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自然故事(第一辑)》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1-30 00:05: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自然故事(第一辑)》的读后感大全

  《自然故事(第一辑)》是一本由[英] 尼古拉·戴维斯 / [英] 詹妮·霍克 / [英] 马丁著作,后浪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套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然故事(第一辑)》读后感(一):兼具生命教育和自然教育的绘本,呈现真实动物生活

  

上周末做绘本分享活动,期间一位年轻的妈妈送完孩子,跑来参加活动,活动前期,我和她聊天,看到她对孩子阅读的重视以及她的见解,很是开心。

其中她提到了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孩子的想象力很发散似乎也不是一件好的事情,有的时候反而怀疑绘本阅读的意义。

那时,我并没有想好答案,直到今天在阅读《自然故事(第一辑)》时突然想到这个问题。

《自然故事(第一辑)》这是一套由国际大奖获奖插画家、生物保护学家、著名科普作家等共同创作的自然科普绘本,兼具科学启蒙、美学教育、生命教育, 呈现真实的动物生活。

《自然故事(第一辑)》里面包含八册不同画风的绘本,当时我在想,阅读动物生活的绘本意义在哪里,可能大多数和我一样的父母更希望孩子能阅读具备直观教育意义的绘本吧,也希望如同成绩呈现那般立竿见影吧。

带着问题,我耐心的阅读完整套绘本,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读书带给孩子的意义一定是长远且深远的,如同我们自身的工作,综合能力、专业能力都需要具备,只是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的学习与累积。

孕期5个月开始至今我都在坚持阅读绘本,即便我的孩子还停留在看看和撕扯的阶段,我对绘本的喜爱超过其他书籍,不同风格的插画、不同的文字下,作者尽情的表达,阅读、书评写作,也带给我很大的益处。

自然科普绘本,尊重动物生活习性

《自然故事(第一辑)》以动物的真实生活为蓝本,由凯特•格林纳 威大奖得主、《纽约时报》最佳童书奖得主、安徒生奖提名插画家,毛姆文学奖获得者、动物保护学家、著名科普作家等共同创作。

8册书籍,不同写作者讲述不同动物的生活特点。

帝企鹅的蛋:帝企鹅妈妈生下小企鹅之后就去海洋里觅食更多的食物,孵化企鹅的工作就交给了帝企鹅爸爸。

与狼同行: 饥饿的狼群在雪地里伏击、捕猎、入睡。

白色猫头鹰:悄悄地近距离观察一只白色猫头鹰。

喜爱夜晚的蝙蝠:与蝙蝠一起在夜色中畅游、玩耍。

大蓝鲸:巨大的蓝鲸在浩瀚的大海中也如此的渺小,它们在赤道和两极之间往返捕食、繁殖后代。

毛毛虫与蝴蝶:毛毛虫不停地吃叶子,多次蜕皮长大,直到蜕变成蝴蝶。

北极熊:和北极熊一起在冰天雪地里生活。

鳗鱼的一生:鳗鱼从温暖的马尾藻海出发,跨越海洋、到达河流,最终又再次回到马尾藻海,随着新一代鳗鱼的出生结束一生。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认识它们的特点、生活习性,也可以看到帝企鹅育雏、狼群捕猎、蝙蝠黑夜捕食、猫头鹰选巢、鱼类洄游等各种动物行为,还能跟着鳗鱼、毛毛虫经历各种形态变化,学习动物的生活史。

带孩子体验成长,感受生命循环

在《帝企鹅的蛋》绘本中,我们了解到,帝企鹅宝宝被妈妈产下后,就去海洋觅食了,企鹅爸爸和蛋被留下,在冰上坚守。

企鹅蛋如果变冷,小企鹅就会死去,企鹅爸爸为了让企鹅蛋远离冰雪、狂风的侵袭,它选择将企鹅蛋放在肚子下面和脚之间的位置,冰天雪地中整整的站立2个月。

寒冷的天气中,企鹅爸爸为了保护企鹅蛋,站立中没有办法去大海中觅食,它就依靠自己的脂肪生活,寒风天气,抱团取暖,遇到斜坡时,它们依靠肚子往下滑,避免企鹅蛋破碎。

等到企鹅蛋孵化,企鹅爸爸除了要给企鹅保暖还要给它觅食,几个周过后,待小企鹅长大一些,企鹅妈妈回来和小企鹅团聚,企鹅爸爸前往大海饱餐一顿。

小企鹅在企鹅爸爸的呵护下从一枚蛋里孵化出来,是不是很温暖,爱是一样的伟大,故事中体验成长,认识生命循环,体会亲情、陪伴、互助和离别。展现动物努力生存的勇气和智慧,引导孩子思考动物、自然和人类的关系,使孩子更加热爱自然。

多种绘画形式,满足孩子好奇心

8个故事,8种插画风格,多位国际插画大师运用水彩、油画、彩铅等多种绘画形式,精细、生动描画出了动物和它们栖居的环境,画面精致,动物和自然浑然一体,色彩柔和,给孩子美的享受。

在同一页面中以两种字体形式将故事和知识区分开来,既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又丰富了动物知识。

越过灌木丛,路过树下,在篱笆桩之间,穿过纠缠的树篱,蝙蝠丝毫不受限制,飞来飞去。黑暗中,蝙蝠如鱼得水一般自在。她不需要看—她可以听到她要去的地方。

孩子可以通过故事进入动物的栖息地,如同和动物一起生活,从而轻松地掌握各种动物事实。

《自然故事(第一辑)》荣获很多大奖。

《北极熊》 荣获英国文化协会4—11岁优秀儿童绘本;《鳗鱼的一生》荣获 美国《儿童图书中心简报》蓝丝带精选奖、美国“父母选择奖”;《帝企鹅的蛋》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苏格兰教育增刊青少年资讯图书奖。

阅读带给人的体验是丰富的,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自然故事(第一辑)》值得阅读。

  《自然故事(第一辑)》读后感(二):什么!北极熊的皮是黑色的?

  

我喜欢看科普类童书,因为简单有趣,很多成人图书在介绍动物的时候,严肃到我甚至会以为是毕业论文。前者虽然知识量少,但是我能全部吸收;后者虽然知识量大,但我只能看进去开头。

我看过很多科普童书,有互动做得好的,有用真实照片作为配图的,有像百科全书一样大量列举的,有风趣幽默的……但我看到这套书的时候,还是眼前一亮,多位顶级作家、生物保护学家、插画家共同做出来的书就是不一样。

《自然故事》共有三辑,每辑八本,每本介绍一种动物,不是很厚,所以读起来很轻松。我刚刚读完《自然故事(第一辑)》,八本分别为:《帝企鹅的蛋》、《与狼同行》、《白色猫头鹰》、《喜爱夜晚的蝙蝠》、《大蓝鲸》、《毛毛虫与蝴蝶》、《北极熊》、《鳗鱼的一生》。

一般情况下,我接下来会简单介绍作者,作为这套书的背书,但我现在有些不知从何讲起,这套书是由多位国际大奖获奖插画家、生物保护学家、著名科普作家等共同创作,插画大师们运用水彩、油画、彩铅等多种绘画形式,精细生动描画出了动物和它们栖居的环境,呈现出真实的动物生活。

下面详细讲讲这套书,特别吸引我的三点。

动物形象具体

动物科普图书,一般会推荐说形象生动,但很少会用到“具体”这个词。

《自然故事(第一辑)》用对比和比喻的方法让读者能够非常直观地了解动物的外形特征,同时还简单介绍了它们的生活习惯、繁殖方式、日常生活等。

书中用了两种字体,一种字体讲故事,一种字体介绍知识。建议第一遍阅读的时候让孩子先看故事,享受阅读的兴趣,同时了解动物完整的一生;第二遍阅读的时候再加入知识,寓教于乐,既有整体印象,又有关键知识点。

现在我们来说说这本书如何做到了“具体”,我先举两个例子。

这只蝙蝠还没有你的拇指大。蓝鲸比25头大象或115只长颈鹿加起来还要重,一头蓝鲸一天吃掉的磷虾能装满3辆大卡车。

如果我告诉你蓝鲸能重达140吨,每天能吃掉3000万只磷虾,你会觉得具体吗?肯定不会。如果连父母都不觉得什么,孩子对于抽象的数字就更没感觉了。但是孩子都见过大象和大卡车,这一下就很具体和震撼了。

你真的知道吗

我们很多人都会用已知来解释未知,或者所见即所信。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还是举两个例子。

蓝鲸呼吸的是空气,而不是水,并且不吃人。北极熊的毛并非白色,而是空心的,里面充满了空气。毛下是黑色的皮肤,能吸收热量。

说真的,至少我一直以为鱼都能够在水下呼吸,而且北极熊的毛是白色的。

很多大人都很害怕孩子“不求甚解”,害怕孩子“觉得自己会了”,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对细节的不在意,用自己的已知来解释未知。如果只用一个不甚重要的动物科普,就能够让孩子明白这点,我觉得是非常划算的。

事实就是事实,经验和想象不能代替知识的客观性。就像人类利用鸟类的比例、苍蝇的复眼、蝙蝠的定位法进行过发明创造,必须确切地了解事实,才可能加以利用,甚至发扬光大。

人与动物

书中介绍了大量动物的知识,比如:

狼可能是最早与人类生活在一起的大型动物,蓝鲸和我们一样是哺乳动物,在人类的疯狂捕杀下只剩不到10000头,仅占过去蓝鲸数量的5%。

在《喜爱夜晚的蝙蝠》和《毛毛虫与蝴蝶》两本书中,插画师还画出了多种蝙蝠和蝴蝶,读者能非常直观地看到它们有不同的外形和图案。

我们除了了解动物,其实还可以做到更多,比如在《北极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作者写道“全球气候变暖正使得北极熊赖以生存的海冰不断融化,为了让北极熊可以继续在北极畅游,你可以做以下这几件事”。

世界本就是由不同的动物组成的,动物种类越完整,动植物多样性越好,我们才能够拥有越好的生存环境。这种知识穿插在故事当中,会让孩子更好地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

我刚读完《自然故事(第一辑)》的时候,就在想这本书到底应该给多大的孩子看?

字数不多的温馨故事,多位插画师精心绘制的画面,这种图文比例的童书应该算作是绘本,适合小孩看。内容涉及环保、捕杀、坚持和付出,生命循环,自然和人类的关系,这又应该是给比较大的孩子看的,小孩还无法理解。国际插画师的插图,排线、色彩、晕染这么棒,连我一个成年人都觉得可以作为画册,提升审美能力,也就是说足以给成年人看了。

想来想去,这其实是一套完全可以使用多年的亲子阅读书籍,先是故事书、然后是科普书、再然后是人文书,同时还是艺术书。

《自然故事(第一辑)》引领孩子深入动物的生活,观察动物的特点,了解动物的行为和生活,读者可以近距离观察、认识它们的身体,了解他们的各种特点。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更多思考。

  《自然故事(第一辑)》读后感(三):这套纸上的BBC纪录片,帮孩子轻松实现多重教育启蒙

  

提到纪录片,BBC 无疑是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峰,所出品的纪录片几乎横扫纪录片高分榜。为此,人们评价说:“BBC出品,必属精品。”令人惊喜的是,英国不仅有BBC的自然纪录片,也有WALKER BOOKS的《自然故事》。这套集合了数十位国际获奖插画家和著名童书作家的科普绘本,出版后获得了各界的高度评价,更是被妈妈们称为“纸上的BBC纪录片”。

《自然故事》全套共有三辑,每辑八本。在此,我们先介绍第一辑。第一辑包含《帝企鹅的蛋》《与狼同行》《白色猫头鹰》《喜爱夜晚的蝙蝠》《大蓝鲸》《毛毛虫与蝴蝶》《北极熊》《鳗鱼的一生》八册。

每册都像是生动的纪录片,让孩子沉浸其中,孩子们可以跟随狼群在雪地里伏击、狩猎,和北极熊一起在冰天雪地里生活,与鳗鱼一起经历它的一生……不仅满足孩子对自然无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且激发孩子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与思考,更是帮助孩子实现多重教育启蒙。

01、精美插图和诗意文字,帮孩子实现多重教育启蒙‍

BBC出品的纪录片,无论是拍摄水平还是叙事水平都极为高超,所以是公认的精品。《自然故事》也毫不逊色,无论是插画还是故事都堪称优秀。《与狼同行》文字作者詹妮·霍克是英国著名的童书作家,曾获毛姆文学奖,提名卡内基奖。《与狼同行》的开篇这样写道:

日出前,在寒冷的空气中与狼一起散步。 她在云杉树和白桦树之间静悄悄地前行。 她就像一个寂静的灰色阴影,在巨石之间滑过, 踩在蓝色的鹅卵石上,一路小跑到湖边。

作者用高度形象的语言和极具诗意的文字,把狼在林间、山地和湖边漫步的情景生动地再现出来,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不仅真实地描述了动物的生活,也兼具极高的文学价值。

《自然故事》的每一位文字作者都是绘本语言的大师,他们的文字不但极有画面感,还有温度、有触感、有声音、有情绪,好像有魔力一般牵动着孩子的感官,沉浸在故事的世界里。从而激发了孩子对动物和自然的兴趣,同时帮孩子实现语言和文学启蒙。

插画同样让人惊艳,插画作者们不仅专业出众、经验丰富,其中不乏国际获奖插画家,比如《北极熊》的插画作者加里·布莱斯曾获凯特·格林纳威大奖。

加里·布莱斯是用油画来绘制北极熊的故事。第一页画面是极具文艺风的暖色调,在橙红色的光晕中一只北极熊从左边的画面中信步走来,正好处于黄金分割线的位置;右边画面中远远处的一高一矮两个人,则成为了背景。不仅巧妙地点明了故事的主角,而且富有雄浑之美。

最后一页画面则与第一页首尾互应,同样的橙红色光晕中,一高一矮的两个人来到画面左边的黄金分割线位置,并且清晰可辨,是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北极熊则位于画面的右边,正走向远处的光辉中,成为了背景。此时,人成为故事的主角,北极熊因为故事的落幕而成为了配角。这种人与动物关系的转变,不仅极具艺术技巧,也极具现实意义。

《自然故事》的每一位插画作者都是艺术大师,为读者呈现出油画、水彩等多样的绘画形式,一幅幅插图就像纪录片的特写镜写,不仅构图极具匠心,而且色彩层次丰富,充满情感和张力,让孩子很容易通过画面被代入到故事中。不仅可以培养孩子对美术的鉴赏力,同时可以帮孩子实现艺术启蒙。

02、众多奖项和生动故事,给予孩子温暖的生命教育‍

数十位国际获奖插画家和著名童书作家强强联手,《自然故事》获奖无数。《北极熊》获英国文化协会4—11岁优秀儿童绘本,《鳗鱼的一生》获美国《儿童图书中心简报》蓝丝带精选奖、美国“父母选择奖”,《帝企鹅的蛋》 获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苏格兰教育增刊青少年资讯图书奖。由此可见,《自然故事》的含金量和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

《帝企鹅的蛋》的作者是生物保护学家马丁·詹金斯,他把目光聚焦于南极洲。冬天的南极洲的是地球上最冷、风最大的地方,帝企鹅却每到隆冬时节都在南极洲繁殖。深秋时,成年帝企鹅会来到自己的繁殖地,雌帝企鹅产下一颗蛋,就返回大海,留下雄帝企鹅孵蛋。

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中,在厚厚的冰雪上,雄帝企鹅始终在履行着自己的使命——照顾他的蛋。雄帝企鹅会把蛋放在肚子下面和脚上面之间的位置,持续两个月的时间,直到蛋孵化。因为要保护肚子下面的蛋,雄帝企鹅没办法去大海中觅食,所以整整两个月都要忍饥挨饿。

当刮起大风时,企鹅们会依偎在一起,结成大群,在冰上慢慢移动。当遇到特别滑的斜坡时,企鹅爸爸会依靠肚子往下滑,用鳍推着自己,同时保护着自己的蛋。当冬天要结束的时候,蛋壳会裂开,小企鹅会从里面蹦出来。此时,企鹅爸爸的使命依然没有完成,需要为小企鹅保暖和喂食。几周后,企鹅妈妈回来,企鹅爸爸才得以回到大海觅食。

作者创作了一个温馨的故事,再现了雄帝企鹅孵蛋的过程。当然作者在推进故事时,也增加了相应的科普知识,比如点明:雌帝企鹅产蛋的时间是5月或6月,刚刚出生的小企鹅只有15厘米高,等等。作者的这种写作风格和技巧,不仅让故事不失生动,又知识量满满。孩子可以从中学习到丰富的科普知识,也可以认识到雄帝企鹅的坚韧和勇气。

《自然故事》的每一位作者用生动的故事和专业的科普知识,介绍了动物的习性、特点及生活史,不仅满足孩子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孩子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与思考,也让孩子从中体会成长、勇气和智慧。总之,《自然故事》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科普教育,更是温暖的生命教育。

  《自然故事(第一辑)》读后感(四):英国不只有BBC的纪录片,也有《自然故事》

  

这是一套猛一看平平无奇,读完又让人忍不住露出迷妹脸的绘本,它的形式极其朴实——没有任何新奇设计,一共三辑,每辑八本,装在封套里,一共讲述22种动物(另有100多种动物入镜)的真实生活。

《自然故事》的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四大类:介绍一种动物习性特点、讲述动物的亲子时光、描述动物的特殊行为、展示动物的整个生命过程。集科普、文学、审美教育和生命教育于一身。

它的获奖记录可以列出长长的一大串……

《北极熊》 英国文化协会4—11岁优秀儿童绘本《鳗鱼的一生》 美国《儿童图书中心简报》蓝丝带精选奖、美国“父母选择奖”《帝企鹅的蛋》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苏格兰教育增刊青少年资讯图书奖《虎妞妈妈》 国际阅读协会儿童选择奖、银行街教育学院年度最佳儿童读物 《寻找家园的熊猫》美国图书馆协会优秀儿童读物《去北极:迁徙路上的动物》初级图书馆协会选定图书《害羞的海马》获V&A插画奖《神秘的小海龟》获英国文化协会 4—11岁儿童图画书奖《昆虫侦探》 英国文化协会4—11岁优秀儿童绘本《“恶心”的蚯蚓》 2011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杰出儿童图书奖

只要随机抽出一本,随便翻开几页读读,用不了两分钟就能理解,为什么《自然故事》能得到如此多荣誉:它将故事绘本的唯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文字、图画,还是意境。

每个故事都直戳内心,每段文字都优美如诗

动物们与我们有许许多多不同,但它们都能感受到爱。整套《自然故事》最重要的核心就是“爱”:对宝宝的爱、对生命的爱、对家园的爱。

凶猛的老虎,和孩子在一起时是那么温柔:

《自然故事 第二辑》:虎妞妈妈

但当孩子长大,学会了她的所有本领。她又头也不回地离孩子而去。

我们常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给孩子的爱,在动物的世界里也是如此。

《自然故事 第二辑》:虎妞妈妈

《自然故事》的作者,每一位都是绘本语言的大师,他们的文字不但极有画面感,还有温度、有触感、有声音、有情绪,好像有魔力一般牵动着孩子的感官,沉浸在故事的世界里。

譬如,写老虎一家捕猎:

“虎崽的心在颤抖,他们的心砰砰地跳着,像敲鼓一样。咆哮的虎妞像一团火,跳起跃下,牙齿和肌肉都紧绷着,嘴巴大张。虎崽们也吼叫着冲了过去。”《自然故事 第二辑》:虎妞妈妈

为了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动物,和它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作者一方面使用高度形象的语言,另一方面还调动孩子们对熟悉事物的记忆,借助它们引导孩子们想象。

像《大蓝鲸》里,就用了鸡蛋、肥皂、茶杯,来说明蓝鲸的身体特点:

“伸出手去摸一摸大蓝鲸的皮肤。它的皮肤很有弹性,像煮熟的鸡蛋一样柔软,像湿乎乎的肥皂那么滑溜。再看看蓝鲸的眼睛,它像茶杯一样大,和深海一样黑。”《自然故事 第一辑》:大蓝鲸

这样的描写一下子就将孩子们带到了动物的身边,让他们仿佛正聆听着动物的呼吸,正亲手抚摸它们!更有意思的是,在生活中若接触到书中提到的几件事物,他们还会回忆起大蓝鲸:

“蓝鲸的喉部展开后仿佛一个巨大的气球……“水从鲸须间流走了,磷虾就像筛子里的豌豆一样,留在了鲸须上……”《自然故事 第一辑》:大蓝鲸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真正好的文字语言,可以让孩子从已有的画面中看到、听到、捕捉到更细微的画面感。”

顺便说,这套书的插画也堪称“美不胜收”。《大蓝鲸》的最后一页,在浩瀚的大海中,巨大的蓝鲸小得像条泥鳅。搭配上越来越小的文字,读者瞬间就进入一种宏大、静谧的世界,对自然的敬畏也油然而生。

丰富而唯美的插画,让人仿佛置身多样的自然

《自然故事》的每一本,都美得让人心动。数十位国际大奖插画师为这套书绘制插画,他们和作者们默契配合,用最具表现力的形式,呈现故事。

《自然故事(第一辑):北极熊》的插画作者加里·布莱斯曾霍凯特·格林纳威大奖,作品充满情感和张力。他用油画绘制了北极熊的故事。

从第一页开始,布莱斯就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心。

整个画面都笼罩在朦胧的暖光中,在橙红色的光晕里,北极熊清晰可辨,人则成了背景。不用特别说明,你也一眼就知道谁是主角。

《自然故事 第一辑》:北极熊

油画的形式,让全书拥有一种雄浑的美,也更好地传达出北极熊的力量。而下面这幅图,北极熊的神情又是如此生动,它们肉乎乎的手掌打到对方身上,拍散了雪花,可即使不看文字,我们也知道,它们正在开心地玩闹,而不是发脾气打架。

《自然故事 第一辑》:北极熊

整套《自然故事》吸纳了非常多的绘画形式,除了油画、水彩,还有我们熟悉的水墨,在《自然故事(第三辑):寻找家园的熊猫》里,华裔插画家郁蓉,就用了国画技法描绘我们的国宝——熊猫。

《自然故事 第三辑》:寻找家园的熊猫

极富中国传统特色的画风呼应了熊猫中国国宝的身份,近景和远景的结合,又让我们看到熊猫的生存环境在季节中的变化——时而温馨,时而残酷。

《自然故事 第三辑》:寻找家园的熊猫

《自然故事 第三辑》:寻找家园的熊猫

而《自然故事(第三辑):海豚宝宝》,两次获得英国文化协会奖的布丽塔·格兰斯特伦则为它选择了了丙烯画。她用粗笔刷描绘不同的水色,浅蓝和绿色是海洋表面,也是海豚嬉戏的地方,墨色和午夜蓝色是生长中的海豚最终到达的海洋深度。

《自然故事 第三辑》:海豚宝宝

海豚宝宝和妈妈一起跃出海面,迎接它们的是明亮温暖的阳光。明黄色和暖橙色的运用让画面充满了希望,也让我们感受到海豚那喜悦的心情。

翻开《自然故事》,就像开启一段神奇的旅程,不断地从一个栖息地转移到另一个,不断地发现大自然各种面貌的美。有时是壮丽的,有时是清新的;有时的苍凉的,有时又是逗趣的;有时安静,有时热闹。

阅读《自然故事》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的过程,十分美妙。

根据英国学校科学大纲编写,一边看故事一边学科普

《自然故事》同时还包含非常丰富的科普知识,它本来就是按照英国小学的科学大纲编写的。它的创作者希望它能成为孩子们理想的科学课外读物。

《自然故事》的每一册都使用了两种不同的字体,讲故事的用了“大号字”,讲科普的则使用了“小号字”,孩子们可以一边看故事,一边了解和动物有关的科学知识。

《自然故事 第一辑》:白色猫头鹰

下图中羽毛上方的文字在讲故事,羽毛下方的则在讲科普

一些故事的后面,会有动物故事的背景介绍和动物保护相关知识介绍。这样,孩子可以把读到的动物故事放到现实中进一步思考,如,动物面临哪些困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帮助它们。

还是《白色猫头鹰》,故事最后,作者讲解了如何为猫头鹰修建个小房子(巢箱),还提到了安装巢箱的小技巧:“对所有巢箱来说,最重要的是把它们放到很高(3~5米)的地方。”

不但如此,《自然故事》的每一册最后,还有一个索引。千万别把这个索引简单地等同于目录——仔细看,它是按照动物的特点排序的,而不是故事的情节顺序——利用好它,可以大幅提升阅读的价值!

比如,可以在读完一本书后,对照索引和孩子聊聊,对动物的哪个特点印象最深;或是引导孩子,把索引当成线索,启发孩子回忆书中提到的知识点。

再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孩子,为动物建立档案:

它生活在哪里它长什么样它们吃什么它们的生命过程它有什么习惯

要是读完整套书,还可以根据这些档案为动物们进行分类,锻炼归纳总结的能力。比如,把生活在海里的动物分在一起,对比它们的习性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深刻地体会到,要怎样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系统化后的知识更方便记忆。

最后具体介绍一下《自然故事》全套三辑的内容:

附:创作《自然故事》的部分作家、插画家,及他们所获的奖项: (英) 麦克·福尔曼:两度凯特·格林纳威奖 两度提名“国际安徒生奖”

(英) 加里·布莱斯:凯特·格林纳威奖

(瑞典) 布丽塔·格兰斯特伦:两度英国文化协会奖;提名纪念阿斯特丽德·林格伦文学

(英) 夏洛特·沃克 :《纽约时报》最佳童书奖;提名凯特·格林纳威奖

(英) 芭芭拉·弗思:凯特·格林纳威奖

(英) 郁蓉:美国图书馆协会最佳童书奖; 第24届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BIB)金苹果奖;2013 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金风车”最佳童书奖 ;2015 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绘本奖

(英)尼古拉·戴维斯:动物学家、作家曾在BBC自然历史部门工作,《纽约时报》最佳童书奖

(英) 詹妮·霍克:作家,毛姆文学奖 提名卡内基文学奖

(英) 维维安·弗伦奇:畅销童书作家,被盛赞为“令人崇敬的讲故事的人”

(英) 马丁·詹金斯:生物保护学家、作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自然故事(第一辑)》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