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与魔鬼作斗争》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1-23 02:59: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与魔鬼作斗争》读后感锦集

  《与魔鬼作斗争》是一本由斯蒂芬·茨威格著作,西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魔鬼作斗争》精选点评:

  ●迄今为止最震撼我心的人物传记。茨威格上帝般的视角笔法本身就是一种神迹。

  ●荷尔德林内容没看过瘾

  ●精彩、畅快、激动

  ●神品

  ●我爱死他写的尼采了

  ●@vivo九十八世:《魔》这本书写得非常华丽,到处是金光闪闪的比喻和气势磅礴的排比,可又不令人觉得油腻。电子版。

  ●时而磅礴恣肆,时而细腻入微~

  ●看了尼采的部分。一阵感情的洪流

  ●版本不好。

  ●读到后面就对茨威格有些矫情的比喻厌烦了

  《与魔鬼作斗争》读后感(一):读荷尔德林传记有感

  精神病人

  上帝弄坏了我的钟

  让我的管弦乐队

  只演奏我个人的歌

  它有众神也不懂的音律

  我不知道人还有心

  我的一切智识源于混乱

  外边世界的另一种秩序

  在我这里建立统治

  我想发现,我想创造

  我想超越人成为上帝

  于是——上帝怒了

  在我的眼里放了把火

  《与魔鬼作斗争》读后感(二):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

  这本书于我而言,就是那种在最适宜的时候看到的决定性的书之一。不仅在精神和价值观层面上对我产生重大影响,在写作方面也让我有如中雷殛的感觉。今天由于某些缘故又想起,简单把自己想法记下来。有了机会再展开。

  其一是对笔下人物的绝对激情,这个,随便翻开一页,就能明白我在说什么。

  其二是以笔下人物的精神产品为中心,对人物的作品有绝对的把握和了解。人物传记会有很多角度和写作方式,对于以精神活动为生命主体的人而言,以作品为中心出发的传记是最高的尊崇(对我的直接影响就是,写任何摇滚乐手的东西,都会从歌曲和歌词入手,至少把全部歌词顺一遍才动笔)。

  其三是尊重读者的智商,默认读者会对笔下人物有一些了解,或者有能力通过传记中给出的线索去做进一步了解,类似“我把好东西放在这里,相信你努力一下就能拿到,但我绝不会一口口喂你”。

  所以看到有评论说 “别指望从这本书中读到什么尼采个人生平、哲学评介之类的文字,但也别指望能理解茨威格到底想表达什么……完全是对尼采思想的意淫。” 以及“没有具体事例的支撑,一直在赞扬尼采的优点,但是没有说什么具体明析的事例。” 之类,感觉简直太愚蠢,太可笑了。

  其他还有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比如背景资料纵横捭阖,劈头盖脸的铺陈;设置明暗线对比;营造华丽的意向之类,但上面三点对我是影响最深的。

  《与魔鬼作斗争》读后感(三):荷尔德林部分读后

  1.荷尔德林

  也许上帝降落了多种语言

  每种各有自己的命运

  降落在你身体里的音乐

  是永恒激昂之下的哀愁河水

  忽略其他的声音吧。只倾听你自己

  一切早已有答案

  血肉之躯书写的生命节奏

  你必须写成它

  即使劲风将它的音符吹落

  我们的母亲未能从满地落叶中识别

  承载你破碎灵魂的一片

  暴雨在贫穷的窗前呼啸

  命运的闪电第一次直击你的眼睑

  虫蚁满布你灵魂的皮肤

  你依旧要用婴孩般清澈的双眼

  从命运之音中与魔鬼对视

  2.其他人

  那一切。一切

  使你快乐、紊乱、战栗、沉默、爆发的

  昨日的果实腐烂,泥土惋惜

  大地母亲的脉搏不曾响起

  直到那一天。明日丧失

  青年时代的激动褪去

  你接受了生活和你自己

  一切也是内容的褪色。节奏

  节奏重新趋于和缓

  宁静喜悦重新拥抱你的刹那

  雨天的路人询问

  你说上帝是用哪种语言说话

  诗歌?散文?还是故事?

  用音乐?雕塑?或者代码?

  它不是任何个别的东西

  时代、年龄、性别、阶级

  甚至身体。各个维度上都没有差别性

  即使到最后我们放弃谈论

  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最终消散

  当痛苦在尾音上消减的时候

  上帝也收走你的才华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与魔鬼作斗争》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