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物志图说》是一本由文震亨(明)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5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物志图说》精选点评:
●明代文人的品味生活
●干货不多。
●几百年前的设计观念,几百年前的生活态度。
●非常喜欢这个版本,每篇都配了小图。旧时文人之志趣今不堪比。
●真B吐槽装B的鼻祖就是这个了吧
●闲情。
●经典!
●插的图真的很烂!
●配上清代版画不错
●泛泛而读,小有意思,有些插图还不错
《长物志图说》读后感(一):所谓装逼之集大成者
序言里说了,是因为觉得现下人人附庸风雅,乃要写一本真风雅之书吓退俗人,巩固自己是名士真风流的地位和界限。
于是,详细描述了自己的品味以及摒弃俗人的品味,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到了严苛的地步。
自然,有一些东西是为雅士们共同认可为美的,但自此之后,也许便会有人以此为本轩轾评判,风流变成了约定俗成的风流。
当美都有定义的时候,这审美的赏心乐事、变成了附和与争论不休的场所,不要也罢。
但此书还是可以看的,虽不用它来去附和别人,但默默坐在一旁倾听的时候、听到熟悉的用词、可以有理由地同情一下。
《长物志图说》读后感(二):传统文化装13完全指南
当下潮流是言必称希腊罗马巴黎伦敦的,有这样一本书在手自是睥睨群雄了。而且文公子写的时候就是腔味十足,“某某涉俗”“某某不古”,都是现成,不用自己发挥,照背出来就可以了。
再加上国粹的名号,传统文化的招牌,媚外重洋的所谓的法兰西的时尚浪漫英格兰的精致典雅等等野人层次的装13行径,三百年前就out了!更不用说下面这样的,hoho
《长物志图说》读后感(三):晚明风物
近来看文征明曾孙写的《长物志》,所谓“长物”即身外之物。秀才“身无长物”,也就是穷的意思。
文征明生于万历嘉靖年间,文震亨则生逢崇祯。《长物志》里列举那么多闲情雅玩,不啻为三代书香遗少所赏识,帝国没落的影子也依稀可见。
读书人清傲气自然难免,说到文玩清供,许多玩意儿都不入文少法眼。
例如他讲:笔筒,竹制的便不入流;压尺,太精致的就流俗。梅花,红梅落俗套。水果当中,也只有樱桃、荔枝、杨梅算得上有品的,其余如苹果、梅子李子,都不入格。
好玩就好玩在他的“雅品”门槛之高,与后世及民国人士趣致不尽相同。
王世襄研究“竹雕”有著述,在他那里竹雕笔筒、臂搁、镇纸可都是好东西。不过跟文少的挑剔相比,王老的精熟难免流于“匠气”。
到底,一个是手不粘泥的三代书画世家,把“长物”当作“玩物”,把“雅品”视为“雅玩”,居高临下指点江山;一个虽出身金贵,但临了终究与是劳动人民殊途同归了,把“长物”当成了“贡物”。
《长物志图说》读后感(四):物非人非
到底还是书非借不能读,《长物志图说》,本当是那种手边书,闲时随翻,一翻几年的。但因为是借来,几日便看完了。
书名“长物”,所述皆是身外之物,园林器具花鸟虫鱼,皆是玩物。看着玩,轻松有趣才是,而且也果然是轻松有趣的。不过看完了,竟还有些感时伤怀的郁结。
可能是因为作者文震亨的缘故。
文才子是明著名书画家文徵明曾孙。生于世家,自小培养了卓绝的品位,精于各种身外物的学问。长物志字里行间,时时透露出仰慕先贤,欲追古风的情节。凡物以古以朴为上,否则为俗。每每断然言:其余xx皆俗。若不是对自己的审美情趣有强大自信,大概说不了那么斩钉截铁。他对生活理想有这么明确的构想,要做逸士贞夫隐者,精于构造身外之境,达到居山林之古远,却并不见得充分享受。与李渔一比就很显然。闲情偶记一样说的长物学问,李渔却处处透着沾然自喜、自得其乐的神态。文才子却没有。或许他想当逸士而终心系社稷,外形潇洒而心不解脱。所以明代灭亡,他投河自尽以殉国。长物可怡情,也不过就是怡情而已。
当然,这本书留到现在,便成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可惜文才子不附图说明,而山东画报编这本“图说”,四处搜罗图片资料,历尽辛苦,才拼凑得每文皆有图说。对于我这样普通读者,当然善莫大矣。但是许多图不切文意,甚至恰是文才子咬牙切齿谓之俗的典范。文才子泉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想。这或也是看完后怅惘的又一层原因。
时光流转中,多少物非人非,真是没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