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应物兄》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2-28 01:29: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应物兄》读后感锦集

  《应物兄》是一本由李洱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10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应物兄》读后感(一):《应物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串儿?什么意思?” “它大致上算是京巴,但身上有一点比熊犬血统。比熊犬原产于地中海,法国人入侵意大利的时候,把比熊犬带回了法国。它浑身洁白,但嘴唇是黑的。性格很好,彬彬有礼,但又比较敏感,喜欢生闷气。如果我没有猜错,它还应该有一点泰迪血统,但不算太多,大约八分之一。”

  《应物兄》读后感(二):应物兄就是一堆垃圾。倘使地下有知,茅盾先生应该会大怒翻身而起吧?

  好的小说,语言一定是充满魅力的。极致的如百年孤独,红楼梦,白鹿原,或者卡门,等等。这些书,随便翻到哪页都可以毫无困难读下去。有段时间,我在卫生间门口放了一本百年孤独,随去随翻。相比而言,不,即使不与之相比,应物兄也是一堆垃圾。收获不再是小时候看过的收获,茅奖也不再是过去的茅奖。倘使地下有知,茅盾先生应该会大怒翻身而起吧?

  《应物兄》读后感(三):好书一本

  好书一本 但是很难读 上下两册断断续续读了半年多 这样讽刺意味十足的小说 确实是中国文人 中国知识分子才能写出来的 写别人 其实也是学自己 中国的知识分子们 一直就是这样 自命清高 被人嘲讽也不在意 很多时候挥斥方遒却干不了什么大事 现如今的学术圈也在这本书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太生动 太形象了 放佛看到我身边的这些人 李洱的作品一直很喜欢 现实意义十足

  《应物兄》读后感(四):应物兄

  总觉得生活需要一点灵气,悠游世间,自在自如。 类似的才子书也看过几本,儒林外史,围城,嬉笑怒骂间写透了人情寡淡,语言促狭而又不失风趣,可是苦于才子总是不屑于多看庸人一眼,才子的书又总是稀少微妙遗立独世,每次看完总是反复翻阅,意趣不减。 最近,碰到了应物兄,怎么说呢?二流的才子,有一点点钱老先生的文风,但毕竟格局小了些。 算了,算了,苛求啥?碰到二流的才子也是不错的。

  《应物兄》读后感(五):绝对值得一读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非要给五星。李洱的小说,十三年磨一剑,值得期待。我只看了《收获》杂志的部分连载,感觉应该不会差了。当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如何展开的,还是需要全部读完。

  当下小说生产如流水线生产一样,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粗制滥造,让人作呕。我想一个作家能够沉下心来,在自己的生命中添注上这样一笔,是值得的。畅销书流行的时代,我们读一读《应物兄》,似乎可以让躁动的心宁静下来。我们窥见时代的方式有多种,《应物兄》应该算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应物兄》读后感(六):比较

  和《围城》比起来,《应物兄》被夸耀的部分就是小巫见大巫。

  和莫须有先生相比,应物兄就是效颦的东施。

  和钱钟书、废名先生比起来,李洱的语言味同嚼蜡。意识流和后现代主义都发展这么多年了,还有这种全知全能视角带有自得态度却又故作庸雅的叙述者,过时是客观原因,那么拙劣就是作者的问题了。

  我怀疑评论者和评奖者凭借炒冷饭掩盖他们自己过时而又拙劣的事实。所以这本书才得了奖。当代文学就这样夜郎自大地囿于井底吧。

  《应物兄》读后感(七):走近应物兄

  知识分子现在似乎不再是对某一群体的称谓,更象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而这种精神正在加速消退。李洱先生言:一代人正在撤离现场。

  小说围绕儒学研究院的筹建展开;儒学,中国文化之根,是否隐喻着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新构建。看似絮絮叨叨的叙述,仔细品读却是沁人心脾的尘埃味道,淡淡的而有些忧伤。

  这是一部需要以极大善意去阅读的作品。喜欢,您可以走近应物兄;不喜,您更可以淡然离开。这是对作者的尊重,也是对您自己的尊 重。

  《应物兄》读后感(八):从差点儿放弃到终于读到结尾

  101个小节,每个小节以一个看似随意的名字来命名。

  各小节间时空交错,远到乔木先生、双林院士、何为教授的下放,近到美国的程老爷子、济大的人和研究院;终以“101仁德丸子”章节结束,结尾处的应物兄在车祸中恍惚着。

  读到3/4的时候,其实是想放弃的,大堆的历史、诗词、论语,难为了我们这样的理工人,后来终究是坚持了下来。

  那个只能侧身通过的小路,那条缝隙,才是原来的仁德路。

  .S:傍晚下雨了,暴风疾雨,电闪雷鸣,窗前的树枝彼此拍打着,呈现着仲夏本来的样子。

  《应物兄》读后感(九):新《儒林外史》

  围绕着太和研究院的设立,政府官员、酸儒文人、谋利商人、混世小人,一个个道貌岸然,你方唱罢我登场。最搞笑的是,都打着振兴儒学的旗号,背后却各怀鬼胎,做着不可告人的勾当,男盗女娼,尔虞我诈。真是:儒学是个框,样样往里装,目的各不同,孔子坟里笑。

  整篇小说稍显漫长,最后几篇却又写的仓促,感觉作者写得有点厌烦了,试图早点结束,一下子就踩下了刹车。不仅将几件事的结局用寥寥数语告知读者,而且将前面出现的几个人物比较勉强的串在一起,算是给读者有个交待,但我觉得很是尴尬。就像电影里很突兀的梗,突然就出现了,为了梗而梗,不是服务于情节。

  《应物兄》读后感(十):卖弄的嫌疑有些大

  这本书于我来讲很特别,一本有意思的小说我喜欢一口气读完,一本没意思的小说翻翻就直接放弃,《应物兄》既没有吸引我一口气读完,也没让我选择放弃,所以我觉得这本小说既有意思又似乎没意思。有意思的是它写出了知识分子这一身份的奇妙性。没有被权力与金钱青睐的一些知识分子往往有些迂甚至有些笨,而这些知识分子一旦为权力与金钱所用,他们的学识、聪慧立即会神奇地让他们变得极其“能干”,谋略之深、无耻之度都让人乍舌。这小说没意思的是太过于卖弄作者的学识,太多的学术探讨读来有些疙疙瘩瘩;有些人物、有些情节毫无必要,作者也许野心太大,最后又无法操控;叙述视角转换过于频繁、叙述时间切换也过于频繁,这些都影响了小说的阅读趣味。作为一部小说,我觉得这不能算是一部好小说;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应物兄》可以读一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应物兄》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