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的热带》是一本由列维-斯特劳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575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忧郁的热带》精选点评:
●我热爱拉美!!
●半个月才读完,有点累。内容太丰富了,游记+社会学+人类学+自传+……,最后一章关于人类学(者)的思考,有点超出我的理解范围。抄一段评论(这段评论估计我五年内写不出来),很贴切:这部抒情的、辛辣的、谜一样的作品不屑于依靠一些片段与残迹徒劳地去重新创造一种已经消失的地方色彩。这部书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一本关于它自己文化(法兰西的、西方的)的书,也是一部否定这种文化的书;它是一部关于20世纪的书,也是一部否定20世纪的书;它还否定其他几个世纪中,西方推行其统治世界不同文化的政治使命。
●一本神奇的书
●关于非洲。
●能了解杰姆逊为什么说列维斯特劳斯为什么太聪明了,那种最直感而非苦思冥想得出来的东西大概就是天才的标志吧
●对于“凝视”的提示
●游记体学术著作,视野极开阔,深刻不失风趣,文采飞扬,有老一辈的辛辣 #书架上趟了超过一个甲子才看掉#
●苦笑 哭笑
●一代宗师 想象力与文笔不同凡响。
●处处生情
《忧郁的热带》读后感(一):我讨厌旅行,我恨探险家
看到文道在“开卷八分钟”里的介绍,这本书开头的一句“我讨厌旅行,我恨探险家”但是整部书却记录了作者早年的旅行与探险。就是这一点使我产生了兴趣。书里优美的文字,和一些哲理性的文字,使平时讨厌哲学的人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忧郁的热带》读后感(二):互文
养成一种习惯,看电影时会想到书,看书的时候会想到电影。
列维-斯特劳斯的这本〈忧郁的热带〉相关的电影联想是赫尔措格的〈路上行舟〉及其记录片〈梦想与负累〉。这种相关性其实只来源于直感,因为有热带雨林和泥泞。雨水丰沛到泛滥成灾的旅行,当然不是整洁的报告厅里演讲者的幽默,而是不断的忍受,忍受,像赫尔措格一样咒骂,上帝怎么创造出这么一块鬼地方,腐烂,一切都在腐烂......但依然有人会路上行舟。赫尔措格甚至也在事后收回了自己的话,当时是在极度疲惫和悲观的状态下说的气话。并且强调这样的一种悲观已不在自己身上存在了。赫尔措格这个奇人!
好象电影说得多过了书,跑题了。因为〈忧郁的热带〉还没有看完。相是小学生连书都没看,就写读后感交差,有点心虚,所以就避重就轻。在此坦白从宽,也当自勉,要用功才是。
另:〈忧郁的热带〉这个题目起得真是充满诗意。
《忧郁的热带》读后感(三):原始的真实
看完了书有些意犹未尽,好多次看着看着就想流泪,思想几乎达到了崩溃。这是一片忧郁的热带雨林,这是一次浩瀚而艰辛的旅行,这是一些发生在亚马逊河和巴西高地丛林中真实的故事。。。。。。
我不是个很容易就被感动的人,可这是一本让人感动的书。感动于人类学家伟大的胸怀,感动于作者对异族文化的理解与包容、坦率与真诚……这也使我们永远记住了这个说着“我讨厌旅行,我恨探险家”,说着“遗忘把记忆一波波地带走,并不只是将之腐蚀,也不只是将之变成空无。遗忘把残剩的片断记忆创造出种种繁复的结构,使我能达到较稳定的平衡,使我能看到较清晰的模式。”的伟大的法国人类学者列维—斯特劳斯。
这本书记述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也许很多人就会问人类学家到底是干什么的?跑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他人社会,生活的不适,文化的震撼与不解本身就很苦恼了,更苦恼的是还要学着适应并且去理解,去阐释……
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起英国人类学家奈杰尔·巴利的《天真的人类学家——小泥屋笔记》,这是我半年前读过的一本书。同样是人类学家写的名著,读后却有截然相反的感觉,一本让人感动得流泪,一本却让人狂笑不止。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他者的文化来反思自我,从而达到增进人类不同族群之间彼此了解、达成共识的目的。
《忧郁的热带》读后感(四):雄性的旅行
“目前的探险不过是跑一堆路,拍一大堆幻灯片或记录影片,最好都是彩色的,以便吸引观众。对观众而言,探险者实际上跑了两万多英里这件事,似乎就把他一大堆其实待在家里也可抄袭到的老生常谈和平淡闲话,都神奇的变成有重大意义的启示录了。”好像蒙着眼睛围着磨盘打转的驴子,人们总是重复历史的错误。上面这段话是列维-斯特劳斯于半个世纪前所讲,然而到今天仍可以一字不改地用来批判现在的旅游类图书虚热。
套用今天时尚的说法,本书会是一本关于行走和探险的书,一本关于热带原始森林的游记,一本探索原始人群的探险类笔记。然而,这又曾是一本为所有游记敲响丧钟的书。他执拗而又带着抱怨着踏上旅途,冒着被印第安人杀害的危险,四处逡巡在美洲这片当时的“新大陆”上。
他躲过吹箭,避开疟疾,忍受让人发疯的饥饿——这位20世纪的伟大男人进行了一次真正的雄性之旅。他在青壮时代展开行脚,亲访亚马逊河流域与蓊郁的巴西高地森林,在丛莽深处找到还原于最基本形貌的人类社会,书中记述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
《忧郁的热带》虽然被奉为人类学经典,但和斯特劳斯其他几部人类学宏篇巨著相比,却并不是一本纯学术著作,他轻松而睿智的笔锋带着科学家观察事物所必需的一切谨慎,而法国人天生优雅浪漫的气质更让热带风光恍然走入眼前。你完全可以抛弃任何学术背景,而全身心地投入一个男人浩瀚的旅行长途之中,去体验那溽热的雨林风情,沉迷在麝香草、牛至草、迷迭香草、罗勒草和乳香黄连木的种种香气之中,带着一丝窥私癖的友好眼光看看那些原始的未开化印第安人是如何生活的。
热带的奇异景观和人类蒙昧社会的神秘是每一位真正旅行者的野望。电视上曾经聒噪一时的一个饮品广告,号称添加了“亚马逊青春活力果——瓜那拉”,本书也有提到这种水果,“瓜味拉果(guavira),一种生长在被修正的地方、有名的止渴物”,跟马黛茶一样是美洲印第安人极为喜爱的传统食物;卡都卫欧妇女在全身画满美丽而神秘的纹饰,热烈地准备着自己的发情期仪式;印第安男人们小心地卫护着自己的男性象征——阳具护套是他们必备甚至惟一的衣物……类似的细节在书中不胜枚举。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行走者,你会在这里读到真正的地理。
《忧郁的热带》读后感(五):《忧郁的热带》·大智者,大老实
看《忧郁的热带》之前,从来不太注意那些畅销书排行榜,一个朋友在书店向我推荐时也未提及此事,但由于相信那位朋友,于是也就相信他推荐的书了。待到刚刚看完了作者自续的时候,才和另一朋友闲聊中得知,一本社科类的书能够盘桓在热门榜上如此之久,于是又翻后记。说是一部为所有游记敲响丧钟的书,不解。想是极尽景物描绘之能事才有此一说吧。于是只顾又继续看下去。
若说句坦率的话来讲,我是个构图能力比较差的读者,所以很少读游记之类的东西。因为经常对文字描绘出来的建筑结构,景观地貌之类的东西不知所云,因此当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多作者所描述的各种植物的名字,各种建筑风格的名字都让我一头雾水,这里面有很多东西是我闻所未闻的,我也并不知道有什么必要非得知道这些名词不可。因此很多地方都被我跳过去看了。再加上有些地方也许是因为我能力有限或是翻译的缘故看不懂,所以说这本书我只能说看懂了百分只七,八十而已。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也足够让我喜欢不已了。我想他真正吸引我的除了那些异地风情,自然风光以外。最重要的,是为列维的那种对世界和对自我的坦率和真诚所折服。更何况这是一个智者的坦率和真诚。这才是我读完了这本书,终于明白了上文提到的所谓丧钟之说的原因。那就是这本带有自传性质的游记,在某种程度上,揭穿了一个由许多精美印刷的游记和照片,热烈的宣传,无数的讲故事的旅行者所编制的一个美妙的谎言。也说出了作为一个人类学家和一个旅行者的真正的精神上的困惑和迷茫。
这让我想起前两天看到铁凝说过的一句话。真正的小说家,是需要一种大老实的。而看完了列维的这本书,更让我相信,真正的智者,也是需要一种大老实的。列维可以在看到太姬陵的时候向他的热心的听众们大加赞扬它的巧夺天工,也可以在印度的那一章节里着力的营造一种异国情调,这都可以让我们这些每天坐在家里的人艳羡不已。事实上很多人都是这样坐的,然而他没有这样做。他面对着出现在他面前的这个世界,总是以一个有着最朴实的目的的人类学家的头脑去思考。于是他带给我们的是另外的一种东西。那无疑是经过认真甚至痛苦的思辩的结果。他把它呈现在我们面前。含金量和那些精美的画册和旅游指南不可同日而语。每每看到这样精彩的段落都让我欣喜不已。因为再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表达一个作者对读者的真诚的尊重了。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不断的产生一个疑问,人类学家到底是干什么的。这样子跑到荒蛮的热带去到底有什么必要?而我自己现在读的这本书到底又有什么非读不可的原因呢?难道仅仅是猎奇或者是因为它的热销还是一种时髦?我很欣喜的发现我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值得我尊敬的作者,也是一个坦率的朋友。因为他在这本书的最后也追问了自己相类似的问题。这让我深感亲切,特别是从他的字里行间,我可以感觉到的是列维并不是以利用描述那些离我们距离遥远的异地风情来博得一种赞赏为目的,而是以一种大老实的态度坦率的承认作为一个人类学家的迷茫和矛盾。特别是他的那个未完成的话剧,实际上是揭露了一切关于旅行家的谎言的话剧。我很遗憾他并没有完成这个作品。这实质是列维作为一个学者和旅者内心思辩的一个过程。他说,旅行是一个场大虚幻,是一种烦死人的过程,整个过程只会对那些习惯于反射的影像而对真正的现实不熟悉的人才会觉得真实无虚,他还说,一个探险家有的时候为了取得遁隐者的名声,不过是为了经由向整个既成的社会秩序挑战的方式得到自己觉得应该得到的一切而已。
这所有的坦率让我有些吃惊,因为我自己不是个探险家,于是若非有列维的这番坦诚相告的话,可能我将永远无法体会到这其中的真味。而他所怀有的这种巨大的虚无感却又是我所能理解的。就这一点来说,他的确是敲响了所有游记的丧钟,也敲响了一切沽名钓誉者,以及特权社会所欣赏的虚伪的所谓历史意识和文化意识的丧钟。虽然他的探索并没有给他找到答案,也没有能够让我们读者找到答案,但这本书至少是让我想通了一件事情,也许一个人需要一种大的老实,才有可能有力量跳脱出自我眷恋的迷宫,挣脱世俗名利的束缚,才能真正的以一种自由的目光来看待这个世界,思考这个世界。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
正所谓,大智者,大老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