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是一本由田时雨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3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精选点评:
●她的美丽的内心不输于美丽的外表
●世上怎么会有这么美丽又智慧的女子
●大学那时候看的 我一直不觉着她是绿茶婊。说她是绿茶婊的人要么知识浅薄,要么就是嫉妒。那真是一个佳人,不可否认。
●良好的出身,美好的遇见,安定的归属,自由浪漫的身心,美丽一生。
●原来美貌和才华是可以并存的。我还是愿意认为她是建筑师~~~
●GTB。以前疯狂地嫉妒这个女人,后来想到“民国之后无淑女”也就释然了:)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芳草已逝 唏嘘不已
● 林徽因是有福气的女人 其实在那个时代 很多女人如果有她的家庭条件和机会 也会和她一样出色或者更棒 我觉得是那个时代造就了林徽因 至于那么多男的钦慕她 如果你的妻子 周围的女人都是受封建思想教育呆板裹脚 突然这么有才华有姿色的出现在你面前能和你谈古论今 时事政治 能不动心?
●一开始读就被徽因的个人魅力吸引住了,她是民国一位了不起的女人。。
●精美的图片和文字
《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读后感(一):只是美丽不曾哀愁
林徽因,这个名字,一早在人间四月天里知道了这个名字,后来偶然的机会有读了这本书,这本书的题目,我不是很喜欢,我觉着,她只是美丽,不是哀愁的,对于一个女人来讲,在她的有限的五十几年的生命里,有三个男人爱慕着她,在事业上,她参与设计了国徽,她在建筑学上体现的跟本就是一个专家,丝毫不逊色与她的丈夫梁思成。而她的才情又是那样的让人嫉妒,她的那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美到了极致。。。。
可能,如果说有一点不完美的话,大概就是她的早逝了吧。。。书上写的她的缺点,在我看来都不算什么,这样一个独特的人,怎么能落入别人同样的缺点的俗套呢。。。只是,斯人已逝,我们也只能通过这样一些方式来缅怀她了 。。。
《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读后感(二):女人是宗教
这本书写得很差,但我是经过这本书认识林徽因的。
转首诗给大家分享::
《女人是宗教》
——献给林徽因
作者:肖振海
轻柔间 您化身四月
绝世的白莲 一千年才有一见
诗如其人 其人如春天
衣裙淡漫 落了些笑音在梦沿
那回声 像隔山的灯火
又像一弯明月 悬挂桥边
头带百花的冠冕的仙 您是
晨风刻画的经典 灵妍的筑建
丢不掉 来路的真切
为难您了 这不能平分的爱恋
云烟似的愁叹 飘向幽谷
正是她 锤炼了情操和容颜
一辈子或永远 您都有您的信徒
女人是宗教的传说 从此兑现
《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读后感(三):浓墨重彩的公公
花了不长的时间翻完了这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却是梁启超致梁思成的几封信,以及林徽因给沈从文的一篇文。
1927年,梁启超给远在美国的儿子儿媳写信提及婚礼的事情:
我主张你们在坎京行礼,你们意思如何?我想没有比这样再好的了。你们在美国两个孩子自己实张罗不来,且总觉得太草率……还在中国官署内行谒祖礼(婚礼还是在教堂内好),才庄严像个体统。
……你们由欧洲归国形成,我也盘算到了。……我替你们打算,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极有特色……由是入德国,除几个古都市以外,莱茵河畔著名堡垒最好能参观一二,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搁些日子,把文艺复兴时代的美,彻底研究了解。最后变回法国……中间最好能腾出点时间和金钱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筑和美术,附带着看看土耳其革命后政治。(关于这一点,最好能调查得一两部极简明的书(英文的)回来讲给我听听。)
1928年,梁启超又去信提及回国后的工作打算。
给梁思成姐姐梁思顺:
关于思成职业问题,你的意见如何?他有点胡闹,我在几个月以前,已经有信和他商量,及此他来信一字不提(根本就来信太少),因此我绝不知他打何主意,或者我所替他筹划之事,他根本不以为然,我算是白费心了。这些地方,他可谓少不更事……你去信关于这些地方,该应责备他,教导他一下。
他对林的评价:
(给女儿的信中)新娘子非常大方,有没有新时髦的讨厌习气,和我们家的孩子像同一个模型铸出来。
《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读后感(四):万古人间四月天
金岳霖写了“一生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总结了林微因的一生,金岳霖是个痴情的种子,林微因一生有过不少的追求者,放弃了徐志摩,选择跟随梁思成,在建筑事业上有一定是贡献,也许,有人会笑林微因当时选择很傻,面对诗人狂热的追求,徐志摩的才情名声远远超过梁思成,在那时代徐志摩是名噪一时,而梁思成不过是名大学生,有远大抱负但仍未出名,林微因特有的家庭背景让她清醒的意识到徐志摩只能是知己,几度拒绝徐志摩的追求,在梁思成受伤的时候,她不离不弃,和梁思成最终共结连理。
在那个战乱的民国时期,林微因和梁思成没放弃祖国,选择和祖国共同奋斗,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小时候家庭教育影响,是林长民(父亲)把林微因培养为一个知书达理,有深厚的爱国情操,林微因在战乱年代受尽折磨,但还是以乐观态度面对生活,在文学上诗歌上更大程度是受到徐志摩的影响,在建筑上,她不辞辛苦,亲自考察,造就了一番事业。
终其一生,林微因是个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好知己,拥有事业,爱情,亲情,友情。
什么叫爱情?有一天,林徽因忧愁地对梁思成说,她苦恼极了,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梁痛苦极了,辗转反侧想了一夜,结论是,自己不如金岳霖,徽因应该选择对方。金得知后说: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从此以后三人成了一生的朋友
《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读后感(五):怀念林徽因,以及那个时代
看完了林徽因的传记,是美丽与哀愁的系列之一,另外两本传记是关于张爱玲和宋美龄的,这实在是个糟糕的名字,用美丽和哀愁来形容这三个迥异的人物,很不恰当。书名是《一个真实的林徽因》,好多传记都用这样的命名来吸引读者,《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某某某》,可是,所谓传记,必然是有所选择,有所舍弃,只是解读的一种方法,所以伟人,名人,罪人的传记就出了再出,生前出一本,死后再出一本;得势的时候别人帮忙写传,失势的时候自己在牢里写回忆录;亲朋好友也可以趁机发财,写本《我认识的某某某》,曾经的恋人就写《我和某某,不得不说的故事》。扯远了,回来。
以前的印象中,林徽因优雅,美丽而娴静,她是徐志摩一生的爱恋,金岳霖终身的想念,一直不太理解她为什么不选择浪漫的诗人,而是和严谨的建筑师相伴。原来都是我的误读。林徽因和梁思成才是适当的互补,林是热烈,梁是沉稳,在北总部胡同三号的“太太的客厅”,林徽因不仅扮演着女主人的角色,而且常常滔滔不绝的垄断了整个谈话。当时出入客厅的都是社会名流,文坛名人,青年才俊,那样一群人的谈话将是怎样的有趣,将会迸发怎样的思想火花!好多人的成功都是因为周围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热烈的交谈中启发彼此的智慧,这种思维盛宴的场景,我心向往之。(大学时经常有这样的交谈,神采飞扬,朋友们,想念你们)
我悲哀的看到,林徽因在建国后的文字也未能免俗的充满了官方话语的烙印。她也要写“我们集体工作的成果将是这新时代的和平民主精神的表现。”那种诙谐洒脱,充满灵性的文字哪去了?那些被时代碾杀的文字。
我头脑中最深刻的印象是林徽因穿着骑马装的照片,别样的英姿飒爽,鲜妍动人。