代,通过这样的媒介从他们的大脑和心灵里吸取到了供我一生受用和走下去的营养。

  这本书的被访谈对象,是一个群像,是许知远所能接触到的他们领域中的大拿,访谈中所谈及的问题都很宏大但又不虚无缥缈,比如陈志武说每一次瘟疫都是一个减少贫富差距的契机。观察的角度都很独特,回答问题的态度诚恳,给出的答案是深刻且极具说服力,我从中感受到的社会阶层固化对下一代的无力感,以及文化沙漠的焦虑。

  是的,看完这本书,你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矫情,会陷入到悲观的抑郁,会以为(仅仅是以为)自己胜过身边人或同龄人,变得思想深邃,这都是因为这本书中所传达出来的你与大佬的神往,与有荣焉罢了。而我们所面对的,又是那么具象,细微到极致,就像尘埃,都只是一幅幅时代画像的群演,不用几千倍望远镜是无法发现的背景板,正如书名所言。

  《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读后感(二):十三邀3:智性与生活之滋味缺一不可

  先看节目再读书的顺序让我发现了写作这种自述自我表露的方式让读者和作者许知远前所未有的亲近。来自陈冲的推荐序,可以看到一个不如访谈节目客观,但是更加细腻的视角。 侧面来看,有着蓝绿紫色。本书却是黑白单色印刷,与时不时黑白色的镜头画面一致,排除了亮丽色彩的干扰,图片上的合照朴素踏实。 最开始接触十三邀是在最焦虑,也最有艺术情怀的年纪,趁着午休看了一期许倬云。有强烈的对话感和使命感,仿佛是老学者盯着镜头之外的我的我的谆谆教诲。写下了最初的誓言,一定做知识分子为往圣继绝学 万世开太平 有理想 有远见 透彻,不放弃艺术 不放弃文学。 许知远与学者的对话,让这些从来只以文字著作示人的学者终于进行了一次对话与倾诉。更加易于理解的方式将他们深邃的思想,宏达的视野和有道德的人格推而广之。记录下了这个时代的学者气度。让受众了解了这些学界泰斗,“轰轰烈烈”的学术研究,和在众人眼中“一文不名”的他们。著作等身,一生致力于开拓历史与艺术的边界,留下不朽著作的诸位。 我希望我读的书都不要浪费,已经划桨荡开波浪,到一个幽深的湖岸了,想留下一些永续的东西。超越时代性的“不朽”是多么大的诱惑。一旦有了这样的信念和理想,就不会怀疑阅读那些无人问津的文学、学术、理论的意义了。 有些人吃一口饭就够了,消化你能消化的。不可能吸干大海里的每一口水,总要有所欠缺。动态的封闭。 在节目里看到许知远问出和我一样的问题“那些遥远的历史为什么重要?”,许宏说考古是人的好奇心,是发现之美。 我被别人描述为“对知识的渴求”,在共读文学一年,是我尚未失去对文学的兴趣。看一群平凡的人执着于对文学的不断阅读和探索,可以说这些人在工作之外有着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己的避难所和药房,也可以称赞或是嘲讽他们不够功利。 在比较诗学工坊里,副院长说这个时代越来越少人讨论灵魂和精神世界。许知远所焦虑的也是这个时代的浅薄和贫乏,这个时代所作出的反抗的无力和懦弱。这和黑暗时代荷尔德林发出的暗叹有某种默契。

  《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读后感(三):我们这个时代的头脑与心灵

  拿到这本《十三邀3》我内心是非常激动的。因为封面上几位老师的名字,真的是从书上经常看到的。如今这本书通过访谈的形式,将老师们近距离地展现在我们跟前,突然觉得非常兴奋。 首先是许倬云老师,上半年的时候朋友刚介绍我去读许老师的《万古江河》。现在在书中读到许知远采访许倬云老师,竟觉得异常亲切。许倬云老师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许知远和许倬云老师的对话涉及古代、东西方历史等。许倬云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现在的知识分子大多是网络知识分子,是检索机器,不是思考者。”关于作为历史学家如何抽身看待自己在历史中的角色这一问题,许倬云老师说尽自己的本分,做自己该做的事。

  许知远还采访了许倬云老师的夫人孙曼丽女士。他们探讨了婚恋观的问题,在采访中许知远不断夸奖孙女士是女性楷模。孙女士说“夫妻应该是平等的关系,不能心存依赖,是互助、互补、互动。夫妻就是好朋友,可以百分百的信任。”就这几句话值得我们深思,这可比热搜的那一句“我就先下车了”要深情地多。少时夫妻老来伴,或许再过几年我们才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吧。 第二位是白先勇老师。他的家庭背景自不必赘述。许知远真的什么都敢说啊,谈到《孽子》谈到白老师的父子关系。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觉得这本书好看的原因,一切贵在真。白先勇老师坦白自己这么多年的追求一个就是《牡丹亭》另一个是《红楼梦》。确实,他老人家的微博名字就是白先勇牡丹亭。果真是有情意结在的。 第三位必须提的就是王小波。我只看过他的《沉默的大多数》和《黄金时代》。个人觉得读王小波的作品,自己只流于文字表面,几乎体会不到什么深刻含义。书中王小波外甥的访谈倒显得真实亲切,因为他说出了许多人对于王小波作品的第一印象。虽然王小波离开了,但他的生命力却异常顽强,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看完这一章节的采访,我又默默翻开了王小波的书,经典是值得反复翻阅和探索的。 这段时间恰逢讲述近现代史,讲到了戊戌六君子,讲到了谭嗣同。恰好书中有这样一个章节讲述寻找谭嗣同。还记得他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带着决绝的勇气。学生们问我谭嗣同为什么要选择这样壮烈的方式,他为什么不逃走。书中给出了答案“他认为人固有一死,他是为未来的中国而死。” 这本书封面有一行金色小字——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这本书的确呈现出了这个时代的心灵。从历史学家到哲学家,许知远和他们每一位的对话都值得我们去反复观看思考。这本书的信息量很大,包含了许多知识和内容,但是这些东西都是可以直接奔向心灵的。

  墙裂推荐这本书。

  《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读后感(四):那些令人着迷的知识分子们

  

四辑中先读了知识分子的这一辑,此书不负人望,实在没想到会比十三邀视频的内容丰富这么多!怎一个精彩了得啊! 迫不及待读了许倬云和项飙的两篇。总的感觉是:第一非常真诚,对谈双方都在智识上坦然相向;第二许知远非常有智慧,准备的问题有深度、有目的且非常犀利,更精彩的是在对谈中精准挖掘并把握住对方话语中关键或敏感的点进行再提问;第三,有些内容很尖锐,直接揭开这个时代遮丑的面纱。第四,一定还有很多“不正确”或者“不合时宜”的对谈内容没有收录进来! 许倬云老师真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耆宿,一言一语间的洒脱与亲和,一问一答中的通透与智慧,为往世继绝学,让人不得不敬佩与感动。他说“道貌岸然的人有,我不做那套;开口就是经典,我也不要。我是宇宙之间的人,人为大,我不自尊,人家谁会尊敬我。”实在是醍醐灌顶!而孙曼丽夫人对于爱情、婚姻、家庭的清晰认识与独立观点,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你必须尊敬他,你才会爱他,如果你不尊敬这个人,你就不可能爱他。”“很多事情你得自己有个看法,然后才能够支持他,我现在可以说我心理上相当强壮。”真是一个智慧、自由的当代女性楷模! 项飙是一个很有趣且接地气的人,看现象一针见血,剖问题锋芒毕露,但他是一个让人喜欢的知识分子,这很不容易。他说,“所有人对生活的理解变得单一,所有人在这个话语前都变得非常脆弱。” 读过这两篇我发觉,不论是许知远、许倬云还是项飙,他们都很清楚且乐此不疲地不断地寻找这个时代的弊症:为人的尊严的缺失、理解世界的方式与角度的单一等等,他们也都在试图寻找一种或更多方式来治疗这个时代。于是他们考察、他们思考、他们提问、他们解释、他们书写、他们对谈,我想,这就是知识分子令人着迷的地方吧。

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9.0许知远 / 2020 / 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