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他人之子》影评精选
日期:2021-01-29 03:22: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他人之子》影评精选

  《他人之子》是一部由罗兰娜·利维执导,埃马纽埃尔·德沃 / 儒勒·斯楚克 / 布鲁诺·波达里德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他人之子》影评(一):有容乃大

  继子这个片名,我不是很喜欢,觉得他人之子能更表达影片的主题,还是一句话,冲着帕斯卡埃尔贝,看的这部片子,很不错。

  有冲突对于电影来说处理的不错,但是终究不能和现实相比。宗教、战争、教育、家庭等矛盾被处理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感觉,或许在现实这就是一场大悲剧。

  但是在电影中却折射出了有容乃大的结局。

  《他人之子》影评(二):《继子》

  片名直译为“他人之子”显然更好。

  将宗教间敌对巧妙的引入两个家庭悲剧事件,力图用家庭社会层面诠释可能的人性本质以及人性同时所带来的战斗与融合。

  不过对于没有宗教的人来说,很多剧情台词认同也就是来源于一贯的被灌输,难以有自己的判断;另一方面,也有难于理解的部分。

  这样一个题材其实看似很容易出彩,但是却容易被处理得小心翼翼、畏手畏脚。很可惜这部影片就是这样,不过普世的处理以及全球通行的家庭观念还是有正面引导价值的。

  《他人之子》影评(三):他人之子

  这不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这是一个可怕的错误。

  十八年前的错误,涉及到了种族的问题,两个十八岁的孩子,一个生活在国际化的特拉维夫,一个生活在被封锁的巴勒斯坦村庄。

  该片讲述了当约瑟夫准备加入以色列军队服兵役时,发现自己不是父母的亲生儿子,在他出生时,他与约旦河西岸的一个巴勒斯坦家庭的小孩亚辛换错了。因这一发现,两个家庭的生活突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后的happy ending来得有那么一点点突兀,可以算是对中东和平的祝福吧。

  《他人之子》影评(四):既是电影,也是生活

  这是一部法国剧情片,讲述了约瑟夫准备加入以色列军队服兵役时,发现自己不是父母的亲身儿子,在他出生时,他与约旦河西岸的一个巴勒斯坦家庭的小孩亚辛换错了。因这一发现,两个家庭的生活突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发现迫使他们重新思考各自的身份、价值和信念。在我知道我是你之后,我想努力活得更好,让你为我骄傲。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纪录片出身的达内兄弟把这句说烂了的箴言践行到了极致。从本片中,我们看到了生活,甚至这一切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仿佛那个木匠昨天还从我家门口经过。一如既往的社会问题题材,但是我们看到了宽恕,看到了爱。这是电影,也是生活。

  《他人之子》影评(五):他人之子

  我只差一點點就錯過這部片子的所有好。哪怕是我已經看到了全片的三分之二時,我也始終沒有放棄這個念頭:太悶了,關掉吧。然而,這種希望看看一部爛片怎樣收場的忍耐卻讓我接觸到了影片的最後幾分鐘,並為之對整部影片徹底改變了看法。

  《兒子》的表現方式是令人幾乎絕望的。拒絕配樂、持續的手持鏡頭、近乎瘋狂的大特寫、邏輯不清的場景切換和人物行為,再加上貫穿始終的機械元素所產生的強烈的煩躁暗示,影片的每一環節簡直都在為影院裡的觀眾提供充分的提前離場理由。而這種不羈的手法所真正蘊含的感情和趣味,是在這個故事緩慢的鋪陳過程當中才能被逐漸感受到的。極為粗糙和剋制的處理,恰好完美地呼應了主角近乎窩囊的包容與善良。長鏡頭的看似拖冗與跟隨鏡頭的看似漫不經心,其實反而是主角極端壓抑的情緒化表現。影片在結尾和接近結尾的地方有兩處情緒爆發點。較早的一個將壓抑已久的情緒進行了充分的釋放,而最後的一個則在這種壓抑與釋放之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然後戛然而止。這種情緒的鋪墊與收場,這種建立於影片完整性基礎上的結構之美,讓《兒子》的人情味和思想深度都極大加深。

  這部片子的字幕版本在互聯網上極難找到。唯一的內地網站在線播放地址在香港也無法正常瀏覽。我倒是很慶幸我一直記着它,慶幸我回內地後選擇看它,慶幸我看完了它。

  不看到最後無法理解的美妙,8分。

  《他人之子》影评(六):活得更精彩,让你为我骄傲

  电影有三个翻译名《继子》、《别人的儿子》、《他人之子》,我最喜欢《他人之子》。当亚辛和约瑟夫站在镜子前,笑着说“我们就像是亚伯拉罕的两个儿子。”两个民族的争斗和仇恨瞬间在这两个年轻的男孩身上被化解了。

  像大多数亲情电影一样,两个父亲都是深情内敛的。亚辛的父亲在知道亚辛毕业的消息在车底默默的微笑着留下的眼泪。深夜约瑟夫的父亲一个人去阿拉伯区找他时给他的拥抱。

  影片没有过度渲染战火和仇恨,上帝做了出人意料的安排,两个被抱错的孩子都成了优秀的人。两个小伙子对调了身份,让他们有机会在海滩一起卖冰激凌。

  战争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不幸,不同的宗教和价值观形态,让两个互相敌视父亲激烈的争执,而在亲情面前,两个父亲又会坐在午后的阳光下喝咖啡。遗传基因是可怕的,尽管有不同的身份,当亚辛去犹太区的时候,那些检查站的人们还是猜出了他是谁,并且没有敌意的想要接纳他。而长的不像亲生父母的约瑟夫去阿拉伯人区寻找自己的家时,善良的老阿姨拉着他的手把他送到门口,人与人之间的善意,让人动容而快乐。

  约瑟夫问哥哥他死了要怎么下葬,按照犹太仪式还是阿拉伯仪式,而哥哥对他说“你还活着,你要感谢主。”三个兄弟握着手,给了这部电影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影片结束镜头,用约瑟夫独自坐在废旧的楼顶作为结尾,而旁白却是亚辛的话“我发现你才是我时,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吗?我在想,既然开始了你的生活,我要活得精彩,这样,你才会为我感到骄傲。同样,你也拥有了我的生活。 别过的一塌糊涂。 ”

  《他人之子》影评(七):民族和解的小夜曲

  两个男孩,一个来自以色列,一个来自巴勒斯坦,1991年在海法一家医院同一天出生,因为护士弄错,两个人被互换了身份,从此开始了各自的生活。

  转眼到了十八岁,巴勒斯坦青年亚辛从巴黎学医归来,而心怀音乐梦想的以色列少年约瑟夫则积极准备参军,保卫以色列免受来自阿拉伯世界的攻击。

  体检验血让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两个家庭分别经历了焦虑、否认、怨恨到逐渐接受,可以说,导演和编剧对双方心理的把握和呈现十分到位,好像小夜曲的百转千回。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掺入了民族的宗教矛盾,面对身份认同危机,情商较低的男性家庭成员明显比女性表现的更为激烈,而年轻一代明显抱着更为开放的和解心态。从某种程度上讲,电影结尾的和解,也代表了以法国制片方为代表的世界主流社会的共同愿望。

  这部电影成本不高,但导演敢于触碰如此棘手和敏感的题材,并对节奏、心理等方面表现不错,还是值得称道的。

  电影结尾,约瑟夫一个人独坐观海,旁白道:当我发现你才是我时,我是怎么想的么?我在想,既然开始了你的生活,我要活得精彩,这样,你才会为我感到骄傲。同样,你也拥有了我的生活。 别过的一塌糊涂。

  这样的话,对每个人来说,都适用。

  《他人之子》影评(八):亲情永远是最强大的

  两个家庭抱错了孩子,本来就是件让人哭笑不得但又无法承受的事情,如果两个家庭宗教信仰再不同,那更是雪上加霜。若还是两个敌对的民族,好吧,这日子没法过了!

  本剧一开始设定的背景就是如此绝望:一个成了浪荡公子,一心准备加入以色列军队;一个专心读书准备未来在巴勒斯坦的家乡开办医院。当事实被戳穿时,两个家庭成员的变化基本是以男女为两大阵营:母亲们更在乎认回孩子,当然也爱自己养大的孩子,妹妹们是欢天喜地迎接新哥哥的到来。而男方阵营火药味十足:爸爸们因为政治原因反而宁可不想要回自己的小孩,巴勒斯坦的哥哥更是火大,原本是好兄弟一瞬间成了仇人,满是讥讽。

  约瑟夫自己去了巴勒斯坦,来到亲生父母的家,他唱了一首父亲喜欢的歌,父子俩消除了隔阂。养父深夜过来找他,哥哥和养父握了手。仿佛用了自己的权利给哥哥办了一张通行证。

  亚辛怎么和亲生父亲消除隔阂的没讲。

  亚辛怎么和哥哥怎么回到以前的无话不说的也没讲

  约瑟夫和亚辛两人从一见面就没有拘束感,觉得有违常理。

  约瑟夫受伤后,亚辛说:“我打电话给你父母了。”他说:“哪对父母?”三人相视而笑了。

  最后:亚辛说:当我发现你才是我的时候,我想既然开始了你的生活,我就要活得精彩,这样你才会为我感到骄傲。同样的,你也拥有了我的生活,约瑟夫,别过得一塌糊涂。

  电影的结局是好的,可是谁知道现实生活中真发生了这种事,会是什么样的呢?

  《他人之子》影评(九):当亲情遭遇政治

  意识形态的对立和仇恨能否被血缘、亲情与爱化解?这是《他人之子》所提出的最根本的命题。

  巴以冲突这个宏大的政治历史话题为电影设置了一个天然得以探讨人性困境的背景。只不过《他人之子》并未正面碰触这个复杂的议题,而是寻找了一个细小的切口,把历史的创痛融进了两个普通的家庭。

  热爱音乐的约瑟夫正准备去服兵役。体检之后,他的母亲发现约瑟夫的血型表明他不可能是自己与丈夫的亲生儿子。他们去往医院寻求解释,院长给出的答案印证了他们的猜测。 约瑟夫出生那天,医院遭到了轰炸,慌乱之中,由于护士的疏忽,约瑟夫与同一天出生的另一个男孩可能被父母抱错了。如果这一切发生在两个普通家庭,这只是一出供人唏嘘的悲剧。但问题是,约瑟夫一家是以色列人,而被抱错的那个孩子亚辛一家是巴勒斯坦人。更加令人尴尬的是,约瑟夫的父亲还是以色列军队的高官。

  两个家庭在院长办公室并排坐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古怪的画面。他们被历史与政治分割为敌对的双方,而在20年中,他们却都在以最深的爱意,辛苦地抚养着敌人的孩子。父亲们坐不住了,逃出了院长办公室。只剩下两位母亲交换着照片,互相询问各自孩子的情况。约瑟夫的母亲来自法国,开朗而自信,亚辛的妈妈半生都生活在那片动荡的土地上,缠着厚重的头巾,一脸苦痛。这是巴以双方的一个微小的缩影。原本宏大却也虚幻的政治对立,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结结实实地碰撞在了一起。

  如今,巴以冲突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法确切叙述的事件。它过于复杂,包含着宗教对立、政治冲突、历史创伤以及国际社会的各种干预。但这些无法言说的复杂境况却经过多年教化融入了每个巴以人的生活,他们能感受到的就是现实中的敌意。

  约瑟夫和亚辛原本应该永无交集,前者希望自己成为一名歌星,后者已经从巴黎的医学院拿到博士学位,准备与哥哥在巴勒斯坦开设一家医院。当这两个年轻人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后纷纷陷入了身份认同的危机。约瑟夫找到拉比,问他“我还是不是犹太人,这个身份对我太重要了。”但是拉比告诉他,其实,亚辛生来就是犹太人,而约瑟夫的身份却十分可疑。与此同时,亚辛也开始被孤立,当他的哥哥得知自己的弟弟是以色列人时,立即转入了敌对模式。他以政治上的标准瞬间取代了长久以来的亲情关系。

  就在两个家庭不知所措的时候,约瑟夫与亚辛却开始了秘密交往。他们去往对方的家庭,和自己的亲生父母交流,最终因为他们的努力,在巴以冲突的大背景下,两个家庭开始缓和与和解。

  影片中的人物设定透露着导演明确的意图。两个男主人都被意识形态化,他们在饭桌上争论巴以冲突的根源与对方的错误,但两个女人却一直是亲情与爱的代言者。当他们的丈夫被政治术语遮蔽全部生活的时候,两位母亲更看重两个孩子与自己的血缘关系。

  阿尔弗莱德-格罗塞在其著作《身份认同的困境》中写道,“公民的身份不能够被简化为其公民性。除非我们仅将其视为民族国家的基础构成因素,而民族国家是公民的外在政治表现。谈到一个总统或一个政府时,当人们说‘法国想……法国宣称、接受、拒绝……’时,这种拟人的且通常是虚夸的说法也多少有一个具体含义:所有公民都经由政府被牵连起来。”

  我们的身份认同到底有哪些因素构成?政治、地域、信仰、血缘还是内心对自己的判定?而当亲情、爱意与政治身份相对立的时候,到底应该如何抉择?哪种选择算是政治上的背叛?哪种选择才算是对于爱和亲情的皈依?在这个充满冲突的世界中,这确实是一个残酷的拷问。

  电影的结尾给出了一个圆满的大结局,虽然显得力度不足,但却传达了导演的心愿。用亲情和爱化解人为构造出的政治仇恨。这种和解的态度是人们的希冀,但在现实中,它更像一个梦想。

  《他人之子》影评(十):以巴冲突溯源

  -----犹太人从前到底生活在哪里---------------------------------------------------------------------

  根据犹太人对圣经的注解

  公元前2000年

  犹太人的祖先雅各和他的十二个儿子是生活在迦南之地的

  大体来说也就是现今的巴勒斯坦地区

  后来

  迦南灾荒

  雅各带着儿子们去埃及投奔他的第十一子约瑟

  他们在埃及的生活没有持续很久

  新入侵者带来了埃及的动乱

  耶和华指示摩西带领雅各们又离开埃及(出埃及记)

  返回迦南之地

  雅各的十二个儿子开始分居迦南各处

  成为十二支族

  接着统一为一个国家

  后来犹大支族的大卫王定都耶路撒冷

  建立了以色列王国

  -----犹太人为什么散居世界各地---------------------------------------------------------------------

  公元前970年

  所罗门为以色列国王

  在他死后

  北方的十个支族抱团独立为(北)以色列王国

  南方的剩余两个支族成为(南)以色列王国

  公元前722年

  亚述王国击败(北)以色列王国

  大批以色列人被流放

  这成为了犹太人大流散的开始

  公元前586年

  巴比伦王国击败(南)以色列王国

  大批的犹太人被掳去巴比伦

  犹太人从此失去了自己的王国和家园

  他们不再被称作以色列人

  而是犹太人

  -----为什么说犹太人是悲苦的民族---------------------------------------------------------------------

  从犹太人的大流散开始

  他们再无家园

  颠簸流离

  在世界各地艰难求生

  他们常常被当作二等公民

  遭遇欺侮,掠夺、驱逐甚至屠杀

  他们是历史上遭遇了最大规模的种族灭绝屠杀的民族

  这些遭遇一直持续到现代

  在这样数百年的流离中

  他们却仍艰难地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和信仰传统

  使其延续至今

  -----为什么犹太人一再受到迫害--------------------------------------------------------------------

  在这个问题上

  宗教因素占很大一部分

  犹太人是所有教种眼中的异教徒

  在基督教兴起之前

  地中海沿岸的大帝国们乐于强迫被征服地的人民接受他们的信仰和文化(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之类)

  在这样的习惯之下

  犹太人因为信仰一神教

  很容易成为这些信仰多神教的大帝国眼里的刺儿头

  在强行推广宗教时

  犹太人难以对付

  因而激起征服者的暴怒而招致屠杀

  在基督教语境里

  圣经新约中充满种种对犹太人不利的描述

  最出名的一条是

  犹太人认为耶稣是犯罪受惩致死

  而基督教则认为耶稣是受犹太人破害致死

  犹太人对基督教中一些内容的不认同

  是他们招惹基督教仇视的原因

  伊斯兰教的状况则要复杂一些

  首先有因为出身问题而导致的以撒和以实玛利的互相憎恨

  这两人皆是亚伯拉罕的儿子

  互为兄弟

  同时也分别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祖先

  犹太圣经认为以撒是神选的儿子

  古兰经则认为神选的应该是以实玛利

  在这一问题上的争执是他们彼此不能认同的一个原因

  同时还有伊斯兰教祖穆罕穆德与犹太人的私人恩怨

  再加上近代犹太复国运动

  犹太人试图在如今为阿拉伯人地盘的巴勒斯坦地区建立家园

  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

  导致了阿拉伯世界(穆斯林)对犹太人的仇恨

  非宗教的原因则比较不那么本源

  从大流散开始

  他们所逃亡到的每个地方都不愿提供给他们土地

  在那个重农鄙商的时代

  犹太人只配从事经商以求生存

  经年累月的商业活动使他们发展出了出色的商业头脑

  他们聚敛了大量财富

  这种商业成功很自然地找来了更多的仇视

  以上只是一个粗略的认识

  犹太人苦难的根源是个比较庞杂的内容

  所牵扯到的因素一言难尽

  -----什么是犹太复国主义--------------------------------------------------------------------

  也就是锡安主义

  阿拉伯世界称其为犹太复国主义

  狭义上讲

  这是犹太人发起的号召全球犹太人回归故乡安居乐以的政治运动

  广义上讲

  这是一种对犹太人回归故土建立家园表示支持的意识形态(比如国联、联合国、美国等)

  虽然锡安主义是建立在犹太人的宗教信仰以及与以色列土地的联系之上

  但现代锡安主义实际上是对十九世纪以来欧洲以及穆斯林对犹太人残酷对待的一种反击

  -----现代巴以冲突的发展--------------------------------------------------------------------

  在二十世纪初的国际联盟

  以及二战后联合国的支持和主持下

  犹太人的复国运动取得了政治上的进展

  联合国力主的分治方案给予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活动范围的国际合法性

  当然

  这个方案没有被阿拉伯联盟所接受

  且激起了阿拉伯联盟的愤怒

  高层下令向以色列平民展开为期三天的袭击

  1948年5月14日

  以色列国成立

  随后爆发了以色列独立战争

  从当时的独立战争开始到现在

  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战斗绵绵不绝

  以色列几乎在每一个正面战场上都取得了胜利

  但对于阿拉伯世界频频制造的恐怖袭击难有良策

  在这期间

  国际社会也几度出面调停

  比如美国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但所有这些努力终究在两方的互不信任中难有成效

  在每一次谈判中

  耶路撒冷归属(共同的圣城)

  巴以边界划定等等棘手问题始终无法达成共识

  -----我所知道的巴以冲突--------------------------------------------------------------------

  小时候老从电视里听哈马斯,阿拉法特,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等等这些名词

  从来都不知所谓

  后来读了一些资料

  才稍稍有了一些认识

  如今看起来

  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都曾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

  犹太人发起复国运动

  将几个世纪来阿拉伯世界对自己苦难民族所做的一切反拳相击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强硬扎根

  驱赶原本的巴勒斯坦人

  对于巴勒斯坦人

  这很难说不是当初犹太人苦难的重演

  作为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一方

  虽然以色列始终是在护卫国土

  但他们的这种强硬态度在谈判桌上没有产生任何好处

  这与我们媒体的说法大相径庭

  实际上我朝对巴以冲突的态度挺有意思

  一方面

  我朝肯定不是反犹主义者

  作为一个推行无神论的GOV

  站在反犹一边肯定没有好处

  另一方面

  阿拉伯世界并没有我朝的什么盟友(尤其在花茶之后)

  所以站在巴勒斯坦一边也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

  但由于亡我之心不死的美帝是犹太复国主义者

  凡是美帝赞成的

  我们一定要反对

  所以我朝不得不选择站在两者之间更偏阿的位置

  这种分裂又模糊的态度

  导致我们的报道在这么多年来很难让人清晰地了解那里到底在发生些什么

  -----关于电影---------------------------------------------------------------------

  这部电影的导演应该也是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

  片中的以军将作战视为工作

  而亚辛的哥哥所代表的巴勒斯坦人则被描绘成被无理性的仇恨充满

  但在见识了文明世界的花花绿绿之后就立刻动摇

  可见被灌输的仇恨终究不能敌过亲身感受

  平民想要的只有和平和体面的生活

  宗教和政治所牵扯出的任何灾难他们都无力关心

  电影将团圆的结局表达为巴勒斯坦家庭对以色列儿子及其养父母的全面接受

  以示这才是两方冲突的根源

  虽然事实可能就是如此

  但这也太过直白

  呼吁阿拉伯平民放下仇恨重拾和平

  甚至创造一些友爱的初衷虽很美好

  但这样的手法恐怕只会惹得广大激进穆斯林更怒气冲天

  这部电影有一个挺好的设定

  按照这个设定本该能够有一个很好的故事出来

  但无奈剧本和导演实在是有点弱

  导致这个片子虽非浅尝辄止

  可也实在没甩出什么力道

  最终略显平庸

  另

  片中巴勒斯坦家庭长大的孩子叫做Yacine 亚辛

  这是个常见的阿拉伯男名

  比如哈马斯的创立者就叫做亚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他人之子》影评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