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与魔鬼》是一本由(美)丹·布朗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真的都是差不多的模式= = 不过厉害就是厉害…嗯= = 还差三本
●最激动人心的梵蒂冈之旅
● 同很多人一样,对丹布朗的了解源于他的《达·芬奇密码》,但其实我也只是看过电影,同时买了《达·芬奇密码》与《天使与魔鬼》两本书,同样的主人公罗伯特.兰登。本着爱悬念的原则,首先看了这本,书的开头许多关于科学与宗教的高深术语让我一度认为我可能看不完整这部作品,坚持看下来,故事的紧凑与各种悬念铺垫都让我产生了一口气读完的冲动。没有华丽的词藻,故事层层铺垫,环环相扣,紧凑而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不得不对作者的讲故事能力点个赞,更要赞的是他的博学多才,能在悬念丛生的故事里穿插大量宗教、历史、文化、地理知识。虽然故事难免有些小小纰漏~但完全不影响整个故事的完整性~
●《ANGELS&DEMONS》文中用一个巨大的阴谋引出了了宗教与科学千百年来的关系,不翻到最后一页,绝不会知道真相。
●情节很赞啊!最后的大反转!!!
●虽说基本跟他的其它两本属于一种类型,一个套路,但是还是觉得这本应该是最好看的,至少比起秘符要好看,达芬奇密码的结尾实在是有点水…这本书一环套一环,结局大反转,其实前半部分有过怀疑,但是后面又推翻了,直到所谓的指引出现,又再次怀疑起了这个BOSS,只是没想到他如此疯狂的原因竟然是如此虔诚的信仰。 再次叹服作者强大的知识系统。 兰登同志也终于突破自我,跟女主上床了
●【藏书阁打卡】-孩子王队 哥白尼因为发表日心说而被教会烧死,因此很多科学家秘密成立了一个组织光照派,意图毁灭基督教。罗伯特兰登教授卷入了一起光照派杀人事件,有人夺取”反物质”(比核弹更猛的武器),可能造成大规模杀伤。兰登教授一如既往的通过自己丰富的符号学、历史学知识挽狂澜于既倒,救万民于水火。 宗教和科学是对立?还是无关?还是互相促进?他们之间的关系到底为何? 宗教给人以信仰,教人行善;科学促进生产力,改善人们的生活。 但是科学造成的原子弹远比子弹、炮弹的杀伤力强。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看掌握在谁的手里,很难想象如果二战期间原子弹先由纳粹造出来,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套路,一切都是套路。。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一):不错的故事
同很多人一样,对丹布朗的了解源于他的《达·芬奇密码》,但其实我也只是看过电影,同时买了《达·芬奇密码》与《天使与魔鬼》两本书,同样的主人公罗伯特.兰登。本着爱悬念的原则,首先看了这本,书的开头许多关于科学与宗教的高深术语让我一度认为我可能看不完整这部作品,坚持看下来,故事的紧凑与各种悬念铺垫都让我产生了一口气读完的冲动。没有华丽的词藻,故事层层铺垫,环环相扣,紧凑而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故事以一件残忍的谋杀案开篇,黑煞星打来的挑衅电话把故事带入了第一个高潮,沿着光明之路寻找四个红衣主教的过程环环相扣,数次让我心跳加速,随着最后一个主教溺毙在纳沃纳广场,距离反物质爆炸的时间也仅剩下一个小时……欧核中心科勒主任的来访又把故事带入了第二个高潮,所有的情节都指向科勒便是光照派的领袖杰纳斯,但是这又明显与前面交代的种种细节相悖,当一直表现对上帝虔诚的教皇内侍在装有离爆炸仅一分钟的反物质的飞机上自己穿上唯一一件降落伞跳下飞机,留下兰登的时候,一切豁然开朗……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不得不对作者的讲故事能力点个赞,更要赞的是他的博学多才,能在悬念丛生的故事里穿插大量宗教、历史、文化、地理知识。虽然故事难免有些小小纰漏~但完全不影响整个故事的完整性~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二):读天使与魔鬼有感
我今天刚看完这本书,老实说,宗教和信仰第一次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我一直认为我是无宗教主义,相信科学。但如果是绝对的科学主义,又何尝不是一种信仰呢?科学与宗教的博弈,没有谁赢谁输的说法,科学指引正确的宗教,信仰指引人类的精神生活。
虽然我理所当然地,就把教皇内侍理解为书名天使与魔鬼的化身了,但是不仅是教皇内侍,还有红衣教主,还有言听计从的士兵,他们无条件相信心中信仰,无条件相信上帝,还是震撼到我了,我为啥老说震撼呢,是确实从来没觉得宗教能有那么大的力量。没人有权利去剥夺别人的信仰,无论信仰什么宗教,也许都是执着地去寻找自我寻找精神灵魂的过程,当然,不能错误地完全迷失于精神世界中。信仰必须得正直的,好的信仰,能够真正带来正能量,给予力量勇敢地活着的信仰。如果科勒的父母稍微相信一点科学,科勒可能就不会痛苦地丧失行走的能力。
光明派只是个引子,科学与宗教在历史上的战争我们也略微知晓,人啊,追求科学,追求真理,之余还要追求精神灵魂的富足,祈求"光照之星"。
对了,这本书明明是推理悬疑恐怖小说,不停的反转,我这个极热爱推理的人,还是很喜欢这本的反转悬疑的,只是莫名被震撼到,书中万千信众集体祈祷的样子,教皇内侍跑到祭台上自己焚烧自己的样子。
恩,我们都要追求精神的富有,多看书,多学习,无论信不信宗教,正直快乐地活着。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三):从光明会到刺客组织
跟大多数人不同,我是先由视频网站上盛传的光明会阴谋得知此书,进而才了解到鼎鼎大名的《达芬奇密码》。还记得当年被所谓的阴谋论吓得夜不能寐,却又乐此不疲的翻墙去看有关视频。购进此书后,封存了一年多,前一段时间才翻出。
虽然是部悬疑小说,丹布朗却将主题上升到了宗教与科学的高度。科学与宗教只是殊途同归的探寻问题的方法。即使不谈人生意义,世界起源等宏大的问题,科学与宗教最终也都是精神层面的慰藉。科学借以具象的物质,而宗教偏向于人的心灵教化。宗教与科学的代表教皇内侍和科勒看似处在对立面上,实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统一:幼年时都收到宗教/科学的伤害,都近乎疯狂地坚守自己的信仰。丹布朗也倾向于宗教与科学的和谐统一,其思想也贯穿全书。虽有和稀泥之嫌,也是现代社会中最为理性的一种选择,至少能引起读者对此问题的思考。对于中国读者来说,相信大多数人跟我一样都是无神论者。读罢本书,我还是更倾向于科学,不过至少转变了对宗教特别是天主教廷的偏见。这也许是本书最大的价值。
很多人(就像我)看这样的小说都会更加关注其中的悬念,以及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快感。不过这本书最吸引我的还是解谜罗马光照之路。以前就特别喜欢玩刺客信条系列的游戏(刺客信条似乎大量借鉴了丹布朗的作品),既是感受战斗动作和剧情的快感,更是徜徉与文艺复兴时代的古迹以及体验历史的身临其境之感。回到本书,在追溯光明之路这一占据大半篇幅的情节中,丹布朗的确把历史、文化、艺术等融于其中,读来如在紧张的氛围中也体验了把罗马一日游。即使情节瑕疵不少,掩卷回忆,也觉不枉此行。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四):天使魔鬼是一家
读这本天使与魔鬼的时候,我恰巧完成了人类简史与未来简史的阅读,赫拉利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了宗教与科学在人类发展史上起到的作用。可能是一种缘分,我打开了这本书,宗教与科学的冲突给我带来了更深的思考。
文特思克教皇内侍和欧核组织的大多科学家代表了宗教和科学在世界上的冲突。双方看似都有着不可调和的对立矛盾,对于文特思克来说,科学的发展干预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人们开始失去了许多道德底线,失去了许多伦理规章。对于科学家来说,宗教的发展使得民众陷于愚昧的境地,抵触现代化的科学,抵触接受一些世界的真理。看似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已经激烈到不可调和,但无论是从宗教的源头和科学的本质来看,对互相都有着相应的尊重。宗教的创始推动科学发展,科学也尊重未知的迷。
可能是纯洁性收到了玷污,宗教与科学因为自身蕴含的力量引起了多方的觊觎,为了政治为了人民为了各种目的,宗教和科学被举到了互相的对立面,许多不属于他们的矛盾也被他们承担下来,只是为了某些人或组织的个人利益。长久以来,矛盾的不断积累,终于使得两种原本共生的事物被误解的无法挽救。
在宗教或科学的眼里,对方总是扮演着魔鬼的角色,为自身天使的命运相对应。对于任何一方来说,对方都是拦路虎,都是自身的死敌。可在西方神话中,天使与魔鬼本是一家,上帝在创世纪中所创造出的一整个世界,有善有恶,有明有暗,善恶明暗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分开,天使与魔鬼的区别也就渐渐显现。既然本是一体,又为何不能相容。就像宇宙的本源,奇点,亦或是物质与反物质的区别,从无到有,又相遇于虚无。
也许宗教和科学就像物质与反物质一样永远无法弥合,但可以互相包容,就像装着反物质的物质盒。宗教提供人们所需要的精神依托,科学提供求知真理的物理工具。两者结合,人们岂不是可以在无缺的世界欢悦前行。也许在我们还没有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之前,可以先考虑一下万能的共存之道。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五):每周读书 #136 科学与宗教是对立的?——丹·布朗《天使与魔鬼》
微信公众号:枫言枫语·每周读书(MapleJustin) 在碎石铺就的道路上兜兜转转,左一个巴洛克时期的四河喷泉,右一座古罗马时期的万神殿。这里是意大利首都罗马,一座间距现代与古典的城市,这里既有古罗马时期气势恢宏的建筑,又有欧洲巅峰时期留下的诸多艺术品。贝尔尼尼、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在这里留下了多少让后世敬仰的手笔。且不说文艺复兴之璀璨,也不提古罗马废墟之壮美,这里还有一个在人类文明中地位举足轻重的城堡。一个全世界领土面积最小,却是全球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的国度,天主教教皇的住所——梵蒂冈。 梵蒂冈与罗马之间的恩怨纠葛贯穿整个基督教历史,时至今日,梵蒂冈城国依然是一个十分神秘的地方。梵蒂冈对公众开放的地方只有博物馆、西斯廷礼拜堂以及圣彼得大教堂与广场。梵蒂冈博物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之一,毫不夸张地说,博物馆里随便捡一块地砖,放在许多博物馆里都是镇馆之宝。而西斯廷礼拜堂更有米开朗基罗在壁画艺术上的最高代表作:天顶的《创世纪》和祭坛后墙上的《最终审判》(详见每周读书 #116 天才辈出的时代——《剑桥艺术史:文艺复兴》)。在游客如云的罗马与梵蒂冈,有太多值得叙述的故事,太多唾手可得的古迹,以及太多外人无从知晓的秘密。 假使在这个天地尽是圣物,俯拾皆是故事的地方,释放一个精心设计的阴谋,动则让整个基督教世界为之震荡,将是多么惊心动魄!本周登场的小说《天使与魔鬼》,便选择了罗马与梵蒂冈城作为故事的主战场。此书想来读者们都有耳闻,作者丹·布朗(Dan Brown)便是写出《达芬奇密码》而火遍全球的那位。 小说发表于 2000 年,2003 年作家发表了《达芬奇密码》。后者让作家名声大噪,此后以符号学教授兰登为主角的续作纷纷发表,几部作品套路相近,都是通过解析历史上有名的大师作品,再串起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构成一个大阴谋,主要特色都在密码的设计上。这里我们且按下不表,今天我们只谈《天使与魔鬼》。 科学与宗教是解答人类终极问题的两种不同形式。然而历史上几乎所有宗教都经历过宗教迫害,早期科学家由于提出与教会不同的观点而遭到迫害的例子屡见不鲜。时至今日,宇宙是有大爆炸起源的,还是由上帝“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开始的,依然是人类的未解之谜。在接受科技进步的现代社会里,似乎总有一种科学与宗教对立的印象,仿佛宗教即落后,科学即进步。 《天使与魔鬼》一作以科学、宗教的对立作为主要矛盾,贯穿整个小说。这本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话题,如果探索得足够深入,解答得足够巧妙,是可以让这部作品的深度加分不少。然而这个相对艰深的话题也带来另一个问题:没有足够背景知识的读者较难代入到小说当中。我猜这是小说不如《达芬奇密码》流行的主要原因。首先要对这个主题有充分的了解,读者至少要简单了解基督教的教义,了解基督教的历史故事与现代基督教会的结构和运作机制,除此之外,最好额外了解书中涉及的建筑、雕塑与绘画的背景知识。尽管作者在书中也做了不少背景知识的补充,但是如果没有了解过贝尔尼尼最具争议的一件雕塑品《Ecstasy of Saint Teresa》背后的故事,则在小说发展到这件道具上场的时候,其感染力要逊色不少。同理,万神殿(Pantheon)的名气比它看似简单朴实的外观要大得多,如果不了解过这个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无支撑穹顶的建造工艺之难度,光是身处其中也很难感受到它的魅力。所以作家在罗马与梵蒂冈城中精心设计的生死角逐,在了解背景的读者眼中甚是过瘾,但在一无所知的读者看来,可能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场景,其效果难免大打折扣。 小说的结构是经典的三幕剧形式,符号学家兰登偶然地被欧核中心(CERN)的人带到瑞士实验中心,要他协助追查一宗凶杀案,由此引出一个尚未公开的威力极大的实验品。由这个实验品的消失让主角卷入一场不可思议的阴谋之中,从而进入第二幕。 第一幕里作家写得非常好,情节紧凑,层层递进,推动自然。几个主要人物随着故事的展开逐一登场,三两笔就把人物的主要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在人物的对话中,简要地点到了科学与信仰之间的矛盾,以及科学家希望探索科学最终回归信仰的愿望。这期间由于出了人命,“凶手是谁”的悬念动力十足,所以推进到第二幕流畅自然。 对我来说,唯一的问题可能在于“光照派”这个反派的选定。这个组织在西方世界里也许颇有名气,但我阅读本书的时候对此一无所知。而又由于“光照派”的设定是要“毁灭梵蒂冈”,做得出这种事情的,一般来说需要积累足够的仇恨,或者有什么特别的驱动力。而在第一幕中作者并未提及这个强劲的驱动力,所以使得这里的合理性不足。相比之下,《达芬奇密码》的峋山隐修会虽然我也未曾听说,但是比起几个世纪念念不忘要毁掉天主教这件事情,长年保守一个秘密显然要更容易接受得多。 第二幕开始,男女主角被带到梵蒂冈,如前文所述,这个城国开放的地方并不多,而且守卫森严。所以进入梵蒂冈最秘密的地方的冒险,就成为一个非常精彩的看点。作者作为一个基督徒,对教诲颇为熟悉,再加上通晓内情的朋友相助,这段冒险写得真实而奇幻,是值得称赞的部分。 这一段也是小说的主体,需要铺陈足够的内容,也需要在最后把故事扭转导向最后的大决战。作家在这里采用了一个比较传统的手法:利用土、气、水、火四个元素分别展开一个小情节。四段情节足以让故事丰满起来,但是如果安排好四个情节,让各自之间跌宕起伏,最后还要想个办法把故事推向大决战,是个挺严峻的挑战。 这部分作家并没有处理得很好。第二幕的开端是教皇已死,教廷需要重选教皇而四个候选主教不见了。这里的四个主教的死就对应着上述四个元素,然而在我看来却乏善可陈。虽然主角很努力要赶在凶手之前破译科学祭坛(凶案地点)的密码,但是除了第一个科学祭坛的处理之外,其他的都平平无奇。最后作家通过让杀手把女主角抓走,而兰登又早对女主角动情这个设定,让两人合力把凶手除掉,进入最后大决战。 首先,操控角色的情感来解释重大故事转折这种写法,一般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作家觉得没什么更加巧妙的解释时才用的。所以这段处理在我看来,属于下乘。另外四个科学祭坛之间没能写出匠心独运的特色,也是比较可惜,看到第三第四个的时候就难免有点感觉重复,有种“为什么大结局还不来”,“啊还要再等两个”的感觉。最后两个业余的文弱之士把一个职业杀手给干掉了也是匪夷所思。 最后第三幕交给已故的教皇身边的内侍主导。这一部分又是耶稣显圣又是大爆炸又是跳伞的,场面十分火爆,简直让人有一种好莱坞大片既视感。好莱坞大片的大场面固然精彩,却常常以极不合理的形式出现。尽管作者为了让诸多故事的变更更具合理性,早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就埋下了许多伏笔,比如兰登对女主角动心的小细节,比如教皇内侍年轻的时候曾服过兵役(所以可能会开飞机,会跳伞?)之类。 但是,即便如此,你让一个带着降落伞的人在大爆炸空气乱流的情况下还能自由操控落到哪里也就算了,居然一个文科教授(虽然作者老说他游永很厉害)在没有降落伞又不会轻功(郭靖通过人肉降落伞攻打花剌子模时带的人可都是轻功高手)的情况下安然无恙地摔在宽度仅需几分钟步行的台伯河里我真是难以接受。 总而言之故事以一种匪夷所思的发展走完了最后的大决战。尽管不合理之处颇多,也需要读者付出额外理解的背景知识,但是在圣彼得大教堂地底深处仅有教皇和极少数几个红衣主教才能获准进入的圣彼得之墓午夜狂奔,在足有两个足球场大的圣彼得广场布置无数群众仰望从火光中安然脱身的神迹,在罗马城内最著名的几座建筑之间来回角逐,这些事情本来就是超乎想象的。 小说最大的魅力在于给予读者一种不同的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是情感的,可以是想象的。站在圣天使堡的顶端吹着寒冷的夜风,圣彼得大教堂在远方亮起了昏黄的灯光。这座教堂曾由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和贝尔尼尼先后主持设计,这些历史故事只存在于人的脑海里,然而当你看见这些经历过岁月涤荡而留下的东西时,就仿佛穿越了时空,曾经的故事汇成难以言说的感动。小说通过想象架设了一道桥梁,如果无法亲自站在这些艺术品面前,那就通过想象与这些曾见证过无数天才的地方,神游一会。 17.02.23/凌晨 于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