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云乡话食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1-22 02:29: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云乡话食读后感摘抄

  《云乡话食》是一本由邓云乡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40元,页数:3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云乡话食》精选点评:

  ●写北京食物的各种旧俗写得不错!就是不大气,啥都没你的好,缺乏汪曾祺写食物那种大美与共的气质。

  ●写吃的看过很多,邓的是好的。

  ●雅舍谈吃,讲究的是感官享受。云乡话食,品味的是风俗文化。

  ●2019年 第24本

  ●生活充满滋味

  ●清新淳朴是最初印象,后来发现他老人家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有些像汪老说的有些人什么也不尝试就吃那几样

  ●老北京的美食,最想喝豆汁,再来一套焦圈

  ●老北京的饮食文化。我第一次见到先生的大名,是在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上,民俗指导。查了一下才知先生是红学家也是民俗大家。学民俗到高处是一通百通的。文笔眼界应如是。

  ●文笔朴素,却能把当年京城里的风土人情透过一样样小吃串联起来,铺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画。

  ●邓老真是胃口好,吃嘛嘛香!

  《云乡话食》读后感(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冬夜微寒,

  趺坐床上,

  身披大被,

  执一本《云乡话食》,

  佐玉松饼几枚、盐爆花生一把,

  虽粗鄙不文,却怡然自得。

  读至清人有“吃肉”之俗,

  大方烀烂白肉,席地而飨,自割自食,神往非常……。

  突然想念曹香居的烩菜:白菜、粉丝、干豆腐、几片五花肉,

  泡汤下饭,再好不过。

  无奈夜深人稀,只能梦里朵颐。

  《云乡话食》读后感(二):过气读物

  翻了一半,扔一边了。有点过气的读物,读不到那个意境了。

  例如作者每10页必写“xx现在已经吃不到了,可惜了当年的手艺阿,今天高级饭店也做不出来了”、“xx材料今天再也吃不到了”、“今天的师傅做不出xx了阿”。

  要是真高档也就算了。尼玛,沙琪玛、涮羊肉、饺子什么的吹捧个毛阿……

  我只能谨慎地善意地揣测,是跟作者的写书时代有关系,作者应该是7、80年代写的,没见过我国物质化生产大丰富,中国人吃遍全球,厨师水平大幅提升的时代。

  《云乡话食》读后感(三):风霜刀剑严相逼。

  霜降到了,想北京的大白菜。白菜是霜逼的好吃。

  白菜以河北徐水县(古称安肃)最好,肥美香嫩。当年中国第一案主犯白宝山就是在徐水杀人夺枪,千里越货。有人问:白菜还分產地?给你棵白菜,你能看出来它的户口所在地?其实能!鲁迅《藤野先生》有这一段,据说从教材里删了。“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里店头,尊为“胶菜”。”既然系了红头绳,还怕黄世仁不认识白毛女?可惜,现在是见不着这光景了。

  “栗子烧白菜和江瑶柱蒸白菜,作法简单,滋味无穷,蒸出来的汤像牛奶一样雪白滑腻,老年人食之,入口即化,真是像施愚山诗中所说的‘雪汁云浆舌底生’了。”

  这段看得我口水乱流。在北京的时候,同样这季节,馋蟹都没这么馋过。

  想蓉儿用豆腐白菜,能让大食客洪七叫绝。盖因人间百味,最真莫过平凡味。

  云乡又说,秋菘是“寒门的恩物,山家的清供。”

  可新闻上说,韩国人最近连白菜都贵得吃不上了。

  那还真是可怜。

  想起《五亿雷洛》结尾,雷老虎说:“做人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还不就是为了吃饭。”

  《云乡话食》读后感(四):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拆了黄鹤楼

  北京西郊,俺那小平房的破床头堆着几本河北教育版的邓云乡集,硬牛皮纸封面,贴着方木刻藏书票,简单的有些寒酸。屋外的喜鹊唧唧喳喳,窝在小屋里倚在床上翻翻邓老先生的书很惬意。文字质朴,像是杂院里穿着大背心的隔壁老大爷坐在树荫底下,一手端茶壶一手摇蒲扇,望着漫天繁星有一搭没一搭的和俺闲话家常。从黄瓜韭菜到西餐面点,有大俗有大雅,俗中带着雅趣,几分雅趣又不矫情,舒服。“萝卜赛梨啊——辣了换……那穿着布棉袄,带着毡帽的朴实的汉子,掀起箱盖下的棉帘子,拿出一个绿皮的萝卜,左手托着,右手拿起一把小刀,用拇指贴牢,嗖嗖嗖几下子,便把萝卜皮切成一个莲花瓣……”冬日里挑扁担串胡同卖萝卜的汉子仿佛就在院子门口吆喝着,远去的市声也被邓先生带了回来,虽然陌生但很亲切。而今的北京早已没了这种朴素的生活气息,车水马龙纸醉金迷,胡同早都成了风景区。唉……

  故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拆了黄鹤楼

  转眼变成宅基地

  鸟不拉屎人发愁

  2007年的冬天,真想时光倒流80年。

  再插两句。网络上对这套河北教育版邓云乡集多有非议,主要是编辑实在粗心,N多低级错误很伤群众的心。偶然在天涯闲闲书话翻到这套文集编辑孟保青的一个勘误帖子,可惜只贴了部分勘误便不再更新: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59879.shtml

  《云乡话食》读后感(五):悦读|吃的风情

  几个阳光明媚的图书馆下午之后,读完这本《云乡话食》。

  网上多引用书中的这段话作为书的介绍:“孔老夫子说过:食色性也。这句话当然是至理名言。但凡在这世上活过的人,无不为此二样事情忙忙碌碌一辈子。……好色和好吃一样,除却感官之欲的快意外,还有另外的舒爽感受。这也和能力有关,与秉赋有关。……有另一种享受的方式,就是阅读,人生而有涯,而世界实在太过浩大,世界上的美妙也太过庞鹜。穷尽有生之涯也未见能得其一二。虽然有些意淫之嫌,却也聊胜于无了。”

  吃的智慧,说大是大,说小也是小,去北京城最好的馆子吃最贵的鱼翅捞饭,或者三五成群排几个小时等着西单翅酷的位置,或者找遍北京城各个角落的点心小吃,想寻觅儿时那震心的甜蜜,或者只是在房子里,给老公烧一个白菜豆腐,煮一锅粥,都是吃的享受。吃的高档,吃的潮流,吃的有水准,似乎自古就是高度文明的城市人一种普遍性的追求,所以才会看到那么多的美食地图,那么多的繁杂菜谱。然而,只是光看这书的目录,其实就已经是一种吃享受了:早春嘉蔬、黄瓜韭黄菠菜荠菜、春盘故事、咬春、甜品集锦……各种吃食不一而足,带着故事的名字,让人浮想联翩又垂涎三尺。叙述是平实而不带任何激烈的食欲的,读来却又让有心的人垂涎,每次走出图书馆大门,都更加饥肠辘辘。

  比如《咬春》里说:正月里吃春盘、春饼,在旧时是北京人生活中的大事。清初陈维崧《陈检讨集》记都门岁时道:立春日啖春饼,谓之咬春;立春后出游,谓之讨春。这就是北京绵绵数百载,为迎春而荐“春盘”,吃“春饼”的风俗习惯。这个风俗,早在一千年前的唐代就很普遍了。……犹思剪韭荐春盘,凤城赋饼记团圄。词中用的就是春盘、春饼和束皙《饼赋》的典故。杜少陵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即是。这古老的风俗远自唐代就有了,这该是多么富有生活情趣的风俗啊!。

  有资料,有诗词,有咬春的风俗传统,有逸闻趣事,有触感和口味,真是一种全方位的立体感受,这一场和春饼的相恋过程,远比自己举起包满了三丝的饼大大地咬上一口,更让人感到满足。

  这样的阅读就像是和一位知识丰富、心态平和的长者闲话家常,他摇着大扇子随意的说起那些已经快要尘封了的往事,话中有知识也有感受,情趣便流露在自然之间了,没有一丝刻意的修饰或者矫情。而那个时代的风骨和对往昔的怀恋与追忆,也全都在这些幸福的味道里了。

  2008-3-28凌晨1:16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云乡话食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