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围观考古现场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31 04:34: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围观考古现场读后感100字

  《围观考古现场》是一本由项木咄著作,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围观考古现场》读后感(一):《围观考古现场》:考古意义在于留住一个民族的文化和记忆!

  扪心自问,在吾等门外汉眼中,考古确实跟挖掘古墓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虽然深知这样的管中窥豹不可取,但也迫于知识局限而对考古行业望而生畏。考古行业似乎只有专家人员亲临现场才有力度,否则就成了盗墓等民间蝼蚁小做派。除了电视中近些年来对国民文化的大力宣传,让考古这个冷门行业在世人眼中更加形象化,我们也再无其他兴致对其过多关注。可思想起中国历史,尤其是无数文物流失国外,这样的败绩不免让于民国时期衍生出来的考古行业显得分外举足轻重。 《围观考古现场》一书用“破案式”的考古学思维,带读者围观11个震惊世界的考古现场,致力于与读者探讨如何用考古学的思维和眼光去看待文物、看待考古;如何像考古学家一样,通过思考和实践,发现新的历史研究资料,解决历史疑难问题,印证或推翻史书中的既有结论;如何综合各种知识和常识解决一个个复杂的学术问题。 看此书,我才有种深刻体会,原来古尸发掘是如此艰难的事件,但是看影视剧中时常出现的场景,总觉得可以轻而易举就得到古尸,当作者谈到考古工作者毕生的心愿就是能够在有生之年挖掘到保存完美的古尸,我才意识到考古工作者的艰辛以及影视剧的渲染有多能让人误解。精绝古城在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恐怕是因为鬼吹灯缘由,然而在《围观考古现场》这本书中,我们真实发现这个地方存在了太多奥秘,从科学家们发现一对男女古尸,我们能从科技考古手段,复原,推测他们当时的健康状况,si亡原因,生活方式,从而探索出他们所处社会年代的情况。 由此可见,很多对精绝古城的渲染并非空穴来风,只不过这个地方还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考古探索,确实也给热爱奥秘的写作者提供了诸多写作思路。当考古工作者们用专业谨慎的态度对待古尸,对待精绝古城时,我们就能深刻明白世界上还有众多未知领域亟待探索。 马王堆遗址被公布在世人眼中之时,也带有无尽的色彩,在这里挖掘出“千年不腐”的“女尸”,而女尸猝si的状态也让现代人打消了对古人的诸多思维定式。毋庸置疑,《围观考古现场》让读者真实有效的贴近考古工作者的工作范畴,从而不再相信那些扑朔迷离的故事,而愿意用更加专业有效的思维方式探索未知领域!

  《围观考古现场》读后感(二):围观考古现场

  

曾经风靡一时的盗墓主题为人们打开了一片新视野,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满足了人类无尽的好奇心。墓葬挖掘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恐怖,而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挖掘墓葬不仅是对历史的还原,更是对历史的保护。虽然墓葬中的物品价值连城,虽然墓葬中可以还原很多历史真相,揭开千古之谜,但是没有十足把握能保护好,就绝对不能轻易挖掘。考古真的像小说中的情节一样精彩绝伦么?《围观考古现场》带你走进真实场景,还原小说中的离奇情节。

这本书以“破案式”的讲述方式,带你围观11个震惊世界的考古现场,为普通人科普高深的考古知识,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无限接近历史的特别方式,也是人们开启历史大门的一把钥匙,很多普通人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了对历史的兴趣。的确,考古是集历史,建筑,甚至材料学等多学科的,是专业性极强的学科,考古也是枯燥且艰苦的学科。

《鬼吹灯》《盗墓笔记》等小说为我们展现的情节大多是演绎成分,但也有几分真实,而这本《围观考古现场》就更像是一本揭秘,一一还原真相,其实人们在沉迷于小说情节的同时想的最多的可能就是“这是真的么?”

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硕士,致力于用通俗有趣的方式,分享考古和艺术领域中的有趣故事及其背后的专业知识,让普罗大众也能有机会接触到考古。将熟悉却又神秘的考古现场展现给每一位读者,让人惊叹不已。用更科学更严谨的态度解开大众心中的心结就是最好的科普。

记得我初读《鬼吹灯》时是上大学时的一个寒假,春节放假,家人看春晚,我却爱不释手的看书,然而一阵阵鞭炮声成了我的“噩梦”。《围观考古现场》更加身临其境,却并没有所谓“惊恐”,而是理性和科学的认知考古这件事,更真实的还原历史,多了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崇敬,同时感慨于先人的智慧。也因此激发了我了解历史的好奇心,我也因此查阅了很多历史相关的书籍,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普通人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考古,但是通过这本书更多的人们仿佛亲临现场实现的考古梦想。

  《围观考古现场》读后感(三):《围观考古现场》:考古工作者的旧文化和新科技

  

近几年,聊到盗墓、墓葬都多多少少会联系到天下霸唱的《鬼吹灯》或是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不知道这两个IP中的IP是不是开创了“盗墓小说”的先河,但他们一定将这类型的小说带到了全新高度。普罗大众即使没有看过小说原文,电影、电视剧也会有涉猎。原本,与“盗墓”这个行当相关的专业名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丧葬制度习惯改变,几乎已经消失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而这两部小说让土夫子、洛阳铲、驴蹄子、摸金校尉、勘定风水等古老的名词再一次进入我们的认知范畴。但是,不得不说,与普罗大众不同,考古挖掘工作者承继了这些传统的墓葬文化,同时,也用先进的技艺梳理这些文化。

《围观考古现场》即是在《鬼吹灯》、《盗墓笔记》的启发下,讲述考古工作者发掘精绝古城、马王堆汉墓、满城汉墓等古代墓穴过程的书籍。在书中,作者项木咄还系统回答了三个问题:如何确定一个遗址的年代?如何找到一个考古遗址?考古与盗墓有什么区别?这三个问题,在阅读《鬼吹灯》、《盗墓笔记》时就让我有过的疑问,那些分金定穴的秘术是不是存在,它们真的可以找到古代墓穴?风水之说在墓穴寻找中到底占多少分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找到了比较满意的答案。

阅读《围观考古现场》,给我另一个重要的感觉是考古工作者的知识积累非常丰富。每一个遗址有关的历史——所处的年代、相关的人物、当时的风土人情、遗址发现、发掘中的重要事件作者都如数家珍;在讲述古尸形成的原因时,对于其中的物理、化学变化,作者也解释得明明白白;陈述墓穴构造对于古尸保护的重要性时,作者顺便展示了他对于建筑学的认识…除却知识,考古工作者对现代科技的掌握也不遑多让。他们可以通过对古尸的解剖,确定千年前的死因;通过元素确定遗址的时间。既有庞大的知识体系,又有现代的科学技术,考古工作者可不是土夫子之流,那必须是特别厉害的精英。

考古工作用挖掘的文物对缺失的历史进行填补、对谬误的历史进行修复,这些工作建立在对史实史料的充分掌握,以及对文物分析的高超技艺之上。《围观考古现场》用实例,通过讲述文物遗址发掘过程,证实了考古工作者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十分令人敬佩。

  《围观考古现场》读后感(四):草稿

  

许多每当有新古墓葬被挖到,自然会引起考古界的轰动,如刚刚挖到的 隋开皇 麴庆墓 ,不仅仅是因为有许多的文物,通过研究还可以从墓中寻找到当时社会的许多痕迹,从而了解和还原当时的历史 每次挖掘到古墓,自然就会有盗墓与考古之争, 不明真相群众对考古常见的几个误解有: 盗墓是私盗,考古是官盗。 考古掘人坟墓,扰乱祖先亡灵 。 盗掘的本质,不是可移动文物所有权的转移,而是遗存中蕴含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毁灭。 考古不等于挖墓,除了墓葬还有各种各样的遗迹,比如城市、村落、广场、道路、房子、工厂、市场、寺庙、沟渠、桥梁、沉船……几乎所有现实生活中的东西废弃后都会变成考古遗存。 考古发掘大多是非主动性的,是为了配合建设工程或者遗存已遭破坏时才采取的一种抢救性手段,不是为多挖而挖。已发掘的遗址,通常出于各种客观条件限制,只会发掘整个遗址的很小一部分 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寝 , 遗址如无必要不会发掘,不发掘通常就是最好的保护。 比如 武则天的墓,传说里面藏有王羲之的书法 项木咄 通过对 曾侯乙墓 定陵 贾湖遗址 等众多的考古过程,试图还原当时当时的历史和考古经历 作者有意和《鬼吹灯 作为引文,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能感觉到此书是考古学的入门图书,更多涉及到一些普通的文化知识,因为考古和盗墓是两种对立的关系不应该将把放在一起,同时进行讲述,真要说盗墓的事情,ye该分析下其与考古的利弊 马王堆汉墓遗址,当年发掘后,一号和二号坑都已回填 说起马王堆的故事,除了著名的辛追古尸之外,自然应该提提素纱禅衣,曾经被盗,当时出土的素纱禅衣是两件,重量分别是48克、49克,48克的在追缴的过程中被毁;49克的追回,但被损毁,后被修复。如果去掉袖口领口的衣边,将它卷起甚至能塞进一个火柴盒。古人用“薄如蝉翼,轻若烟雾”来形容,形象贴切。 现在博物馆展出的只是南京云锦研究所制作的高仿样品。 辛追古尸也被学者如司母戊鼎与后母戊鼎之争相仿,名字也有了新的争议,有人提出妾辛追应该是 妾避 , 参考“妾

  《围观考古现场》读后感(五):真实好看 直击现场

  

话说前几年去了陕西,进到一个古墓里参观。那座古墓曾被盗过,墓顶有一个可供一个进入的圆孔,那是怎样的盗墓工具所为,我不得而知。

说起考古,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了盗墓,后者是违法的,后者通常是为了满足私欲,想从古墓中获取古董,一度有许多关于盗墓的书籍和影视剧,我也看了不少,我们看的是刺激,是紧张,但也是想通过那些去了解古墓里的秘密和探知过往的历史。可是那些终归只是传说或者更多反映的是人性的阴暗面。这一切都不及考古来得真实又有说服力。

《围观考古现场》就带我们直击考古现场,书也从盗墓、探宝的故事开始,讲述一些著名古墓考古挖掘的前因后果。特别让我感兴趣的是那段关于马王堆墓地的考古。

书中来龙去脉写得清晰,读着就让人感觉自己好像真的就在考古现场,甚至将盗墓圈中的那些贪生怕死的规矩以及盗墓者胆大妄为、但是又有所敬畏的心理一并写出。让读者看得真实。马王堆的面世,源于当时挖建防空洞,什么事的发生都有必然的历史因素,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中苏关系紧张,作者这只字片言的交待,却让读者很明了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才会因为挖建防空洞,到发现汉代古墓。

作者特地细写了在挖掘过程中战士们发现的那些不一样的泥土,并作了细致的描写:越往里挖土质就越硬。好不容易挖穿了这一层红土,等待着他们的,又是一层白膏泥。他还特地在这里说明了什么是白膏泥。这些知识都是相当专业的,即使读者也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但是看过作者的描述后,头脑里有了印象。

这样的描述,从另一层面上也说明了为什么古墓不会“漏气”,正是因为密封性好,所以,也成为“火洞子”。这些专业的术语和考古研究的知识,在别处我们很难获知,可是书中能面面俱到,对考古有兴趣的读者的好奇心都能从书中得到满足,这是一大乐事。

这只是其中一个考古现场,但是每一个现场都真实还原。让读者身临其境。在细节描写上拿捏得很精准。再说这个马王堆考古现场,考古队员还在白膏泥中挖出新鲜的树叶,再次说明了了白膏泥的密封性极强,而这一个小细节,也能充分证实古墓中那个女主人的尸体没有腐烂的原因。看这些描述,会让人很兴奋,这其中也说明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完美的考古,但不免也让人觉得有些遗憾,如果没有被考古发现,这汉代古墓中的女主人是否会一直容颜不变,长眠地下?可是,考古,却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好的历史文化遗产,因为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虽然我们不是每个人都能到考古现场一探究竟,但是能通过这本《围观考古现场》好好读读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也能让我们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围观考古现场》读后感(六):揭开考古神秘的面纱

  

人类的历史究竟有多久,相信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只能是通过各种遗迹线索来推测。人们想要发现线索 ,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不是仅凭运气来发现的,而是要通过一些专业的知识,在加上不懈怠的努力,还有一定的运气才可以。想要探询古代的秘密,就应运而生了一门专业的学科,那就是考古,考古对于当代人来说并不希奇,从各种历史书籍,各种资讯,甚至是影视剧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

考古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也只局限于听说过,但是如果想要详细的解说,那么可能就很有难度了。考古如果仅仅从字面的角度去理解,可能会很肤浅,毕竟考古这样一个学科,不会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解释的清楚的。因此考古也带给人们一种神秘的感觉,而人们都有一种猎奇的心态,所以对于考古也就分外感兴趣了。

考古并不只局限于我们国家,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也有很多的知名的考古学家,当然我国也有一些比较具有世界知名度的考古专家,学者,他们对于我们国家的考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考古的道路上,前赴后继的人们也在不断的努力,相信他们会使得考古变的越来越丰富多彩,让人们对于古代有更多,更深刻的认识。

关于考古的书籍也是有很多,但是如果单纯的讲述考古,可能会比较生涩,枯燥,甚至让人们失去了兴趣。但是如果用一种欢愉的方式讲述,那么可能事半功倍,让人们在了解知识的同时,更加喜欢考古。最近就看了一本这样的书籍,书的名字叫做《围观考古现场》,这样的书名通俗易懂,仅仅通过书名就已经对于本书所要讲述的故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推测。本书的作者是想要通过和大家一起分析共享的方式,对于考古进行讲解,这样的讲述相信更有吸引力。这本书采用的是破案式的讲述,通过一些具有特色的考古案例进行分析,通过专业的角度来分析,这样不仅是对于考古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于文物也有了一定的鉴赏和保护能力,确实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作品。

《围观考古现场》的作者是项木咄,作者是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硕士,对于考古有着丰富的经验,而且比较喜欢用通俗有趣的方式分享考古和艺术领域中的有趣故事及其背后的专业知识。本书是作者的一本代表作品,通过本书的讲述,可以让读者对于考古以及文物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作者一语道出考古学真正的本领在于,如何用少量的信息,分析出大量的结论。这是多么精辟的言论啊,其实不止考古如此,世界上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啊。确实是很精彩的一本书,很喜欢。

  《围观考古现场》读后感(七):考古,在历史的第一现场

  

我们认识历史是离不开考古学的,考古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而许许多多的未知领域,都需要考古工作去揭开谜底。我想,以前的盗墓小说作品,很多都是以一些考古资料为依据,写得很吸引人。比如《鬼吹灯》系列中出现的“精绝古城”就是真实存在的、位于新疆的尼雅遗址。《鬼吹灯》之所以选用这个遗址,就是‘精绝古城’这个名字。这些作品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与了解欲,有的人甚至因此而关心起比较高冷的考古学。

《围观考古现场》是考古专家项木咄先生的新著,通读这本书使读者了解到,考古是一门体力活,考古专家们在现场很辛苦、很不容易,每天要顶着烈日,带着农民工用小洛阳铲一点一点了解地下的土壤情况。考古是一门科学,研究历史人物、城市的历史。还须有计划和保护措施去处理考古遗址。考古是一门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学问。即想象古城下面还有古城,又小心一点一点在文献和现场考古求证。盗墓与考古不仅相去甚远,甚至可以说,盗墓乃考古最大的天敌。

读《围观考古现场》这本书,让我们读者如同亲身体验考古发掘,了解考古发掘知识,让考古走进普通读者面前。考古,其实是在研究中华文明在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孕育出的文化积淀、心理认同、礼制传统,为构建中华民族历史、梳理中华文化基因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历经几代人接续努力,我国文物保护力度显著增强,文物保存状况持续改善。

本书作者用破案式的考古学思维方式,带着大家一起围观11个震惊世界的考古现场。其中一章的马王堆汉墓,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先后发掘了3座西汉时期墓葬。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随葬品十分丰富,共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印章、封泥、竹木器、农畜产品、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此外,墓葬中还出土有保存完好的一具千年不朽的女尸,是人类防腐史上的奇迹,以及中国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方剂书籍帛书《五十二病方》。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这些考古很多重大的考古发现,赋予极历史文化的丰富的内涵。在千百年来的考古历程中,在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考古发现,让我们认识到考古工作者的辛苦和执着的专业精神,使我们现代人能够掌握人类远古时代神秘的信息,日日夜夜探索失落的历史与文明。

《围观考古现场》书中将震惊世界的十一大考古发现汇集在一起,全面解读给读者,令人大呼过瘾。这本书也展示了我国古代鲜为人知的秘宝遗珍,见证我国考古界的辉煌成就!读这本书,让我们一起关注起考古学!

  《围观考古现场》读后感(八):考古——对以往生活的探索和寻找

  

看过《盗墓笔记》的人一定对考古这个行业充满好奇之感,考古学家们正是有着纯粹的初心,规范的程序,专业的设备来对沉睡在地下的墓葬进行严密的探索发现。本书的作者项木咄就用专业而又不失幽默的笔调向读者还原了神秘的考古现场,读完仿佛一起经历了这场关于考古的冒险。

图片来自网络

本书先是从考古学专业角度介绍了三个“知名”的考古遗址,诸如精绝古城,马王堆遗址,接着按照三个考古专题,用具体的墓葬案例,来完成专题研究,诸如如何确定一个遗址的年代,如何找到一个考古遗址,从而形成本书完整的体系,读完收获颇丰。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二里头文化遗址究竟是不是夏朝的都城,在我平时的工作教学中,经常会引导学生来思考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对考古学的兴趣,对过去历史探索的兴趣,而本书的阅读,也能充分达到这一目的。

本书的亮点,在我看来,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故事性,普通读者对枯燥的学术著作是没有太多兴趣的,而本书将考古遗址的介绍和发现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历史的趣味性就在于它的故事性,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无疑是做到了这点,流畅而生动的笔调,一个个有趣的探索考古发现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

其次,是有一定的知识性,作者是考古学专业科班出身,作者在讲述还原历史考古现场的过程中,中间是有穿插一部分第一手史料的,诸如《史记》、《汉书》、《大唐西域记》等,体现了作者写作材料运用的严谨性,力求做到探索历史的“求真性”。

再次,本书的内容广泛,中外的考古现场都有涉及,除了介绍中国的考古遗址外,还有西方的墓葬,诸如日本的“上高森遗址”等,让中国的读者对西方的墓葬,西方的考古发现现场有了新的认识。

过去的已都变成了历史,正是因为有了考古,而使历史复活。记得余秋雨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文明的人类总是热衷于考古,就是想把压缩在泥土里的历史扒剔出来,舒展开来,窥探自己先辈的种种真相,那么考古就是回乡,也就是探索。”读完此书,围观作者笔下的考古现场,我又觉得考古不仅仅是一种探索,一种历险,而更是对以往生活的一种追溯和寻找。

  《围观考古现场》读后感(九):历史真相无法触摸?一名文物与博物馆人带你围观考古现场

  灿烂的历史总是让人引以为傲而荣耀,屈辱的历史总是让人记忆深刻而难忘。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记录历史、叙述历史自古至今从未间断。虽然这其中因为人的主观因素或是社会环境的客观制约,让历史的客观性、真实性打了折扣,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历史钩沉的热情。

  尤其是近现代以来考古学的兴起,为我们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提供了更加直接有力的帮助。身处上千年前的遗址或墓穴之中,发掘历史、纠正已有的认知,让我们几乎毫无怀疑地认为已经抵达历史现场,触摸到了历史的真相。虽然,这些遗址历经千年的风霜,可能已经不是当年的模样,但从蛛丝马迹中还原历史到底已经成为可能。

  但是,如果不懂基本的历史知识,也不具备基本的考古常识,即便读了南派三叔或天下霸唱的盗墓小说,充其量也只是被其中神秘莫测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一时的阅读快感还难以引发对历史深切而持久的关注,更不要说进行专业的研究。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硕士项木咄的这本《围观考古现场》,则在有趣又有料的基础上,帮助读者弥补了这一遗憾。

  在这本考古著作中,有深埋在千年风沙之下的精绝古城,有隐藏在三湘大地的马王堆古墓,有沉睡在中原大地的贾湖遗址,也有显露于陆地之上的奥杜威峡谷。从国内到国外,11个在考古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遗址,为我们开启了一堂精彩的考古科普课。

  项木咄对历史考古有着与常人不一般的专业与执着,这种专业与执着体现在《围观考古现场》中,就是对考古现场以及其背后隐藏历史的叙述与挖掘。比如以天下霸唱《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引入第一座考古现场“精绝古城”,首先提出问题,这座古城是天下霸唱天马行空的杜撰还是历史上确有此城,之后再结合历史史料对其真实性进行合理推测判断,最后再运用实地考古发现最终印证其客观存在性。

  而在以专业眼光对精绝古城的前世今生进行详尽回顾与说明的同时,作者也真实再现了上个世纪之初国将不国之际,以精绝古城为代表的历史遗迹被国外探险家和考古学家肆意发掘、盗取的遗憾往事。连年的军阀混战,掌权者除了争权夺利无暇他顾,又怎么会注意到小撮人在茫茫黄沙之中的所作所为呢?大批文物的流失,不能不说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作者在以“破案式”思维围观考古现场的同时,又设置了如何确定一个遗址的年代、如何找到一个考古遗址、考古与盗墓有什么区别三个考古专题,帮助读者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认识考古现场。这就不简简单单是满足历史爱好者好奇心的问题,更像是为那些有志于从事考古研究的朋友们提前准备的一节考古入门课。虽然“量小”,但是“味道足”,让你不由得对考古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考古,不只是一种学术研究,也并不仅仅是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么简单,不管是在回顾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启迪政治智慧还是感悟人生哲理,都只是很小一部分。历史这座巨大的宝藏值得我们一生去发掘,而项木咄这部《围观考古现场》则直接将我们带到了触摸历史的边沿之上。

  《围观考古现场》读后感(十):精绝古城真的存在?考古大V带你围观考古现场

以前在看《鬼吹灯》的时候曾经问过学考古的一位同学,精绝古城是真的存在的吗?

我那位考古同学就和我讲了很多精绝古城的小故事。比如说在精绝古城鼎盛的时期,上层阶级特别喜欢用木头把自己的坟墓包围起来,用的木头越多证明就越尊贵。精绝古城所处的地域树木生长非常困难,在长期的砍伐之后,整个地域越发的荒漠。长期的水土流失导致了精绝古城渐渐地荒芜。

记得当时的我听得津津有味,从此之后在我的印象之中,考古真是一件神秘而有趣的事情。

感觉从《鬼吹灯》和《盗墓笔记》之后中国人对于考古的兴趣大大增加了。我小时候从未听说过的精绝古城、马王堆、曾侯乙墓等等,现在都已经脍炙人口、人人皆知了。

那么现实中的考古人员真的会碰到小说中那些主角碰到的事情吗?那些小说中有多少内容有虚构的成分?有多少又是真实存在的呢?

这本《围观考古现场》就可以告诉你部分答案。

这本《围观考古现场》是知乎考古大V项木咄用破案时的考古学思维,带我们这些外行围观十一个震惊世界的考古现场。

也许你不能够亲临考古的场地,但是通过读这本书,你可以知道在这些神秘的考古之地所发生的神秘的事情以及当时的这些古迹曾经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这十一个考古现场都是比较著名的,精绝古城和马王堆就不说了。像贾湖遗址、定陵、郭庄楚墓、满城汉墓等等,都曾经发掘出过震惊世界的文物。

作者项木咄文笔非常的故事化。他会告诉你这一个遗迹是由谁发现的,发现的过程又是如何。发现了之后在考古学家们的研究之中,这一文明是如何兴盛的,又是如何在历史中洇灭的,都有讲述。虽然对于考古学者来说可能是比较表面的信息。但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已经足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了。

这本书还会对这些古遗迹中出土的国宝加以阐述并且进行解释。这些宝贝有的也曾经出现在节目《国家宝藏》之中。可想而知这些都是国宝级的文物了。

除了这些传奇的故事之外,在马王堆遗址中,曾经出土过大量精美的石器句,还有大量的食材和食物,甚至还出土了菜单。通过这些,我们就可以对汉朝的饮食文化做多方位的研究。

在汉朝时期,大家吃饭其实是采用分餐制的,不像现在中国人常用的合餐制。

再比如,汉朝时期还没有高足的家具桌椅,所以人们大部分都是坐在地上,铺一张席子。真正的“席地而坐”。

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这些出土的文物却可以还原当时的生活场景。这不得不说也是考古的另一种魅力吧。

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我们看到了文物的流失让人心痛。中国近代的考古历史基本上也是一部文物流失史。

随着鉴宝节目和考古小说的兴起,人们对于考古更关注了。如果你想更好地了解考古,那么这本《围观考古现场》一定是不错的考古解谜之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围观考古现场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