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垂死的肉身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1-27 01:28: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垂死的肉身经典读后感有感

  《垂死的肉身》是一本由(美)菲利普・罗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页数:1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垂死的肉身》精选点评:

  ●薄薄的,啃起来也还费了些时日。无意或有意的旁征博引吗。有这样美好的身体和遇到了懂得欣赏它的那个人,是女人的幸福。

  ●身边有一个鬼魂陪着看罗斯的书,越看就越讨厌那些闻不到血腥,或者说假装闻不到血腥的写作者,当然我以前也很讨厌这些人,现在应该是从讨厌进化到希望这些人别写了,同时我也很憎恨故事简介这种东西,这书的简介是「教授和女学生的不正常爱欲关系」看完书以后就会发现,根本不是这样的,罗斯在讲宗教、文学、社会学、童年创伤,作家用非常暴力的手法把陀思妥耶夫斯基整个吞进自己的肚子里,把他的变成自己的,同时还有在挑战柏拉图的权威。我说我仰慕文学的意思是,它们是金玉其外的躯壳,我的狂热之爱是不问其囊括的败絮能不能支撑起所谓的人生。我根本不在意学识涵养,党派之争,连快乐、满足感和探索欲,我也都瞧不上。谁有好语感,谁的长句肥美,谁的思维线精巧,谁最会裱花镶钻,谁能写出「对读者横征暴敛」的书,我就看谁。

  ●反对界定真爱..

  ●与美国精神的封闭对照看来,别是一番滋味

  ●电影《挽歌》的原著,雕刻时光咖啡馆读完。

  ●“一般的色情电影是对嫉妒的审美。”本书也是嫉妒的注脚。

  ●电影把小说的暧昧晦涩全部呈现了出来~

  ●晦涩 文字跳跃的部分让人惊异

  ●整本書讀完,你會發現——教授到底和誰在講話呢?這又是一個有趣的問題...身體與死亡的優秀讀本

  ●性,性解放,自由观念,死亡,流放

  《垂死的肉身》读后感(一):一开始

  人们都说这书很棒

  作为看完美国牧歌的,充满期待

  一看,太普通了,跟很多写这种主题的比起来差远来

  再看完作者等在纽约时报书评登的采访昆德拉的文章,罗斯不行啊,

  ---

  美国牧歌的意义可能是帮助消除了青春期的热病,跟68年革命完的小伙们一样,退烧了

  《垂死的肉身》读后感(二):教授老了

  那个叫康秀拉·卡斯底洛的古巴女孩,衬衣总是敞到第三颗钮扣,如同巴尔蒂斯画作中初次逾距的处女。她在一次PARTY结束后,从藏身的浴室里出来,对教授先生说,我聪明吧,一直藏在你楼上的浴室里,现在我想和你睡觉。然后她脱掉毛衣,露出丰满的胸部,他们自然就睡在了一起——这个故事是一个七十岁的老人讲他八年前的故事,那时他六十二岁,在大学里教授文学批评,同时兼做电视台的嘉宾做一些文化谈话的节目。一个和卢里教授差不多的专门勾引女学生的家伙。当然卢里会尝到一些苦果,而我们的这个小说主人公只是感到他老了,老了,对青春的妒忌抽起了他可怜的一点自信。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一个罗斯讲过的故事......

  《垂死的肉身》读后感(三):垂死的肉身

  从这本书里我看出了……

  这是一个枯燥的句式

  一个姑娘丰满的乳房……

  这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开头

  所有平凡的、堕落的、低下的都有待艺术来拯救……

  这是一个不知所谓的总结

  从这本书里我看不出堕落和低下

  隐藏在那些赞美和欲望背后的是作者燃烧的企图心

  关乎政治怀念过去讨论婚姻夹杂了性观念革命

  烧成一锅杂碎汤

  灌进行将死去的人口里让他有力气最后解开妻子的衬衣

  他大段大段写他的儿子

  你以为他是要告诉你什么

  他精心设计那个残破却必然的结局

  你以为他在玩弄什么伎俩

  别再猜测了

  他一刀割去你的猜测

  生者必将死去

  一切都将长眠于及时行乐纵情欢愉的记忆里

  《垂死的肉身》读后感(四):多棒的文字!

  《垂死的肉身》似乎是《人性的污秽》衍生产物?六旬的大学教授,爱上了自己的学生——24岁的古巴女孩康秀拉。康秀拉,一个字面上非常美的名字,一个实际上也非常美的女孩,在这里忠实的展现了自己的另一面(作者把人的两面都展现了出来),他和教授做爱,让他看自己来月经时的场面,然后切除了乳房。

  但《垂死的肉身》有它自己的思想。我曾在书后写到:一位衰老,生命即将消失的老人,给一个漂亮的古巴女孩调起了自己无法控制的欲望。色情中透着无奈,放纵又感伤。

  两个人物到了最后都开始恐慌。一个为自己消失的生命,一个为自己消失的肉体。也许这种弥漫的恐慌来自于作者本身——偶然对衰老的生命的清醒认识。

  我还记得在大巴车上把书丢给我的那个女孩当时的表情,但我认为还好,一点也不排斥那些色情的描写。因为我觉得它们很艺术!

  《垂死的肉身》读后感(五):泛光的碎片

  说实话,中文翻译的不怎么高明...

  这本小说其实没有用什么很玄妙的叙事技法,和《低音提琴》相仿,如果和《赫索格》相比那还是单薄了许多。菲利普・罗斯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多,死亡,流放,美国六七十年代青年的反叛,家庭,肉身,恐惧,爱。在这么多东西面前,作者的笔触不免有些絮叨和支离破碎。小说的中段甚至让我觉得昏昏欲睡,嗯,的确,那一部分在非美国文化圈的读者看来的确很难感同身受。

  结尾,康秀拉无处可去,对死亡的恐惧、对自己肉身美丽的依依不舍、对美国社会的疏离感让她回到教授身边,完成自己最后的愿望。这个结局令人稍许惊诧但在情理之中,体现了作者的功力。普利策奖授予罗斯大概是相当合适。不过,在罗斯的文字里我看到了索尔贝娄的影子,没错,后者正是前者的文学领路人。罗斯在用同样的笔触描写美国社会的时候,诺贝尔文学奖怕是离他越来越远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垂死的肉身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